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習慣可以綁住一切,但綁不住偶然(1 / 3)

第12章 習慣可以綁住一切,但綁不住偶然

有些習慣你要斷、舍、離

我們生活、行動、思想的方方麵麵都遵循著某種習慣,這些習慣經年累月養成,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使我們滯後、保守,常常錯過偶然中蘊藏的機遇。

切斷借口,拋離懶散,舍棄盲從,與壞習慣告別,才能開創精彩的人生。

不要蹲在樹樁旁等待兔子

87版《紅樓夢》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的經典電視劇,當年開拍之前,導演組為選拔林黛玉的演員傷透腦筋。究竟什麼樣的女孩能夠詮釋出林黛玉的柔弱與風骨,才情與氣質?這個演員不但要美,還要有靈氣,還要瘦,還要有才女氣質……導演組不知麵試了多少演員,就是沒有中意的人選。這時,一個叫陳曉旭的女孩寄來一封自薦信。

在信中,陳曉旭表達了自己對《紅樓夢》這本書、對林黛玉這個人物的喜愛,並稱自己就是演林黛玉的不二人選,她還同時寄出了自己的詩作和近照。導演組一眼看中,讓陳曉旭進京。正是由於這次自薦,中國熒幕上多了一個經典形象,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87版《紅樓夢》是人們記憶中永恒的經典,當年導演組曆盡千辛萬苦在全國各地選拔合適的演員,再將他們聚集起來進行集訓,就是為了保證演員的素質和電視劇的質量。而《紅樓夢》的靈魂、女主角林黛玉是這部劇的重中之重,他們以挑剔的目光審視所有女演員,全國人民也會以挑剔的目光審視將來的林黛玉。這個角色帶來的不止是名氣,還有更大的壓力。

所有條件還算符合的演員都希望中選的人是自己。遠在遼寧的陳曉旭以別出心裁的自薦方式吸引了導演的目光。她看準了機會,相信自己就是黛玉的最佳人選,她選擇主動,用詩、用優美多情的語言打動了導演組,使自己成為飾演林黛玉的不二人選。

直至今日,我們在電視機前欣賞陳曉旭的表演,仍然會想當年如果她不是主動寫信自薦,也許飾演林黛玉的就會是另一個人。即使她再適合林黛玉,如果導演組不能發現,或者隻是潦草地看上一眼,也許她就會被埋沒。陳曉旭的經曆告訴我們,人不能任由自己被埋沒,是金子就要在人前發光,千裏馬就要跑到所有馬前麵。沒有人有義務發掘你,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寶藏,就要主動發掘你自己,才能成為人生的贏家。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發現陳曉旭這樣的主動者為數不多,更多的人都像成語“守株待兔”中的那個主人公,守著一個叫做“機會”的樹樁做夢,不知道時間和機遇正在身邊飛速溜走。他們保持著一種“不作為”狀態,等待著別人拉自己一把,給自己指一條道路,把決定權放在別人手上。他們自己沒有主見,但誰又能替他們決定人生?路終歸要自己走,機會還是要自己尋,想要追到兔子,需要的是網、捕獵的工具、飛快的腿,而不是一個樹樁。

唐朝時,有位擅長使劍的著名俠客,據說他和人交手從不超過十招,百戰百勝。

很多人慕名想要拜他為師,俠客一一拒絕,直到年老後才收了幾個弟子,他教給弟子的第一課是這樣,他問弟子:“如果你的劍比別人短,你會怎麼辦?”

高手過招,勝負往往隻在一寸,弟子們都說,如果雙方實力相等,那麼必輸無疑。

“不對,你要搶先前進一步,當那個勝利者,劍術之道先敵一步,你們一定要牢記。”

百戰百勝的劍客正在給弟子們傳授常勝之道,他說隻要把握先機,一柄匕首也可以戰勝手持長劍的人,因為長劍想要使用需要一個“抽回—刺出”的過程,這個時間差就是決勝的機會。想要得到勝利,必須要先走敵人一步。世界上不存在必輸無疑的比賽,隻要運用自己的智慧,總能以渺茫的希望求得生機。

人生有時就像一場賽跑,比賽哨子吹響,想要獲勝就要在第一秒起跑,任何拖遝都可能導致結果的不理想。我們經常在比賽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些人已經擺好起跑姿勢,就等裁判吹響哨子,有些人卻還在舒活腿腳,有些人雖然擺好姿勢,腦子裏卻在尋思今天能不能打破記錄。最後第一個衝過終點線的人,大多是那個全神貫注的人,而不是那些習慣拖遝愣神的參賽者。拖遝會絆住人的手腳,哪怕隻有一分鍾、一秒鍾,勝利也會與你失之交臂。

和拖遝一樣耽誤事情的還有遲疑。有些人在思維上也存在一個個等兔子的樹樁,當他們考慮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總是思前想後,不斷問自己:“這真是最好的方法嗎?會不會有更好的機會?”甚至還要參考一下旁人的意見,試圖作出最周全的計劃。事實上,一個有遠見的人早就做好了這些工作,不會等到時機出現才臨時抱佛腳。他們知道人生的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就連眼前的利益都會失去。沒有人等你,現實更不會遷就你,當你抱著樹樁遲疑,失敗正一步步向你逼近。

沒有人天生果斷,判斷時機需要一雙慧眼,要靠時間和經曆慢慢磨煉。但一個遲疑拖遝的人終身與果斷無緣,他們把瞻前顧後當做周全,他們追求的是安穩。而那些胸懷大誌的人,總是盯著更高的目標、更好的機會,默默積蓄力量。時機一到,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總能比別人捷足先登,品嚐到勝利的滋味。

安於現狀並不是知足常樂

茱蒂是父母的獨生女,父母到了四十多歲才生下這個女兒,他們如獲至寶,對茱蒂關愛備至。就連走路的時候,母親也要小心地一遍一遍叮囑:“要看準腳下的路,要看準腳下的路!”茱蒂從小就養成了低頭走路的習慣。

鄰居們對茱蒂的母親說,孩子總是低頭走路,會看不到前麵,也看不到上麵。茱蒂的媽媽說:“隻要她不絆倒就是好事!”於是,茱蒂低著頭走了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她從不認為低頭走路是一件壞事,即使周圍總有人說,抬起頭吧,你身邊有美好的景色,她也依然為了自己不摔倒,小心低著頭,看著路。

茱蒂的父母老來得女,難免對女兒過分溺愛,他們怕孩子摔倒,在他們看來,女兒的平安最重要,不抬頭走路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儀態甚至心理,但他們更怕孩子不小心摔出個三長兩短。這種小心翼翼的心理造成了他們隻希望孩子低著頭走最安全的路,茱蒂不敢冒險,也沒有抬頭看風景的意識。在她的思維中,低頭走路是最好的,不絆倒就是一件好事。

太過禁錮自己的人,會失去了麵對現實的勇氣和能力。契科夫有一部著名小說叫《套中人》,主人公名叫別裏科夫,是個循規蹈矩得過了頭的人,他把“不要惹出什麼事端”當做口頭禪,要求自己和所有人都要遵守規則,不能越雷池一步,發現身邊的人有一丁點出格的舉動,就要惶恐不安。他每天穿著套鞋和雨衣,他的家裏像個不透風的棺材。他終日生活的恐懼中,就怕出現什麼意外改變了他的現狀。最後,別裏科夫死在自己的家中。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安於現狀的人,當別人指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他們會有理有據地反駁說自己的生活很好,他們就喜歡過現在的生活。在旁人眼裏,他們膽小而拘謹,害怕作出任何一種改變。盡管他們安慰自己說“知足常樂”,但真正的知足並不是無所作為、原地踏步,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向上走一步,向前進一些。安於現狀的人希望時間是靜止的,永遠保留住此刻的安寧,任何事情都不要變壞。一旦意外來臨,他們不堪一擊。

20世紀90年代初,馬傑是一家工廠的車間主任,在下海浪潮的影響下,他辭去工作,準備做小本生意。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好好的鐵飯碗為什麼要丟掉?馬傑卻很清醒地看到,工廠連年經營不善,機構臃腫,雖然現在工作清閑,又能拿死工資,但留在這有多大發展?不如趁現在另謀出路。

在同事們都在工廠摸牌混日子的時候,馬傑辛苦地在外邊擺小攤,後來又去廣州批發服裝。別人都說他瞎折騰,他也不解釋。後來,隨著政策的改變,工廠倒閉,所有工人下崗,沒了出路,那時候的馬傑已經成了小老板,吃穿不愁,有房有車。

做人要有遠見。俗語說,“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如果走到“無路”的地步,就再也回不去,隻能在走路的時候時時留意前方的狀況,思考可能遇到的危險。這就要說到每個人都要有的“危機意識”,最簡單的做法是什麼事都要為將來考慮,要及時看清現狀,不要因為現在的富有就忽略了將來的貧窮,不要因為現在的健康就無視可能出現的疾病。也許你不能帷幄千裏,神機妙算,至少不要鼠目寸光,隻盯著眼前,從不想未來。沒有危機意識的人,總會在現實麵前吃大虧。

即使現狀很安穩,很幸福,也不要掉以輕心,因為“現狀”隻代表此刻,隨時都有改變的可能,安於現狀的人就像在低頭走路,也許看到了腳邊的石頭,卻不知道前方駛來一輛車。更可怕的是,當安於現狀成為一種心態,生命的步伐就會停止,人們就會習慣碌碌無為,不思進取。要追求生命的長度,就不能讓它停在一個點上,要看得更遠,想得更多,做得更好。知足不是在原地打轉,看到所有人走在自己前麵,而在於前進的每一步都有收獲。

今天的借口,預示明天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