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過分強調自我就是在孤立自己
有些個性你要斷、舍、離
每個人都有自戀的一麵,欣賞自己的外貌、才能、手腕,想要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外秀或內秀,在各種場合招搖個性,顯示與眾不同。殊不知,這是在把自己和別人孤立起來,讓別人認為無法和你相處,甚至討厭你的為人。
切斷招搖,拋離炫耀,舍棄自以為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就不會被埋沒。
不搶小風頭,隻出大風頭
■
包小姐是這樣一個人,她每天戴著黑框眼鏡,穿著刻板的職業套裝,話不多,業績中等偏上,誰也不會特別留意她。當辦公室的兩個同事為爭奪主任的位置吵得不可開交,上級沒辦法,隻好讓一直置身事外的包小姐坐上主任的位置。
誰也沒想到這個結果,更讓人沒想到的還在後麵。一次包小姐和幾個總管陪老總去德國開會,翻譯臨時生病,包小姐全程包攬了翻譯任務。大家這才發現包小姐的德語如此流暢。老總興奮地說自己發現了人才,從此,包小姐專門負責開拓德國市場,職位又升了一級。辦公室的同事私下裏都說,越厲害的人越是滴水不漏,包小姐是真正的“高手”。
包小姐是個不張揚的人,她沉默寡言,從性格到能力都顯得平平常常,沒有人會特別留意她,誰也不認為她有實力。她做事勤快,不搶小風頭,隻在關鍵時刻展露自己的實力,讓人驚歎她竟然是隱藏的高手,真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拿破侖·希爾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在辦公場合獲得好的人際關係,作出更多的成績,就要把一切優點和值得炫耀的地方妥善地隱藏起來。”包小姐的經曆正說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我們時刻都在麵臨和他人的競爭,想要與其他人的比賽中嶄露頭角,充實自己、積累實力是最重要的。實力是成功的基礎,但是,萬萬不能小看性格的作用。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懂得隱藏實力的人,一個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比聰明外露的人技高一籌。因為聰明一旦外露,就會讓對手有所防備,讓共事者有所忌憚,不如在平日韜光養晦,隻在關鍵時刻一顯身手。
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特別是當別人並沒有發現自己的長處時,那種欲望就愈發強烈,表現欲是為了證明自己優秀,但“表現”和優秀與否有時並不成正比,決定優秀的是成績,不是表現。過分表現有時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嫉妒,這都會使表現效果大打折扣。更可怕的是,當出風頭成為一種習慣,人們就會忘乎所以,在各種場合顯擺自己,炫耀自己,這種行為帶來的不是他人的肯定,隻是暴露出自己的膚淺。
有個婦人最喜歡出風頭,每到參加宴會,就要對賓客們賣弄自己的穿著、首飾、最近去了哪個國家、自己的見聞和學識。
一次,幾個音樂家正在談論一位叫傑裏因的音樂家,婦人憑借著自己對音樂的一知半解,上去搭話說:“我聽過他的作品,真是讓人感動。”一個年輕人說:“真的嗎?您聽過?”婦人點頭說:“他那麼大的年紀做出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人生閱曆,聽到讓人動容。”旁人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笑容,那位年輕人幽默地說:“我也覺得自己很早熟,二十來歲就能做出讓你如此感動的作品,我覺得很榮幸。”
婦人的臉終於紅了。
表現自己並不是錯誤,試想毛遂若不自薦,如何得到受重用的機會?但表現自己必須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時間,而不是在所有場合唱高調,否則,表現就成了一種不受歡迎的賣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想要表現,首先要確定他有表現的實力。
兩個推銷員結伴去酒吧喝酒,難免說起公司裏的女職員。
其中一個說A小姐總穿名牌,連一個手提袋都是上萬元,看得出家裏很有錢。
另一個推銷員更有見識,他說有錢人家的小姐大多不會招搖,比如B小姐,她穿的衣服雖然沒有牌子,但全是國外著名手工裁縫店定製的高級品。真正富有的人不會賣弄自己,他們更講究生活的品位,而不是追逐名牌。
正如真正的美人講求的不是俗豔的外表,而是由內而外的高貴氣質,真正富有的人更注重的是生活質量,而不是能夠在人前炫耀的牌子。他們的低調並非刻意為之,而是真正的底氣讓他們不會刻意表現什麼。做人也應如此,賣弄是一種無知的表現,過分賣弄,反映了一個人的貧瘠和空虛;而那些喜歡思考、不輕易發表意見的人,他們的言語往往更有價值。
常言道:“沉默是金。”沉默並不隻是一言不發,而是指一種鎮定不浮躁的態度。這樣的人不在乎小風頭,他們隻在意自己是否有挑大梁的能力和機會。細心觀察你身邊的人,那些誇誇其談的人遇到風吹草動,會像熱鍋螞蟻一樣團團轉;而那些平日一言不發,冷靜地聽旁人高談闊論的人,卻會立即拿出解決方案,這就是沉默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出風頭”。
成功者都能接受別人的批評
■
說起愛迪生,人們都知道他是偉大的發明家,他是一個勤奮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發明的電燈泡為夜晚帶來了光明……他的成就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發明家愛迪生的晚年的遭遇。
自從愛迪生成名後,他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高,漸漸成了一個自負的人,他不相信世界上有人比他更聰明。每當助手向他提出一些好的建議,他總是不屑一顧的說:“我的想法是最好的,不需要別人的意見。”伴隨驕傲而來的是固步自封,還有很多有才能的助手再也無法忍受他的自滿,紛紛離開他。那之後愛迪生再也沒有什麼偉大的發明,他遏製了批評的聲音,也就擋住了成功的機會。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以他的創造性發明被世人銘記,人們對偉人的觀察和看法往往片麵,看到了他的功績和努力,卻常常忘記偉人也有犯錯的時候,甚至是毀掉自己的致命錯誤。就像愛迪生到了晚年,成了一個固步自封的老人,不肯接受任何外界的批評,他的思維也再也不能有所突破。一代發明家在自己的固執中,錯過了本應更加輝煌的人生。
人們對自己的看法也常常出現片麵的情況,當一個人有了成績,有了旁人的讚譽,他很容易飄飄然,過分高估自己的才智,忘記自己也有不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這個時候他會變得自滿,變得不敢承認自己出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他會擋住所有批評的聲音來自我麻醉。這樣的人固然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方法,但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老方法早晚會過時,新方法又沒人教導,吃虧的還是自己。
想要準確定位自我,首先要承認自己是個凡人,會犯錯也有很多不足,與那些真正的成功者還有差距,然後才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正。他人的批評不一定就是對的,他人的建議也未必符合自身的情況,但是,願意傾聽就是一種進步,是一種想要提高自己的態度,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想要幫助你,敢於指出你的不足。要相信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有閑心指責你的缺點得罪你,願意費腦筋給你想改進方法的人,才真正是關心你、對你有幫助的人,
許多居民遷徙到了一片荒野,他們在山坡種了果樹,山腳種了糧食,荒野很快成了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山坡上,果樹茁壯成長,引來了幾隻啄木鳥。
啄木鳥很勤勞,每天按時來給每棵果樹抓蟲子,但被啄木鳥啄過的樹木,不但樹皮有裂痕,有時候還會損害樹裏的纖維和結構。一棵蘋果樹生氣地說:“為什麼你們每天都要來我身上啄來啄去?你們真是一群討厭的鳥!”
啄木鳥很禮貌地說:“我們來這裏是為了抓蟲子,避免你們生病。”
“我不認為自己有病,你們去別的果樹身上抓蟲子,別來煩我!”蘋果樹倨傲地說。
啄木鳥果然不再理它。沒過多久,蘋果樹覺得渾身不舒服,它死撐著不告訴別人,可是到了秋天,別的樹上結滿了果子,隻有它枯黃消瘦,勉強結了幾個小蘋果。這個時候它才後悔當初沒有像其他果樹一樣,接受啄木鳥的“治療”。
幾隻啄木鳥來到果園抓蟲子,一棵蘋果樹害怕自己的皮被它們啄破,不肯讓啄木鳥在自己身上留下疤痕。啄木鳥苦口婆心地勸告它,說明自己固然是在尋找食物,但同時也能幫果樹消除身上的隱患。固執的果樹仍然不肯聽話。即使生病,它也寧願自己撐著,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到了秋天,健康的果樹結滿了果子,這棵病怏怏的蘋果樹勉強結了幾個蘋果,在豐收的果樹叢中後悔不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批評和意見就像啄木鳥尖尖的嘴,難免傷害我們的自尊,影響我們的心情,但這些批評卻能夠讓我們更加健康。我們都聽過《諱疾忌醫》這個故事,神醫扁鵲去見齊桓公,對齊桓公說:“您生了一些小病,需要醫治。不治的話恐怕會惡化。”齊桓公卻認為自己沒生病。醫者仁心,扁鵲好幾次求見齊桓公,勸齊桓公趕快治病。齊桓公仗著自己身體強健,每次都說:“寡人無疾。”還對左右的人嘲笑扁鵲說:“醫生就是愛治那些沒生病的人,以顯示自己的醫術。”扁鵲最後一次見齊桓公,知道齊桓公已經病入膏肓。沒多久,齊桓公終於察覺自己生了大病,再想找扁鵲,扁鵲已經離開齊國。諱疾忌醫的齊桓公就這樣一命嗚呼。
很少有人從出生開始就身患絕症,也很少有人在成長之初就有性格缺陷。病是一天天變大的,缺陷也是被人一天天放縱,最後才不可收拾。不要小看別人的每一句建議或批評,除了惡意的吹毛求疵,你沒有毛病,不會有人故意批評你。能在批評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向那些為自己提出建議的人道謝,才是成功者的態度。在生活中,忠言逆耳,聽不聽在你自己;良藥苦口,喝不喝也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