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的力量微薄,他圖書室的影響也僅限於幾個村子,但他這種精神卻遠遠不是一個小圖書室可以比擬的,他的境界就是不為己利、奉獻自我的崇高境界。
2.浪漫型
比如夢想在鄉下某個地方蓋間他們自己的幹草屋,養一頭自家的牛,種些香草植物,過著“美好生活”的浪漫人士,就是屬於浪漫型的人,他們偏重於精神生活,以及對於現實的超脫,海闊天空,無拘無束。
徹底地擺脫物欲,追求人生瞬間的種種體驗,包括文學、藝術、音樂,等等,浪漫型的人更多追求這種形式的表達。他們在種種藝術中棲居,活在一個比現實世界更絢爛的世界中。
不難發現,這種類型的人的人生境界應該是專注於對屬於自己的一個理想世界的塑造上,這個世界可以是現實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如自己的家庭,也可以是虛構的一個世界,如用小說、藝術等塑造的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各種作家、詩人、藝術家、音樂家,等等。如果你不願意成名成家,而專為自己或誌趣相投的朋友創造也可以。
總之,在這種類型的人中,在追求自己的境界時,最重要的就是平衡金錢、名利等現實生活與你追求的精神之間的平衡問題。如果你真的熱愛生活,就更不要譴責生活,不要排斥生活,不要詛咒生活,不要忍受生活。在生活中你要做一個強者,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擁有自己完整的一切,無論是跌到了還是站在頂峰,都不要氣餒、不要炫耀。記住,如果生活給你一份失意,也會給你一份擁有;給你一個美麗,也會給你一份困惑。人生的路很長也很短,隻要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生活就會少一分遺憾、少一分慨歎!如果僅僅是為了通過從事一種藝術而謀名利,那麼要適當修正。因為一旦向名利、向現實傾斜,你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將會出現危機。
3.求道型
想要活得更簡單,舍棄生活中使他們偏離精神目標的一切,比如金錢、財產等,進而在精神上和宇宙萬物間建立更深連結的人。這與浪漫型的人有形式上的相似,但其本質不同,其差異在於,求道型的人追求人生的終極解脫,而浪漫型的人追求現世的精神超脫。
成為這種類型的人多是信仰宗教的人。因此,核心問題即在於信仰的堅定,隻要堅定,即可以達到最終的無上境界。
4.隱居型
追求這種境界的人一般是高度敏感的人,受不了現代生活的步調,想要平靜、獨處和感覺“遠離一切”的人。
就像古代的隱士,他們淡泊名利,在生活之中,但也在生活之外。他們工作著,但不求事業建樹,他們與人為善,但不求朋友多少,但求一二知己。他們豁達,可以包容萬事。總之,他們安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之中,平靜而無憂。
中年人經過數十年的坎坎坷坷、生活的風雨,對人生自然體悟良多,在這個年齡開始去追求人生的境界可以說是不早也不晚。
不同的人可以追求上述的不同境界,那麼什麼樣的人生境界適合自己去追求,這肯定要先從自身開始尋找。古語說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因為他們往往難以客觀地認清自己,隻能看到自己的優勢,而這時,因為你的自負與驕傲,你的優勢往往會成為你的負累,所以一個人要充分地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的誌趣,這樣才能發揮出你的優勢,這樣才能找到另一種適合你的生活,達到另一種境界。
認清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礦山裏尋找鑽石,你必須先探測出鑽石在哪裏,然後才可以瞄準目標,奮力挖掘。認清自己的特質,就像是尋找鑽石那樣,先分析清楚自己的個性、愛好與才能,然後,再瞄準目標,片刻不停地去挖掘、去雕琢。人生的光亮也要像鑽石一樣,必須通過長時間的挖掘,費盡心力的琢磨,再曆經辛苦的等待,最後,那顆晶瑩耀目的鑽石才會散發耀眼的光芒,令人驚歎,也讓人落淚。
中年猶如一缸水,在將溢未溢之間,是豐滿之滿。中年是理智的年齡。“感情熾熱而情緒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後方能成事”,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真諦。因此,認清自己是要以智性做根本的。
智性大於智慧。唯智性到家者方能成為智者。智性是中年時擁有的大境界。智性是經曆了風雨坎坷、甜酸苦辣之後的超脫。智性是大智若愚、大音稀聲的濃縮。智性是現實取代了幻想與縹緲之後的穩定。智性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錢。智性是從容不迫、舉重若輕的火候。智性是不驕不躁、不偏不倚的成熟。智性是失去了依附、有了些孤高的風度,又是誠實為本、生活嚴謹的原則。智性,是境界再上一層樓的階梯。
下麵我們來說一說,在追求人生境界的旅程中常常會遇到的問題。
1.追求人生境界,需要的是不懈地堅持
不論你的人生信條是在於奉獻,還是在於追求個人解脫,你都不要停下腳步。一旦停下腳步,如獲滿足及快慰般地享受生活,那麼生活就要戲弄於你,就會用不幸、壓抑、痛苦、枯燥折磨於你。現代人生,雖要求必須求新求變,但心中若失去堅定的信念、不變的追求,必然會在多變中迷失自我。
有人說,人生如夢。人生倘若真的如夢境那麼美,那我們還要生活做什麼?在夢裏享受人生吧!可夢裏也有分離、也有苦惱、也有風雨的侵襲、也有流言飛語,也有一切不可避免而又不願麵對的東西。不論你追尋的是一個什麼境界,都不要讓它變成一個虛無縹緲的夢。
也不要僅僅看重擁有,一旦苦苦的追求變成擁有,便徒感無聊、無味、無趣。不要讓追求成為過去、成為永恒,要在追求中感悟生活的真諦,讓追求構成絢爛而多彩的人生,構成人生境界不可或缺的基石!
2.追求人生境界還需要忍耐
有時,在我們追求人生境界時,會覺得生活就好像一杯白開水,明知其清淡,但還必須日日得喝,我們要做的是深解這白水之味,要在回味中體會生活之趣。
3.一切不要刻意
有人說,我的人生境界隻求平淡。倘若你真的要求平淡,那隻能說明你很平庸,因為平淡不是要求而來的,平淡是追求、拚搏、努力尋求後的一片遐想的自由天空。它給人以想象,給人以啟迪,給人以一種活著的樂趣。而平庸,隻能是虛度年華,讓大好的青春付諸東流,要求的平淡是平庸的一種附屬品。平淡隻能是經曆過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後升華的一種人生境界。
總之,不要刻意。其他的人生境界也如此。
精神的豐富與充盈
過了40歲的中年人,一般來說已經奮鬥了一二十年了,基本上已經擁有了房子、車子和休閑娛樂的領域與圈子。作為白領的他們已經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各界精英已不再為吃喝玩樂發愁,商人、產業者雖然辛苦,但還能掙來不大不小的家業,即使是農民在享受國家免稅與補貼的同時,通過勤勞耕作與打工也基本上脫貧致富。他們覺得已很滿足,沒有必要再去拚搏了,生活沒有顧慮,雖然不很富裕,卻也有時間度假娛樂。
但據社會心理學家調查和統計,有相當多的中年人在精神領域很容易遭受危機。因為子女們大多已經長大,長期在學校學習,或者有的已經闖蕩他們的世界去了,兩輩人不僅僅存在代溝問題,而且此時已成了兩個世界的分野,很少能夠做到自然的溝通。年輕人不懂得或很少顧及老人們的感受,隻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裏。中年人雖然處於傳統意義上的不惑和知天命中,卻並沒有安於不惑與知天命。走近他們,發現沒有多少人能夠樂觀與從容,雖然他們沒有衣食住行的壓力,卻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沒落,悲觀情緒在彌漫,有心境心情的變化,更有麵對困頓世界的茫然無措。他們中的很多人用打牌、跳舞,漫無目的的閑逛來打發時光,很難再提起奮鬥的激情,對一切漠不關心,好像大事小事事事不關己,風聲雨聲聲聲不入耳。日複一日生活在重複乏味中。
因此,人過40,亟須在精神領域豐富和充盈起來。物質生活代替不了精神生活,豐富的精神生活不但可以使一顆煩躁的心得到片刻的寧靜,還可以忘卻塵世的喧囂和煩惱。同時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充盈,也是我們上文所說的追求另一種優雅自豪的生活,以及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保障。
在舊習慣中求新知
這裏所說的新知不是數理化等科學知識,而是指人生的經驗、生活的智慧。
反思自己過去的人生
有人會問,反思過去的人生和標題“在舊習慣中求新知”有何關係?其實很簡單,我們過去的人生,或者是我們現在的狀態,就是由已經在幾十年中形成的一個個習慣組成的。因此,反思過去的人生就是反思過去所有的造成了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的習慣。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對教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複練習實踐了呢?
是啊,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欲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存的誠信。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儒家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沒有思考和省察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由中外先哲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人生進行積極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是我們正確麵對人生的很有效的一個工具,這樣可以及時地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向和生活的目的,這樣就會向精彩的人生更近一步。
對於中年人來講,人生也的確是需要不斷反思的,因為已經過去的幾十年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有做得妥當的,也有不妥當的,如何前行,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的確是需要反思的。好的,繼續保留,發揚下去,壞的改掉,所謂“有錯能改,善莫大焉”。
如果把生活比作藝術,我們每個人就是這門藝術的創造者,那麼反思精神就是我們能繼續使生活這門藝術日趨完美的階梯。常思昨天,取長補短;審視今天,甄別積澱;前瞻明天,求新求變。必能意會融通,必能成就生活智慧,使我們的精神日漸豐富和充盈起來。
那麼如何反思呢?很多人認為反思隻不過是一種找到以前和現在的比較來達到推理的目的。其實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不是反思而是比較,這樣不但不能夠使自己得到正確的答案,反而會使自己走向另一個極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切忌如此反思。
我們不是反對比較,而是反對硬性的、僵硬的比較。任何事情都是要用比較來達到辨析的目的的,比較是一種思想方法,但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就事論事地比較。比較的最佳方式應當是在科學的係統論證中得到事物的實質性比較,並不是形式上的比較,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致的,所以合理的比較是有益的,極端的、武斷的比較是有害的。
正確的反思應當使用一種理智的思維,在經驗和經曆的基礎上找到的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著眼點應當是如何去積極應對未來,而不是如何去臨時抱佛腳的功利。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達到升華,才能使自己的反思達到我們期望的目標。
人生是由許多的經曆和經驗組成的,還有的人往往不願意回顧自己走過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曆,隻願意在人麵前去探究自己的精彩部分,也有的人隻用自己痛苦的經曆去和自己經曆的事件作對比,得出自己認為的結論來。
其實,無論是人生的經曆還是經驗都需要我們去仔細探究,而不是作為自己炫耀的籌碼和對比對自己可能不快的參照物。我們所要的是如何理智地反思自己經曆中的過與失,在自己的意識裏通過找到一個理智的支點,這才是我們需要及需要做的。
曾子“一日三省”,現實中,幾乎每個人都做不到,但是,三日或五日一省卻可以做到,甚至三月、一年一省,一年一思,都可以。人生在世,有時會一意孤行,有時會失意迷茫,有時會辨不清方向,當身不由己時,讓我們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使自己的內心有一個質的超越。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絕大多數人雖不想成為偉人,但也不甘於平淡,隻要力盡所能,時常在生活中、工作中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就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每一步的精彩。
回到讀書的舊習慣
很多中年人在年輕時代可能都是書籍的愛好者,不論詩歌、小說還是各種讀物都曾經是你的枕邊物。但現在,幾乎絕大多數中年人已經不去讀書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雖然可能已經過去了,但是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則永遠不會過時。書籍對於豐富我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提升人生境界好處多多。
43歲的鍾先生沒有讀過大學,曾經營一家餐館,後來經營一家著名的酒吧,並且開了很多分店。可以說人生已經很成功,但他總覺精神很空虛。他有很多藏書,以前隻是因為沒有讀過大學,用來在家中和辦公室裝飾和炫耀用。但有一天當他百無聊賴之時,隨手翻開了一本小說,主人公的命運深深地吸引了他,接下來的一個月,他一有點空就去翻開讀,直至讀完。從此一發不可收,他一本接一本地讀,盡管每天不會花太多時間,但3年下來也讀了近兩百本書。各種類型的都有,小說、宗教、勵誌、心理、藝術等等。鍾先生覺得自己慣常的空虛感消失了,在以往空虛的時間,他可以想起書裏人的命運,各種思想引發的對於人生的思考等等。
不僅如此,鍾先生還把自己讀書的一些感悟記下來,他計劃積累到一定數量,自己也出一本書,題目就叫《老鍾讀書》。這讓鍾先生覺得自己開始步入了文化人的行列,精神境界也有了提升。
其實,很多中年人並不是不知道書籍的好處,但往往認為這個年輕時的舊習慣,現在已經沒有時間來做了,理由就是壓力大、工作太忙。這其實是一個懶惰的借口。
如果你每天讀15分鍾書,你就有可能在一個月之內讀完一本書。一年內你就至少能讀12本書,10年之後,你會讀完總共120本書!想想看,每天隻需要抽出15分鍾時間,你就可以輕易地讀完120本書,它可以幫助你在生活的各個方麵變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雙倍的時間,也就是半個小時的話,一年就能讀25本書——10年就是250本!
因此,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改變。不妨每天擠點兒時間讀書。
古典不是一種落後
“古典”一詞在字麵上總會給人以一種古老、陳舊,甚至落後的感覺。的確,如果從時間上講,古典的確是古老、陳舊,但無論如何它不是落後的。
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古典含義表現的是一種文化概念。它可以是人類過去的一種意識形態,可以是過去比較典型的物質構造形態,還可以是物質與精神相融合的經典傑作。古典應該理解為代表過去文化特色的一種正統和典範。例如古典建築、古典哲學、古典藝術、古典文學、古典音樂、古典風格等等。
有人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追求時尚的社會,如果追求古典則會與時代背離。這是一個誤解。雖然古典與時尚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並不相互對立。追求古典與追求時尚並不背離,而且在有的時候,古典也會成為一種時尚,如我們去劇院去看歌劇,一直是一種時尚。
還有人以為古典藝術很古板,這也是一種誤解。古典藝術的精神主要是重視感官,對事物的外表采取欣然享受的態度。悅目、悅耳的東西可能是低級的,甚至是危險的,也可能是高尚的、有益身心的。關鍵在於維持一個人的平衡,既不讓肉體壓倒靈淪於獸性,也不讓靈壓倒肉體老是趨於出神入定,甚至視肉體為贅疣。
希臘藝術所追求而實現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整個希臘精神所包含的是樂觀主義,所倡導的是健康、自然、活潑、安閑、恬靜、清明、典雅、中庸、條理秩序,包括孔子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屬性。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等則將著重放在人格的完整與生命境界的提升上,所有哲學與哲學指導之下的藝術實踐及其理論總結,都直接指向生命存在,都是為了使作為主體的人更好地體驗這活生生的生命,並通過體驗從整體上把握生命。生命存在是人唯一、也是最終的目的,對知識的追求僅僅是一種手段。中國古典文藝集中體現了這一點,體驗也即整體性的生命體驗是其內在精神。
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氣的、快樂的、天真的、活生生的,像行雲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氣一般新鮮。
了解了古典的內在含義,我們不難看出,人到中年的人生境界更與古典的精神相似,是精神的內在平衡。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多多接觸古典文藝,這對我們豐富精神生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