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既能在寂寞中孤芳自賞,也能熱烈地擁抱人群(2 / 3)

她選擇了——不!

她向全世界宣布:她將嫁給希臘最有勢力的億萬富翁——船王奧納西斯!她要走出肯尼迪的家門,離開美國,到希臘去過富足安穩的日子!

從政壇愛情走向生意愛情,金錢是她追求愛情天堂的一種物質條件,但金錢卻是奧納西斯的一切。兩人沒有共同語言,她開始讀愛情小說和哲學名著,而奧納西斯則滿世界地去賺錢。最終,竟是奧納西斯先感到厭倦,而後先她死去。對此,她在日記裏寫道:“這次失敗是必不可少的一次嚐試,不是錯,而是我追尋天堂的一段小路。”

46歲時,她走出人生的第三步,同樣出人預料。她回到了美國,已富甲天下,按照人們的那些極端非議來說,她大可以回頭爭權,也可以恃財玩世,但她卻做了一名公司小職員,勤懇敬業、不卑不亢,每月領著“微薄”的工資,沒有私車,步行或坐出租汽車上下班。當人們傳說她是為自己的過錯懺悔時,她又有了新的情人,愛得深切濃烈,從不避諱人眼,更不理會任何傳言。但情人向她求婚時,她卻拒絕了:親愛的,愛情之外,你是你自己的……她隻是純純粹粹地愛他,直到72歲離開人世。

1994年,傑奎琳離開人世。女兒在她的靈前向世界宣稱:“媽媽,你不是政治的,不是金錢的,不是人們的,你隻是你自己的,你隻是女人,你隻要愛情,你成了總統夫人,你成了船王夫人,你成了純粹情人,你都嚐試了,你做到最好了,你離天堂最近……”

那一抹亮麗的腮紅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容易一味追求完美。其實人生的完美往往是由許多看上去不夠完美的東西組成的。不完美使得完美有了生命力。那些自以為是的、孤立的完美往往會因脆弱而夭折。

在朋友夏的美容店碰見位來化妝的女孩。

女孩是彈琵琶的,最近剛拿了一個國內的獎,這次化妝是因為要接受電視台的采訪。

女孩說,她平日很少化妝,所以,夏給她抹一點淡妝後,使她看上去很漂亮。但她的氣色不是很好,可能因為是剛參加完比賽,臉上寫著睡眠不好的蒼白。她堅持不讓夏給她用腮紅,覺得俗氣,會破壞她追求自然的完美。

夏溫和地望著女孩:“你是我的顧客,我要對這裏完成的作品負責,就像你要彈好每一首曲子。你可能覺得腮紅俗氣,但我比你更了解上鏡的效果——腮紅是為了平衡調節妝容的效果,它本身並不俗氣,用得不好才俗氣。你既是上電視,就要對自己的形象負責,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看起來是蒼白的病態,我想喜歡你的聽眾也希望看到一個健康美麗的你。完美,不是孤立的。試試好嗎?”

女孩不做聲了。夏依據她的臉形為她薄施腮紅,妝後的她明麗而動人。女孩看看鏡中的自己,有點詫異,那抹腮紅提亮了她的青春本色啊。

後來她和夏成了好朋友。

女孩告訴夏,那一抹腮紅甚至影響了她對人生的看法。她的家庭算不上幸福,學了琵琶後她便一心埋在音樂中,追求技法的完美,為此忽略了許多:友情、愛情,以及一些瑣碎的人生樂趣。她曾經以為那會消耗她對藝術的追求,而且和高雅的音樂比起來,那些都如一抹腮紅般俗氣。

她一直將自己封閉得很深很深,很少與人交往,自然也沒有要好的朋友。旁人在她眼中,總是充滿了讓她無法忍受的缺陷。女孩在琵琶聲中獨自修煉著“完美”。那天夏的一番話卻令她重新審視“完美”——完美不是曲高和寡,它是一種合力作用下的豐富。

山因水而更加偉岸,花因葉而更加動人,水墨因留白而更加空靈,美是一種不帶偏見的嚐試與接納。

納西瑟斯之死

自戀的人注定都是寂寞的,因為他們心裏隻有自己,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最完美的,不願意和別人接近,隻喜歡自己和自己對話。但人是群居動物,長期的脫離群體會使人的心靈及精神都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被孤獨和寂寞吞噬。

聽說過水仙的故事吧?在遙遠的古希臘,有一個這樣的傳說,河神的妻子生了一個漂亮的男孩名叫納西瑟斯。他的母親得到神諭,說這個男孩長大後會成為天下第一美男子,但他最終會因為迷戀自己的容貌而鬱鬱而終。

為了逃避神諭應驗,母親刻意安排兒子在山林間長大,遠離溪流、湖泊、大海,遠離一切能讓他看見自己的容貌的地方。如母親所願,納西瑟斯平安長大了。神諭說的沒錯,納西瑟斯容貌俊美非凡,見過他的少女,無不深深地愛上他。可是納西瑟斯性格高傲,對所有傾情於他的少女根本不屑一顧,隻喜歡與朋友們在山林間打獵。

報應女神決定給他一點教訓。一天,天氣酷熱,納西瑟斯在野外狩獵,正當他熱得大汗淋漓時,一陣清涼微風吹來,他便循著風向前走,來到一個水清如鏡的湖畔。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納西瑟斯從未見過湖泊,出於好奇,他坐在湖邊,想伸手摸一摸那是一種什麼東西。就在他低頭看水麵的時候,看到了水中有一張完美的麵孔,他不禁驚呆了,世間竟有如此的美人,是誰?他向水中人揮手,水中人也向他揮手;他向水中人微笑,水中人也向他微笑。可當他伸手想去觸摸美人時,那美人卻立刻消失不見,當他把手縮回來時,美人又再次出現,深情地望著他。

納西瑟斯渾然不知浮現在湖麵的美人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倒影,他無法自拔地愛上了湖麵上的倒影美人。為見到這個美人,納西瑟斯日夜守候在湖邊,不飲不食,不休不眠,目光始終不離水中倒影。神諭應驗了——納西瑟斯因為迷戀自己的倒影,枯坐死在了湖邊。

迷戀他的少女們得知納西瑟斯死亡的消息,紛紛趕到湖邊,想好好安葬心上人的屍體。當她們來到湖邊,卻發現納西瑟斯常坐的湖邊長出了一叢清幽、脫俗、高傲、孤清、美麗的奇異的花。原來,愛神憐惜納西瑟斯,就把他化成無名花,盛開在有水的地方,讓他永遠看著自己的倒影。

其實,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自戀,而且適當的自戀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但如果自戀過度的話,可能會走向極端。就如生活中人們吃的鹽一樣,適當地放一些可以調和味道,如果放得太多的話,就會鹹得難以入口。

我隻是彼得

彼得·巴菲特,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沃倫·巴菲特的小兒子。

從19歲離開大學校園起,彼得就得自立,不能再用父親的錢。很多人想不到股神的兒子也為工作和房貸奔忙多年。2006年,股神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約370億美元捐給了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留給3個孩子每人10億美元的慈善捐贈基金,隻能管理,不能使用。

彼得不在台上時,總是穿著簡單的灰黑毛衣和藍牛仔褲。聊到高興時,他會哈哈笑著伸出兩手的食指和中指彎一彎,兔子耳朵一般。

股神父親給彼得的書寫了序言:“彼得的人生全憑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個人財富或榮耀,而是對廣闊世界所作的貢獻。彼得和我持有相同觀點,即這個世界並不虧欠你,而你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來為這個世界做些事情。我為彼得感到驕傲。”

彼得小時候,父親沃倫·巴菲特還不太出名,也不算富有,還沒有股神的名號。彼得要給家裏做雜務,才能掙得很少的零用錢。

彼得十分崇拜父親的工作狀態,“雖然他的‘手稿’中寫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績效分類等內容,但他卻可以輕鬆地達到類似猶太祭司研究卡巴拉聖典那樣的境界。他常常穿著卡嘰布褲子和一件破舊的毛衣從書房裏走出來,身上帶著一種幾近聖潔的平靜。”

彼得發現,即使變得越來越富有,父母依然沒有什麼改變。在自己的書中,彼得說:“父親至今還生活在那棟小屋裏,80歲,每天高興地開著用了20年的車去上班。他說自己幸運,不是因為有了巨大的財富,而是開心地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情。如果你現在某天晚上去我父親家,可能跟我8歲時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父親穿著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裏,吃三明治和炸土豆片,享受生活。”

彼得17歲時,巴菲特的姓氏和一封來自《華盛頓郵報》發行人的推薦信,幫助他進入了斯坦福大學。但他並不十分開心,他追問自己:“如果不是這些,我有資格和那些平均學分拿4分並擁有完美SAT考試成績的學生在課堂上平起平坐嗎?”他在書裏說,“我從未真正確信自己有資格進入斯坦福大學。”

彼得花了3個學期,把大概20門基礎課全部修習了一遍,而其他同學隻是選修其中一部分。選主修課的時候,彼得猶豫了。“我到底要什麼呢?我一直在尋找的是什麼呢?”

從6歲開始,彼得就學習彈鋼琴了。姐姐蘇茜驚歎,這個小家夥連樂譜都不會認,竟已經比自己這個上了8年鋼琴課的姐姐還要彈得好。

雖然彼得喜歡彈鋼琴,但他並不喜歡第一位鋼琴老師的授課方式。那位嚴厲的老婦人,苛刻地強調技巧和指法,讓彼得甚至不想學了。於是母親給他換了一位授課老師,但喜歡流行樂的彼得還是不大喜歡。一直到大學,彼得換了4位風格不同的鋼琴老師。“他們從不同的側麵激發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令我有不止一種彈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