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事業規劃:人到四十,需對事業重新定位(3 / 3)

巧妙讚美,獲得交往通行證

讚美,是用語言表達對人或事物優點的喜愛之意。讚美的意義在人際交往中可謂意義重大,讚美不僅能使被讚美的人自尊心、榮譽感得到滿足,更能讓對方感到愉悅和鼓舞,從而會對讚美者產生親切感,相互間的交際氛圍也會大大改善。

渴望被讚美是人的共性,無論一個人做什麼,都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別人的肯定和讚美,也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人際關係的順暢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得體的讚美又是處好交際的關鍵課程。隻要懂得如何去讚美別人,再加上自己聰明的頭腦和腳踏實地的精神,也就等於事業成功了一半。因此,學會讚美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但是,過度的和露骨的讚美,卻可能會達到完全相反的效果。那麼,怎麼樣才能把握好讚美的尺度呢?

首先,隻有真誠和發自內心的讚美,才能幫我們搞好人際關係。從一定意義上講,讚美是一種感情投資,有付出當然就會有回報。無論是對於上級、下屬還是合作夥伴,恰當的讚美在使雙方心情愉快的同時,關係也會更加融洽。有一句話說“沒有朋友的生活等於死亡”,而相互讚美也正是交友的前提之一。因為隻有相互欣賞,才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其次,讚美也要有新意,不能太俗套。讚美的創新應該根據不同的場合,以及雙方的性格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來決定“新”的形式。在讚美的時候一定要找出恰當的新意,不要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所以,假如每天我們都讓新鮮的讚美流淌在他人生活中的話,那麼,彼此之間也會更加容易相處。而那些老套和落伍的讚美,就起不到這麼好的效果。

在讚美對方的時候,也要注意到對方最看重的東西。隻有讚美別人最看重的東西,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讚美別人之前,先要弄清楚對方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等狀況,然後抓住對方最引以為豪的東西,將其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來讚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對方的需要。

人到四十,隨著生活曆練的增加,人性洞察力的提高,更應該以大度的心理去寬容別人、讚美別人,多欣賞別人的長處,投以敬佩的目光,送以善良的微笑,致以真誠的讚美,這樣一來,才能得到對方善意的對待和愛心的回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體會到與別人一起分享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之感。

幽默,人際溝通的助推器

人生在世,什麼樣的人都要碰到,什麼樣的場合都可能會遇到。特別是步入中年後,隨著責任的加大,身上擔子的增重,社會圈的擴大,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讓自己措手不及的人和事,這時候,就不妨試試用“幽默”來化解這些小難題。

因為幽默本身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個幽默的人可以將周圍的朋友都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來,可以將痛苦轉化為快樂,也可以將煩悶轉化為歡暢。

人到四十,在經過了大半輩子的熏陶之後,更應該以一種幽默和大度的心態去對待別人,去社交處世。以一種自己輕鬆,也讓別人輕鬆的姿態,來贏得更多人的讚美和欽佩。

帶著傾吐去溝通,永遠受歡迎

到了40歲這個年齡,可能是集精力、智慧、經驗、能力等於一身的時候,所以這個年齡的人,往往更多地擁有支配欲和控製欲,對40歲而言,“傾聽”這個詞語似乎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似乎想做任何事情,達到任何目的,隻要去說服、去實施、去“強攻”就可以辦得到了。實則不然,即使是到了這個年齡,“傾聽”依舊是一項重要的交際藝術。

傾聽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別人的內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人類是有感情的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分享自己的幸福和不幸,而默默地聆聽別人的傾訴,就是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最好機會。傾聽不隻是一種同情和理解,也不僅僅是一種單方麵的付出,在自己付出耐心和關心的同時,收獲的卻是對方寶貴的忠誠。因此,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一定不要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講話,更不要對別人的訴說無動於衷。每一個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的人,總是賓客盈門、朋友很多,這是因為人們喜歡與尊重別人、平易近人的人交往。

在傾聽的時候,一定要主動真心地去感受,隨時注意對方談論的重點,給對方以足夠的尊重。隻有這樣,才能促使對方不斷地講述下去。而漫不經心的傾聽,就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對他很不尊重,從而打消了他繼續述說的欲望。

在傾聽時也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有時候對方會反複地談論一個問題,難免會讓人感到厭煩。但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千萬不能露出不耐煩的神色。就算是對方所表達的觀點自己不能接受,或者傷害了你的感情,也要耐心地聽他講完。對於對方的觀點,我們可以不同意,卻可以表示理解。

傾聽時一定要虛心,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改變對方的思路和話題,這樣不僅是對對方的不尊重,也會妨礙傾聽。同時,在對方講述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安靜,臉向著對方,眼睛看著他的眼睛或者是手勢,並且多說出一些反饋的語言,比如“對”、“是的”等,也可以用點頭微笑的動作來進行適時的鼓勵,表示自己的理解。

傾聽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肯定,也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它既是生命價值的體現,又傾注著真誠之美。在和朋友或者合作夥伴談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積極地去鼓勵對方訴說,自己也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關心和讚同。傾聽是重要的,一個中年人在經曆了太多的事情之後,或許對很多事情已經變得厭倦了。但學會傾聽,學會去享受別人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色彩。

很多時候,一個人最不了解的其實就是自己。我們隻知道自己的欲望,卻不知道自己的本性,隻知道自己缺少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而學會傾聽,在全麵了解別人的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一種審視與觀察。

一個不善於傾聽的人,總是不能吸取別人的經驗,更談不上豐富自己。善於傾聽,並不是缺少主見的表現,而是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思想,從而使自己的意見更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

因此,多去傾聽吧,傾聽不僅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語氣委婉,更容易讓別人接受

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費勁心思也沒有辦法從正麵去說服對方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要改變一下策略,比如以曲為直、迂回出擊等。同樣的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何把話說得既巧妙又有水平,就需要很高的策略了。

在交際中,委婉的語言總是能大大地增強交際的效果,委婉的深意在於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並且越揣摩含義就越深、越多,話語也就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技巧。

以進為退的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談策略。它運用退一步的形式來取得優勢,並最終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通過退可以積蓄更大的進的優勢,表麵上的退縮是為了更好地進攻。用以進為退的方式講話,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同時還要適度。生拉硬扯非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使情況變得更糟。隻有順應對方的話題和心理,自然而然才能退得巧妙、進得有力。

此外,借題發揮也是說話委婉的一個技巧。借題發揮的關鍵在於“借”,話題是對方提供的,而能否為自己所用,就在於能否找出有關或者共同的重點。借助他人的話題,來說出人人心中都有,卻又沒人說出來的新意,是這種技巧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當我們的好言相勸不能打動對方時,以進為退或者欲擒故縱的方法就會更加有效;如果太直接的措辭讓人無法接受的話,那麼委婉暗示的話就讓人無法拒絕了。因此,委婉既是一種智慧,又是一種風度,委婉的語言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給自己留下一點空隙和餘地,這樣才會有事後回旋的空間。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隻有保留一點緩衝的餘地,才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所以說,無論任何時候,說話都不能不計後果,為了賣弄一時的虛榮而給自己不留餘地。

說話不留餘地,說得太滿,就等於不留退路。這樣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邏輯已不適合複雜多變的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你無法承受的。一個中年人考慮事情的思維應該更加全麵,而不能為了逞口舌之快給自己製造禍端。與其與自己較勁兒,不如多用一些緩和語氣之類的說話方式。

比如,某項工作的難度非常大,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一位下屬,問他:“有沒有問題?”這個下屬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可是過了幾天還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就去問他情況怎麼樣了,他才老實地說道:“這件事情不如想象中那麼簡單啊!”最後,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拍胸脯的做法已經感到反感了。

所以,平時切記一定不要把話說得太滿。對於上級交辦的事,我們當然應該接受,但是不要說“保證沒問題”之類太絕對的話,而應該說“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這樣的字眼。這樣說不僅是為了萬一做不到給自己所留的後路,同時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因此也會更加信賴你。就算最後事情沒做好,也不會受到責怪。

當別人有求於你時,對別人的請求可以答應,但也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比如與人爭吵的時候,千萬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什麼“勢不兩立”、“老死不相往來”之類的話。不管結果是誰對誰錯,這時候都應該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在應付這類問題時,一定要避免用一些太絕對的措辭,最好用“可能”、“盡量”、“或許”等不太肯定的字眼,給自己餘地,也是給別人餘地。

用這些不確定的措辭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就算自己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別人因對你期望不高所以也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殺你的成績;假如你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的話,他們肯定會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就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有一句話說:“吃飯吃個半飽才有助於健康,飲酒飲到微醺才能體會到飲酒的快感。”因此,凡事要留有餘地,不把話講得太滿,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在適度和完美之間找到平衡。

其實,生活中關於人與人交往的技巧還有很多,這裏就不再多說,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總結、發現。

工作不是終極目標

工作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一般人們都會回答:為了賺錢,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家裏人開心,等等。但這隻是表麵的答案,並不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終極目的。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動物是為生存而生存,而人生存是為了享受生活。因此努力工作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有的人勞累至死,有的人忙碌至死,有的人快樂至死。”他說的第一種人是為了生存而勞累至死的人;第二種人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任勞任怨,死而後已;而第三種人不是僅僅為了工作而工作,他會時常從工作中解脫出來充分休息,或者把自己的工作和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他們是快樂工作著的人。

我們這裏提倡所有的中年人都應該去做那第三種人,當工作疲累了,就要不時地從工作中解脫出來,看一看工作之外的風景,或者幹脆選擇一個完全和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讓我們的工作更精彩。

莫讓“大男人、女強人”壓彎腰

大男人主義可以適當放一放

注意“大男人主義”和“大男子主義”不同。“大男人主義”不像“大男子主義”那樣認為男人應該優於女子並控製女子,認為男人應該承擔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妻子應該滿足於她低於男人的地位。“大男人主義”通常認為男人應該把事業放在第一位,在事業和家庭的兩難選擇時以事業為重,而且,如果一個男人沒有事業,就等於白活。

可見,大男人主義強調的是事業對於一個男人的重要性。擁有這種想法的人,通常是基於以下幾個理由:(1)男人擁有事業,更像個男人,是證明男人能力的一種方式,一個沒有事業沒有能力的男人,就會顯得自卑;(2)男人通常都是家庭的頂梁柱,沒有事業,就很難支撐家庭的經濟負擔;(3)女人通常都喜歡事業有成的男人,感覺這樣有安全感,沒有事業的男人會被女人認為窩囊、沒有出息;(4)感情是容易變的,而事業,你一旦擁有,就是一種資本,與其犧牲事業去追求也許明天就會改變的感情,不如踏實地工作奮鬥。

正是基於以上理由,生活中有很多男人都奉“大男人主義”至上,久而久之事業成為了一個男人的麵子。如果能夠奮鬥成功還好,如果不成功,則在朋友麵前、在妻子麵前、在孩子麵前抬不起頭來。於是為了事業疲於奔命,沒日沒夜地忙碌,剛到中年就兩鬢結霜了。於是事業成了負擔,而不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

事實是什麼樣的呢?有事業就真的會讓你生活得更好?事業就真的能代表一切?其實一個人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好好地生活,好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為了事業去拚命。人為什麼會後悔?要想自己不後悔一生,就好好地生活,不要在別的事情上絆住,自己享受生活的腳步。

當然,這裏我們並不是說事業對於男人不重要,而是強調一定要擺正事業在生活中的位置,不要以為有事業就有了一切,起碼快樂和健康是事業買不來的。

人到中年,一個男人應該看開世間百態,不要和工作、事業較勁,不要被“大男人”的想法壓彎了腰。

有人為了事業放棄了感情和家庭,他們沒有看到事業沒有了,可以重來,感情沒有了就很難重來了。事實上,對於擁有事業的男人來說,他知道生活有多麼的不容易,事業可以重來,如果犧牲事業而去抓感情沒有把握住,那就是事業感情兩手空空。

女強人也需要休息

在傳統觀念中,女人常常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不管是東方的“三從四德”還是西方“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就了夏娃”,都或多或少體現了女性相對於男性的弱勢。而對現代女性來說,因為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所以也有了更多自我施展和表現的可能。也可以說,前麵幾代女人積留下來的壓抑在當代全部迸發出來,於是便有了“女強人”這個稱呼。具體到事業中,能夠做到中層管理人員的女性便成了一個典型的體現。

之所以把這一人群作為探討“女強人”的話題,是因為在她們身上會聚著太多複雜的紐帶—— 一方麵,已有的工作成就讓人羨慕,她們在某一個圈子裏一呼百應。下屬和周圍人漸漸習慣了仰視她們,認為她們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和支撐自己;另一方麵,又要應付比自己更高地位人的交往;並且相對女老板、女總裁等站在最高端的“鐵娘子”們,也正因為她們還處於繼續發展的過程中,時刻充滿著危機感,生怕有一天被誰搶走了自己得來不易的成就;而這種不離不棄的不斷進取,又導致了在個人生活上的荒廢……

大多數人都很願意接受“女強人”這一標簽,其中又有大部分人還把這當成是一種榮耀。顯然,強悍、精明、能幹……這些是能讓她們獲得最大滿足的形容詞。但是,她們自己也漸漸淪為“女強人”的奴隸:因為別人覺得自己不同凡響,所以剝奪自己犯錯的權利;因為別人覺得自己獨立堅強,所以開始掩飾自己的脆弱和恐慌……她們獨自撐起一片天空,成為眾人景仰的“大姐大”,在被大家敬而遠之地羨慕或欣賞的同時,卻忘記了她們自己也需要支持力量。這樣的“遺忘”,換來的就是“大姐大”榮耀背後的焦慮與不安。

心理學家Abraham H.Maslow在闡述個體向著自己人生的高峰攀登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極度欣慰又難以言表的感受,這就是“高峰體驗”。而自我實現的目標越強,高峰體驗也就同樣會越強烈。這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處於發展中的中層管理職位上的“女強人”們為何能夠以遠遠高於常人的工作量來獲得滿足。但是,忽略了艱辛、疲憊,並不代表這些消極的情緒客觀上就不存在。恰恰相反,以壓抑的方式來強行克製,則這種負性的能量就會轉變成各種潛在的危機與衝突,並伺機尋找突破口。好似一個上足了發條在超負荷運動的機器,一旦突然停頓,內部的損壞就會接踵而來。這就是為什麼停下來反而比忙碌更讓自己痛苦的原因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格言在小學時幾乎人人都學過,但真正麵對中年以後的人生,許多人卻往往難以接受自己失敗的現實。許多“大姐大”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我隻有成功了才能被接受。”雖然站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個會引來心理衝突的偏激想法,但客觀上卻也成為不少“女強人”們繼續向著事業頂峰衝擊的動力。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競爭的加劇,這種觀念進一步成為了心理的枷鎖,這也是女性相對於男性的社會弱勢所產生的固有危機感。有時候,成就越多,越會讓自己惶恐不安,成天生活在焦慮中。所謂“停下來”,在她們看來就是無異於受挫了。究其根源,正是不願意接受失敗的緣故。

這一後果應該說是相當嚴重的,不僅引發心理問題,更容易引發一些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的生理疾病。因此,要擺脫這種困擾,首先應當正視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而非不眠不休的機器。

應該說,任何一個人都可能遭遇失敗,如果我們隻允許自己成功,那麼無異於對自己下了一個非理性的命令:讓自己對抗生活的自然法則。這麼做隻能平添內心的無助。當我們把犯錯誤或者品嚐失敗的權利還給自己時,我們會發現,其實,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要求我們必須十全十美,永遠成功。事實上,成功的唯一秘訣是:敢於失敗。

就像英國心理學家J.Brown說過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阻礙,即將永遠保持其滿足和平庸的狀態,既愚蠢又糊塗,像母牛一樣怡然自得。”實際上正是這種種挫折才能使人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增強其克服困難、適應逆境、最終戰勝挫折的能力。有時候,不妨可以把暫時的失意、挫折或者停頓當成是現實賜予自己休整、調養的好機會。因為哪怕是機器,也總要有維護、上油以及重新校驗的時間,何況是有血有肉的人呢?所以,一旦意識到自己由於工作壓力或社會壓力過大而發生了心理問題,一定要及時緩解。專家建議,通過聽音樂、逛街、與朋友聊天,或其他適當的發泄途徑定期給自己的心靈鬆綁。所謂“休息”也不單是指簡單的睡覺,還包括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參與各種運動和娛樂等,這都是良好的休息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和不肯麵對失敗的強勢,勞逸結合,反而可以使人體會到作為人性的平常一麵,這亦是幫助自己帶好團隊的重要前提。

停下來,適當歇歇吧!

有一個很生動的寓言故事:一隻小老鼠拚命地跑在路上,後來遇到一隻烏鴉,烏鴉就問它:“小老鼠,你跑這麼急幹嘛去啊?停下來歇歇吧!”小老鼠聽了一邊繼續奔跑一邊喘息著答道:“不能停啊,我要去看看這條路的盡頭是什麼樣子。”

不一會兒,這隻小老鼠又遇到了一隻烏龜,烏龜也問它:“小老鼠,你為什麼跑這麼急啊?停下來曬曬太陽吧!”小老鼠依舊答道:“不行啊,我要跑到這條路的盡頭,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樣子。”

就這樣,一路上不停地有小動物問這隻小老鼠,但是小老鼠從來沒有停歇過。直到有一天,當它一頭撞在了路盡頭的樹樁上,它才不得已地停了下來。

“原來這條路的盡頭就是樹樁啊!”小老鼠忍不住歎息道。而更加懊惱的是,現在的小老鼠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年輕了,它開始變得老邁:“早知道如此的話,還不如好好地去享受沿途那些美麗的風景呢,那該有多愜意啊!”

從上麵這個故事中小老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多少中年人的影子:忙碌在職場中的都市白領,每天忙於奔波的生意人,為了孩子勞心勞力的父母……約翰·列儂說過:“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遠去。”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然而它所揭示的道理卻是引人深思的。當我們都在為生活拚命的時候,生活給予我們的除了名利和地位,還能有什麼呢?

一位醫藥學家認為,每天24小時不停地工作,人的身心就會超負荷運轉,使人體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而長此以往,就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現在的人們總是被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牽扯著,就像那隻不停地在奔跑著的小老鼠一樣,沒有閑暇去思考這忙碌背後的意義所在。無休止的忙碌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也帶來了心靈的焦慮、精神的疲憊,甚至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難怪米蘭·昆德拉也發出了如此的感慨:“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裏去了?民歌小調中遊手好閑的英雄,那些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裏去了?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

因此,讓我們將生活的腳步放慢,適時地去休息一下、享受生活,不要像故事中的那隻小老鼠一樣,直到撞到了樹樁上,才認識到盡頭的含義。

工作固然重要,然而隻有真正了悟了生活的要義,才能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