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
一位禪師帶著幾個俗家弟子走過一片花田,他對弟子們說:“你們每個人都要摘一朵最美麗的花。”弟子們在花田裏走來走去,都想找到那朵“最美麗”的花。
有人從花朵的葉子、根莖、花瓣的層次來挑選,有人以花朵大小為選擇標準,有人挑揀花的香氣,他們摘起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花。禪師問:“你們確定這是最美的?”
弟子們都不太確定,他們回過頭看花田裏的其他花朵,覺得那些花比手裏這朵更加美麗,隻有一個弟子堅定地說:“沒錯,我手裏的花就是最美的。”禪師指著幾朵花說:“你看,它們難道不比你手中的更香、更好看?”弟子堅持說:“不,隻有我手中的花才是最美麗的。”
禪師說:“每個人的美麗標準都不一樣,隻有自己相信的喜歡的,才是最美的。堅信自己的選擇,這就是幸福的道理。”
在花田中,哪一朵花最美是所有人都說不清楚的話題,禪師讓他的弟子們去摘最美的那一朵。弟子們挑花了眼,隻有一個弟子堅持自己手中的花是最美的,這位弟子的心態很簡單,腦子一根筋,認定了就不更改。禪師說這位弟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選擇,相信了自己的判斷,隻要自己滿意,就是幸福。
堅持自己的判斷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有太多東西左右著我們。那位徒弟堅信自己的花是最美麗的,但事實上世界上一定會有更美麗的花,也會有人不斷向他證明那朵花並非他想象得那麼好,這個時候他還能夠堅持下去嗎?何況,花會枯萎,這個徒弟的幸福又有多長時間,這都是未知數。我們所能把握的隻有此刻的“最美”,以及堅持這種信念的勇氣。當遇到更漂亮的花,我們始終回味著手中花朵的芬芳,當手中的花慢慢枯萎,我們感謝它陪伴自己度過那麼難忘的時光,唯有這種依戀,才能使“最美”持久。
就如現代人都要麵對的婚姻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標準,比如,一位到了適婚年齡的女人準備結婚,擁有事業的她卻不知道應該挑選一個怎樣的丈夫?是挑一個和自己能力相當、能夠相互扶持的人,還是挑一個性格溫和、後勤型的人?也許最後,她挑選了一個酷愛根雕的窮教授,這個人既不能幫助她的事業,也不擅長做家務,還常常讓她操勞,可她覺得幸福——因為這個人是她愛的人。很多人挑來挑去,最後才發現自己挑的不是條件,而是心底的感情,中意的才是最好的。最珍貴的東西往往最簡單,幸福是一種簡單的信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堅持這種信念,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古時候,很多百姓為了躲避戰亂,逃進深山。一個農夫用斧頭伐木,為家人蓋了一座房子,又和鄰人們開墾山間平地,種下莊稼。
一天,農夫正在勞動,突然有人來告訴他:“趕快回家!你家的房子被火燒了!”農夫急急忙忙跑回家,辛苦蓋成的房子已經化為灰燼,他拉住鄰居焦急地問:“我的家人在不在裏邊!”鄰人說:“他們都在後山,什麼事也沒有。”農夫鬆了口氣,又在燒毀的房子裏翻來翻去,翻出一把斧頭,興奮地說:“太好了!斧頭沒有燒掉!隻要安個木柄,以後還能用!”
鄰人們不解地問:“房子都被燒光了,你為什麼這麼高興?”農夫說:“雖然房子燒光了,但我的家人平安無事,就連我的斧子也沒事。很快,我就能用它再為我的家人建一個更好的房子,我為什麼要不高興呢?”
農夫辛辛苦苦建成的房子被火燒掉,他說家人還在,工具還在,很快就能有更大更好的新房子。麵對災禍,農夫的豁達來自於他樂天的個性,也來自於他對生命的認知:沒有什麼比家人更重要、比生存下去的能力更重要。隻要最重要的東西都在他手上,他沒有理由悲觀。
經曆過生死災禍的人往往變得更加平和,在與死神擦肩的時候,他們懂得了生命的短暫和生存的不易,一旦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就會少了抱怨,少了計較。有什麼事能夠與生命本身相比?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挑剔自己、挑剔別人,隻要活著就是一件好事,為什麼要讓瑣事幹擾自己的好心情?我們還有那麼多的事要做。
同樣的,經曆過挫折的人也更能明白擁有的可貴,很多成功的商人都說,他們的財富是由失敗累積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使他們成熟,當他們麵臨失去時,心理承受能力會變得強大,個性也更加堅韌。經曆得多,對事情的看法就會越來越通透,對事業,要有上進心,對成敗,要有平常心。抓緊最重要的,忘記無關緊要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當我們接觸那些天生有缺陷的人,就會更加明白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當你看到一個盲人的臉上有滿足平靜的笑容,也許你會問他:“你幸福嗎?”他會說:“幸福,因為我可以說話,我的耳朵也很靈活,能聽到很多動聽的聲音,還有很多正常人聽不到的細微聲音。”因為生理上有限製,他們更加感激自己健全的那一部分,也使他們更加珍惜生命。
有些人常常認為自己的生命不完美、不完整,缺失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以致隻能羨慕旁人。其實,有失必有得,如果能夠把著眼點放在“得到”而不是“失去”,放在那些最重要的東西上,而不是計較細枝末節,每個人都能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更加懂得快樂的意義。
淡泊從容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回家路上有一座過街天橋,上麵有賣各種雜貨的小商販,不論是廉價的首飾還是衣服,或是青菜水果,還有花草和寵物,在這裏都能買到。
在這個擁擠的地方,一位拉二胡的老人特別引人注目,他就坐在天橋口悠然自得地拉著二胡,過往的人都會被那美好的音樂吸引,聽完一段再繼續趕路。這位老人衣著整潔,不像在街頭拉琴賺錢的人。找新聞的記者認識的人多,發現他竟然是一位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家,退休後,就在家附近的天橋上拉拉二胡,自娛自樂。他說,在天橋下麵對路人拉二胡,和坐在國家級的表演廳為觀眾拉二胡,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人來人往的過街天橋上,一位拉二胡的老人坐在賣雜貨的小商販中間,誰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一位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家。他坐在這裏要的隻是有人願意欣賞,還有自己怡然自得的一份心情。這位老人拉琴沒有任何功利性,能給自己、他人帶來很多享受,這樣的人已經到達了一種境界——淡泊。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如果人生是一條河流,勇敢的人是奔流的長河,永遠朝著自己的目標衝刺;貪婪的人是沼澤,總想將自己周圍的東西全都拉到自己手中;單純的人是泉水,總能湧現出活力;淡泊的人就是湖泊,願意包容一切,卻又平靜無波。人們形容這種人“心靜如水”,水一樣無欲無求,水一樣清澈見底,水一樣富有生命力和人情味。
淡泊是一種境界,麵對得失,淡泊的人不會計較;麵對禍福,淡泊的人坦然接受;麵對成功與失敗,淡泊的人泰然處之;麵對他人的讚美和誹謗,淡泊的人付之一笑。他們能夠一心一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並從中發掘真正的樂趣,他們不在乎這件事為他們帶來地位還是損失,隻在乎自己的那一份心情和努力。別人對他們不滿意,他們對自己卻是自豪的,也不會去強求他人,這樣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帶來平和的氣氛。
一位著名導演的新戲預備開拍,為了尋找新感覺,導演采取公開招募的方法招募演員。前來應征的既有大牌明星,又有電影學院的學生,幾個副導演經過上百場試驗和選擇,終於敲定了十位男主角候選人。
選拔當天,每位候選人都要在導演的要求下做一段即興表演,還要抽簽演一段劇本裏的戲碼。一個中年男演員引起了導演的注意,這位男演員演技精湛,表達傳神。導演覺得演員有點麵熟,想了半天才記起這是一位一直不怎麼出名的實力派演員。這位演員的演技無可挑剔,可惜在演藝圈,想要成為明星需要一張能讓人記住的有特點的臉,這位演員的缺點是長相太大眾,雖然稱得上帥氣,但沒有什麼特點。也因為這個原因,導演沒有選他作為主角,而選了一位演技不如他,長相卻更符合角色感覺的演員。
令導演驚訝的是,聽到結果,這位演員並沒有任何不服氣,臉上也沒有惱怒的神色。有人問他:“輸給實力不如你的人,你難道不生氣嗎?”男演員說:“導演選擇一個角色不隻要考慮演員演得好不好,還要考慮是否對自己的感覺,也許我剛好演不出導演要的感覺,我為什麼要為這件事生氣,難道生氣了,我就能當上男主角嗎?”一番話令導演大為佩服。
一個到了中年還沒有出頭的男演員,在試鏡時又一次遭遇失敗,連導演都對他心生同情,感歎他的運氣不好。有人問他對這樣的結果是否不服氣,男演員的回答很達觀。他想得很明白,即使生氣,機會依然不是他的。導演的選擇自有導演的考慮,演員隻需盡到自己的努力,即使得不到這個角色,也依然能得到導演的肯定和尊重。
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是一種對待事情的達觀心態。很多時候即使想著“一定要成功”,做了萬全的準備,還是會因為臨時小問題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求之不得,難免心理失衡,一旦失衡角度加大,內心的平靜不複存在。對人對事不能“平常”,隻能終日生活在煩惱中,被人嘲笑“庸人自擾”。
不如學著讓自己從容,從容的人懂得遷就。當環境不如意,他們仍然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快樂,他們的步伐那樣簡單又那樣沉穩,不論眼前是大風大浪,還是閑庭花落。他們會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因為懂得,所以珍惜,珍惜自己,也珍惜這個世界。
不如學著讓自己淡泊,淡泊的人容易滿足,容易快樂。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麵對生活的沉重和紛擾,一顆淡泊的心才能保留一份簡單和坦然。麵對困境時,淡泊的人首先會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盡力而為,盡心而為,不論結果如何,都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