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得失常在開心難求,讓他三尺又何妨(3 / 3)

獅子阿辛是雜技團的明星,卻在一次重要表演中輸給對手,決定結果的是它們的心態。阿辛太想表現自己,那些平日它做起來輕而易舉的動作,突然變得困難,導致它連連出現失誤。另一隻獅子不在乎是否能被選中,心理壓力自然沒有那麼大,發揮也就不會失常。換言之,因為太過看重這件事,導致阿辛心中產生了畏懼。

畏懼是什麼?畏懼就像一個人受邀參加一場晚會,晚會開始後她卻坐在停車場的汽車裏打怵,擔心自己的衣服不夠華美,想著要不要回家換一件;擔心自己的發型被弄亂,看上去失禮;擔心沒有人邀請自己跳舞,很沒麵子;擔心有人邀請後自己發揮得不好;擔心人們看她的眼光、對她的評價,畢竟這是第一次參加晚會……擔心來擔心去,直到晚會開始,她也沒有勇氣推開車門走進會場。如果沒有那麼多擔心,這本是一場愉快的晚會。隻有當一個人在乎的事情太多,畏懼才會產生。

很多畏懼並不是事實,隻是來自於我們的擔心,就像成語“杞人憂天”的主角,整天擔心天要塌下來,其實天塌下來又能怎麼樣?他無力阻止,還不如安心過自己的日子,其他事天塌下來再說。這就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無所謂”並不是什麼都不在乎,而是在乎的地方與別人不一樣,多數人在乎的是得失,是結果,“無所謂”的人在乎的是過程,在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隻看結果,事情也許是一種折磨,重視過程,卻是一種享受。

陳先生和陳太太出門度假將近一個月,年前才回到自己家中。在路上,兩個人開玩笑說年前是入室搶劫高發期,因為盜賊都想發一筆財回家過年。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當天晚上他們就遭遇了入室搶劫,當劫匪將刀尖頂著陳先生的喉嚨的時候,陳先生很鎮定地說:“這位朋友,我知道現在賺錢不容易,你一定是想要回家過節才出此下策。你看這樣成不,我的錢包裏有五千塊錢現金,書房裏有兩個筆記本電腦,三個手機,這些你都可以拿去,其餘的東西我也幫不了那麼多。你同意,就把東西拿走。不同意,我也沒辦法。你就算殺了我,你也不一定能跑得了。”

那個劫匪想了半分鍾,按照陳先生說的去書房拿了現金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逃之夭夭。陳先生隨即撥打了“110”報了警。一年後,劫匪被抓獲。據警察說,這是一個入室殺人搶劫的慣犯,曾經在多個地區作案,主人稍有抵抗就會被他滅口,隻有陳先生和陳太太死裏逃生。

陳先生和陳太太遭遇了入室搶劫,陳先生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采取了最冷靜的方法:和對方談判,舍棄財物保存性命。後來陳先生知道,來搶劫的是一個經常殺人的匪徒,如果不是陳先生冷靜地采取了正確的方法,也許他和太太早就成了刀下鬼。

有些畏懼是自己的無中生有,有些畏懼來自切身經曆的危險和考驗。當生命和尊嚴麵臨威脅時,唯有提高勇氣。那麼勇氣來自哪裏?同樣是一種“無所謂”的心態。當我們麵對危險時,首先應該想出最糟的後果,最糟的不過是“失去”,能夠接受這種結果,自然就能讓自己盡快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驚慌失措,滿腦子想的都是悲慘的後果。有時候我們害怕的並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膽怯。當我們把自己嚇倒,別人就可以借機對我們為所欲為;當我們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那個想要傷害我們的人內心其實同樣膽怯。在很多情況下,“狹路相逢勇者勝”是一句至理名言。

每個人都有膽小的一麵,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無所畏懼”,但有時現實卻會逼迫人們勇敢。一個出了車禍高位截癱的人對旁人說:“我也詛咒過自己的命運,可那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安慰自己,出車禍以前我能做的事是一萬件,截癱之後,我隻能做五千件,這就意味著我可以用別人的雙倍精力做這五千件事,比他們做得更好。”接受現實就是“無所謂”,接受現實的結果就是你能比旁人更務實、更冷靜,更能應對生命中的種種畏懼。

順其自然,給自己一顆寧靜的心

在古代有個賢明的國王,國王身邊有一位才華出眾的宰相。不幸的是,這位宰相不到四十歲就英年早逝,國王需要選出另一位賢臣接任他的職務。

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前任宰相的副手,另一個是內閣大臣,兩個人年紀相當,都有過人的能力和深厚的學識,國王為選誰出任宰相大傷腦筋。最後,國王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派手下秘密出宮,分別告訴那兩個人:“根據我的消息,國王明天就會任命你為宰相!”

聽到消息後,兩個人的表現截然不同,宰相的副手興奮得一夜睡不著覺,多年來的夢想就要實現,他怎麼會不興奮?內閣大臣卻鎮定自若,絲毫沒把這個好消息放在心上。國王聽了手下的彙報後,搖搖頭說:“聽到能當宰相就睡不著覺,這麼沒有平常心的人怎麼能扛起一個國家的重擔?”第二天,國王宣布由內閣大臣出任宰相。

有選擇就有選擇的難度,國王不能確定哪一位大臣更適合掌管一個國家的事務。最後,他決定由這兩人的心態決定人選。他派人分別對兩人透出消息:“明天你就是宰相。”然後暗地裏觀察兩個人的反應。一個照常吃飯睡覺,一個興奮得睡不著覺,國王認為睡不著覺的人太沒有平常心。試想一國宰相日理萬機,今天遭遇糧食危機,明天麵對外敵入侵,如果遇到事情就連覺都睡不好,如何保持好的工作狀態?於是他選擇了更有平常心的內閣大臣。

我們都知道《儒林外史》中有個叫範進的人,這個範進考了多年的科舉,終於在年老後成為舉人。聽到中舉的消息後,他高興得發了瘋,最後還靠老丈人一個巴掌把他打醒。範進之所以會發瘋,是因為他禁不住中舉的狂喜,換言之,他經不起大風大浪,他已經把整個生命都賭在科舉上,認為他的人生意義隻和中舉有關。對功名的追求,讓他失去了寧靜的心。

在生活中,我們的心靈也是波動的,常常無法得到安寧。外界的喜樂、誘惑、傷害,隨時都在纏繞我們,激起我們的情緒。當我們在愛恨情仇中沉浮,感到痛苦和失落、悲哀與歎息時,我們由衷羨慕那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認為他們超凡脫俗,而自己卻是芸芸眾生中的庸碌之輩。我們卻不曾想過,自己也可以一樣做一個鬧市中的隱士,在誘惑麵前保持低調與冷靜,在風浪麵前保持心平氣和、不急不躁。

一位商人拜訪一位隱者,他走過崎嶇的山路才找到隱者隱居的木屋,一路上,他的心被恐懼占據,坐下之後他問隱者:“住在這樣的深山,麵對隨時會有狂風暴雨的大自然,可能還會遭遇盜賊和猛獸的襲擊,你難道不害怕嗎?”

隱者說:“難道你覺得你比我安全?你難道不是要隨時麵對強大的壓力?你麵對的不是強盜,就是笑裏藏刀的對手;不是猛獸,就是比猛獸更凶險的交通意外,你難道不害怕嗎?”商人說:“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隱者說:“同理,我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我們都是順其自然的人。”

一位商人去山林裏拜訪隱士,一路上心驚膽戰才到達隱士的居所,他認為麵對未知的大自然,人類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隱士認為,在城市裏人們看似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其實手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意外奪走。最後,兩個人達成共識:隻要習慣了一種生活,順其自然,就能克服心中的畏懼,泰然自處。

在繁忙的都市,我們很難有山林隱士的境界,但至少我們能夠讓自己修煉出一種達觀的心態,對待事業,要明白有成功就有挫折;對待感情,要知道有收獲就要付出;對待人際,要理解人有善的一麵,就有惡的一麵……當人們能夠平心靜氣地看待周圍的一切,將一切看得“平常”,他就能收斂很多不必要的脾氣和對命運的恐懼。

蘇珊小姐從倫敦登上去紐約的飛機,她要去參加一個商務會議,正在閉目養神,飛機一陣劇烈的顛簸。機艙裏的乘客發出驚恐的叫聲。蘇珊連忙將手放進公文包,拿出護照塞進自己的套裝領口中。

經過短暫的顛簸,飛機恢複平穩,乘務員廣播說剛才遇到了氣流。大家鬆了口氣,蘇珊鄰座的男人突然問:“冒昧地問一句,剛才您為什麼把護照拿出來?”蘇珊從容地說:“如果墜機,我希望能有個憑證,讓人盡快認出我的身份。”一席話,讓飛機上的人敬佩不已。

麵對可能的飛機失事,蘇珊想到了順其自然,讓人盡快確認身份。死亡的確讓人恐懼,但人們麵對它並不是無能為力。蘇珊知道要用最後幾分鍾保留自己的身份。我們不必苛求自己看淡生死,但當災難來臨的時候,至少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與它抗爭、尋求幫助、或者當我們知道結局無法避免,也要想辦法保留最後的尊嚴,或者給牽掛的人傳遞一份消息,這既是順其自然,又是順從本心。

“自然”這個詞包含了多重含義,它既指大氣土地、陽光水分、人類和萬物,也指水從高處流向低處、花開就會花落這些不容改變的定律。人生也有“自然”,有生老病死,有福禍參半,有沉浮挫折,在這樣的“自然”麵前,唯有像看待長河東流一樣看待生命中的困境,才能做到處變不驚,也才能在逆境中尋找出路。

生命的價值在於接受自然,征服自然,生命的真味就在於順其自然,感受自然。當我們為得失感歎,為輸贏計較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一顆寧靜的心才是生命的最好伴侶,它能夠陪你麵對一切風雨,給你真正的安寧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