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熊素瓊來到了東莞。半年後,酒店一次例行檢查中發現:除了熊素瓊負責的第六層,幾乎每層都出現了客人反映馬桶髒的問題。總經理聽說後,當即提升熊素瓊當衛生間清潔班班長。同事們都笑她是“馬桶班班長”,熊素瓊卻不以為意,而是一門心思搞管理工作,並自學了很多馬桶使用和清潔方麵的知識。
1996年1月,客房部有一個副經理的職位空缺,許多主管、班長都蠢蠢欲動。客房部經理覺得熊素瓊做事認真可靠,鼓勵她毛遂自薦。熊素瓊當然也想試試,但她知道,酒店裏碩士、本科等高學曆的管理精英比比皆是。這時去爭副經理她自己還真有點底氣不足,倒不如先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
於是,她在努力工作的同時開始自學酒店管理知識。兩年後,她拿到了某大學酒店經營與管理專業的大專學曆證書,並被提升為衛生班主管。為了把自己做清潔工的經驗傳授給員工,她特意把自己進酒店來每天記下的174本工作日誌加以整理,其中記錄了她三年內總共洗了7987次馬桶。總經理看後,非常感動,在酒店工作會議上表揚她說:“熊素瓊雖然比在座的各位條件都差,但她的工作態度是最好的!看看她這些工作日誌,刷了7987次馬桶,對於一個有上進心的人來說,就是7987次磨礪!我不認為這是流水賬,我更願意把它當作酒店管理行業的‘馬桶學問’!”
酒店高層的賞識使熊素瓊更加自信。她去美容店請師傅幫自己設計了發型,還經常到健身中心運動。幾年下來,朋友們都說她越來越像職業女性了。
但熊素瓊始終沒有丟掉“馬桶精神”。2000年6月,酒店以競選的形式選拔客房部經理,十名候選人除了熊素瓊都有本科以上學曆。在演講時,熊素瓊充滿激情地說:“與各位相比,我更像是酒店裏的一隻馬桶,經常被人不屑一顧,但馬桶也有心願,那就是它希望能給所有賓客帶去放心、衛生、健康的服務……”演講完畢,掌聲不斷,最終她成功當選為客房部經理。
兩年後,熊素瓊升任服務部經理,負責整個酒店的服務工作,並參加清華大學紫光集團教育培訓中心的學習,取得了“高級職業經理人”證書。2005年初,她開始攻讀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EMBA學位。2006年11月,她出任東莞市最豪華的五星級酒店華通城大酒店的副總經理。
2009年7月,熊素瓊在香港參加一次國際交流活動時,麵對幾十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級酒店管理精英,再一次談起了她的“馬桶經驗”:“酒店管理人員時刻要注意放低自己的位置。用最高質量的服務去滿足客戶的需求,無論遇到多麻煩的事,都要用擦馬桶一樣的耐心去解決……”她的“馬桶學問”還被法國著名酒店管理專家希爾維教授收入到自己的著作《世界酒店業經營全書》中去。
從一個普通的小旅館服務員到知名職業經理人,熊素瓊用她獨有的“馬桶精神”告訴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平凡為借口,認認真真做好手中的即使最微小的事,累積起來就會成為別人仰望的高峰!
陪你刻完那行字
生活中,很多人都已經不再相信諾言,因為無論是許下諾言還是守護諾言都要經受寂寞等待的考驗,而守候實在是一種奢侈的情感。不過終歸還是有人願意為了心中的諾言而甘願與寂寞相伴,因為他們明白,這守候的寂寞是痛苦的更是美麗的,更因為他們相信,享受過這美麗的寂寞之後一定會有承諾中的風景出現。
小村莊裏有一棵生長了幾百年的大槐樹,樹幹要5個人才能合抱得住。老人們說老樹有靈,隻要把紅繩子係在樹枝上並告訴老樹你的願望,它將來就會幫你實現,所以村民們都叫它許願樹。
這一天,皎潔的圓月為夜色裏的村莊染上一層朦朦朧朧的銀輝,男孩帶著女孩在月下玩耍,不知不覺來到了許願樹下。男孩停下了腳步對女孩說:“大人們說這棵許願樹很靈,咱們也許個願望吧。”女孩笑了笑,解下頭上細細的紅頭繩分成兩段,和男孩一起踮著腳把它係在老樹低垂的樹枝上,然後各自雙手合十虔誠地向許願樹訴說自己的心願。
女孩問男孩許的是什麼願望,男孩調皮地咧咧嘴沒有回答,而是跑到不遠處撿了一個瓦片在樹幹上歪歪斜斜地刻下了4個字:“我喜歡你”。女孩低下頭紅著臉笑了,然後拿過男孩手中的瓦片也開始在樹上刻字。可是,女孩隻刻了一個“我”字,就聽到不遠處媽媽大喊著她的名字喚她回家。女孩便丟下瓦片衝男孩做個鬼臉向媽媽跑去。
第二天,男孩問女孩:“昨天你想要刻什麼?”
“你想知道啊,嗯……我想刻……這是秘密,不告訴你。”女孩笑著眨眨美麗的大眼睛。
轉眼男孩和女孩上了高中,他們相約要一起去北京,一起去上最好的大學,於是都拚命地努力學習。3年後,女孩如願地考上了北京大學,而男孩因為幾分之差落榜了。兩個月後的站台上,火車馬上就要開,女孩從車窗探出頭對滿臉不舍的男孩大喊:“畢業後我會回來把那天晚上沒來得及刻的字刻完,你會等我嗎?”男孩看著女孩,堅定地點了點頭。
女孩走後,男孩明白自己必須努力擁有自己的事業。於是他承包了村子裏的林地,種上果樹。由於男孩的勤快和管理得法,第二年累累的果實就掛滿了枝頭。等到收獲的季節,許多批發商都聞訊而來。
勞作的閑暇,男孩總愛到許願樹下看看他和女孩在那刻的字,仿佛那一筆一畫都在訴說著兩個人的諾言。
但是沒過多久,女孩就舉家搬去了北京,男孩也從此失去了女孩的消息。
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男孩始終沒有答應家人給他安排的相親,也婉拒了所有主動向他示愛的姑娘。因為他始終忘不了女孩探出車窗向他揮手的樣子,女孩所說的話好像就在耳邊。他更加努力地經營著自己的事業,生活也越過越好。
但是,這一切都被一封來自北京的信打亂了。當男孩滿懷激動地拆開那封信時,映入他眼簾的不是女孩的思念,而是女孩父親對他的嘲諷和警告:“你趁早死了那份心,我女兒受過高等教育怎麼可能再嫁給你,即使你再有本事……”
男孩傷心欲絕,得不到有關女孩的任何消息,他甚至感覺自己快要堅持不住了。但是看著他們刻在許願樹上的字,想起他們許下的諾言,女孩的一顰一笑仿佛還在眼前,男孩在心裏默默地對自己說:不要忘了你們的承諾,你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她,一切都會變好的!於是他重新振作起精神,他相信有一天女孩一定會再出現在許願樹下。
不久,男孩聽人說女孩有了對象,而且已經在準備結婚,可他根本不相信。有人說男孩傻,說他的愛情不會有結果,他也一笑置之。他隻是默默品嚐著這份無人能懂的寂寞,忙著自己的事業,堅守著自己的諾言。
那天,又是月圓之夜,是他和女孩在許願樹上刻字的紀念日。男孩匆匆吃過晚飯便向許願樹走去。遠遠的,他看見許願樹前有一道美麗的身影,正雙手合十虔誠許願。他遠遠地看著那道倩影,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心在一點一點地融化。“你許的是什麼願望啊?”男孩遠遠地問。女孩轉過頭看著男孩,依舊笑的有些調皮:“這是秘密……”然後女孩跑到路邊撿了一個瓦片在樹幹上刻著什麼,他慢慢走近,隻見在他曾經刻的“我喜歡你”下麵,女孩已經接著那個有點模糊的“我”字刻下了“也是”,男孩走上前輕輕地握住了女孩的手,看著女孩深情的眼睛,和女孩一起刻下了那最後一筆。
他分明是大海
說起音樂,任何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人都不會忘記巴赫。把各國不同風格音樂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是第一個。他譜寫的幾百首不朽的傳世樂章,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後人以“使音樂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這樣的溢美之詞來評價他一生的創作。巴赫的作品幾乎可以說滋養了以後出現的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音樂家。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卻終其一生都在遭受著職位的卑微和貧窮的窘迫。
1885年,巴赫出生在德國中部的愛森納赫。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但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天賦非凡的作曲家,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叔伯兄弟姐妹中也有幾位是廣為人知的音樂家。
巴赫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成長在這樣的家庭原本應該說是十分幸運的,然而等待這位未來的偉大音樂家的卻是巨大的磨難:他9歲喪母,10歲喪父,隻得靠大哥撫養。專橫的兄長不允許小巴赫翻閱學習家裏存放的音樂資料,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小巴赫隻得趁兄長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的時候,把心愛的曲譜借著朦朧的月光偷偷抄下來,這給他的眼睛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以至於他晚年雙目失明。盡管如此,他對於音樂的執著也沒有打動兄長,當兄長發現了小巴赫的秘密時,不僅無情地沒收了他所抄寫的全部手稿,還嚴厲地懲罰了他。
十五歲時,巴赫忍受不了兄長的虐待,隻身離家,開始獨立生活。憑借著美妙的歌喉與高超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他被一家唱詩班錄取了。巴赫一頭鑽進這裏的圖書館,在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中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他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地練琴。每逢假日,他更要步行去數十裏外的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雖然從未得到過一位正式的老師長期的指導,但是巴赫曾向許多有名的音樂家請教。也正因如此,他廣泛地了解了不同的音樂風格,這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發。
1723年,巴赫38歲,他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收入很低,地位也很卑微,並且這也是他餘下27年的生命裏一直擔任的職位。
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封建貴族割據分裂,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分割為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設立歌劇團和宮廷樂隊成為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炫耀自己的權勢與奢華的手段。為求生存,民間藝術家們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仆。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在當時都把樂師視作奴仆,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
貧困與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在巴赫短短幾十年的生命裏一直緊緊相隨。富裕舒適的生活他從未享有過,相反地,他從9歲起因父母相繼去世就開始感受死亡威脅。他自己做父親後,更是眼睜睜地看著他孩子中的11個先他而去。
然而就是在這樣時刻籠罩著寂寞與痛苦的生活裏,巴赫總共創作了八百多首美妙莊重的樂曲,其中包括三首聖樂曲;四首序曲;五首彌撒曲;二十三首小協奏曲;三十三首奏鳴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四十八首賦格曲和前奏曲以及至少還有一百四十首的其他前奏曲、一百多首的其他大鍵琴樂曲;三百首大合唱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
巴赫在世時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他的作品一直不為人們所欣賞。但是,驚世的才華是不可能永遠被埋沒的,後來的莫紮特和貝多芬發現了他的寶貴價值,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深深震撼了他們。“他哪裏是小溪(‘巴赫’在德語中的本意是‘小溪’)?他分明就是大海!” 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作品時,不禁發出這樣的驚歎。
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他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1829年,門德爾鬆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複活了。越來越多的偉大音樂家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寂寞一生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