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堂和地獄隻在一念間(3 / 3)

我們經常聽到新婚夫婦吵架,小兩口剛開始過日子,一有不順心就與對方爭吵。這個時候他們中有的人說:“我們性格不合,肯定會離婚。”而有的人則說:“我們吵架是因為在乎對方,所以會慢慢變好。”前者暴躁任性,後者隨緣豁達,很顯然,後者才能維持婚姻的長久和感情的穩定。他們不看兩個人的分歧,人和人相處怎麼會沒有分歧?他們更重視兩個人相愛這個事實,這才是婚姻的基礎。

當麵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也要從多方麵著手處理,首先需要將這個困難定一個性質,確定自己如何思考,然後通過思考得到解決對策,決定下一步怎麼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隻一種,一個好的切入點有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一個差的切入點隻會使事情越來越糟。

生活不隻有一個方麵,隻看一麵、隻有一種思考方式是思維不夠靈活的表現。按照這個思維,樂觀會變成盲目樂觀,悲觀會變為厭世,活力會變為衝動,孔武會變為暴力。思考的關鍵在於全麵,分析事物的起因和走向,尋找更多的切入點,最後確定最好的那個。有時選擇什麼樣的切入點,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結果。對現代人來說,最糟糕的生活不是每天都走同一條路,而是自己從未想過尋找另一條路,甚至根本不相信還有其他的路。前者隻是對現實的接受,後者才是思維的僵化、心靈的貧瘠。

恐懼來自不堅定的內心

一個剛上初中三年級的男孩害怕即將到來的中考,他天天盼望時間能夠快點走,這樣就能直接升入高中,不必去麵對考場上緊張的氣氛。一個天使聽到他的祈禱,來到他麵前幫助他,並且提醒他說:“你確定嗎?撥快時間,直接去中考以後?”“我確定!”男孩說。

天使把時間撥快一年,男孩一下子上了高中。從此以後,每當他害怕什麼,就請求天使將時間撥快,於是,高考、大學麵試、求職、求婚、甚至做手術和康複的過程都被他省略了。像是一轉眼功夫,他就成了一個老人,即將死去。他突然發現和別人比起來,他的一生少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他沒費過什麼力氣,也就體會不到成功;他沒有戰勝過自己,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信,原來人生就是一個“恐懼——克服恐懼”的過程,他卻到死才明白。

靠著天使的幫助,男孩一次次逃避他害怕麵對的困境:升學考試、求職、求婚、手術,他的生命飛快地過去。麵對死亡,他後悔沒有像其他人那樣直麵困難,而是選擇逃避,從而使他無法擁有真正的自信。當他逃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人活著,就是為了戰勝恐懼,證明自己。

恐懼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當麵臨危險、麵臨比自己強大的事物、麵臨困境時,那種緊張、戰栗的感覺,我們都曾經曆。即使在事後想到,還會覺得渾身打戰。但有時候,危險事物並沒有危害到我們,強大事物也沒有欺淩我們,困境也並不是絕境。那麼我們的恐懼來自何方?答案恐怕仍要在自己身上找,我們的害怕來自內心,當我們一再暗示自己前方很可怕,以我們的能力無法超越,我們就會被排山倒海的恐懼感壓倒。

盡管恐懼讓人不安,讓人頹廢,讓人停滯不前,但真正的勇敢者不會放任自己的懦弱。人們之所以沒有被困難壓倒,是因為在害怕的同時依然充滿期待。原始人害怕大自然,但他們想要有好的生活,於是製造了各種工具,養家畜,栽種糧食。人類的曆史就是一步一步克服恐懼、克服未知,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不能戰勝內心的恐懼,就無法超越自我。

在候診室門口最能體會懼怕的含義,手裏拿著病曆本,不知道自己生的是什麼病,究竟有多嚴重,進去之前一直戰戰兢兢。真的坐到醫生麵前,等醫生寫完病曆、開完藥,又覺得生病就治,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剛才自己那麼害怕呢?有時候,令我們恐懼的事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或者說,害怕沒有用,就算我們害怕它依然會到來,隻能咬著牙挺過去。真的過去了,我們就會發現不過如此。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恐懼,有人恐高,有人怕水,有人害怕家裏出現蟑螂。我們當然不必做個戰勝一切恐懼的超人,生活中的小小害怕不必著意克服。但在大事上,我們不能逃避,逃避就意味失敗。而勇敢麵對,將這恐懼克服,就能打開人生的新局麵。我們不能一直被同一種控製,任由自己在原地踏步,無法前進。麵對恐懼,每個人都應該學著勇敢,至少要告訴自己這樣一個信念:“我一定要試著戰勝它,就算失敗,也證明我是一個勇敢者,沒有像懦夫一樣生活。”

起點由上天決定,終點由自己決定

晉朝有個人叫周處,他是個強壯彪悍的少年,因為缺乏家人管束,周處從小就稱霸一方,禍害鄉親。那時候,他所在的村子南麵有座山,裏邊有常常吃人的老虎;村前有條河,裏邊有條經常興風作浪的蛟龍;村子裏有個周處,經常為非作歹,被人稱為“三害”。

這一天,到處閑逛的周處聽別人說起“三害”,他好奇地問:“‘三害’是什麼東西?我來為你們除掉!”鄉親們不敢說真話,隻告訴他山裏的老虎和河裏的蛟龍。周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打死了南山老虎,殺掉了河裏的蛟龍。在鄉親們的歡呼中,周處問:“最後一害是什麼?我要除掉它!”

鄉親們不敢開口,最後,一個老者說:“大家說的‘第三害’就是你啊,老虎和蛟龍可以製服,可我們拿你怎麼辦呀?”周處聽了大受打擊,從那一天起,他洗心革麵,發奮圖強,最後成為一名大將,戰死沙場,得到了人們的讚揚。

《周處除三害》是我國有名的曆史故事,當周處殺死為害百姓的老虎和蛟龍後,得知自己也是百姓口中的“害”,甚至比吃人的老虎更厲害,受到極大刺激的周處決定洗心革麵。浪子回頭金不換,最後,周處成為大將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見,一個人即使最初走錯路,隻要能夠悔悟,願意努力,依然可以大有作為。

人生是一場賽跑,每個人的起點都不一樣,有人像周處一樣有一段不光彩的過去,也有人一帆風順,一直光彩照人。甚至在更小的時候,有些孩子顯示出極高的天分和聰明的頭腦,有些孩子卻顯得很笨拙。但是,起點不代表什麼,有時候起點低是一種激勵。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出了名的差生,並不影響他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反倒有不少神童因為受到太多誇獎而沾沾自喜,不再勤奮讀書,最後成了普通人。

當我們領悟自己無法選擇起點,難免會有心理落差,認為自己輸掉別人一大截。還好我們手中攥著一張入場券,仍然有參與比賽的資格。我們可能不是種子選手,但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匹黑馬。一個人的價值不由起點決定,而由後天的高度決定,當他靠拚搏取得了自己的地位,比起那些起點高的人,他的成績更值得驕傲。

古代,一個官員犯了貪汙罪,因為金額小沒有丟掉性命,被判流刑,下放到邊遠地區開荒種地。官員是文弱書生,看到烈日下裸露的黃土就咂舌,隻能從頭學起,卷起褲管跟著農民插秧。他雖然笨手笨腳,但為人勤懇,農民們都願意指導他。

這一天,官員向一個農民請教:“怎樣才能把秧插成筆直的一排?”農民說:“插秧時一直盯著某個固定東西,就能插直。”官員按照他說的方法,盯住一頭正在吃草的牛,沒想到插出來的秧仍然歪歪扭扭,農民說:“你應該盯著不動的東西,比如遠處那棵樹。”官員盯著樹又插了一排,果然是一條筆直的線。

官員很有感悟地說:“我來這裏以後,一直憤憤不平,認為朝廷處罰太重,現在看來,我自己盯著不當的目標,走一條歪歪斜斜的路,這都是我自己的過失。上天是在我犯下大錯之前給我警醒,一個人的心如果不直,走的路又怎麼會直!”

每個人都要決定自己的終點,要盯住正確的目標,才能走出正確的道路,如果左顧右盼,留下的腳印自然歪歪扭扭,走的路也是彎路、錯路。

每個成功者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總會說出一兩句激勵過自己的格言,這是他們用戰勝困難的經曆、用無數經驗和歲月提煉出的座右銘,也是他們自身的信念。有時候信念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當你遭遇艱難困苦,隻要心中有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堅持下去,也許就有另一番天地。

曾經有一個慣偷,他擅長入室盜竊,精練的開鎖技術使他屢屢得手,讓警方頭疼不已。被抓獲以後,他在監獄裏反思自己,迫切地想要嚐試另一種生活。

出獄後,這個人一改往日惡習,用自己的經驗教導別人如何防盜,還鑽研大江南北的盜竊技術,經常協助警察破獲盜竊案。一個小偷可以一直當小偷,也可以改變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一切都在他的一念之間。

隻要願意,我們擁有命運的自主權,可以決定走哪一條道路,也能夠決定何時更改方向。也許這個轉身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需要麵對來自各方麵的壓力,還要克服自己尚不成熟的實力。這個時候,對未來的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是屈就現實,還是勇於改變?有沒有魄力正視自我,拋下一切真正走上適合自己的道路?這一切也在一念之間。

起點並不代表終點。起點是過去式,我們不能改變,隻能接受。終點卻在未來,我們也許還看不見,卻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努力。不論從前的我們是否軟弱,是否渺小,我們仍然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通過不斷的進取變得強大有力,實現自己的理想。隻要我們心中有堅定的目標和不屈的信念,就能夠改變既定的人生軌跡,使它通向更好的地方。起點由上天決定,終點由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