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盡善盡美的事物隻存在於想象之中(3 / 3)

我們都知道《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太行、王屋兩座山擋住了村民的路,愚公立誌要將這兩座山移走,他認為就算自己年紀大,很快就要死去,他還有子孫後代,一代一代努力下去,總有一天會把兩座山移走。現代人卻提出不同的看法,為什麼一定要搬山?搬家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搬家的話,節省了人力和時間,能夠做更多有意義的事,為什麼要用有限的人力和兩座大山虛耗?

沿著一條路一直走是一種堅持,發現路不對立刻轉彎是一種智慧。當代有一位網絡小說作家,在寫過數篇網絡小說後,突然發現他更適合搞出版,於是他挖掘作者,創辦自己的圖書公司,網羅了一大批中國新生代作家,成就了他們,也成就了自己。這樣的“轉彎”,難道不賞心悅目?想要做個有理想的人,首先要有足夠的智慧找對自己的理想,發現自己的能力與理想不符時,果斷放棄尋找更好的出路,這才是在追求真正的生命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想要提高自己、想要趨近完美之路。

你曾犯過同樣的錯誤

新來的程序員腦子一根筋,出了錯誤隻會按照常規方法檢查,導致整個軟件組的工作停滯整整半天。組長將新程序員一通責備,沒想到第二天,他又出現了相同的問題。

組長向負責人遞交報告,建議終止對新程序員的試用,另找新人。負責人說:“好不容易才找個學識過硬的新人準備培養,怎麼能說辭就辭?”負責人表示,他沒有能力教導這麼笨的新人,公司不是演兵場,出了錯誤就要負責。

負責人突然說:“五年前,你剛來的時候,你是程序員,我是組長,我記得你也犯過這一類的錯誤,你都忘了嗎?如果當時我辭退你,你今天還能站在這裏跟我討論辭退新人嗎?”

組長聽了也想起五年前的往事,五年前他不也是一個做什麼錯什麼的新人,靠別人手把手教導,才成了公司的骨幹?組長慚愧不已,不再提辭退的事,而是用更多心力教導新人。沒多久,新人成了熟手,因為對組長的感激,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我們每個人都會苛求身邊的人。對父母,我們一直在索取,卻嫌他們不夠了解自己;對愛人,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的愛,總是埋怨對方付出太少;對朋友,我們總是認為彼此步調不能完全一致,做事總有分歧;對同事,我們認為他們不夠真誠、太重利益……事實上,我們對父母沒那麼孝順;對愛人沒那麼體貼;對朋友很難完全認同;對同事經常步步提防、苛求,就是在用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要求別人,這樣的人,自己固然不能心滿意足,也會讓身邊的人感到疲憊甚至厭煩。

美國有一本著名小說叫《了不起的蓋茨比》,書中的一段話就耐人尋味:“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是的,每個人起點不同,條件不同,我們不能拿自己的長處苛求別人的短處。苛求就是要一個殘疾人飛快奔跑,這不是善意提醒,這是強人所難,甚至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一個小男孩興衝衝地回到家,昨天,他考試得了全班第一,爸爸給他買了十條美麗的金魚。可當他衝進房間,發現魚缸裏昨天剛買的金魚都被家裏養的貓吃掉了。小男孩氣得全身發抖,媽媽看到了這個情景,問道:“你覺得這是誰的錯?”

“當然是這隻貓!”小男孩手裏還拿著掃帚,想要教訓貓。

“可是,你明知道貓吃魚,為什麼不在出門的時候把貓關進籠子?難道這件事沒有你的責任嗎?”媽媽問。見小男孩不說話,媽媽又說:“不管出現什麼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才是認清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你打貓一頓,下次它還會吃魚,你能做的就是下一次保護好這些金魚,不在家的時候,要保證貓不能進入你的房間。”

當我們和別人有了摩擦,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難道自己沒有錯嗎?當我們發現別人的錯誤,如果能夠想到自己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自然會收斂脾氣,溫和地提醒對方。退一步講,即使你足夠完美,你也沒有資格要求所有人和你一樣,因為要求他人做超過對方能力或者對方根本不願意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因為沒有人有義務滿足你。

不要苛求他人,對待他人的最佳方法是理解,最好的態度是包容。就算他人有了錯誤,也不要大驚小怪、耿耿於懷,難道你沒犯過錯誤嗎?當然,寬容也有限度,你不能無限製地寬容別人,要有自己的底線、自己的原則。在這個基礎上,以友好的態度指點他人,為他人提供更多的意見,既是對他人的幫助,也完善著自己的人格和修養。要記住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永遠不要對別人說三道四。就像我國著名喜劇演員宋丹丹說的:“我們必須包容別人的缺點,因為我們一路做了太多糗事。”

正視生命中的不完美

一個從農村轉入城市高中的男孩正在做自我介紹,他不會說普通話,農村土話說得結結巴巴,詞不達意。教室裏的同學不由發出大笑,他窘得紅了臉。

第二節課就是英語課,老師向新同學提問,男孩顯然連最基本的英語發音都沒學好,他按照題目造了一個句子,又引起哄堂大笑,男孩的臉更紅了。

下課後,幾個愛開玩笑的男生去和男孩打招呼,學著他的英語發音逗他開心,男孩用帶了濃厚鄉土氣息的土話不卑不亢地對他們說:“在我們村裏,隻有一個來支教的英語老師,他說他英語口語不好,隻教給我們語法和閱讀。我們那裏沒有收音機,聽不到真正的英語。你們的英語一定很好,能教教我嗎?”

看到男孩誠懇的眼神,幾個男生收起了玩笑心理,從此以後,盡心盡力地糾正男孩的英語發音和普通話發音。一年以後,男孩的語言水平突飛猛進,一躍成為英語課堂的佼佼者。

農村轉來的男孩不但說話帶著鄉音,難以和人交流,英語口語更是一塌糊塗。可喜的是,這個男孩不卑不亢,主動向那些嘲笑自己的人說明情況,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提高。一個人的態度往往能夠決定結果,經過虛心請教和努力用功,男孩的語言能力飛速提高。

有時候,不完美隻是困難的一種形式,隻要正視它,就能戰勝它。就像一塊看上去毫無特點的山石,經過細心雕琢就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一顆不起眼的沙子,卻能在蚌殼裏被孕育成珍珠;一個人隻要肯努力,完全可以把不完美轉化為完美,就像安徒生童話裏的醜小鴨,也有成為白天鵝、展翅高飛的一天。

有時候,不完美是生命的常態,你隻能接受它。因為不論我們如何努力如何追求,我們生命中都有太多不完美,這種不如意浸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早早起來,地鐵卻出現了故障;打重要電話時信號出現問題;考試成績總與分數線差一分;喜歡的衣服並不適合自己……當我們做一件事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或者沒有以最佳方式達到這個結果,就會讓我們產生“不圓滿”的感歎。大大小小的不完美組成了我們的生命,誰也不是神,不能保證一切如自己所願,唯有正視這些不完美,你會發現它們並不可怕。

在非洲,野生大象的象牙是高價的寶物,很多非法捕獵者駕車去草原追逐大象,開槍射擊,然後割下象牙高價賣到國際市場。非洲象一天比一天少。

在一群大象中,有一隻老象格外引人注目。現在的非洲象很少能活這麼長時間,有小象問老象長壽的秘訣,老象說:“我小的時候象牙被折斷,一直以來,我沒有象牙。”

小象驚恐地問:“象牙被折斷?那不是很可怕的事?”

老象說:“沒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東西就是象牙。我沒有象牙,年輕的時候經常被人嘲笑,但是,就因為我沒有象牙,才躲過了被獵殺的危險,活到現在。那些有美麗象牙的,早就已經死在了獵人的槍下。”

老象之所以比其他象活得長,是因為它的象牙從小就被折斷,而那些曾經嘲笑過它的大象全都因為珍貴的象牙死在獵人槍下。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優勢,它看似令人遺憾,卻包含了莫大的福音。

如果有這樣一個提名,讓人們說出世界上最不完美的東西,很多人都會想到巴黎盧浮宮的斷臂維納斯,但這尊沒有雙臂的雕像仍然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想要一睹她的芳容。也許不完美才是真的美。

以更開闊的心態看待這個問題,何必在乎生命中的不完美?因為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你眼中的完美也許是別人眼中的不美,相反那些你不喜歡的東西,卻是別人眼中的寶貝。“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概念,誰也不能評定,誰也不能壟斷。你完全可以自信地說:“即使有缺點,我依然很完美。”誰又能反駁呢?

人生短暫,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打磨方方麵麵,讓自己像拋光的鑽石一樣每個角度都有奪目光澤;也不能要求世界像自己希望的那樣轉動,甚至圍繞自己旋轉;當然更不能要求身邊的人都要順著自己的心意,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能夠做的隻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不那麼逼迫自己,也不要放任自己,每天比昨天更進步一點,時時刻刻把握住生命的方向。也許我們不能讓自己完美,但至少能讓自己優秀,能讓自己在活著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想法、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