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紅塵本多喧囂聲,人生需要一份寂寞的清涼(3 / 3)

隨後,報紙刊登了年輕人祖父的日記。其中一篇這樣寫道:今天早上,我在河邊又發現了一塊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塊更大,我應該進城把它賣掉嗎?那樣的話成百上千的人都會湧向這裏,我和妻子親手用一根根圓木搭建的棚屋,辛辛苦苦開墾的田地和屋後的池塘,還有晚上溫暖的火堆,忠誠的獵狗,美味的烤魚,森林,天空,草原,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珍貴的寧靜與自由都將不複存在。我寧願把這塊金子扔進魚塘,也不願眼睜睜地看著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我眼前消失。

最美好的歌謠

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在做人上不一定也是成功的,而一個一事無成的人,或許做人很成功。但我們看一個人,往往隻看他的事業是否成功。他的事業輝煌,我們就喝彩,他的所有優點都會被找出來;但是如果他的事業黯淡,我們就會表現出不屑,而他的錯誤就會頻頻被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隻看重結果,而不關心有怎樣的過程。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若能及時抵達,大部分人不會在意你是怎麼來的。”當然,事業的成功,標誌著一個人的價值。但我們不能就由此推斷說,一事無成的人就沒有任何價值。

19世紀初,美國人約翰·皮爾彭特從世界著名的耶魯大學畢業後,遵從父親的意願,做了一名教師。但是,生性溫和的約翰·皮爾彭特對自己的學生總是愛心有餘而嚴厲不足,這在當時保守的教育界看來,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結果,他很快便被學校辭退了。

接下來,約翰·皮爾彭特做了一名律師,準備為維護法律的公正而努力。可正是這一美好願望,最終毀掉了他的律師事業。他經常因為當事人是壞人而拒絕送上門的生意,白白地把優厚的酬金讓給了其他律師。但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就會為之奔忙而不計回報。他這樣的做法違反了當時美國律師界的潛規則,他不斷受到排擠,最後被迫離開。

約翰·皮爾彭特的第三個職業是日用品推銷員,如果他能夠從過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訓,或許他會很快成為一個有錢人。但是,他根本看不到市場競爭的殘酷,總是在談判中給對方讓利,而自己吃虧上當。

1886年,約翰·皮爾彭特去世,享年81歲。縱觀他的一生,似乎一事無成。但是,有一首歌你肯定不會陌生:“衝破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在田野上奔跑,我們歡笑又歌唱,馬兒鈴聲響叮當,令人心情多歡暢……”這首《鈴兒響叮當》,就是出自約翰·皮爾彭特之手。在一個聖誕節的前夜,他寫下了這首歌,作為禮物送給鄰居的孩子們。樸實的歌詞、明快的曲調表現了一顆美好的心靈對於幸福生活的向往,沒多久就傳遍了大街小巷,如今更是成為聖誕節裏不可或缺的節日頌歌。

約翰·皮爾彭特偶爾為之的作品,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魔力呢?或許因為那是他生命的聲音。終其一生,他都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並為此而不懈追求。雖然他最終也沒有獲得成功,但他的理想和追求化作一首如此溫情美妙的歌曲,打動了人們的心靈。

古董天才的堅持

8歲時,他花5元錢買下了太平天國時的錢幣“太平通寶”,現在這枚古幣已升值至5萬元,而且還是絕世孤幣;從10歲起,他就開始收藏考證古代盔甲,如今已是這項研究領域的頂級專家;12歲時,他成功破解了困擾中國考古界2000年的謎題“白金三品”,並由此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古董鑒賞家……

郝笛出生在天津市一戶普通人家。4歲時,父母下海經商了。從那時起,郝笛一直和爺爺住在一起。郝笛的爺爺此時已經退休,他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鑒賞古董。受爺爺的熏陶,郝笛從小就對神秘的古董產生了興趣。

上小學後,郝笛的班主任曾經多次告訴他父親郝文敏,郝笛反應遲鈍,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團結同學……郝文敏氣壞了,他動手打了兒子。一天,老師打電話說郝笛上體育課時暈倒了。放學回家,在父親的追問下,郝笛從床下拿出一個小布包,打開一看全是古董碎片和大大小小的古錢幣。郝笛告訴父親,為了買這些東西,自己這兩年都沒在學校吃早飯和午飯。

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郝笛就熱衷於古董。父親郝文敏到現在還記得,郝笛8歲生日時隻讓自己帶他去古董市場玩。那天,郝笛花5元錢買下了一個直徑15厘米的太平天國錢幣“太平通寶”。郝文敏萬萬沒想到這竟然是一枚孤幣,當時的5元錢後來升值到了5萬元!父親沒想到兒子搞古董收藏竟然比自己做生意賺錢還快,從此,他心裏再也不把郝笛看作是年幼無知的小孩了。

其實很多時候,父親郝文敏希望兒子也像其他的孩子那樣蹦蹦跳跳地玩耍,但是郝笛卻整天悶在古幣堆裏。一天,郝文敏隨手拿起一個古幣問郝笛:“這個錢幣是哪個年代的?”郝笛隨意瞄了一眼說:“是西漢早期的‘榆莢半兩錢’,隻有0.2毫米厚,是至今發現的最薄的錢幣。”接著,郝文敏又拿起一個。郝笛馬上說:“這個是新疆的‘龜茲無紋錢’,年代在兩漢之間,是目前最小的古幣。”

郝文敏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後認識到,兒子愛好研究古董,與其強迫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如順其自然發揮他的特長!

從10歲起,郝笛開始收藏考證古代盔甲。12歲那年,一些清代的瓷器碎片在天津出土。當時郝笛在天津民間古董鑒賞界已小有名氣,於是有人請郝笛去鑒定。郝笛到達考古現場後,將那些瓷器碎片分成3堆說:“這堆是康熙年間的,這堆是雍正年間的,這堆是乾隆年間的,而這裏可能是一個祭祀壇。”

考古專家們想不到年僅12歲的郝笛,竟已經能結合曆史,鑒賞古董。直到這時,一些專家才開始相信郝笛認定的“白金三品”!原來,1994年,中國出土了一些“外文鉛餅”的東西,上麵“有似龍非龍似鳥非鳥的東西,下邊是外文”。郝笛看了圖片後認為這就是中國人幾百年來一直在尋找的“白金三品”,但郝笛的判斷在當時並沒得到認可。

直到郝笛準確無誤地鑒定出這些清代瓷器碎片後,專家才開始認真對待郝笛關於“白金三品”的推斷。

至此,困擾中國古董界多年的謎題“白金三品”被天才少年郝笛破解了,這也初步確立了他在中國古董界的地位。

郝笛之所以在文物圈聲名鵲起,除了功夫深、眼力準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為金錢所動的行為準則:2005年,蘇北山區一個農民在自家院裏打井時挖出了一個銅盒。郝笛看到照片後立刻認出,這個銅盒是隻有記載沒見實物的古董,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郝笛在電話裏告訴那個農民:“你的寶貝太珍貴了。”不明原委的郝文敏說:“既然這麼好,要不咱就把它買過來得了。”郝笛轉過臉,嚴肅地對父親說:“這是國家文物!”

郝笛信奉文物不說假話,因此他也不能說假話,他是鑒寶界出了名的“鐵包公”,這使他在圈子裏既讓人愛又遭人恨,在鑒寶路上一路走來,他也經曆過刀光劍影。

2008年初,應一個大人物的邀請,郝文敏父子坐上了開往西北的火車。半夜兩點,一個光頭大漢拍醒了郝笛把他帶到軟臥席,裏麵還坐著4個凶神惡煞的大漢。他們對郝笛威逼利誘,但郝笛不為所動,最後郝笛說:“這批貨我不去看了。”不看,意味著郝笛不參與此次交易,讓買賣雙方自行判斷。買方要是聰明,由此自然能看出其中肯定另有隱情。

這就是中國古董界的少年天才——郝笛。發生在他身上的傳奇經曆數不勝數。如今的郝笛,剛剛25歲的年紀,身價已然過億!並且他還是北京大學曆史係最年輕的客座教授,全球多個博物館最權威的專家。

多年來,郝笛一直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從13歲開始,郝笛就夜以繼日地研究古董,他早已習慣了自己沒有床的房間。郝文敏曾給他20元錢讓他買雙鞋,他卻隻花3元錢在地攤上買回兩隻型號不同的鞋,左腳44號,右腳43號,那雙鞋他穿了好幾年。他的午餐通常隻是兩個包子,可是他卻願意花費近400萬元人民幣從一個日本漢學家手中買回6枚古錢。郝笛覺得生活越簡單越好,因為生活簡單了,他才能省出更多的錢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熱愛的古董鑒賞中。

卡羅爾的小世界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英國著名童話作家卡羅爾的一生非常形象地闡述了這句話。

據說,當年維多利亞女王看過《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後,對故事的作者大為讚賞,於是她下令收集卡羅爾的所有著作,準備好好欣賞一番,結果收上來的除了描述撲克牌或文字遊戲玩法的小手冊之外,多是一些深奧難懂的數學論文。

卡羅爾的生活代表了現代人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別處。”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並沒有混得風生水起,卻無心插柳地在另一個不經意的領域裏玩得有聲有色。22歲時,卡羅爾從牛津的ChristChurch學院畢業,並留在牛津大學執教終身。他的社會身份是牛津大學數學教授。

他的一生都以自己數學教授的身份為榮,卻沒想到自己的天賦竟然與他的數學專業在另一個神奇的世界裏發生了化合反應,並放射出舉世矚目的光彩。卡羅爾在完成傳世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之後,又續寫了《愛麗絲鏡中奇遇》。這兩部童話都包含了許多數學、邏輯、益智遊戲和各式各樣奇特的英文詩,到卡羅爾1898年去世時,這兩本書已成為英國最暢銷的童話書籍。

數學教授沒有在他的數學專業作出重大貢獻,他在數學研究上的事倍功半與他在童話創作上的光彩照人形成了有趣的對比。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部後人評價堪與“莎士比亞最正經的書”並稱的傑作,卻是卡羅爾在和孩子們做遊戲講故事時輕鬆完成的。更有趣的是,卡羅爾對自己的創作天才渾然不覺。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發表時,他羞於用自己當大學教授的真名查爾斯·道奇森,隨手起了卡羅爾這個筆名。結果查爾斯·道奇森這個數學教授的名字如今早已湮滅在數學的高山深壑中,而劉易斯·卡羅爾這個童話作家的筆名卻仍然在童話世界裏熠熠生輝。

數學教授卡羅爾和成年人相處時,通常沉默寡言,甚至木訥拘謹;但是和小孩子在一起時則輕鬆活潑乃至樂不可支。卡羅爾一輩子沒結婚,但他非常喜歡小孩,尤其是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卻極其排斥長大成人的女孩。他麵對成年女性會窘迫萬分,說話甚至都會結結巴巴,這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一生獨身了。他像是一個拒絕長大的孩子。當女人們擠在一起家長裏短眉飛色舞、男人們圍坐在桌邊功名利祿唾沫橫飛時,他卻寧願鑽到兔子洞裏去。他單純到沒有絲毫心機,這也讓他麵對世俗社會時感到既乏味無聊又手足無措。

他去參加宴會時,別人都正襟危坐了,他卻仍舊和幾個孩子嬉笑玩鬧得忘乎所以,扮成小狗一邊狂吠一邊追趕著孩子們闖進了主人家的大客廳,這是一副滑稽到極點的場麵:裝飾豪華的客廳、衣冠楚楚的紳士、端莊優雅的淑女,忽然間,一群孩子尖叫著推搡著破門而入,後麵跟著趴在地上汪汪叫著衝進來的數學教授。大人們麵麵相覷,小孩子們則躲在窗簾後咯咯竊笑……

一本正經、心機深沉的大人,有幾個能享受到童心天真的快樂呢?穿戴著峨冠博帶、習慣於迎來送往的成年人,有幾個能聽懂來自孩童世界天真無邪的天籟之音呢?

小說《象棋的故事》裏那個“除了下棋,他的無知在任何其他方麵都一樣博大無邊”的怪人,恰恰與卡羅爾如出一轍。一個天才,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麵是個白癡。童心和機心,是水火不相容的兩種心態,在一個人身上也是此消彼長的。一個人機心多了,童心勢必就少了;蚌殼裏的沙子多了,珍珠自然就少了;心田裏的雜草多了,鮮花就少了。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又能兼顧多少事兒呢?和道貌岸然的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卡羅爾,對於人情世故近乎無知的天才作家,像白蟻一樣,用特殊材料為自己營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