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演講快要結束時,我對大家還有最後一個希望,這是我在自己21歲時就明白的道理。畢業那天和我坐在一起的朋友後來成了我一生的朋友。他們是我孩子的教父母;他們是我碰到麻煩時能尋求幫助的人。在我們畢業的時候,我們沉浸在巨大的情感衝擊中,我們沉浸於這段再也無法重現的共同時光內。當然,如果我們中的某個人將來成為國家首相,我們也沉浸於能擁有極其有價值的相片作為證明的興奮中。
因此今天,我最希望你們能擁有同樣的友情。到了明天,我希望即使你們不記得我說過的任何一個字,但希望你們能記住塞內加,他是我在逃離那個走廊,回想進步的階梯,尋找古人智慧時碰到的另一個古羅馬哲學家,他說過的一句話:“生活如同小說,要緊的不是它有多長,而在於它有多好。”
我祝願你們都有幸福的生活。
謝謝大家。
這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女士於6月5日參加哈佛大學2008年的畢業典禮時的一段演講。她被授予哈佛榮譽學位,並作為特邀嘉賓做了精彩的演講。
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蘇格拉底說:“其實快樂並不需要刻意去尋找,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隻要你們融入生活,有目標,有追求,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並做好每一件事,那麼快樂就會如約而至。”
美國一本雜誌上曾登過一篇文章,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官在瓜答卡納島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能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能。”他又問:“我還能講話嗎?”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複。於是這個士官在紙上寫道:“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此時此刻,你為什麼不停止憂慮,說一句:“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也許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微不足道,不值得你如此操心。
羅根·史密斯說過一句極富哲理的話:“人生命中隻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隻有最聰明的人才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
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當自己春風得意之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灰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長處,而隻有10%的不足。問題是,你如何發現和對待這90%與10%的關係。當你將自己的90%與他人相比時,你不禁會感歎:啊,原來我如此富有!
當艾迪·瑞肯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流了21天之後,說道:“我學到了一點——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健康,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麵;如果你想著擔憂、操勞,或得消化不良症,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麵。
《格列佛遊記》一書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頹廢的厭世主義者。每次過生日時,他都黑衣素食,以示對自己來到這個世界感到遺憾。雖然如此,他仍然讚美幸福是促進健康的最大力量。他說:“世上最好的醫師是節製醫師、安靜醫師和快樂醫師。”我們也許都能受到這位“快樂醫師”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注意自己擁有的可貴財富——比故事中阿裏巴巴的財富還多。你會向億萬富翁出賣自己的眼睛、手足、聽覺、孩子或家人嗎?把你擁有的資產加起來,你就會發現,縱使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人所有的金銀堆聚起來,也買不到你所擁有的一切。
但是,你為這一切而心懷過感恩嗎?沒有。就像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所擁有的,卻總是想到自己所沒有的。”這就是人世間最大的不幸。
著名作家梭羅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告訴自己一個好消息。然後,他會對自己說:“我能活在世間,是多麼幸運的事。如果沒有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就無法聽到踩在腳底的雪發出的嘎吱聲,也無法聞到木材燃燒的香味,更不可能看見人們眼中愛的光芒。”於是,他每一天都滿懷對生命的感激之情。
其實,快樂的經曆也許正如花的芳香,或者是從窗簾中透過的金色陽光,或者僅是一句讚美的話、一件小小的善舉、一首優美的樂曲。但是,你必須在睡覺前去尋找這樣快樂的體驗,這是你入睡前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世上本無事,無需自擾之
人是一種敏感的生物,他們有思想,能思考,喜歡想事情,同時也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太在意某一件小事反而會讓它弄巧成拙。倘若你用平常心去對待小事,小事又怎麼能算是事呢?一張白紙上有一個小黑點,你拿放大鏡去看它,白紙又怎麼會顯得不髒!若你隻是看白紙空白部分,那小黑點幾乎可以略過不提。
師徒二人離別了一年,彼此十分掛念。一日二人相見,師父問:“徒兒,你這一年都做了些什麼事?”
徒弟回答:“徒兒開墾了一小片荒地,種了一些莊稼和蔬菜,每天挑水澆地、鋤草除蟲,收成很好。”
師父讚許地說:“你這一年過得很充實呀!”
徒弟便問:“師父,您這一年都做了些什麼事?”
師父笑著答道:“我過了白天就過晚上。”
徒弟隨意地說道:“您這一年過得也很充實呀!”
剛說完,徒弟就覺得自己這樣說很不妥,話語中似乎帶著諷刺的味道,於是漲紅了臉,情不自禁低下了頭,心想:“我這樣說,師父肯定以為我在取笑他,我實在是太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徒弟的窘態早就被師父看到了,就在徒弟想著如何補救的時候,師父說話了,他說:“隻不過是一句話,你為什麼要看得那麼嚴重?”
徒弟仔細一想,明白了師父的用意:“偶爾的小疏忽,或無意的小過失,隻要不是成心那樣做的,又沒引起什麼嚴重的後果,那就隨它去吧,沒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頭,耿耿於懷。”
想到這裏,徒弟便對師父說:“師父我們開始上課吧!”
師父讚許地點了點頭。
生活中,人們總是太在乎別人怎麼說、怎麼看了,因此經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煩擾,怕別人責怪而自責、怕別人取笑而自卑、怕難堪而自閉。
在一位老人的筆記本上,記著他得意時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不必在意別人是否喜歡你、是否公平地對待你,更不要奢望每個人都會善待你。”
如果某一天你突然發現一個同事對小李、小王很好,但對你卻不冷不熱,可你想不出曾做錯什麼,想不出什麼地方得罪了他,這時,你不必驚慌、更不必煩惱。在一次次的自問和猜測中,你耗掉的是自己的時間,消磨掉的是自己的信心。其實,其他人對你的態度並不能改變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或許本來就不是你的問題,你何必因此而焦慮呢?
不必在意別人的竊竊私語,不必費心去揣測別人怎樣評價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那隻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插曲。豁達一點、超然一點,平靜喜悅地走過每一個日子,然後再回過頭想想所經曆的是非得失、喜怒哀樂,你會發覺眼前突然變得明亮開朗,原來,生活還是充滿了陽光的。把時光留給自己,讀自己喜歡的書,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擁抱一下大自然……生命中值得留意的東西有很多,實在不值得你去掛懷別人的態度。
如果想活得開心,活得有意義,就不必在意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尋煩惱和尋找人際關係的障礙上,能給我們包袱的隻是我們自己。別人的留意隻是一時的,你自以為了不得的糗事,過一段時間以後,再去問別人是否記得當時的情景,很多人肯定已經沒有一點印象了,甚至有人已經忘記你是誰了。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自己怎麼看,而不是別人的想法,根本不必為一些小事煩心。風吹雨過,煙消霧散,天地間原本是如此澄明,為何要讓自己背著沉重的包袱呢?
受尊敬的女人
人生難免挫折,然而,人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卻各不相同。日本著名哲學家武者小路實篤的一番話說得好:“人類中,誰都不能回避不幸的陰影,在這種時刻,各人憑自己的修養來對付:聖人就像聖人,勇士就像勇士,普通人就像普通人,愚者就像愚者,善人就像善人,惡人就像惡人,各人的本性在這種場合暴露無遺。”同一種境遇,由於各人的品性不同,所采取的態度千差萬別:有些人就此陷入不幸的深淵,而另有些人在遭到災難的襲擊後,成為堅強的搏擊者。
1920年,海倫·托馬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移民家庭。家裏有9個孩子,她排行第七。盡管父母一字不識,但海倫卻對文字有一種莫名的情感。於是,12歲那年,她在班裏大聲宣布,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
22歲時,海倫從韋恩州立大學畢業。她不顧父母的反對,以探尋堂姐為由,義無反顧地留在了華盛頓。因為她知道,如果想要實現心中堅定不移的夢想,就一定得駐足在這個以政治為中心的城市。
海倫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開始了第一份工作。雖然,這份工作僅僅隻是在報社裏麵打雜,但她知道,隻要自己努力堅持,將來就一定會成為報社記者。
如她所願。幾年後,她終於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該報社的一名普通記者。但遺憾的是,她不幸碰上了報社的大幅裁員。沒有任何業績的她,自然遭到了解雇。
海倫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亂,但她並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她一直在默默堅持,等待某個機會。這一等就等到1960年,肯尼迪當選總統,海倫被調入合眾社白宮記者站,從此開始了讓她璀璨一生的事業——白宮報道。而這年,海倫已40歲。
她本以為她就此便可以進入白宮,參加舉世矚目的記者招待會。可那時,白宮根本不允許女記者參加任何重要的記者招待會。但海倫不甘心,一次,海倫瞅準了機會向肯尼迪抗議:“如果作為美國合法記者的我們都不能參加的話,那麼,你也不能參加!”海倫的正義之詞,立刻得到了無數女記者的高聲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