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免費的開心和幾千萬的不滿足(1 / 3)

第9章 免費的開心和幾千萬的不滿足

有些名利你要斷、舍、離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以世俗眼光,很多人一生的追求無非金錢和地位,人們最在意的東西無非是享受和被尊重。但是,金錢不等於快樂,地位不等於價值,有時億萬富翁的幸福感不如一個普通人。

別讓對名利的渴望摧毀你的生活

在中國曆史上,李斯是秦朝的開國功臣,以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出色的能力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前朝,並出任丞相。但是,李斯一生追求名利地位。為了地位,他與宦官趙高勾結,害死公子扶蘇,扶持胡亥成為皇帝。

追求名利的人大多因名利敗亡,沒多久,李斯和趙高產生矛盾,被趙高謀害,全家獲罪。李斯被腰斬前,曾悔恨地對身邊的兒子說:“真希望能和你像以前一樣去山裏打獵。”即將被腰斬的兒子流下眼淚。名利害人,古今皆同。

李斯是中國曆史上的名人,他因《諫逐客書》成為嬴政的親信,可見他學識過人;他嫉妒韓非的才能,加以迫害,可見他功名之心太重——這兩件事足以預見他後來的經曆。他既是能臣,又能為了自己的地位違背原則。當秦二世胡亥上台後,渴望權勢的李斯不可避免與當權宦官趙高發生矛盾,他成了失敗者。在死亡麵前,他幡然醒悟,對自己兒子說出了最大的心願,原來一切名利追求都不如一份平常的幸福來得實在。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活於世,追求名利是一種常態,一個人想要實現自身的價值,想要讓更多人了解、尊重,這樣的“名”是每個人需要得到的;一個人想要通過努力累積財富,改變自身的條件,個人的生活,這樣的“利”是每個人必須追求的。“名利”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人們會說“名利害人”,是因為有人過度地追求名利,以不正當的方式得到名利,換言之,害人的不是名利,而是自己的貪婪。

在很久以前,一位仙人被一個農夫所救。仙人萬分感激,為了報答農夫的救命之恩,於是送給他一件寶物。這件寶物可以變出許多的金銀珠寶,但條件是必須以自己的壽命作為交換。仙人一再叮囑農夫,切莫一再交換,否則將會生命殆盡。

農夫回到家裏,用自己十年的壽命交換了第一批珠寶。這使他從一個窮困的農夫變成了城鎮裏一等一的大財主。可他並沒有滿足,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奢侈富足,他一次又一次地以自己的生命交換著財富。

直到有一天,仙人再次雲遊到此地。在城郊的一棵大樹下看到了隻剩下一口氣的農夫。隻見他氣若遊絲,眼看就要不行了,可懷裏還是緊緊地抱著那件寶物不肯放手。

仙人看到這一幕,十分地痛心。他走到農夫麵前,歎道:“你這個人呐,到死你還不可以擺脫一個貪字啊!也罷,這世間上如你這般舍命不舍財,至死不悟的人多了是了!”

為了感謝救了自己性命的農夫,仙人給了農夫一件寶物,能讓農夫變成一個富翁,代價是必須為此支付自己的壽命。農夫一次次拿自己的生命交換財富,直到隻剩下最後一口氣,他仍然舍命不舍財,手中依然抓住寶物,試圖得到更多的財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和農夫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用青春、生命來交換財富。過上好的生活是我們的追求,但為了金錢耗損全部精力,就有點得不償失。因為除了財富,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感情、愛好、追求……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生活,一味追求金錢,必然會耽誤到其他方麵。生命的美在於平衡,隻有“全麵發展”的人,得到的才能最多,而隻顧追求金錢的人,卻失去了金錢外的所有東西。

名利和地位的確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東西,有了名利,我們會有舒適的生活、良好的環境、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豐富的娛樂,但這種狀態會麻痹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變得養尊處優,不了解人世疾苦,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在聲色犬馬中揮霍光陰……當名利超過一定限度,帶給我們的不再是滿足,而是空虛,我們會認為自己的生活中少了從前的單純快樂,少了一份真誠和信任。這時才會發現,名利早已在悄然侵蝕我們的內心,摧毀我們的生活。

在醫院病房裏,很多人感慨自己之所以住院,都是因為太過操勞,即使得到了很多財富、很高地位又如何?到現在隻希望用所有的財產換一個健康的、青春的身體。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需要珍惜,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才開始後悔。名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名利無止境的貪念;真正摧毀一個人生活的並不是名利,而是隨名利而來的虛榮、黑洞一樣越來越大的欲望。追求名利,同時不被名利左右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有智慧的人。

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物欲的奴隸

一個貧窮青年賣掉母親留下的一塊精美地毯,得到了一大袋金幣。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金幣,青年很興奮。為了防賊,他將金幣放在罐子裏埋進後院。每天晚上,青年會拿出罐子,一遍一遍數他的金幣,一次次對自己說:“我是個有錢人,哈哈!”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青年每天做苦工、吃粗糧,穿的衣服上全是補丁,但他每天依然數金幣,認為自己是個有錢人。一天晚上,盜賊偷偷挖走了罐子,第二天,發現失竊的青年坐在院子裏大哭,哭聲引來了青年的鄰居。

鄰居們知道了事情經過,他們問:“難道你一枚金幣都沒有花嗎?”

“當然沒有!”青年回答,“我一枚金幣也舍不得花!”

“那麼,你不必傷心,反正這些錢在你手裏和丟掉沒有什麼區別。”鄰居們說。

青年賣掉母親的遺產,得到了一袋金幣,把金幣埋到院子裏,每天辛苦工作,回家數那袋金幣,享受擁有金錢的快感。金幣失竊後,青年因為自己的不幸大哭,鄰居冷靜地指出:“錢在你手裏和丟掉沒有區別。”金錢如果不消費,僅僅儲存起來,不派上任何用場,再多的錢也和廢銅爛鐵或一堆廢紙一樣,白白浪費存儲空間。

人們常常用“守財奴”來形容那些一心占有金錢,擁有大量財富卻一毛不拔的人。他們雖然是富翁,看上去卻連窮人都不如,他們每花一分錢就覺得心如刀割,舍不得為自己、為別人消費,隻想把錢堆在倉庫裏。金錢的價值在於交換,可以給人帶來各種層次的滿足,例如住房、飲食、衣著、娛樂……都能用金錢予以滿足,隻要不過量,不濫用,擁有金錢就是生存和生活的保證。守財奴們卻把金錢當做收藏品,完全扭曲了金錢的價值。他們看似是金錢的主人,其實卻成了金錢忠誠的仆人——一個暫時的保管者,一個活動的保險櫃。

歐美大富翁們教育子女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這些富翁大多經曆過創業、守業的艱苦時期,不期望他們的後代是隻懂得揮霍的紈絝子弟,他們會鼓勵後代從小就認識到金錢的價值,靠自己的勞動換取需要的零用錢,他們也不會縱容孩子的欲望,讓他們養成揮金如土的習慣,他們用這種方法告訴子女,金錢來之不易,要用它們做最有用的事,而不是胡亂使用。更重要的是,富翁們希望子女們不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那些金錢無法買到的東西,而不是從小就為金錢生活,成為金錢的奴隸。

一個富翁即將去世,他不必找律師訂遺囑,因為他沒有親人,也沒有後代。躺在病床上,富翁感到無比後悔。

年輕的時候,他曾經有一個深愛的女人,他們本來想結婚,可是男人工作太忙,常常忽略女朋友,最後女人選擇分手。後來男人和別人結婚,有兩個兒子,他們的母親死得早,男人忙著賺錢,把孩子們交給仆人管教,結果兩個孩子一個吸毒致死,一個鬥毆被人打死。

如果不是忙著做生意,也許他會和最愛的那個女人結婚,或者和自己的兒子們朝夕相處,都是很幸福的生活。富翁流著淚想起這些,又想到他的財產,他以為這些財產屬於他,他是主人,其實是它們奴役了他,讓他一輩子都為這些財產賣命,臨死卻不能帶走一分一毫。

在富翁人生的最後歲月裏,陪伴他的不是溫情和噓寒問暖,而是冰冷沉重的金錢枷鎖,曾經他因為賺錢所拋棄的一切,在現在看來格外珍貴。沒有後代的富翁努力一輩子,死後這筆財富就會煙消雲散。他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後悔自己為了追逐金錢失去了那麼多珍貴的東西。可人生不能重來,後悔無濟於事,他也隻能孤單地走向死亡。

人們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事實上,金錢沒有思想,不能作惡,作惡的是人的貪欲。它能夠摧毀一個人的意誌,占據一個人的生活,當人們把對金錢的追求當做生命的重心,他們很自然地拋棄其他東西,商人拋棄信用,官員拋棄廉潔,甚至拋棄學業、愛情、健康……直到失去一切,他們才恍然明白手中的金錢可以衡量,可以是一個數字,而失去的那些東西卻無法估價,因為它們是無價的。

金錢能夠換來最實在的物質,滿足我們的需要,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也能夠用來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所以,想要得到金錢並沒有錯,關鍵是一個人如何駕馭金錢,是使用金錢無止境地滿足自己的私欲,讓自己終生生活在對物欲的追求中不能自拔;還是讓金錢為自己服務,操縱它滿足生活的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財富隻有合理地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別讓金錢失去它的意義。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的幸福在於證明自己的能力,並用這種能力為自己、為他人帶來快樂,擁有財富正是這種能力的標誌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財富變為一種切實的享受,一種讓自己和他人快樂的工具,就算不能當一個兼濟天下的聖人,至少也要做一個慷慨大度的仁者,而不能在證明自己的能力後,成為一個對自己苛刻、對他人吝嗇的“守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