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平常心是道,從繁華回到簡單(2 / 3)

社會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從1到10十個數字擺在測試者麵前,請他們從中挑選一個。多數人選擇數額較大的數字,這證明在潛意識裏,人們都想得到更多。還有人選擇了自己的幸運數字,他們認為這個數字代表一種好兆頭。隻有一個人選擇了“0”。

社會學家問這個人為什麼會這麼選,這個人說:“因為0預示著無限的可能,如果今後我獲得了7,加上這個0,我就得到了70,我的起點是0,獲得卻是別人的十倍。”

在數字裏,“0”是最奇妙的一個,看似什麼也沒有,隻要前麵或後麵隨便加一個數字,就會變成“有”。測驗者們麵對數字選擇題,按照常規思考模式,盡量選擇數值大的,或者自己喜歡的,沒有人願意選擇“0”這個數字,因為它代表的是一無所有,沒有人希望自己一無所有。隻有一個人願意肯定“0”,他認為零起點的人收獲往往比他人更多。

做任何事都是從零開始,小孩子出生時不會說一個字,不過幾年就變得能說會道;小學生不懂人生道理,不過幾年就會變成小大人;初入社會兩手空空,不過幾年就會有自己的存款……改變一切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的努力,小孩子會模仿大人說話,一點一點學習語言;小學生會在不斷的錯誤和表揚中、在家長老師的教育下,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很快走向成熟;社會新人經過在工作崗位的打拚,學會了生存的技能,有了切實的人生目標,也有了自己的價值,能夠正視“0”的人,就能夠正視自己的現狀,也就有了改變現狀的可能。

“零起點”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培訓班要注明“零基礎學習”,加盟店會標注“零起點經營”,這種普遍現象說明了現代人的心態:渴望從無到有。從零開始,包含了一種對自己的鼓勵和期待,從零開始,我們不會失去什麼,而不管得到什麼,都代表了我們的努力。生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反複從無到有的過程,“0”有巨大的作用,有些人甚至願意放棄現有的資本,讓人生清零,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

每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都渴望留在城市,大學畢業時,來自農村的洪磊也曾這麼想。經過了一個月的嚐試,他沒有在大城市找到滿意的工作,看到幾個老鄉每天不懈地投簡曆,洪磊卻有另一種想法:在城市讀大學不一定要留在城市,回到農村一樣有發展。

洪磊看中了養殖業,他首先用家裏的存款買了一批兔子,因為缺少經驗,沒能及時處理一隻生病的兔子,這批兔子死了一大半。從此以後,洪磊到處向人詢問養兔子的技巧,還和幾個獸醫交了朋友,不厭其煩地到鄰村向養兔達人取經,終於在年底賺到了幾萬元。這不是一筆大數目,但洪磊靠這筆錢建了一個小型的“養殖基地”。

幾年後,留在大城市發展的老鄉們還在為每個月的薪水奔忙,洪磊的事業卻越來越好,成了遠近聞名的“養兔大王”。

從一個大學生變為養兔大王,不隻要實現心態上的轉變,也要切實地麵對每日的養殖工作,離開城市回到農村的洪磊做到了這一點。他從零開始,一切從頭學起,正是這種端正良好的心態,使他取得了留在城市的老鄉無法取得的成績。

很多人害怕“0”,失去雙親的孤兒、高考失利的考生、生意失敗的商人、剛剛離婚的男女……生活中的“0”隨處可見,它代表了某一方麵的一無所有,或者完全失去。這兩種情況都能讓人變得脆弱,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存在。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否定過去的自己:孤兒曾經被雙親喜愛,現在也背負著他們的希望;高考失敗意味著另外一種人生可能,上大學並不一定適合你;生意失敗但經營許久的人際還在、貨源關係還在,都增加了東山再起的可能;離婚的男女至少曾經擁有愛情,人生更加豐富。一切既然能夠從零開始,也依然能夠重新開始,曾經擁有過、滿足過,就是最大的收獲。

當生命裝得太滿,心靈承載過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動手清理,將那些繁雜的心緒扔掉,讓自己重新充滿活力,接受更多新的觀點、新的方式,給自己尋找新的機會、新的快樂。這就是使自己回到“0”的狀態。不要害怕一無所有,手中的“0”,代表的是無限種可能。因為是“0”,沒有那麼多的壓力,沒有那麼多的顧慮,最差的結果不過是失敗,本來就一無所有,失敗又有什麼關係?

多數時候,我們沒有信心接受這個“0”,因為它雖然包含了對未來的期待,卻也代表了對過去的某種否定。人們在什麼時候願意將過去拋開?一是失敗的時候,二是想要另起爐灶的時候。前者雖然無奈,也包含了勇氣,後者是一種魄力,可以說,能夠接受“0”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行為,那證明這個人擁有極強的承受能力。

有一個事實常常被人們忽略——任何數字都有負數,隻有“0”沒有。本來空無一物,又怎麼會有負擔和壓力?每一次清零,都意味著我們回到生命原初的狀態,也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需要學習,卻擁有無限的未來、無限的希望,所以不要懼怕從零開始,懂得“0”的人都是智者,把握“0”的人更能夠勇往直前。從零開始,意味著與過去告別,向未來邁出紮實的一步。從零開始,每一步都是得到,都是成功。

福與禍,最古老的辯證法

一條貨船在風暴中遇難,隻有一個船員靠抓著一塊門板漂流到附近的一個小島。小島上荒無人煙,船員靠身上攜帶的火種和簡單器具,生火抓魚、淨化海水,維持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都盼望有船隻經過,能夠將他帶回大陸。他安慰自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可惜“後福”一直沒有來到,一天又一天,船員沒有等到來救他的船隻,他用島上的木頭蓋了一個簡單的房子,繼續等待。一次他出去抓魚,沒有燃盡的柴火蔓延到整個木屋,船員的小屋化為灰燼。看到自己耗費心血的屋子被燒毀,船員的心中充滿絕望。

正在這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艘船竟然向小島駛來,船上的人對船員說,在海洋上沒有人會注意類似的小島,幸好船員燃起的濃煙讓他們意識到島上有人,才會趕來救援。

一次意外的火災使遇難船員的小木屋化為灰燼。讓人沒想到的是,火災的濃煙竟然使路過的船隻發現了這個小島,並使船員獲救。海難過後還能生存是福,一直無人救援是禍;居住的木屋被燒是禍,因為濃煙獲救是福……好運與厄運相隨,人生的福禍說不清,也不必說。

幾千年前我們國家就有“塞翁失馬”的故事,塞翁家失去一匹好馬,人們說他倒黴,塞翁說沒什麼倒黴的,也許是福氣。塞翁一直生活在“福——禍——福”的過程中。那匹馬幾經周折,先是帶回來另一匹馬,後來塞翁兒子騎馬摔斷了腿,再後來因為斷腿,塞翁的兒子免去了戰死沙場的危險。旁人隨著這些事感歎不已,隻有塞翁一直是個看透福禍的智者,他懂得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麵對得失福禍,能夠保持一份常人沒有的平靜心態,讓他能夠經受大起大落。

麵對意外,人們習慣性地探討是福是禍,究竟是吉星高照還是大難臨頭。把精力集中在思考福禍上,就會忽視更重要的東西: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它既然已經來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麵對它。生活中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幸福,禍事越少越好,當幸福來臨時,他們心情愉悅,當禍事來臨時,他們怨天尤人,詛咒命運不公,認為自己倒黴,其實不論是福是禍都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人能夠一直幸福,生命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讓人感受挫折和困難;當然,隻要心態好,沒有人會一直倒黴,聰明的人甚至能轉禍為福。

澳大利亞有一位傳奇農夫,曾在業界引起轟動。這位農夫曾用所有積蓄買了一塊地,結果發現那是一塊劣質的鹽堿地,不但不能種莊稼,連草都很難生長,牛羊在那裏也無法存活。那片地並非一無所有,在烈日下,能看到成群的劇毒響尾蛇,這樣一來,這位農夫甚至不能在那塊地上蓋幾棟別墅。

農夫痛定思痛,決定因地製宜,利用響尾蛇賺錢。他首先向人學習捕蛇技術,將蛇膽賣給製藥廠,又將蛇肉賣給全國的餐館,蛇皮也不能浪費,全都出售給皮革製造商。靠著這三筆買賣,這塊地的價值翻了幾番,它的收入遠遠大過一塊普通的田地。

倒黴的農夫買到了一塊劣質鹽堿地,好在農夫是個有頭腦的人,懂得因地製宜,地裏有蛇,他就打起了蛇的主意,隻要有智慧,劇毒的蛇也能變成財富。農夫學習捕蛇技術,將蛇的各個部位銷售給有需要的地方,靠著這些害他險些破產的蛇,他成了富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因禍得福”。

很多時候,就算我們知道了人生是一個福禍兼有的過程,還是達不到塞翁的境界,我們的承受能力有限,人生閱曆有限,有福的時候高興,倒黴的時候痛苦,這是凡人的狀態,也是生活的真實。我們還年輕,沒有經過那麼多曆練和風浪,不必強求自己立刻就擁有“萬事隨緣”的心態。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麵對禍事積極向上的心態,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相信再大的災禍也有轉機。但凡事業型的人,都能夠在絕望中發現一線生機,進而反敗為勝。

什麼是人生中最大的福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每個人的回答大體出於同一個思路。人生最大的福氣是心願得到滿足,不論這心願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人生最大的禍事莫過於願望的破滅和感情的缺失,任何一種禍事都伴隨著失去,禍事可能剝奪我們的能力、機遇、親友的性命,甚至我們的未來。但正如人們常說的,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子。麵對失去,我們要想開一點,隻要不放棄自我,從長遠看,任何禍事都可能預示一種新的開始、新的機遇。

任何事物都是兩麵的,有黑就有白,有陰就有陽,福禍也是如此,不論何時,我們都要擅長發現生活的另一麵,隻有在幸福中發現不幸的苗頭,才能及時製止,讓幸福得以長久;在災禍中發現另一種可能,才能轉危為安,轉禍為福。一個旅人經過長途跋涉,發現他走到了路的盡頭,前麵就是海洋,他沒有埋怨海洋擋住自己的道路,而是說:“我終於知道了這條路究竟有多長,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這就是積極的思維,它能讓人在迷茫中得到安慰,在挫折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