第七章 事業規劃:人到四十,需對事業重新定位
在整個事業生涯的過程中,人們會經曆許多變化。事業初期的挑戰在於如何獲得職場上的成功:證明自己的能力、驗證自己比別人出色、了解自己的專長。而到了職業生涯的後半段,就需要超越這些早期的目標。
而在事業生涯的中期,人們尤其應該進行自我總結,並且靜下心來問一問:在我的生命中,什麼是我真正需要又能讓自己開心的?現在,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即使是那些癡迷於現任工作的人也常會想到更多。他們的外部生活環境改變了,自身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卻常常無法在自己的職業上作出改變,以跟上環境和價值觀變化的步伐。比如,我們過去認為重要的事(比如賺更多的錢),現在已不再那麼重要。可是,由於原有的觀念並沒有得到校正,人們往往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很多年過40的中年人,恰恰處於事業生涯的中段,這意味著應該以新的方式運用其擁有的知識,盡其所能向自己而非他人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做一些與以前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說要重新對事業進行一次定位,順利而優雅地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這意味著直麵這些挑戰,經受住考驗,獲取經驗教訓並不斷前進。如果人們不能成功地從一個階段邁入下一個階段,或帶著前一個階段遺留的問題進入下一階段,就難免會陷入困境。
成功永無止境
孔夫子對40歲給出的解釋是:四十不惑,而中國民間說法更耐人尋味:人到四十日過午。這些似乎都在告誡我們人生從此注定,不應再在事業上渴求什麼。然而,這句話始終不是太積極,相比之下“人生40歲才開始”的說法更能給人力量、給人以希望。年過40的中年朋友應該相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成功永無止境!
原地踏步即是失敗
中年的事業可謂是人生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因為許多人都是在中年才事業有成、碩果累累,因而中年可謂是人生的收獲季節。
但中年人在取得豐收的同時,往往也會出現原地踏步、無法前進的狀況。有些人是由於前半生的不懈奮鬥已感疲累,無力進取,有些人是認為自己已經到了事業巔峰,再攀登已很困難,或者已經滿足,還有一些人的事業理想還沒有完全實現,認為自己已經過了黃金年齡,再也沒有機會去實現了,從而氣餒。
選擇原地踏步的中年人總有種種理由放棄進取,但不要忘記“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也適用於事業,當你選擇原地踏步,保守其成,不能在中年階段重新開辟新天地,那麼失敗將常常在背影裏伴隨你。
我們須知有誌不在年高,成功沒有時間表。不論年齡多大,不論是否已經成功,都不能選擇原地踏步。
中國企業家柳傳誌先生,領導聯想由11個人、20萬元資金的小公司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企業,而且,他的傳奇故事對許多有誌青年而言,是一種激勵。他40歲創業成功的傳奇讓每一個創業青年都滿懷一種期待:隻要有足夠的努力,總有一天夢想將變成現實,年齡不是問題!
同樣,當蒙牛第一次映入人們眼簾的時候,又有誰能夠想象它的創始人已經年過40了呢?牛根生從伊利副總的位置上離開後,先去了人才市場。對方問他多少歲,他直言“已40歲,可以做做管理工作”。“在我們企業,你屬於安排下崗的人員。”對方答。後來他創辦蒙牛企業,掀起了中國乳業的滔天巨浪。
類似的中年成功勇攀高峰的故事時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隻是我們不曾用心去發現。有時候我們隻是看到他們成功後的光環,卻忽視了他們篳路藍縷的長跑旅程。
52歲的英國男子艾倫·布萊漢姆在英國劍橋市的市中心掃了30年大街後成功榮獲劍橋大學榮譽碩士。布萊漢姆20歲的時候打算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劍橋市受訓成為一名教師,最終沒能成功。於是,布萊漢姆找到一份清潔工的工作暫時定居下來,沒想到這樣一掃就是30年。這個工作讓布萊漢姆有機會以獨特的視角去體察每條大街,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劍橋的曆史,成為一名合格的劍橋導遊。正是對本職工作和劍橋的熱愛,劍橋大學決定授予52歲的布萊漢姆榮譽文學碩士學位。
中年人如何在人生的中段再創高峰,除了上例中的長年努力和進取外,心態最為重要。因為人到中年並不缺乏成功的經驗,也並不缺乏各種機遇和能力,最重要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飽滿的熱情和鬥誌進入下一階段的創業之旅。
敢於求變
人到中年,可以為這個世界增添許多的精彩,隻要你願意。
人到中年,可能每個人都怕輸,敢變又肯變的人太少,因此做一個敢於求變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隻有自己徹底改變,才能求得事業的質變,才可以更精彩。
求變要先從自己內心做起。我們常常會在意一些不相幹的人的意見,卻往往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支離破碎、無所適從。為什麼不聽聽自己的意見呢?為什麼不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呢?
人生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之旅是一段自我創造的曆程,因此首先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創意與計劃,讓自己可以打心裏覺得歡喜,然後要靠我們的智能與毅力來主導。我們希望自己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未來要走向何方?其實,有相當驚人的比例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誌的。境遇無法決定一切,改變的主動權操縱在我們的手上。
求變的第二步,應該是隻要有機會,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隻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才可能有熱情、有動力。你不妨捫心自問: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真心想要做的嗎?假如不是,你就必須改變心態或是改變目前的工作。很多人都害怕變化,“變”代表的是一種不安定、不妥協。在這個變幻的世界裏,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精彩,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能。
勇於嚐試、敢於改變,就能擁有全新的自我。改變,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改變,注定與成功無緣。
態度決定勝負
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要培養良好的態度,首先必須找出人生“目標”與“熱情”,沒有“目標”與“熱情”,很容易就會迷失方向,深陷於挫折之中。
目標確定後,就要以熱情來克服各種困難;“堅持”的態度就是通往成功最美的道路,除目標、熱情之外,還要能持續,一時的熱情成就不了事業。
態度,不僅決定專業人員的事業高度,也會決定白領工作者的工作價值,專業知識可以通過努力而有所成,但態度才是致勝的關鍵。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追求完美的做事態度。
生命的動能是通過燃燒自己而釋放出來的能量,當身上燃燒著滾滾的熱情,內心的能量就會不斷地湧現出來。年齡不是借口,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熱情,就會失去活力。
態度,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關鍵。當你放棄用正麵的“態度”去麵對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已經輸了。
同樣是麵對低迷的市場,不同的態度,就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劇情。在不景氣中,能創造自我價值者才能突出。而創造價值的因子,就是他們對工作的態度,這是一種堅持要做到最好的執著。
有很多的成功者並不是靠著特殊才能而成功,而是憑借正確良好的態度擁有目前的地位。
相信自己可以再攀高峰
隻要我們善於發展自己的潛力,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有能力,可以攀登人生中的第二座高峰。
世上真有幸運之神,常常幫助人達成理想嗎?我們說有,但這幸運之神不是一個有形的實體,它是一個人堅定的理想。一個人隻有擁有堅定的理想,幸運之神才會眷顧你。
人到中年,就好像一部機器需要加油時,這油就是重新調整和樹立下一步的事業理想。當中年這樣一部機器缺油時要立刻為它加油,用壞了再修,隻會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如果聽其自然,完全不加理會,那麼機器就隻會變成一堆廢銅爛鐵,一無用處了。
想想你自己,你曾為機器加油嗎?你曾為機器修理嗎?你曾為自己去求取改進嗎?當一個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再攀人生高峰,並努力為之奮鬥,那麼生命總是會有回報的。
因為相信,所以得到。
“我有一個夢想,”當馬丁·路德·金向他的同胞們說出這個夢想的時候,他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成了全世界人們的夢想,他也無法預知這個夢想將在哪天實現,但他堅信它總會有實現的一天,而事實也證明如此。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夢想,或許是少年得誌,或許是大器晚成,我們無法預估夢想實現的那一天,因為成功沒有時間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總有一天它會實現,因為追求夢想的過程本身就是心靈與成功的對話之旅!
享受不斷進取的愉悅感
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這一生最值得栽培的人就是自己。”
可以這麼理解這句話,如果把每一個為事業奮鬥的中年人比喻為千裏馬,那根讓自己跑得快一點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方向也是由自己操縱的。因此,事業奮鬥本身並不是為了獲得金錢、名聲,而是體驗不斷進取的愉悅感。
因而,僅僅知道如何達到成功,必須經曆哪些過程仍然不能得到成功的獎賞。要得到成功的獎賞,就要永遠都向前走一步,不斷進取,事實上,這並不難。
雖然年過四十,很多人仍不懼怕新的挑戰,因為他們不會害怕失敗。輸贏的價值觀已不再能束縛他們。終了他們會下一結論:個人的福祉多少與不斷嚐試冒險有關,也就是在於不斷進取的過程。
如果我們把整個人生比喻成一棵大橡樹,每一天的努力,就像在這棵粗大的橡樹幹上所砍的每一刀,頭幾回根本看不出痕跡,每一刀本身的力量似乎不大,但是累積起來,這棵大樹終究會倒下。這也就是說一個人隻要堅持到底,不斷進取,才會成功達到人生完美的終點。
這就好比雨滴總能把大地洗淨,小小的螞蟻卻能夠吞吃老虎一般。我們要用磚,一次一塊慢慢地蓋一座自己的城堡,即使是微小的動作,隻要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
我們要把失敗、放棄、不可能、辦不到、行不通、沒希望以及撤退這些負麵的字眼在內心中除去。當我們聽到別人反對的聲音,就會讓我們更接近成功。當我們看見別人皺眉,我們就準備對未來微笑。
讓我們再次回到千裏馬的比喻,我們要相信即使沒有伯樂,我們一樣能證明自己是千裏馬。隻有不斷進取,才不埋沒自己的才能。
韓愈的名篇《馬說》中認為,有伯樂,才會有千裏馬。如果沒有伯樂,本來資質很好的千裏馬,也可能淪為每天做苦工、在馬廄裏頭吃劣草、病死了也沒人知道的一匹普通馬。所以,大家都因此相信,一定要有伯樂出現,發現自己的潛能,並且盡力栽培,自己的天賦才能夠發揚光大。
於是,有很多自認為是懷才不遇的千裏馬,一直埋怨時運不濟,為什麼伯樂沒有出現,埋沒了天才。
倘若你認為自己是千裏馬,那麼,你為什麼不能成為自己的伯樂?
千裏馬和伯樂的關係,本來暗喻的是臣子與君主的關係,以現在來說,就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人跟馬也大不相同,馬無法自己找到主人,而多數的成功者,卻都能以一種天生敏感的嗅覺,好像螞蟻聞到甜食的味道一樣,自己走出一條大路來。
有些人成功之後,有人要他們說出他最感謝的人,他才回顧來時路,把對自己有恩的都記在心上,時時掛在嘴邊。
仔細檢視起來,每位伯樂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終相依”的角色,多半隻是一個使他走向某一條路的啟蒙者、一位曾經鼓勵過他的恩師、一個精神支柱,甚至是一個曾經打擊過他、傷害過他的對手。他或許曾陪伴成功的人走過一段路,但最後終須放手。
重要的是,障礙還是要自己跨越。
成功的人,其實都是自己的伯樂,隻是不敢完全歸功於自己。
千裏馬一樣要不斷練習,才能日行千裏。而這奔馳的能量,是來自於心中源源不絕的熱情。
獎賞總是藏在終點,並非在起點。隻要你激活內心奔馳的能量,不去計較成敗得失,不斷進取,最後的獎賞終究會屬於你,那就是不斷進取本身所獲得的樂趣。
當事業遭遇瓶頸
進入中年常常難以避免出現事業危機,到達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是很多中年人都極易出現的問題,這個時候需要我們針對自身的具體情況去具體應對,可以冷對,也可以笑對,適當的時候還可以學會向後轉。總之,萬法歸一,存於一心。
要冷對,也要笑對
冷對
所謂冷對,指的是冷靜對待,不可急躁,因此而積極地尋找突破口。
對於中年人而言,很多人都會存在以下幾方麵的困惑。首先,曾經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足以應對快速發展的社會,現有知識結構明顯落後。其次,在體力和精力方麵和年輕人相比不具備優勢,學習力和創新力都相應減弱。最後,上升的通道越來越窄,畢竟金字塔式的職場晉升途徑一定會在中途淘汰一大批人。因此,人到中年遇到職場困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如何安排好一生工作的最後階段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當然,不必太恐慌。盡管目前的大環境對中年人愈來愈不利,但企業對中年員工的“實務經驗”、“敬業態度”、“專業技術”、“人脈資源”和“忠誠度”等方麵仍是肯定有加。不過,不僅限於中年人,對更多的職場人而言,清楚地把握好職場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階段尤為重要。一般而言,我們稱職場第一階段為做事階段,在剛剛參加工作的幾年裏,最關鍵的就是要努力積累經驗,提高業務能力,為以後的職業發展打好紮實的根基;第二階段則為做人階段,進入職場成熟期後,關鍵的發展因素由業務能力轉入人脈關係;第三階段為戰略階段,發揮專業優勢,對於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從宏觀戰略上給予幫助,當然能夠進入這一層次的人便是金字塔頂層的精英層。
進入中年後,調整好心態,正視中年階段遇到的職場問題,從而努力延伸個人的職場道路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麵,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力求在某一領域成為專業顧問,比如很多人成為培訓教練、大學客座教授。另一方麵,還可以利用自己長期積累的人脈資源以及一些渠道,為自己開辟新的路徑,比如很多人就利用職場生涯中積累的資源選擇中年創業。當然,最重要的是擺正心態,不要拿自己的弱項和年輕人去比,同時更要努力發揮自己的愛好,畢竟到了中年階段,大多數人已經為自己積累了相當的財富,生存已經不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豐富自己的愛好,努力將愛好付諸實踐,這不僅有利於調整心態,也為將來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笑對
盡管保持著創業的激情,盡管有著行業的認可,對一個40歲的中年人而言,依然會遇到失敗的可能,或者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沒有和自己的收入成正比。這時就要笑對。笑對是一種坦然的心態,即把失敗和成功看做一件必然的事情,有成功就會有失敗,不必太糾結於失敗。同時為下一次的成功努力。
“從1993年至今,17年裏一直做外彙,這在外彙圈裏是不多見的;還有就是業績一直比較好,在行情分析上,判斷還算準確。”說到自己的專業,40歲的胡先生很自信,“如果排名,外彙領域排入前三名絕對沒問題。”
對比其他金融領域的同行的收入,胡先生有些無奈。“雖然大家做的都是金融業,但因為政策的限製,國內外彙市場一直處於半公開半地下狀態。賺錢的大多都是幫助個人通過地下炒彙賺取傭金,而我一直不願參與其中。在現有市場環境下,保證金交易被叫停後,做實盤交易收益也不是很大。”
如果就收入而言,胡先生覺得反倒在剛入行時,外彙從業收入是最高的,那時候的外彙經紀人傭金絲毫不低於近兩年證券、債券等金融領域。自1994年之後,國家開始實行外彙管製,外彙從業人的日子便一直不好過。
“起初和我一起入行的很多同事都轉行了,有轉做股票的、債券的,還有做期貨的。前段時期,一位做債券的朋友與我聊天,說他們底下一個小夥子,去年一年稅前收入是200萬元。這還是他們部門收入最低的。”胡先生笑稱,“連妻子都說我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嚴重失衡的一類。”
說到自己周圍那些年收入百萬甚至千萬、上億的朋友們,胡先生也顯得很平和,就像在講述一些八卦一般,於己於彼都沒有任何關聯,僅當娛樂。擺在自己麵前的現實是:40歲,依然在事業的開創奮鬥階段;作為丈夫、父親、兒子的角色,需要為家人承擔更多的責任。
“前兩個月,我剛給母親裝修好房子,老人年紀大了,辛苦了一輩子,我希望她的晚年住的好一些。”說話間,胡先生陷入沉思。
“當然還有女兒,最近我在家裏的日子,我能感受到她有點不開心,她覺得爸爸應該在外邊忙碌。還有一直支持我的妻子,情緒有時也會波動。我們身邊的有錢人太多了,很多人都買了別墅,寶馬奔馳就更為常見,有時不免會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
“我依然幸運!”
很多朋友認為胡先生太執著,在現今環境下,不如早點轉行,雖然可能沒有在外彙圈的地位高,但在當下這個物質社會中,實惠是最重要的。
“回顧自己17年的外彙從業經曆,從交易員、培訓師到分析師,盡管不斷學習鑽研,成了行當裏的專家,可回顧這些年的創業經曆,總會讓人感覺有點生不逢時。”胡先生自嘲,“要不是有個好心態,早撐不下去了。”
盡管如此,胡先生認為自己依然幸運。
“因為政策的限製,外彙市場一直沒有放開,使得很多人在這個圈子裏都做不長。有些人因為跨過政策防線,做幾年下來就出事了;有些人因為做交易虧損太多,也被這個圈子自然地淘汰除名了。也正因為外彙在國內的特殊性,很多精英沒有進入到這一領域,也使得我能夠有機會站到前台,能做到今天這個程度,我還是幸運。未來的外彙市場,肯定是不斷開放的。對於我而言,進入40歲這個階段,必須還要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盡管社會中不乏靠運氣成功的人,但大多數人都是要不斷地修正和準備的!”
對未來,胡先生依然充滿自信。
胡先生的這種自信與幸運的心態,就是真正笑對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慎用血氣之勇,學會向後轉
“我現在最怕參加同學會。想到同窗好友大多飛黃騰達,自己還是平平庸庸,真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年輕的時候同學聚會,即使混得不好的人也不會十分尷尬,畢竟還年輕、還有機會,但現在基本都定型了,再不願去丟人了。”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無奈地說。
同學會,是最容易暴露中年人尷尬的地方,中國人的危機感往往來自於與身邊人的比較。因為社會缺乏對弱者的寬容,個人也沒有信仰可以進行心靈自救,在等級社會中,低人一等就會感覺恐懼不安。其實,中年未必是事業的終點,古有薑子牙、今有鄧小平都是在古稀之年達到事業的頂峰的,而且,對成功標準的衡量也不應隻有金錢。但在中國,有些職業(比如記者)似乎隻能是年輕人的天下,而美國六七十歲的記者更受人尊敬;如果一個40歲的中國人還在從事誌願活動而沒有擁有大量財富,則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我們處在一個‘被’時代,每個人都身不由己,似乎喪失了選擇的能力,被社會浮躁的氛圍和權威力量所左右。”社會學者周孝正說。經濟改革以來,人們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在民主法製、道德信仰等方麵卻極度缺失,公民社會遠未形成,每個人仍局限在家庭和身邊的利益小圈子裏。由於公共空間被擠壓,我們身處的依然是等級分明的叢林社會,隻不過從以前的權力等級演變為如今的財富等級。當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年人被推到財富賽車道上,唯一的價值取向就是誰能跑到前麵,生怕落後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多中年人往往把自己的發條上到了最緊,大有不撞成功之牆心不死的境界。這就是血氣之勇。人比人,氣死人。何必要去比?適當的時候可以向後轉,重新審視一下自己走過的路,重新調整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的期望低一些。
成功是一個沒有標準的境界,永遠沒有止境,永遠有人比你更有成就。所以,想要困惑和焦慮少一些,不妨平和一些,對自己的期望降低一些。隻要做成自己想做的事、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狀態,就可以認為是一種成功。誰也無法預測未來,自己未來可能有的機會和挫折更是無法預測。作好心理和大方向上的準備、做好當下,其他的皆可以留待時間和未來去解決。
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是不是一定要取得多大的成功,取得多少財富和地位,你的事業才有價值?答案是否定的。事業有多種,事業的價值也體現不同。在有些時候,我們不妨回頭去做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事情。
42歲的盧先生是位裝裱師,是某裝裱工作室的首席師傅,是業界的佼佼者,待遇優厚。他最近感覺自己的事業無法再取得更大的進展,自己僅僅是為了每月穩定的高收入而工作,於是他想求變。又加之每每想到自己已是40好幾,光靠自己還能挽救多少經典名作,就毅然走出了工作20年的工作室,而跟隨自己十多年的徒弟開了新店,除了做裝裱活之外,也做一些培訓工作。
盧先生坦言道,裝裱古舊字畫時,裝裱師是以每一平方厘米為單位去修複的,雖說修複古舊字畫在用材上沒有什麼高成本,但都是靠裝裱師自身的高超手藝、多年經驗和超人的耐心完成的。既然“以每一平方厘米為單位計算修複價格”,似乎賺錢也很多,可是為何沒法發揚傳統蘇裱手藝呢?現在的學徒可能第一句話會說:“我學了這個以後能賺多少錢?”現在社會的現實壓力導致沒人靜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