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在一個群體中,那些美麗優秀的人總會最先吸引他人的注目,受人吹捧,但時間一長,最受歡迎的卻會變成那些看上去不起眼,卻有溫和善良性格的人。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與一個人接觸,首先注意的是那個人的外貌和各方麵條件,優秀的人最容易吸引他人目光。但時間一久,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理解和關懷,於是就更願意接近那些讓人感到親切的人。溫柔善良的人喜歡為他人著想,和他們相處,會覺得自己是個被重視的人,在他們的誇獎中,很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優點,建立自信。這樣的人又怎能不討人喜歡?
人與人想要互相理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常見的就是父母子女的關係,70年代兩輩人對理想的理解不同,80年代兩輩人對政治的理解不同,90年代兩輩人對商業的理解不同,進入千禧年,還會有更深的隔閡……每一代父母子女都要麵對代溝問題,子女總要自己當了父母,才能明白父母當年的苦心,然後他們就會把耐心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即使現在不能理解,他們之間也有不變的親情與關心,時間會證明一切。所有感情都如此,在被理解之前,不妨先把為他人帶去一點幸福當成一種責任,讓每一個在你身邊的人如沐春風。
心若精彩,每一個日子都能新鮮
■
徐玲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大學畢業後,她幸運地得到一個能夠解決北京戶口的帶編工作。可是單位對她說明了工作任務——去非洲。前一秒還覺得自己幸運透頂的徐玲就這樣去了非洲。她的心情差到極點,經常給朋友寫郵件發牢騷。這一天,她的大學老師寫了一封回信說:“聽說非洲的景色不錯,你能幫我拍幾張照片嗎?”老師開口,徐玲隻好在休息日拿著相機出門。
通過幫老師拍照,徐玲發現,非洲有她從來沒見過的蔚藍天空,沒有一絲汙染,有很多她從未見過的動物和昆蟲,就連當地那些風俗也變得有趣。她把拍下的照片發給老師,又發了一份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上自己的感想。很快,她有了很多博友,羨慕她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徐玲這才明白,隻要有一顆發現美好的心靈,在任何地方都能把日子過得精彩。
得到北京戶口和帶編工作本來是件高興的事,徐玲以為自己很幸運,沒想到工作地點竟然在未經過充分開發的非洲。在非洲過著“艱苦奮鬥”生活的她苦不堪言,直到徐玲按照老師的吩咐去拍照片,發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異域的人情風俗,當她用心體會這些東西,才知道這是生命中難得的經曆。
在不舒服的環境中,如何能讓自己舒服?答案是因地製宜,就地解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環境,但事物都有兩麵性,有不好的一麵總會有好的一麵,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發掘生活中的那些精彩。所以住在城市的人不需要哀歎沒有明月清風、鄉間小路,住在鄉村的人也沒必要感慨看不到五光十色、燈火霓虹,身處鬧市就去感受人群熙攘,身處陋室就去體會內心清靜,和環境順著來,而不是和環境對著幹,這就是舒服的法門。
在一間高中教室,還有五分鍾下課的時候,老師停止講課,給學生們自由討論的時間。學生們馬上就要升上高三,這時也不敢多說話,拿出習題冊不停演算。
老師問:“天天這麼做題,你們一定很累吧?”學生們一起叫累,老師說:“我教五個班,一周要講五次同樣的內容,明年還會繼續講,還要講二十年。不過,想到你們會考上好的學校,我的學生今後會有好的發展,我就覺得自己的勞動是值得的,你們也要這樣想現在的學業。”學生們聽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續做桌上的習題。
有時我們難免對自己的生活感覺疲憊,同樣的工作日複一日地重複,同樣的話一遍一遍的說,越是長大,越是覺得單調乏味,缺少刺激。但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生活的本質就是平穩的、有規律的,甚至是刻板的,因為生活要遵循生命的規律:小時候要學習,長大了要賺錢,年紀大了會生病,這也就注定了我們要上學、工作、養老。
但生活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也可以靠自己的良好心態讓生活煥發出異樣的光彩。就像我們小時候每天背著書包上學,但我們的心裏是高興而期待的,因為每到周末就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去遊樂場,這樣想著一周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成年後,我們沒有那麼多玩樂心態,但依然要注意尋找自己的“遊樂場”,為自己減壓,釋放自己的情緒。
詹姆斯已經在貿易公司工作了一年,這一年來,他沒有幹過一份正經工作。當朋友問到他的職務,他很無奈地說:“打雜的。”他每天被各個部門的經理們支使,小到端咖啡、打印文件,大到跑客戶、準備合同材料,一年到頭簽合同的人是別人,他到手的獎金還不及別人一個零頭。這個工作越做越憋屈,他決定辭職。
人事經理詳細詢問了他辭職的原因,然後問:“你希望能做什麼樣的工作?”詹姆斯說:“我希望能做發揮我特長的工作。”“你要知道,”人事經理將他的辭職信遞了回去說,“每個員工都是從最底層做起,才能發現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公司也正在觀察你,如果你現在辭職,就是辜負了公司的培養。到了其他公司,你以為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職務嗎?”
詹姆斯隻好收回辭職信,對經理的話,他半信半疑,但他的工作態度比以前踏實多了,每天都對自己說:“工作就是工作,不論大小,都要認真完成。”在這樣的心態下,詹姆斯工作效率更高,很快就得到了固定的職位。
麵對煩瑣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拿自己的勞動和薪水衡量,拿未來的發展和現今的努力衡量,一旦衡量得太多,就會產生失衡。多數人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完全不成正比,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肯定,自己的勤勞沒有對應的酬勞。但現實就是這樣,每個人都要由新人一步步成熟,沒有人能在一開始就拿到高薪。新人隻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端正自己的心態,工作就是工作,努力應該放在第一位,唯有這樣踏實肯幹的人才能得到重視、得到提升自己的機會。
生活也是如此,當人們覺得生活煩悶時,不妨告訴自己: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一場娛樂,沒有那麼多樂子供人消費。隻有認真地對待,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尋找樂趣。生活的樂趣並不是來自金錢,而是來自於自己豐富的內心。當一個人的內心充滿活力,對周遭充滿好奇,願意觀察欣賞這個世界,對他人、對喜歡的事物付出熱情,他自然能從中得到發現、找到樂趣。一個內心精彩的人,每一天都能新鮮別致,妙趣橫生。
切入點不同,結論就不一樣
■
一個正要退休的老張正在辦理退休手續,幾個年輕人知道老張熱愛這份工作,而且一直是這個行業的業務能手,紛紛為他的離去惋惜。正在辦手續的職員說:“真是太可惜了,公司少了你,真是一大損失。”
另一個年輕人說:“要是再過一年,趕上省裏評職稱,一定有您的份。”
老張說:“退休沒什麼不好,我一直喜歡釣魚,現在可以天天去湖邊釣魚看書。而且,我從小到高中一直練習毛筆字,工作後時間不夠,把這個愛好荒廢了,現在可以撿起來。還能和老伴一起去旅遊,我們已經訂了後天去泰山的火車票。還有……”
聽著老張的退休大計,年輕人們收起對老人的同情,恨不得那個即將退休的人是自己。
即將退休的老張最明白人生的取舍,故事中的老張工作能力很強,如果不退休還有升職的機會,這固然可喜。但同樣的,他也很想有空去釣魚、去練書法、去旅遊,既然自己老了,去做做輕鬆的事不是更美?隻要換一個切入點,事情的性質就會變得不一樣,不高興的事可以變成歡天喜地的大好事,這是觀念不同導致了心態不同,心態不同又導致了結果不同。
在營銷學上的一個經典案例一直為我們熟知,一家專門生產運動鞋的公司去一個大海島調查市場,調查結果讓人沮喪——這個海島沒有人喜歡穿運動鞋。銷售員們失望地收拾行李準備打道回府,這時一個銷售員興奮地說:“太好了!這是一個空白的市場!我們要立刻加緊宣傳,全麵占領這個市場!”同樣的一個問題由不同的人來看,有時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
每個問題都有多個切入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想要更周詳地看待一個問題,考慮時就不能隻有一個角度。而且,角度的選擇也很重要,正如戴墨鏡的人看周圍都是暗的,悲觀的人看問題,總喜歡從不好的角度入手,看到的無非是失敗和絕望。而樂觀的人卻會從積極的角度,得到最理想的結論,所以樂觀者總是能夠用微笑麵對一切,不論是成功還是挫折。
一個貧窮的年輕人進城時不小心將錢袋掉進河裏,在淺淺的河底找錢袋時,他撿到了一袋金元寶。年輕人欣喜若狂,將金元寶捧回家,先蓋了一座房子,又請木匠製作了全套的家具,此外還買了一些字畫和古董,把房子裝飾得富麗堂皇,人人都羨慕。
這種富裕生活僅僅一個月就被迫結束,原因是年輕人家裏失火,燒光了房子和裏麵的一切東西。年輕人搬回自己從前住的土屋裏,每天依舊很快樂。人們問他:“那麼好的宅子被燒,你失去了所有的錢,為什麼還能這樣開心?”
年輕人說:“我的錢袋掉進河裏,我才會拾到那些金元寶,你們知道我的錢袋裏有多少錢嗎?隻有三個銅板。我為什麼要為三個銅板被燒掉而讓自己不快樂呢?”
年輕人意外拾到了一袋金元寶,蓋了一座房子,可惜剛剛一個月,這房子就被一把火燒個精光。人們以為青年一定會哭天喊地,沒想到青年很樂觀,搬回自己破舊的土屋子,依然快活度日。損失一大筆財產對他沒有絲毫影響,就像青年說的,他為什麼要為三個銅板傷心?很多時候我們在乎的事也不過是三個銅板,隻要達觀一點,就能保持明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