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既能在寂寞中孤芳自賞,也能熱烈地擁抱人群(3 / 3)

雖然一直與音樂相伴,但彼得並沒確定音樂是自己的方向。高中時,他又一度愛上攝影,甚至差點為此而退學。

“直到大學二年級的一個晚上,我朋友邀請我到他的宿舍去聽一個吉他手的演奏,這改變了我之前對音樂的看法和我的餘生。我從前以為,我必須技法足夠優秀,才可以從事音樂,但這場演奏雖技法簡單卻如此美妙動人。我當時就想:音樂就該如此,我完全可以做到。”

回到公寓後,彼得就開始在一種狂熱的狀態下創作樂曲。他寫了兩首歌,打開錄音機,邊寫邊聽邊修改。“我不想要那些浮華的東西,也不希望有張揚的成分在裏麵。”

第二天早上,彼得坐朋友的車去海灘,帶上了他那盤新錄製的磁帶在路上聽,經曆了一生中最奇妙、最震撼的感覺。“我打開車門,發現自己無法離開,簡直無法移動。我被一種由責任和狂喜混合而成的引力,釘在了座位上。通過土褐色的二手本田揚聲器,我聽到了自己的未來。”

彼得決定去做音樂,“就像廚師一樣,所有的材料都已就位,那麼做菜時間到了!”接著,他從斯坦福大學退學了。

股神父親早就有言在先,隻要彼得離開大學,就不再給彼得生活費。離開大學就得自食其力,這是傳統。19歲的彼得以後得自己解決麵臨的問題了。

幸運的是,這時候彼得繼承了來自祖父艾伯特的家庭財產,父親把它轉換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當時價值9萬美元,並非巨額。

“我知道這是我當時唯一可以得到的財富。”彼得把它們投進了自己的音樂夢裏——搬到舊金山租下小公寓,添置各種錄音設備,建成一個小小的錄音室。“當時,公寓裏的錄音室可不常見,很前衛,但實際上它隻有很簡單的設施。”

彼得在報紙上刊登分類廣告,為人們提供錄音服務,每小時35美元,每次會錄幾個小時,賺得一兩百美元。

兩年時間過去了,為音樂夢想而退學的彼得沒有賣出一首曲子,隻能免費贈送,不過,他卻仍是很開心。“一開始的想法非常重要,我沒有奢望要多成功、多出名,沒想過成為流行明星,我一開始隻是想以做錄音室謀生而已,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挺好了。所以我不會失望,每天有點兒進步,就覺得很開心了。”

一天,彼得在舊金山某條路邊洗自己的破舊汽車,一位不太熟識的鄰居剛好路過,兩人閑聊了幾句,鄰居知道了彼得是作曲家,就介紹彼得找自己女婿,一位總需要音樂的動畫製作人。

於是,彼得有了第一個工作機會——為一個剛剛成立的有線電視頻道設計10秒鍾的超短“插播廣告”,報酬上千美元,一下子就超過了錄音室賺的錢。彼得拿這筆錢多添置了些錄音設備。

“我在心裏歡呼,耶!我終於做到了!但也有點失望。10 秒鍾?除了一串叮當聲,10 秒還能做什麼?”

很快,這個頻道大火,被稱為MTV,成了當時最熱門的事物,甚至是20世紀80年代文化現象的代名詞之一。

所以彼得這10秒鍾大獲成功。其他公司紛紛找上門來,邀請彼得為他們作同樣類型的音樂,這次是30秒,1萬美元。“這感覺太棒了!我意識到,我可以依靠作曲為生了。”

在《做你自己》的最後一章,彼得引用了《舊約·傳道書》的話:

凡事皆有定期,

天下萬物皆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除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舍棄有時。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把大部分財產約370億美元捐給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在此前3個月,彼得已經知道了父親的想法,他的第一反應是打電話過去,告訴父親:我真為你驕傲。

30歲那年,彼得想要換房子,於是第一次開口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

“金錢會破壞我們純潔的父子關係。你應該和其他美國人一樣去貸款買房,然後憑自己的能力將貸款還上。”

“這是父親愛我們的方式,他相信和尊重我們,我們可以靠自己成功。”

得到父親給的10億美元基金後,彼得和妻子詹妮弗將它命名為“NoVo”,這個拉丁單詞意為“變化、改變或創造”。

2009年,彼得和曾獲“格萊美獎”提名的歌手阿肯一起為非洲孩子寫了歌曲《血入金》,諷刺販賣非洲兒童的人用孩子的血為自己賺取金子,呼籲製止人口販運。“年歲漸長,就與這個世界的聯係越來越多,無法隻關注於自己的小世界。我們需要學會理解我們自己之外的世界和人群,就像非洲的人口販賣並非隻關乎非洲的孩子,這也是我寫書的原因之一。”

彼得開一輛跟紐約出租車一個款型的普通車。“有很多人把有牌子和型號的車作為身份的標誌,我覺得能把車裏加上汽油,能去我想要去的地方,就挺好了。”他還不無得意地說,“我還有一輛車,1958年在高中時買的,一直能開。我一直留著那輛車,因為它帶給我很多美好的記憶,這很重要。而且,現在美國正好流行複古車嘛!”

他的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個是藝術工作者,和室友一起租住在公寓裏,樸素而快樂;另一個剛剛結婚,快當媽媽了。

“她一定會是好媽媽!”彼得笑著說。

蝸居工人

成功的路上充滿艱辛,每一個追求成功的人都不會一帆風順。坎坷、無奈、寂寞、孤獨常常伴隨在他身邊。當在追求的過程中,當寂寞成為一種切身的感受,成為生活的狀態時,看似成功遙遙無期,其實它已在悄悄到來。

在以色列的貝爾謝巴市,有一位年輕的裝潢工人,納賈爾·羅德,他來自200公裏外的一個小鎮,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在貝爾謝巴,納賈爾隻能住在出租房裏。因為工作不穩定的緣故,納賈爾經常更換租住地,由於他是屬於“自動放棄”,所以房東們大多數不願意把提前交納的房租退給他,這就等於是每次搬家都要浪費他不少租金,納賈爾對此也很煩惱。

有一次,公司安排納賈爾去貝爾謝巴南部的一個工地做一些事情,當天晚上加班到很晚,下班時連公交車都沒了,納賈爾隻能步行回家。走累了,納賈爾就在一個小公園邊的石椅上坐了下來,恨不得倒頭就睡,但在這大馬路邊,如何能睡覺?

“如果走到哪兒就可以把房子安到哪兒,該有多好啊!”納賈爾歎了一口氣,就在這時他腦中突然靈光一現,心想:“我自己不就是一個裝潢師嗎?為什麼不自己動手做一個簡易輕便的‘房子’呢?”

第二天,納賈爾就買回了許多建築材料,之後他利用空餘時間,兩個月後造了一個四平方米的簡易房子,最底部裝有四個輪子,頂部則是一個雨水收集和儲藏裝置,四周的“牆壁”則分別是衣櫃、洗漱間等等。最中間的部位,是一張可以活動的床板,天冷的時候可以睡在“室內”,天熱的時候,就可以把床板抽出來,睡在室外。最後,納賈爾買來了塗料,把整座“房子”都塗成了清爽養眼的乳白色。

看著自己的傑作,納賈爾開心地笑了。當天,他就叫了一輛車把“房子”拖到了自己工作地點附近的一個小公園旁,在裏麵住了下來。這個奇怪的建築很快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巡邏警察見它並沒有給別人造成不便,就沒有幹涉,隻是提醒納賈爾“好好保管自己的財產”。而更多的人,則走過來向納賈爾打聽這座“房子”是從哪兒買來的。

晚上,納賈爾躺在床上時,心想既然有這麼多的人來問,這是不是一種商機呢?第二天,納賈爾嚐試性地在自己的“房子”外貼了一張出售啟事,沒想到一天下來,竟然有20多個人打來電話想訂購這種簡易的“可移動的房子”。

納賈爾立刻辭職租了一個閑置的私人場地,專門製造移動小寓所房。然後,他把生產出來的“房子”以每套75000謝克爾(約合6000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了出去。許多商家也紛紛找到了納賈爾,希望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前提下與其合作生產與銷售這種獨特的“房子”。這樣一來,納賈爾的移動房子生產得更加規範化和標準化了,市場也越來越大。

這種小房子受到了外來人員的無比歡迎,他們紛紛買下安放在一些院子裏、馬路旁、公園邊。日益增多的“移動小房子”當然也引起了貝爾謝巴市政府的注意,為了城市形象和住戶的安全,他們在市裏劃分出了許多閑置的公共區域,用來統一安置這些小房子,一來這樣看上去更整潔美觀,二來讓居民們也相互有個照應。才半年時間,他們就在各個街邊和公園邊劃分出了258個小型的“移動寓所區”和12個“大型移動寓所村”。

在一座座“簡易房子”走進市場的同時,納賈爾的廠房也逐漸成了一家擁有百餘名員工的中型公司,而他本人更是成為了一位小有名氣的“蝸居富翁”。“納賈爾用他的智慧,幾乎解決掉了這座城市所有貧窮外來者的住宿問題。納賈爾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驕傲!”貝爾謝巴市的市長塔爾·埃拉爾先生用無比讚賞和自豪的口氣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