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靈的天空不應被烏雲遮蔽(1 / 3)

第15章 心靈的天空不應被烏雲遮蔽

有些迷茫你要斷、舍、離

每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生活,會發現我們離快樂很遠,離迷茫很近。迷茫就像烏雲一樣遮蔽心靈,讓我們不能接觸陽光,心底始終有一片又一片的陰翳。

切斷迷惑,拋離遊移,舍棄患得患失的心態,用微笑著麵對生活,未來才能漸漸清晰。

人生的真意是享受快樂

有個富翁年紀大了,三個兒子都很能幹,但他總覺得兒子們的生活少了點什麼,不希望這種遺憾發生在孫子、孫女們身上。這一天他對自己的五個孫子、孫女說:“今天你們去幫爺爺抓幾隻蝴蝶。”小孩子們一窩蜂地跑了出去。

大一些的兩個孫子很快就回來,他們把自己的零食分給附近的小朋友,讓他們幫忙抓了十幾隻漂亮的大蝴蝶。

兩個孫女也回來了,她們去了很遠的蝴蝶商店,買回了幾隻珍稀的蝴蝶。

最後回來的是小孫子,他把一隻不起眼的小蝴蝶交給爺爺,拍拍身上的泥土說:“我抓了將近一天時間才抓到一隻最小的,不過,今天玩得真開心!”

富翁滿意地笑了,對孩子們說:“其實我並不想讓你們在這麼小的年紀學習如何雇人,如何挑選商品,我希望你們發現抓蝴蝶的樂趣。對生命樂趣的追求,才是一生最大的財富。”

富翁年紀大了,對於人生自然多了感悟。年輕時為事業勞碌,為金錢奔波,忽略了享受生命,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們與自己一樣整日工作,富翁為他們也為自己遺憾。他不想讓這種遺憾發生在孫輩們身上,希望孩子們知道,對生命樂趣的追求,是一筆真正的財富。

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很多樂趣,男孩子玩賽車、玩槍戰、玩泥巴,女孩子玩洋娃娃、玩積木、積攢美麗的卡片……這些簡單的樂趣卻讓我們度過了多姿多彩的童年,以致我們成年後常常回想那時候的單純。有的人會反思,為什麼手中的工資、寬敞的住房、時髦的衣物所帶來的滿足,還不如童年時的一塊糖果?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那麼多壓力,我們隻需要感受快樂,如果一個成年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平心靜氣,順其自然,不去自找麻煩,整天想著生活的繁重,他同樣可以在一杯清茶、一本書籍中得到同樣的享受。

盡管人生需要經曆很多苦難,但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受苦,而是為了實現夢想、獲得幸福。人生的真意是在曲折中感受快樂的存在。這種快樂有時存在於細微的地方,如果缺少發現快樂的眼睛,你就會錯過它。那麼快樂是什麼?快樂並不是每次考試都考全班第一,而是當你看到名次不夠理想,委屈得想要哭泣時,突然發現一直很差的科目比上一次進步了十幾分。那時你知道,你的努力有了價值,盡管沒有達到目標,卻依然證明了你的能力。

孫先生是北京人,隻讀到初中的他沒有什麼特長,下崗後也找不到正經工作。幸好父母留了兩套住房給他,靠著出租收租金,孫先生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可是,一年前,孫先生學著別人做生意,賣掉了一套房子,生意失敗後,孫先生的資產所剩無幾,他每天都長籲短歎,認為自己明天就會喝西北風。妻子經常勸他想開點,沒有任何成效。

一天孫先生正在發愁,七歲的女兒真真學著他的樣子歎了口氣,孫先生問:“真真,你歎什麼氣?”真真用稚嫩的聲音說:“我怕將來找不到好婆家!”孫先生和孫太太哈哈大笑,孫先生說:“你才多大,就想這麼久以後的事!”孫太太說:“是啊,今天的事都煩不過來,你竟然有心情去煩明天的事。”孫先生聽出太太話中有話,仔細一想,這話挺有道理,明天的煩惱明天在想,重要的是把今天的事做好。

沒有生意頭腦的孫先生投資失敗,變得唉聲歎氣,總擔心明天就要破產,帶著全家去喝西北風。直到看到女兒也學著自己愁眉苦臉,孫先生才意識到,明天縱然有無窮無盡的煩惱,至少先要把今日過好,把今天的事做好。

人的煩惱沒有窮盡,不用等到明天,我們就知道明天一定會有新的煩惱,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它提前來臨?把今天的事做好,把今天的日子過好,明天的事明天再說,這就是快樂的秘訣。今天還沒過完,就擔心明天的事,這不是深謀遠慮,而是杞人憂天。我們不能逃避煩惱,但也不要主動去找它。它來了,我們通過努力排除它的根源,再通過自身的心理建設消化它的影響。它不來,就不用整天惦記它,樂觀一點,等它來了再說。何況,根據社會學家的調查,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們擔心的事並未發生,都是人們自己嚇唬自己,整天煩惱的人,實際上是為了百分之十的可能,錯過了百分之九十的快樂。

李白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說這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思想,但隻要不是揮霍青春、浪費生命,“及時行樂”其實是一句至理名言。什麼是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生是自己臨死的時候回想起來,首先湧上身體的是一種安樂的感覺,而不是滿滿的遺憾。一個人隻有認真體會過生命,細心接納過他人,享受為夢想努力的過程,他才是充實的、快樂的,他的人生才不是單一的、單薄的。問問自己:“你快樂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從現在開始體味生命的美好,過真正有滋味的人生。

患得患失的人,總是得不償失

一隻夜鶯住在國王的花園裏,它的叫聲婉轉悅耳,國王每次聽到它的聲音,都忍不住讚歎說:“這是多麼美的聲音啊,能夠聽到這樣的聲音,我真幸福。”聽到國王的誇獎,夜鶯非常驕傲,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叫聲最美的鳥,所有人都會稱讚它,喜歡它,就像那位國王一樣。事實上,王後和大臣們也的確喜歡聽它的叫聲,他們和國王一樣,經常讚美夜鶯。

凡事總有例外,國王的女兒不喜歡夜鶯的聲音,她總是抱怨:“那隻鳥到底在叫些什麼?它每天白吃白喝,還叫個不停,打擾我彈琴看書,真是一隻討厭的鳥。”

夜鶯聽了這樣的評價很失落,它想向公主證明自己並非是一直討厭的鳥,它每天都飛到公主窗前唱歌,希望公主有一天能喜歡上它。可公主被它的叫聲吵到神經衰弱。終於有一天,公主命人將這隻夜鶯抓了起來,放進鄰國的大山裏,夜鶯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也再也沒有一個人可以聽它唱歌。

夜鶯的叫聲美妙動聽,國王、王後和所有大臣都喜歡可凡事總有例外,國王的女兒喜歡安靜,厭煩這隻叫個不停的夜鶯。夜鶯想用優美的歌聲打動她,不勝其煩的公主隻好命人將這隻夜鶯扔進深山——因為在意一個人的看法,夜鶯失去了舞台,再也沒有歌唱的機會。

故事中的夜鶯明明擁有動人的歌喉,甚至擁有眾多粉絲,但它卻因為一個人的否定開始懷疑自己,這種心態叫做患得患失。“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原意是沒有得到的時候,害怕得不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失去。到了現代,這個詞語的涵義更廣,也泛指一個人會為某些事小心眼、斤斤計較不能開懷。患得患失是一種私人的、主觀的感情,當一個人太過計較得與失,就會讓自己忐忑不已,無法安寧。

患得患失的人最容易情緒化,他們不一定比平常人開心,卻比平常人更加容易失落、暴躁、沮喪,因為他們的思維始終在得與失之間走鋼絲,時而向左,時而向右,保持平衡的不是他們穩定的心態,而是因為他們始終拿不定主意。別人腳下是寬闊的路麵,他們腳下隻有細細的線,所以總是精神緊張。麵對一個問題,他們的反應速度很慢,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想得太多,影響了決策速度,更有可能始終想不到究竟該拿哪個主意。

在大學當講師的小劉是個英俊的小夥子,也有幾分才氣,最近他遇到了感情煩惱。兩個條件不錯的女人同時追求他。A小姐家境好,有個姨夫還是小劉學校的校長;B小姐很有能力,大學畢業三年就開了自己的公司。

小劉比較AB二人的優點和缺點,B是女強人,性格強勢,A卻很溫和,從來不和人生氣爭執;A家的條件無疑好過B,B雖然事業有了小成,但今後發展不一定就好,娶了A的話,對他的工作也有好處……小劉比較來比較去,仍然不知道選哪一個,隻好和兩者同時保持曖昧關係。最後,AB二女發現了這件事,一人給了小劉一巴掌,同時和他結束了戀愛關係。小劉得不償失,還落下個腳踏兩船的壞名聲。

小劉遇到了戀愛難題,他有兩個追求者,兩個女孩條件都不差,小劉與兩人玩曖昧,時而覺得這個好,時而覺得那個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益處。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知道這件事的兩個姑娘同時與小劉斷絕關係。小劉好好的姻緣成了竹籃打水,還落下了壞名聲。

反複權衡無法取舍,這是患得患失的另一種形式。特別是在麵對選擇的時候,我們用列表的形式來分析各個選項的益處、壞處,選了它能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卻發現每一個都很美好,每一個也都有不足,不禁哀歎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選項。有得必有失是人生常態,與其哀歎,不如趕快下定決心,先抓住一個再說,不要坐視機會溜走、後悔莫及。

也有人把什麼事都考慮得周到全麵,就怕有什麼閃失。真到了事情發生,他仍在裹足不前,還在盤點計劃有沒有疏漏。這同樣是患得患失,反映了這個人心裏的膽怯,他沒有辦法坦然地麵對“失去”,自然就希望能夠萬無一失的“得到”,但這種小心翼翼同樣容易讓他失去機會。至少,他的腳步隻能跟在別人後麵,無法當一個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