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堂和地獄隻在一念間
有些觀念你要斷、舍、離
人生是一條很長的道路,但最關鍵處往往隻有幾步。決定我們命運的往往是一些微小的念頭,這些念頭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摧毀你。
切斷畏懼,拋離自私,舍棄先入為主,明白天堂和地獄隻在一念,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一位作家曾經深情地回憶起他的鄰居——一對年近五十的夫妻,丈夫是位盲人。
那時作家住在北平的一個胡同裏,胡同沒有路燈,到了晚上一片漆黑,難免磕磕碰碰。一天,丈夫在半路摔倒了,他回家對自己的妻子說:“我今天在胡同裏跌倒了,你說過那裏沒有燈,那其他人豈不是更容易摔倒?不如我們在那裏掛上一盞燈吧,這樣晚回來的人就不會摔跤,晚回來的小孩也不會害怕。”妻子也是個善良的人,連夜去掛了一盞油燈,每天天一黑,她就去點亮這盞燈。
作家說,每天走到路口,看到黑暗中有這樣一盞燈,都會覺得特別溫暖。
一位盲人在跌倒後,想到了胡同太黑,需要一盞路燈,他和妻子商量後,自己出資點亮一盞燈,讓走夜路的人不會在黑夜裏跌倒。隻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卻能夠讓人感受到盲人內心的光明。那盞燈不能照亮盲人,卻給街道上其他住戶帶來了便利和溫暖。這個善舉一直留在作家心中,一個能為他人著想的人,總會讓他人懷念不已。
為善若明燈,善的本質就是助人,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有困難的人,讓他們分享生活的美好,所以,善良的人常常覺得快樂,因為他們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之上。而自私的人,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所有人看向他們的目光隻有不滿、仇恨,他們會覺得手中的快樂不踏實、不安穩。他們的快樂是封閉的、自我的,他人無法體會。而快樂的本質應該是流動的,能夠傳遞的。
在網上經常看到“祝福傳遞”,一個人寫下一封祝福郵件,寫下自己的快樂發給陌生人,陌生人再寫下自己的快樂,這封郵件可以一直發下去,從中我們能讀到很多故事:丟失的小狗找到了、考試得了高分得到一次旅遊機會、相戀8年的情侶即將結婚、在二手市場淘到了向往已久的舊書……有些是簡單的小事,有些是感人的大事。讀著他們的故事,我們能夠感受到寫信人的笑容。這些心情經過分享,變成了更多人的快樂,讓更多人看到了幸福的可能。所以這個“傳遞”一直流行,也會一直繼續下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一位富翁熱衷於慈善事業,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慈善基金,既幫助失學兒童,也幫助社會上那些遭到意外的殘疾人,還有那些無法生活的智障人士。他曾對人說起這種性格的由來是因為一位幼兒園老師的教導。
在幼兒園,每天下午都有專門的“零食時間”,幼兒園會發零食給小朋友們吃。這一天的零食是水果糖。奇怪的是,每個小朋友隻有一包同種口味的糖果,有人是荔枝味,有人是橘子味,有人拿到哈密瓜味。小朋友們不滿地說:“為什麼不給我們多一點味道的糖果?”隻有一個拿到奶油味的小朋友自己留下兩塊,把其他奶油糖果分給身邊的小朋友。
其他小朋友立刻覺得這事一個好方法,他們也拿自己的糖果分給別人。這樣一來,每個人仍然有一包糖果,卻有各種各樣味道。那個拿到奶油味糖果的小孩被老師表揚了很多天。
那個小孩就是現在的富翁,不過,那不是富翁自己要做的,而是老師事先囑咐的。從那時候起,富翁明白,隻有把自己的快樂分給更多的人,才有真正的快樂。
有位社會學家說,很多人的良好習慣來自幼兒園,富翁的經曆說明了這一點。當這位富翁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在老師的教導下懂得了快樂的本質。成年後,他不斷與人分享自己的財富,幫助那些困難的人,讓那些失學兒童和殘疾人因為他的慷慨得到了更多生存與發展的機會,他也在他們的感謝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與童年時代同樣的快樂。
古語說:“路行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說的就是給他人方便,善待他人。窄窄的道路對麵走來的兩個人,如果都能給對方留一步,就能以最快的時間通過。好的食物分給更多的人吃,一起聊聊食物的烹調和原料的鮮美,自然更有滋味。分享的含義就是交換一種美好的感受,就像一個成功者回到家中,如果他的家人為他準備一頓豐盛的慶功宴,他會感到快樂;如果人前風光,人後隻能形影相吊,成功的快樂也減了幾分,變得不那麼圓滿,讓自己覺得遺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他人分享就是證明自我、證明成功;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一個男人問一位禪師,自己終日為凡俗之事困擾,如何才能擁有開闊的胸襟?禪師帶他走出禪房,指著天上的月亮說:“這月亮普照千載,卻從未要求任何人為它做什麼,這就是你所想要的情懷。”男人聽了若有所悟。一個人倘若能夠為他人考慮,為他人帶來便利,又不要求回報,不以回報為行善的目的,當然能夠悠然自得,他的生命也因此如月色一樣清明。願意分享、能夠給他人帶來快樂的人,大多擁有這樣的胸襟,與此同時,也擁有他人發自內心的感激和真誠的敬意。
理解你並不是他人的義務
■
一個已婚女人跟自己的母親抱怨說,所有人都不理解她,丈夫嫌她嘮叨,孩子說她多管閑事,就連單位同事都嫌她工作太積極,讓大家不得不跟她一起積極表現,每周要多加一天的班。“難道我想讓他別錯過那單生意,讓孩子抓緊複習物理,讓同事辛苦一點、得到更多的獎金有錯嗎?”
母親說:“你想的的確沒錯,但你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理解你,理解你並不是別人的義務。何況,你以為你是在為他們考慮,他們卻有自己的考慮。你幹涉了他們的計劃,他們怎麼能不對你有意見呢?”
“可我為他們的付出,他們難道看不到嗎?”女人不甘心地問。
“他們看得到,所以才不忍心責備你。你要想想他們究竟需要什麼,而不是給他們帶去麻煩。你不理解他們,又怎麼能要求他們理解你?”一席話說得女人啞口無言。
每個人都渴望他人對自己的理解,當自己的好心被人誤解、不尊重,人們難免傷心抱怨。故事中的女人不明白盡心盡力地為他人著想,為大局著想,為什麼換來的隻是別人的嫌棄和不領情。女人的媽媽卻說,有問題的不是別人,而是她自己的思維。
每種行為都有兩麵性,每個人對事情都有自己的考慮,特別是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不能隻想著自己那一麵,要想要別人理解,先去理解別人,否則沒權利要求他人理解。理解是相互的,如果硬將自己的意思強加在別人身上,忽略別人的想法,就是一種不禮貌和不尊敬。
人與人生長環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於同樣一件事,有人看到了A麵,有人看的是B麵,還有人根本看不到這件事。因此有人說A是解決方法,有人說B是問題出路,還有人根本不理這個茬,直接繞過這件事。你能說得清誰對誰錯?人與人需要交流,需要在尚未溝通的基礎上相互尊重,沒有人能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下建立一言堂,誰的想法也不是真理。即使你不能完全讚同別人,也要學會接受別人的見解和行為,隻有在這個基礎上,人與人才能共處。
有時候他人對自己的心意就像你收到一件禮物,拆開包裝,不一定是你喜歡的樣式和顏色,也許你會因為氣悶,為什麼別人無法察覺你的脾氣和喜好?那分明是顯而易見的,一定是對方不肯動腦筋,不夠用心。其實,這種想法冤枉了那些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身邊的人不理解自己,他們忘記身邊的人不是自己肚子裏的蛔蟲,知道自己的每一個思想,他們也隻能按照自己的考慮去理解、去關心。而享受到這種關心的人,即使與自己期望中的有差距,也隻能在溝通方麵多下功夫,而不該隨意抱怨。
還有一種人,因為自己遭遇了不幸,或是遇到了困難,就認為所有人應該讓著他、善待他,稍有不如意,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全世界的人都冷漠,都不理解他。其實,他不是太陽,誰也沒有義務繞著他轉,有人關心,是情分,無人關心,至少可以自我關心。哀哀怨怨,太沒有風度,也太缺乏承受能力。而且哀怨又能給事情帶來什麼轉機?隻會讓自己在消極的情緒中越陷越深。
劉先生找到心理醫生,請教如何改善和家人、同事之間的關係,心理醫生說:“從現在開始,你假設自己隻剩一周生命,這最後的一周,你會怎樣對待他們呢?”
劉先生決定試試醫生的建議,想到自己隻有一周生命,劉先生長籲短歎自己還有那麼多的事情沒做!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妻子買一件她一直喜歡的禮服。這件禮服很昂貴,妻子一直舍不得花這筆錢。劉先生是個吝嗇的人,現在卻覺得金錢不重要,抓緊滿足妻子的願望才是重要的。他又趁著周日帶兒子去遊樂園,一年到頭忙工作沒空陪兒子,一定要補回來。
周一到了公司,劉先生對同事有了新的看法,一直提拔自己的經理雖然暗地裏扣了他不少錢,可總算有知遇之恩,一定要爭取在一周內做完手頭的這個工程。搭檔小李總是偷懶,但想想小李家裏生病的母親,就再多幫他做一些吧……不到一周,劉先生發現自己的生活有了變化,妻子看自己的眼神充滿柔情,一回到家孩子就跑過來跟他撒嬌。公司裏的領導同事也對他客氣許多,有時還會主動分擔他的工作。
難道人要死了有這麼大的功效?劉先生仔細思考,終於找到了答案: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當你理解別人,體諒別人的時候,你的人緣自然會好,自然會得到別人更多的關心和喜愛。
也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先生假設自己隻剩一周生命的時候,每當他想到自己就要死了,就想盡量幫助別人,一來給別人留個好印象,二來為別人盡最後一份心力。令他沒想到的是,短短一個星期,他的生活就發生了巨大變化,可謂家庭和睦事業順心。吃驚的劉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體諒別人才會被別人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