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生活是對人生的尊重,是對生命的回歸。例如,下班關閉通信工具,對頻繁交際說“不”,拋棄繁瑣的講究,做幾樣家常菜、一碗蛋花湯;充足的睡眠、休閑的服裝;親愛的人兒、溫馨的話語;泡一杯清茶,品味人生;聽一首經典歌曲,愉悅身心;看一本好書,讀大千世界。利用節假日出去走走,看看青青的山、綠綠的水、紅紅的花……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拓寬視野。
簡單不是無為,相反,很多成功人士的生活都很簡單,他們省卻了許多複雜無謂的事情來做更喜歡、更值得他們奮鬥的事業,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
簡單讓心靈充盈,讓肢體放鬆,讓精神放鬆,這樣活著,何樂而不為呢?放鬆自己,才會享受人生!
“簡單的不一定是最美的,但是最美的一定是簡單的。”這句話可能會讓很多人五體投地,至少它深入到生活骨髓。
慢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做了一個小時的晚餐,你10分鍾就吃完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太太們曾經這樣抱怨。如果那些匆匆丟下飯碗的男人們能繼續吃上15分鍾,除了太太的微笑之外,還不知道有多少好處在等待著他。難道誘人的美食還不能讓他們的胃投降嗎?不是,而是習慣,他們已經習慣了囫圇吞棗地進食,無論是巨無霸還是清蒸鱸魚,甚至快得隻剩下吐魚刺的時間。
有沒有想過每天在忙碌中我們失去了什麼,多久沒有因為生活中的小插曲而會心微笑了,慢下來不代表不前進,隻是為了在前行的旅途中更好地觀賞風景。
是西方人的富裕催得我們跑得比兔子還快,然而又是西方人最早意識到“慢”的人性化生存方式。他們的一年仿佛就是這樣度過: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罷工,冬天聖誕。即使是工作,每天也隻有幾個小時,其餘的時間用來休養生息。有人說他們懶,他們卻認為是在享受生活:午休時間全街店鋪落閘關門,到了四五點鍾才懶洋洋地營業,而到了黃昏,太陽下山,他們又開始關門——享受起家庭或個人的時光。這種“慢文化”如今成為一場醞釀中的國際風尚。
德國著名時間研究專家塞維特在評價“慢生活”時說,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不斷向前,沒辦法慢下來。因此,“慢生活”有點“物極必反”的味道,其本質是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中,沒有人可以傾訴煩惱,生活不規律且節奏太快。人一旦慢下來,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品味生活、豐富閱曆,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因此,慢生活正在變成一種風靡世界的時尚,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可以慢下來。
慢餐飲:“慢餐不僅僅是給我們的味蕾尋找美味,而是為了保留我們的人性。”著名的“慢餐國際組織”在十幾年間不斷四處呼籲。1989年,意大利記者、飲食評論家佩特裏尼被幾十名學生坐在“西班牙廣場”上大嚼漢堡包的場景震驚。為喚醒人們遭快餐催眠的味覺,佩特裏尼發起了“國際慢餐協會”,提倡回歸對食物及用餐環境質素的高要求。SLOWFOOD的標誌中那個O字,設計成蝸牛的模樣——慢慢吃吧,沒有太特別的事情要趕。
慢讀書:“一目十行”是對閱讀高手的讚美,但是,很多美國“慢一族”開始放慢閱讀速度。他們認為“細嚼慢咽”地讀書可以完全沉浸在書籍的氛圍中,給予細節更多的關注,這樣做不僅閱讀效果好,也能夠帶來更多心靈上的愉悅。
慢旅行:緩慢旅行強調並不是去哪裏,而是在哪裏。除了從曆史遺跡入門,了解曆史宗教對當地人的影響,更可以到街巷上的百年老店去品味當地人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意識。緩慢的城市更需要緩慢的步調。你可以不搭電車、巴士,騎腳踏車或步行穿梭在大街小巷。你會發現,有緣接近當地人世世代代傳承的幸福,是多麼的幸運。
慢工作:現代工作節奏是“慢”的大敵,對於它,“慢一族”也有解決的辦法。在法國,3%的企管人員在家辦公。42歲的某IT公司人事部經理皮爾3年前決定回家辦公,繁忙了近20年的他終於有時間好好地和家人相處了。他這樣做不僅沒有耽誤工作,而且還因提出簡化人事管理的建議受到獎勵,使公司最終決定30%的二線員工可以在家辦公。
此外,“慢一族”還強調花更多的時間處理一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的事之間周旋。例如,醫生應該多花時間了解病人,這樣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而不是巡視查房走一圈而已。
慢運動:如今,無論是在忙碌的美國還是浪漫的澳洲,一種每天行一萬步的健身方法相當流行。醫學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時以上的男子,心髒局部缺血症的發病率比很少參加運動的人低4倍。中醫認為,腳掌是人體的第二個心髒,人體的五髒六腑都與兩隻腳息息相關。人類腳踝以下有51個穴位,其中腳底有15個穴位。日行萬步,就等於不斷地在按摩第二個心髒。那麼,請試想一下,在離家還有三站地距離的時候,如果改乘車為走路,你覺得如何?或許你會不假思索地說:“又耽誤了寶貴的15分鍾。”但換個角度想,在這15分鍾裏,你的全身都在運動,你又享受到了什麼?
慢性生活:“慢生活”的支持者們認為,在性生活中,應該多拿出時間來享受身體的美好感覺,而不是快速地“直奔主題”。在他們看來,這不僅有助於增加性生活的興奮度,也有助於維係夫妻關係。
慢休閑:很多現代人的休閑方式是一群人出去狂歡一把,然後一哄而散,在“慢一族”看來,這不叫休閑。我們來看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養豬農場主哈瑞斯先生的生活:他每天晚上8點半之後就把手機關掉,或讀書或早早就寢。周末兩天不接受任何大規模聚會邀請,而是和妻子或幾個好友相約外出,要麼釣魚,要麼尋找其他休閑方式。
慢下來,生活更精彩!
體悟
聽到鳥語,嗅到花香,看到高山流水,奔騰不息。行走在天地間,暢遊於網絡世界,與千裏之外的好友隔屏相望,互相交流,探討人生,關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品嚐大千美食或飽覽世間萬象!不斷嚐試乃至成功或永不放棄,夢想成真!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無奈!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是快樂的,隻要你去體悟。
當你饑餓時有人會為你做飯;當你生病時有人會為你著急;當天氣轉涼時有人會提醒你添衣;當你遭遇困難時有人能為你獻上一分力;當你在博客裏發泄自己的真情實感時,有人為你加油、呐喊。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充滿樂趣的,隻要你去體悟。
當你哭時,有人會為你細心地擦眼淚;當你笑時,有人能陪伴你左右。電視、電腦、電影、書籍,別人的悲歡離合都會牽動你的心靈。隻要你去體悟。
是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活,難以數清。雖然有時生活會像一杯白開水,平淡無味,但你一定要相信,如果放進茶葉,杯中的水就會不一樣,你一定會越品越甘甜。雖然生活有時會像一杯苦澀的咖啡。但你一定要相信,懷著欣賞的心態去品,你一定會越品越香。
人生百態,世情物理,糾纏聯係,縱橫開合,既是平凡的,又是美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處處留心皆學問”,這說的都是體悟的重要性。
生活並不是整齊劃一的,它紛繁蕪雜、複雜多變、瑣屑平凡,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一個好頭腦,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追問、善於探索、體悟社會、體悟人生,去捕捉、提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思想之美、物態之美、哲理之美……這說的也是體悟。
多一層體悟,多一層美;多一層體悟,多一層優雅。
以上所說的為追求優雅自豪的生活的三個環節,隻要用心去做,優雅自豪的生活就離你越來越近。
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世上人有多種,正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即便人與人如何相似與相近,但本質上卻還是完全不同。因而誰也不可能讓別人取代自己,因為別人眼裏的幸福不一定就是你的幸福,適合別人的那種生活方式不一定就是最適合你的。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是適合自己的,首先要了解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然後就應該向那個方向努力。
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很多年過四十的人都認為,到了這個年齡,長年的生活習慣、各種條件的限製,已經使自己的生活基本定型了,想改變已經很困難了。於是開始安於現在乏味的生活,委曲求全,數年如一日而不求變。但這種生活真的適合你嗎?如果你經常感到生活乏味、無聊,甚至沒有一點輕鬆與快樂,那這就不是適合你的生活。在以後還很漫長的人生中,你需要重新為自己找到另一種適合你的生活。
西方有句諺語:“人的生活在四十才開始。”著名文學家梁實秋說得好:“四十以前,不過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後麵。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楞頭楞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麵還長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了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於他們,中年沒有悲哀。中年的妙趣,在於深刻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隻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
這些都是在說,40歲正是人生中開啟新生活的黃金年齡。可以說,中年的優勢是別的年齡階段所不能比擬的。中年人生最大的優勢莫過於可以圓潤飽滿和淡定從容地活在當下,活出自己,活出生命的內涵和意義,不放棄任何一個能讓自己繼續成長的機會,任何一個不斷追尋的機會,這也許是步入中年的人們更應把握的要義。
如何追尋另一種生活,如何把握另一種生活?我們不妨先從下麵的小細節做起。
事做得少一些
當你想要做成百上千件事情的時候是很難慢下來的。有意識地少做一些,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把剩下的放棄掉。給每一個任務之間留一些空間,這樣你就能以悠閑的節奏度過每一天。
關注當前
光慢下來是不夠的,你需要留意當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也就是說關注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緩慢地將你自己拉回到當前。對於你的行動,對於你周圍的環境,對於你周圍的其他人,你都應該這樣。這需要一定的練習,但也是最根本的方式。
暫時脫離網絡
不要總是在線。如果你隨身攜帶著手機或者其他通信設備,那就關閉它。更重要的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別帶著它。
如果你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電腦,那就騰出一些不在線的時間來做一些其他事情。總是在線意味著我們要被打擾,不斷處於外來信息的壓力之下,我們處於滿足其他人需求的緊急狀況之中,當你總是查看新信息的時候是很難慢下來的。
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
我們常常花時間與朋友、家人或者同事在一起,但是我們並非真的和他們在一起。我們和他們談話,但是卻隨時會被身邊的電話所打擾。
我們人在那裏,但是我們的思緒卻放在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上。我們是在傾聽,卻在想著讓我們分心的其他事情。我們沒人對此有免疫力,但是在有意識的努力下可以克製。
你可以關閉與外界世界聯係的渠道,僅僅和當前與你在一起的人分享快樂時光。這意味著隻需要很少的一點兒時間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就可以有很高的團聚質量——也就是說,更有效地利用了你的時間。
讚賞大自然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多數時間都被關在家裏、辦公室裏、汽車裏還有火車裏,很少有機會外出,而且就算是外出,他們都在打手機。
改變一下自己,花些時間外出,真正接觸並觀賞大自然,在新鮮空氣裏做一次深呼吸,享受綠色生態的寧靜。可能的話從事一些自己喜歡的戶外活動,比如散步、遠足、遊泳,等等。感受水流、風和泥土觸摸你皮膚的感覺,嚐試著每天都這麼做。
在所有事情中尋找樂趣
這和關注當前是有關係的,但是要更深入一些。無論你在幹什麼,完全要關注當前,而且要欣賞它的每一個方麵,尋找讓人享受的一麵。
比如,當你洗碟子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一件單調的瑣事,想要盡快完成它,而是要真正地去感受做這件事給你帶來的樂趣。如果你能以這種方式來看的話,它就會真正成為一項讓人享受的任務。
對於其他瑣事也一樣:洗車、打掃、除灰塵、洗衣服,等等,如果你能把這種態度當成習慣的話,生活完全可以讓你盡享其中樂趣。
單一任務
和多項任務相反,一次隻關注一件事。當你未完成一項任務時,不要讓自己關心另外一項任務,有了分心的念頭時一定及時將自己拉回來。
深呼吸
當你發現自己的生活節奏變快、壓力變大的時候,讓自己頭腦冷靜,做一次深呼吸,讓那種浸透身心的感覺緩緩進入你的身體,這樣壓力就會被驅散。
你要做到細心關注每一次深呼吸,每次都要閉目冥思片刻,當你睜開雙眼,會覺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生活中的這些小細節不勝枚舉,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天都在重複做著。可以說正是這些小事構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當我們先從身邊的這些小事去改變,你會發現另一種適合你的生活也許正向你敞開大門。
向著心性而生
“心性”一詞,在最普通的層麵上,它是指人的性情、性格。但在古老的以中國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中,心性又有著更深的含義。
在中國古典哲學範疇中,心性指的是“心”和“性”。戰國時孟子有“盡心知性”之說。其後佛教各宗教盛談心性,禪宗認為心即是性,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宋儒亦喜談心性,但各家解說亦不一致。程頤和朱熹等以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故“心”、“性”有別。陸九淵則主張“心即理也”,認為“心”、“性”無別。總體說來心性指的是人永恒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淨心。
學術上的分析闡釋我們不去管它,我們不妨將心性作為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那麼向著心性而生,即是意味著在生活中去追求人生的最終境界。
現代心理學家將人生的境界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不同類型的人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境界。
1.現實型
其核心是力圖以自己的努力為自己和他人,乃至整個社會去謀取福利。這種類型含義最為複雜,他們相信人生的價值即是以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現實世界。
這種類型的人一般來講能夠達到的人生最高境界即是傳統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這句話的字麵意思已經不適於現代社會,但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人生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的貢獻。因此,不論一個人的職位高低、力量大小,都可以去追求這種境界。
42歲的吳先生是我國南部某村一個普通村民。盡管他幾乎喪失了視力,卻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草根社會活動家。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個小有規模的鄉村圖書室和青少年學習室,並且把一輛客車改裝成了一個流動圖書室,將服務範圍擴大到周邊的村莊。
吳先生的房子是一個普通的農舍,正屋門口掛著“青少年學習室”的牌子。他家和其他人家不一樣的是沒有院子,他把院子改成了一個開放的停車場兼籃球場。他的圖書室四壁都是落地的書架,擺放著幾萬冊圖書。中間是兩排長長的矮木桌,村裏的孩子們可坐在地板上舒舒服服地看書學習。這間寬敞舒適的青少年圖書室占去了大半個房子,吳先生自己的臥室和廚房都擠在一旁狹小的廂房裏。
吳先生說自己多年前就意識到農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文化生活的貧乏,所以把自己的房子拿出來設立了這個圖書室。他的舉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地方政府從幾年前開始就提供少量的資助,並發動政府職員捐獻圖書,還把一輛退役的客車捐贈給吳先生,改裝成了今天的流動圖書室。吳先生致力於維護農民的權益和改善農村環境。每當村民們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來主持公道、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