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贍養和撫養規劃:上有老,下有小(2 / 3)

4.以理解的別名去愛

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家庭內部夫妻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都是需要理解的。愛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隻有真正的理解,才會有真誠的愛。理解是人際關係的核心,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理解,當被別人理解時,自己將感到極大的欣慰。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路·巴斯德在他27歲時,寫信給洛郎先生,向他女兒瑪麗小姐求婚。他在信裏坦率地說自己家境貧寒,沒有財富,算是一個窮漢。同時,他還給瑪麗小姐寫了一封求愛信,也說明自己很窮,並說:“小姐,我要請求您,不要判斷得太快。判斷得太快是會犯錯誤的……”

3個月後,巴斯德如願以償和瑪麗小姐結婚了。婚後,巴斯德夜以繼日地工作,忘卻了一個丈夫的責任和應有的殷勤。巴斯德從事許多奇異的、似乎愚蠢的試驗。巴斯德夫人整夜地等候著、驚異著……巴斯德確實很窮,工作條件很差,沒有助手,連一個洗瓶子的人都沒有。每晚巴斯德夫人都會坐在直背椅上,身靠小桌,為他記錄科學論文……

巴斯德夫人所做的一切,使巴斯德深受感動,當他問及夫人,同他結婚是不是苦了她,她是不是後悔時,他夫人回答說:“結婚前你已經告訴了我這一切,我現在更了解了你的一切。”了解,使巴斯德夫人理解了她丈夫的一切行動。漸漸地,他學會了摘記巴斯德記事簿裏潦草的速記,並整理成文。很快,她的生命也逐漸融入到他的工作裏去了。

巴斯德結婚後,沒有給妻子帶來更多的體貼、恩愛和富足,但是,他的夫人對他卻那樣忠誠,毫無怨言,感到生活是幸福的,這是因為,她知道他雖然不富足,可是他有一個宏偉的理想:他為“成為牛頓或者伽利略”而努力。她這種對丈夫的深刻了解,使她才真正理解了巴斯德。

完美家庭要共建,共建需要的是在理解基礎上的大愛。有人總結了幸福家庭的十大原則,如關愛、尊重、分享、感恩、責任、溝通、欣賞、激勵、反思、微笑,等等。但“愛”是最重要的,中年人更應該學會理解愛人、體諒愛人,失去這種美德,人與人之間就會互不相讓,如一盤散沙,沒有合作的力量將一事無成,更別說維護一個幸福的家庭了!

家庭問題無小事

中年人肩負重任,被社會和家庭裹挾,邁入了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階段,就像但丁說的:“在人生之旅的半途中,我突然誤入秘密森林,迷了路。”許多家庭問題使中年人辨不清方向,迷失了自我。對此,中年人不必太過於擔憂,“中年危機”與生理相關,多數人無法避免,任何時代皆如此。

當下,“中年危機”話題略顯沉重:事業瓶頸、情感迷失、身心病痛……有如一道道傷疤,警示著其他人。那些火熱的影視劇,也大都涉及中年危機的話題,如《手機》、《蝸居》、《非誠勿擾》、《婚姻保衛戰》等等。眼下社會處於轉型結構的關鍵期,家庭問題、內部矛盾更在這種脆弱的關係中暴露無遺。

偽幸福

2010年,一份名為《中產家庭幸福白皮書》的報告發布,這份報告是通過對全國10個城市7萬餘名20歲~40歲中產收入人群發放關於“中國中產家庭幸福指數調查”的問卷統計結果所得,選擇中產家庭的標準為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被調查者對家庭生活現狀表示滿意。在經濟最為發達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中幸福指數最低,成為中產家庭心中“不夠幸福”的城市,或者稱為“偽幸福”。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奮鬥,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對這一點,中年人一定是感慨最深的。每天一早外出奔波勞碌,晚上很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回到家隨便吃點東西,洗個澡,看看電視上上網,然後上床睡覺。夫妻間各自為家庭付出著,這種近似機械的固定模式,讓彼此忘記了了解和關心對方。快節奏的生活讓夫妻忘了奮鬥的初衷——讓自己和在乎的人都過得快快樂樂。長此以往,家庭問題根深蒂固。你幸福嗎?你不幸福!

也難怪,我們處在一個“被”時代,每個人都身不由己,似乎喪失了選擇的能力,被社會浮躁的氛圍所左右。物質財富極其豐富,但家庭教養、道德信仰、精神家園方麵卻極度缺失,偽幸福給中年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

過不去心裏這道坎兒

幾年前,深圳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項目組對深圳全市戶籍登記係統進行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結果讓人咋舌:深圳居民精神疾病總患病率達21.19%,也就是說,深圳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精神疾病,這個結果是10年前患病率的4.4倍。

這樣的結果真讓人驚歎。很多家庭危機、家庭問題的突發也來源於長期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在目前社會,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尤其是高昂沉重的房價負擔,加上工作競爭激烈、交通擁擠、子女教育成本高等因素,很多中年人極易患得患失,免不了尋找一些破壞家庭和諧的方式來宣泄壓力,諸如婚外情、酗酒之類等。

這樣一來,及時、定時的感情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學家認為,感情溝通能幫助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一種親密無間的情感、平息失意的沮喪以及避免大發雷霆。並且,專家建議,目前我國正處於“富而求貴”的狀態,開始從注重工作逐漸過渡到需要提升生活質量、注重親情的階段。他建議,不要將工作當做生命,本末倒置,進入這樣的狀態,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不幸福。

要想過得去心裏這道坎兒,就得拿出時間和精力,實踐感情溝通。夫妻間需要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互相之間及時進行信息傳遞,而不是讓對方去猜測。另外還要加強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修煉,加強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

家有老,是個寶

尊老敬老在我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早有“百善孝為先”之說,也有“子不教,父之過”之訓,亦有“忠孝難兩全”的情愫。每每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情都極不平靜,總有一種融會其中的感覺。那字裏行間不僅使我深切地感受和體驗到作者——兒子晶瑩淚光中對父親背影的難忘情懷,也由衷地理解並感悟了作者的父親在車站臨別時為兒子買桔子的良苦用心。讀書時候不覺得,成家立業後,作為兼具父、子雙重身份的我,才更深地體會到“家有老是個寶”這句話蘊涵的親情之深。

可以說,尊老敬老是一種最基本的社會禮儀要求和道德要求。在道德意義上老人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社會各種公共場所,他們是需要子女和社會去關懷照顧的對象群體,都應該得到年輕一代的敬仰、尊重和禮讓。在社會人倫意義上,老人傾其心血撫養子女,為子女、家庭辛勞一生,理應安享晚年。僅僅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子女都必須孝敬父母。

上有老是一種幸福,家有老人是個寶。父母在,生命才有源頭,家才是你安魂入夢的地方。回到家,進門親熱地叫一聲“爸、媽”,我們才能充分體會家庭的溫馨和踏實。家有老人,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最永恒的親情還在。工作和事業失敗了可以重來,孝敬父母的時光卻永遠不能重來;父母尚在,也昭示著生命的黃昏離我們還很遠,在生命的正午,我們還有許多的時間把夢想變為現實,腳下生活的路,還是那麼地通暢。

上有老是一種幸福,家有老人是個寶。老人對兒女無條件地支持,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父母的恩情和付出。小時候,他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拉扯成人,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又不辭辛苦地肩負起照看孫輩的任務。父母的這種奉獻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大愛,當他們健在的時候,做兒女的哪有理由不好好盡孝?

上有老是一種幸福,家有老人是個寶。老人都是過來人,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曆會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老年人見多識廣,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於家庭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老馬識途、老薑更辣、年邁有齒講的就是一種經驗智慧的同義概念。作為中年人,應該把老人看做是有德、有識、有功之“寶”而加以敬順。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問題的加重,我國也出現了諸如“空巢”現象等社會問題,給老年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並且,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中年人麵對公公婆婆、嶽父嶽母,也另有一套處理問題的關係學。這些都是本節著重要講述的。

別讓爸媽守空巢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的中秋節,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歡喜的是一家三口,丈夫、妻子、孩子都和和美美;惆悵的是,沒有遠在家鄉的父親母親的陪伴,團圓夜終究是一種缺憾。步入中年的朋友們,不知道中秋節的夜晚,你心頭的那個月亮是否撐得圓?

這裏有一組數據顯示,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的比例已達49.7%,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7.7個百分點。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比例更高,達到56.1%,其中獨居老年人占12.1%,與配偶同住的占44%。

這樣看來,恐怕不隻是一堆單調的數據,它的背後反映的是如今的“空巢家庭”問題。所謂“空巢”,就是子女長大成人後從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隻剩下父母獨自生活的家庭。男大當娶,女大當嫁,沒有一個孩子能一輩子始終在父母的懷抱裏依偎著。就像小鳥長大展翅飛翔,遠走高飛一樣,巢穴中再也沒有嗷嗷待哺的雛鳥了,隻剩下兩位老人相依為命。可以說,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現在,隨著獨生子女已經逐漸長大離家,也就意味著在現在的城市家庭中,大批中年人同時湧入“空巢家庭”的行列,在“空巢家庭”的成員特征上逐漸體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爸媽守空巢不說,步入中年的自己也即將進入守空巢的行列。圍繞這種現象,隨之而來的是一係列包括經濟供給、生活照顧、精神慰藉等在內的問題。

孩子的離開,從空間上破壞了家庭的平衡,打亂了家庭的生活節奏。以前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圍坐著吃飯,別提吃的有多香了。如今,連吃飯都不用擺桌子,讓人眼前立馬浮現出一幅冷清、無味的畫麵。過去一直圍著孩子轉,一旦“空巢”,便會感到生活無所適從,嚴重者甚至可能形成心理疾病。另外,子女的離開,父母在經濟上依靠子女就造成困難,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了寄托。老人身體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女不在身邊,生活中就會有諸多不便。總之,“空巢家庭”問題實質是老年的身體健康發生危機。

那麼,如何解決“空巢家庭”問題?這是中年人要麵對的。

1.在子女“離巢”年齡到來之前,老年人要自己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樣可以減少心理負擔,逐步減少對子女的依戀。

2.“空巢家庭”的老人首先要善於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應對自己身體突發不適所帶來的不便,可以事先與子女、親友、鄰居、社區工作者、單位同事打好招呼,以便在緊急時求得幫助。

3.應該增強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獨感的有效途徑就是尋找精神寄托,老年人可以參加一些老年組織,和大家在一起多交流、多活動,充實新的生活內容,提升生命的意義。

4.子女要幫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精神上要關心父母,經常回家看望父母,伸手幫一把,聽聽他們的要求和需要。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經常打電話問候,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這樣就能夠緩解老年父母的困難。

總之,“空巢家庭”是一個需要家庭、社區、社會、政府以及個人共同努力解決的綜合性問題。希望中年人在安排好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能顧及到長輩的心情、飲食起居。

嶽父嶽母又來了

為了兌現對妻子臨終前的承諾,一個人用一生支撐起了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犧牲半生侍候大病在身的嶽母,舍棄17年青春送走癱瘓的嶽父,還要用一輩子的時間養活一個癡呆的內弟。這個人,就是全國孝老愛親模範、河南煤化集團鑫珠春公司的普通礦工謝延信。他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孝老愛親模範”等眾多榮譽稱號,並被評選為“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很多人對他的名字應該很熟悉。滄桑歲月將他的黑發都染白了,當年的小夥子現在早已退休,但對待嶽父嶽母的大孝至愛,這種傳統美德他依然在踐行著。

對於許多中年男士們來說,與嶽父嶽母相處可能是極具挑戰性的一件事。有一個笑話說,如果一個已婚的男人突然主動加班而不願意回家,那八成是他妻子的爸媽來了。聽了這個笑話,相信已婚男士都會會意地相視一笑。對於崇尚自由的現代人來說,和自己父母住在一起有時候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不用說和嶽父嶽母和平共處了。

但畢竟嶽父嶽母不是馬路邊不認識的陌生人,他們可以是你獲得支持和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來源。與嶽父嶽母關係不愉快可能會對自己的婚姻帶來不良影響。麵對嶽父嶽母,做姑爺的普遍會出現以下一些問題。

(1)妻子似乎太在乎她父母的想法,並期望自己會為他們做很多事情;

(2)和嶽父嶽母住的時間越長,越發現他們對你生活上的事情有諸多意見;

(3)他們有太多要求,讓人煩厭,就連妻子也開始向你哭訴;

(4)嶽父嶽母似乎並不知道自己煩擾著你,並對你們的婚姻生活造成壓力;

(5)在生活中,出現了很多尷尬的瞬間。譬如和嶽母一起看電視,中間有長久的男女親昵的鏡頭。

那麼如何避免這些問題呢?以下是一些家庭小秘訣,可以幫助中年人建立與嶽父嶽母的良好關係。

(1)尊重嶽父嶽母。在作出各種決定之前,可以適當地考慮征求嶽父嶽母的意見,哪怕隻是短短的幾句問答,也會讓他們心裏感到滿足。再說了,尊重他們就等同於尊重你的太太。

(2)關懷嶽父嶽母。多騰出一些時間來,陪著嶽父、嶽母一起玩,帶著他們去郊遊、散步,或者打撲克、玩“五子旗”之類的活動。要知道關懷他們如同你希望太太關懷你的父母一樣。公平的對待會令你贏得太太和嶽父嶽母的支持和尊重。

(3)特殊節日切莫忘記他們。每年的父親節、母親節,或者其他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等,記得給嶽父、嶽母買個小禮物什麼的。一件小東西都會把嶽父、嶽母哄得很開心。這樣有助於和他們相處得融洽、和諧。

(4)聊嶽父、嶽母感興趣的話題。在生活中捕捉他們喜歡和關注的話題,可以在聊天時,多探討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5)該說“不”的時候要說“不”。說“不”永遠不容易,但愈早說“不”,即表示將來的傷害愈小,因為這樣可排除任何不實際的期望。

(6)回避無目的的爭吵。如果你和長輩為一些事情爭論不休,如政治或宗教事情等,你會因此而改變你的立場嗎?不要吹毛求疵。總的來說,指出別人的錯誤或批評別人的選擇是不禮貌的,也不受歡迎。

(7)多想想你的配偶和孩子。生活就是這樣,你善待了妻子的父母,那你的妻子就沒有理由不善待你的父母。所以你不要計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相反,如果能夠與嶽父嶽母融洽相處,可能代表你將得到多一份支持。

總之,在你的經濟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盡力地滿足嶽父嶽母。隻要夫妻兩人感情好,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在物質上多一點糊塗,吃一點虧,不但自己會覺得心安理得,同時也是為自己的父母儲蓄了一個幸福快樂的晚年。

婆婆是本難念的經

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經”。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很複雜,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在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最明顯和最常見的,就出現在婆媳關係上。改革開放以來,女人的地位不斷升高,婆媳之間的矛盾也在隨之升級。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中年人提起來就搖頭歎息的問題。處理好了會讓你的婚姻生活更加美滿穩定;處理不好,相當於給婚姻埋下了定時炸彈。

一個男人一生最愛的兩個女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老婆。很多人都說疼兒子就要疼媳婦,同理,愛老公就要愛婆婆。要盡量避免婚姻中出現媽媽和媳婦一同落入水中的情況。從另一方麵說,搞好婆媳關係也意味著取得了雙贏的結果。

既然婆媳關係是中國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傳統難題,那麼,怎樣才能念好這本“難念的經”,使得婆媳和睦呢?

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相互尊重和理解。要發展良好的婆媳關係,雙方都需要學會理解對方、體貼對方。如果婆媳雙方在相處中都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相互諒解,婆媳之間非但不會出現大的矛盾,而且還會發展得如同親子關係那樣密切。

舉例子來說,星期天去遊園,做媳婦的不要隻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裏,應該一同前往,這樣婆婆也就不會產生寂寞孤單的感受了。反之,媳婦對丈夫照顧較多,對婆婆相對照顧不周,做婆婆的也應多予以體諒。

其次,做媳婦的要尊重、關心婆婆,那就是遇事要多和老人商量,盡量做到“公平公開”。平時媳婦給自己的母親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時給婆婆準備一份。遇到特殊的日子,如過年過節,或婆婆生日,要記得給婆婆準備點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