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盡善盡美的事物隻存在於想象之中(2 / 3)

等到酷吏們放鬆了警惕,狄仁傑咬破手指寫了一封血書,讓來探監的兒子交給女皇。武則天看了後,明白了狄仁傑的冤屈,命人將他釋放。君臣再度見麵,武則天奇怪地問:“愛卿,既然你沒有造反,為什麼要在造反的供詞上畫押?”狄仁傑說:“如果微臣當時不畫押,恐怕這把老骨頭立刻就被打散,再也見不到陛下了!”

有道是“好漢不吃眼前虧”,狄仁傑麵對酷吏的誣陷,還沒等酷吏用刑,就首先承認了自己的“罪狀”,然後再伺機尋找機會為自己伸冤。自古名臣難做,狄仁傑卻在政治風浪中一再保全自己,這功歸於他對現實清醒的認識:有些時候,達到目的需要矢誌不移;有些時候,需要對現實做一些讓步,以迂回的方式取得成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變通。

我國名著《紅樓夢》裏,關於“忠臣武將”有一段有趣的描寫,男主角賈寶玉很討厭那些“文死諫、武死戰”的名臣,說他們隻顧邀一時之名,逞一時意氣,糊裏糊塗地死了,他們一死不要緊,誰來輔佐國君、保衛國家?賈寶玉說的話雖被人稱為“傻話”,但仔細想想卻很有道理,一根筋的人固然能讓人讚一聲有骨氣、有勇氣,可是從長遠目光來看,他們隻是得到了個人名譽,卻遠遠沒有解決實際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一根筋的人經常走進死胡同。他們最大的特點是認死理、咬定一件事就再不鬆口,一定要沿著認準的方向走,到了南牆也不回頭。比起完美主義者,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偏執,他們太過注重原定的目標,太過死板地執行原定計劃,完全忘記變通這回事。他們忘記想要達到目的,認準一個目標固然是對的,但達到目標的方法有千萬種,隻認準一種方法死鑽牛角尖,很容易導致功虧一簣。特別是在麵對強敵的時候,硬碰硬看似豪氣,關鍵是,你是雞蛋還是石頭,如果是石頭,碰碰倒也不妨,如果是雞蛋,隻能粉身碎骨。

一個富翁胳膊上生了一個毒瘡,家人都說這不是什麼大事,找醫生割一刀、再上點草藥就能治好,可是富翁卻想:“身體是自己的,胳膊上生瘡是一件大事,治得不好留下後遺症,難受的也是自己。”最後富翁決定找一個最好的醫生醫好毒瘡。

他所在的村子有一個好醫生,富翁看不起醫生的學識,一定要去縣裏請一位有名的大夫。大夫來了,他又覺得對方年紀太大手腳遲緩,又要去京城請大夫。日子一天天過去,富翁的毒瘡惡化,整個胳膊都抬不起來。

等到富翁已經起不了床,神醫華佗被請到了村子。華佗看到他的瘡之後連連搖頭說:“這種瘡剛長出來的時候,隻要割掉再上一個月的藥,就沒有大礙。現在要治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好,以前給你治病的醫生真是個飯桶!”富翁聽了低下頭,不敢承認他就是那個“飯桶”。

富翁生了毒瘡,想要找全國最好的醫生來醫治才能放心。他對每個來看病的醫生心存挑剔,任由這個毒瘡繼續生長,最後他找到天下最好的醫生——華佗。華佗治好了他的病,也給了他一個評價——飯桶。為了一個好醫生能夠忍受自己的毒瘡惡化,這樣的人不能叫做精誠所至,隻能叫飯桶。

“最好”是一個具有誘惑力的字眼,追求“最好”的人,也有點一根筋。一個人想要得到最好的成績,證明他的智商;拿到最好的業績;證明他的能力;有最好的生活水準,證明他的富有。至於穿最好的衣服證明品味,吃最好的食物滿足食欲,找最好的醫生保證健康,這都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如果太執著於“最好”,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容易把“最好”變成“不好”。

“最好”應該有一定的範圍,例如,一個體操運動員在市裏比賽取得了第一名,但和奧運會上的選手比起來,她還有很大差距,隻要範圍足夠大,“最好”都會降級,變成“還行”。但對一個普通的體操選手來說,市第一已經是她能夠拿到的“最好”。多數時候,“最好”應該是比較級,自己和自己比,有沒有比從前更好。有些時候也可以是最高級,要求以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隻要不貪心不偷懶,選擇一個合適的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最好”。

一個開飯店的老板就要去世了,他不知道要把生意交給哪個兒子,就對三個兒子說:“你們去後山給我摘幾個果子,誰的果子好就把飯店留給誰。”

三個兒子連忙跑到後山,可當時正值數九寒冬,山裏哪來的果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想向山裏的居民買幾個果子,偏偏那座山是座空山,根本沒人住。兩個兒子空手而歸,隻有小兒子看到梅樹上梅花開得不錯,折了一枝帶給父親,對父親說:“雖然沒有果子,但在房間插朵梅花,賞心悅目,您的心情也會更好。”

父親對兒子們說:“如果客人在冬天想吃夏天的水果,你們買不到難道就不上菜?吃不到果子可以用其他方式彌補,做人不能一根筋,這個店隻有交給老三,我才能放心。”

生活處處需要變通,腦子不會轉彎的人總比別人慢一拍。因為生活處處有變數,今天定好的計劃,明天可能因為意外更改,如果不能隨機應變,就隻有放棄或者停滯不前兩條路,不論哪一種都與成功無關。一根筋式的執著又叫固執己見,這樣的人聽不進別人意見,看不到更多出路,他們眼前隻有一條線,起點是自己的雙腳,終點是自己的目標,哪怕這條線上有大山大河,大江大海,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從某些方麵,這樣的人固然讓人佩服,但從結果來看,明明有省力的方法卻不用,這究竟是執著,還是犯傻?

很多一根筋的人不明白失敗的原因不是他們努力不夠,而是出發的方向有錯,在錯誤的道路上投入精力越多,失去就越多,走得越遠,就越偏離正確路線。在生活中,我們要警惕自己的一根筋行為,多做思考與嚐試。我們不需要那麼圓滑,但至少要知道前方有路就走,無路就趕快轉方向。

移山不行就搬家,轉彎是一種智慧

葉輝說他倒黴到了極點,做生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欠下了一筆又一筆債務。他的一位朋友勸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一直在快餐連鎖店,加盟一家賠一次,為什麼你不能想想其他方法?”

葉輝說:“可是我從小就在父親的快餐店裏長大,我隻會這些東西,而且我的夢想就是開餐館。”朋友說:“一塊地,如果你種小麥種不出來,就要改種豆子;豆子不行,就種花生;花生不行,幹脆種紅薯!明知此路不通還要一次次試,你這不是犯傻嗎?”

朋友好說歹說,終於讓葉輝改了行,現在葉輝在經營一個手機專營店,據說生意不錯。

葉輝的夢想是有一家自己的餐館,可是他開的快餐店一次又一次失敗,因此債台高築。朋友勸他想點別的辦法,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葉輝在朋友的勸說下開始經營手機店,這次改行改變了葉輝的命運,他終於從破產邊緣走上生財之路,他也終於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要一門心思,一行不行,就換一行,總有適合的職業。

對於夢想,很多人都曾死心眼。他們希望將自己的夢想貫徹到底,為此不怕辛苦,不怕失敗,不怕別人的嘲笑。這樣的人被稱為理想主義者,在他們眼中,理想高於一切。但如果這種理想並不適合自己,堅持理想就是在走一條彎路,甚至是一條錯路。理想主義者想要追求他們的“盡善盡美”,認為隻有堅持到底才能實現人生意義,他們沒想過隻要他們願意轉身,就能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更能發揮自己價值的路。

人生就像一塊土地,我們把夢想當做種子種進去,努力澆水施肥,等待發芽結果。可有的時候,種子不肯發芽,就算我們付出再多努力,現實都會無情證明,種子不適合種在這塊土地上。這時,我們隻能選擇把玫瑰花種換成紫羅蘭,把小麥換成水稻,或者把橘子樹換成椰子樹。仔細想想就算換了又如何?一樣的美麗、一樣的收獲,我們的努力一樣得到回報。

普智寺這一年舉行的弘法大會比任何時候都要熱鬧,因為這一年,住持慧通禪師將要用選拔的方式選一位關門弟子,傳授自己畢生所學的智慧。通過弘法大會前的篩選,有十個年輕僧人進入最後的考核,最後的考核題目是在佛法大會之後對禪師講自己理解的佛理。

第十位上場的百能和尚年紀最小、最具慧根,他很有信心能夠得到禪師的認可,可當他聽到第九位上場者說的話,他驚呆了,原來第九位上場者說出的內容和他想說的一模一樣。冷靜下來的百能很快想到,為了今天能夠表現良好,他曾把今天要講的內容寫在紙上,講壇上的人一定是偷了他的草稿!

抱怨無濟於事,想要指責又沒有證據,百能靈機一動,穩穩地坐回自己的位置。輪到他上場的時候,他自信地對禪師說:“我們理解佛的理想要不出現偏差,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記憶力,不可主觀,不可妄斷,首先我要向您證明這個能力,我將一句不漏地複述上一個人所說的內容。”說著百能就飛快地複述了第九個人說過的那些話,又在結尾處加上自己的新理解。禪師對百能的能力非常滿意,當場宣布百能為自己的關門弟子。

慧通禪師提出讓想要當自己弟子的人講授佛法。有人偷了百能和尚的草稿上台講演。百能和尚想要指責別人偷了他的草稿,卻拿不出證據,還很可能被認為是在誣陷他人。幸好百能和尚的腦筋轉得快,立刻上去說自己要展示記憶力,將自己的草稿複述一遍,再加了一些新見解。這是懂得轉彎的人才能想到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