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換一種角度來抉擇我們的生活(1 / 3)

第6章 換一種角度來抉擇我們的生活

有些思維你要斷、舍、離

人們常常覺得不如意,常常因突發事件打亂自己的計劃,常常覺得自己做的事永遠達不到自己的預期,其實這隻是思維方式出現錯誤,事情不是你想象得那麼糟糕。

切斷苦悶,拋離成見,舍棄固定的思維模式,換一種形態、換一個角度看待我們的生活,天空的每一片陰影都預示其後光明的來到。

在對手身上,我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今年三十歲的馬瑞事業有成,當記者問起他的成功之道,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擅長向對手學習。”

從小學開始,馬瑞就擅長給自己尋找對手,他始終盯著班上學習最好的同學,觀察他的聽課方法、解讀思路、閱讀書籍,按照對方的方法加倍努力。從小學到高中,馬瑞靠著向第一名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到了大學,他給自己確立了更多的對手,也學習了更多的東西。進入社會以後,這個方法更讓他如虎添翼。馬瑞認為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博采眾長,而從對手身上,能學到最優秀、最有用的東西,再加上好勝心,自己會格外努力。

馬瑞又說,對手並不是敵人,他和其中幾個對手是無話不談的好友,直到現在還聯係。

提起對手,人們最先想到的都是敵意、競爭這些詞語,事業有成的馬瑞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人:對手不一定是敵人,相反,他們會給你最多的啟示,最大的激勵。馬瑞從小學就在對手身上學習優秀的習慣,他的成功既來自自身的努力,也來自他為自己選擇了好的對手。

想要獲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一股不服輸的精神,還要為自己尋找適當的目標,以對手的成就激勵自己,努力突破。這個“適當”需要用心把握,目標太高,容易產生心理落差,目標太低,勝利太過簡單,沒有難度。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一定會遇到對手,就像在同一個跑道,你很努力地向前跑,卻發現有個人、有些人始終在你前麵,無論你怎樣加勁也無法超過他們,這樣的人就是對手。對手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磨難,甚至會導致你的失敗和絕望。但是,沒有對手的人生是寂寞的,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走遍大江南北想找一個對手,卻隻能每天麵對著懸崖絕壁,與神雕為伴,體會高處不勝寒的孤寂感。

在拳擊運動員的圈子裏,年輕的拳擊手們都夢想有一天能夠站在擂台上,擂台的另一邊是泰森或者霍利菲爾德,因為能與世界拳王打擂台,證明他們也有拳王的潛能。在拳擊世界,一個能夠選擇對手的人才有真正的實力。對手的強大恰恰能體現他的價值,證明他的優秀。想要進步的人善於尋找對手,定下的目標越高,就越有拚勁,越能激勵自己,甚至學到更多的東西。

耀輝公司正在舉行招聘會,經過幾輪考核,老板親自審閱了人事經理送上來的求職檔案。他對一個叫王斌的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斌不但成績優秀,更難得的是他有謙虛的態度。當人事經理想要讓他做一個部門的小主管,王斌說:“我隻是個新人,不應該從一開始就擔任這樣的職務,我希望從基層做起,逐步鍛煉自己的能力。”

王斌果然如自己所說,從普通員工做起,一步一步成長,他不但業務能力優秀,還經常給公司提一些有用的建議,他的上級們都很倚重這個能幹的年輕人,老板對王斌的印象越來越好。隨著王斌的升職,王斌的下屬們也都對他讚不絕口。

五年後,王斌已經成為公司的一把手,他帶著一批員工集體跳槽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同類公司,聯合一些同行一起搶耀輝公司的生意。老板大罵王斌忘恩負義,王斌卻說:“我跳槽的這家公司其實是我父親開的。當年我還在讀高中,你擠垮了我父親的公司,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去了你的公司,觀察耀輝的弊端,拉攏那裏的員工,為的就是這一天。”這個時候,市場份額已經被王斌占領了一大半,耀輝的老板無力回天。

這是一個現代版本的“臥薪嚐膽”故事,為了重新振興父親的公司,王斌大學畢業後進入對手的公司,在對手手下做事,最後搖身一變,成為對手的強勁敵人。父親的公司破產,王斌一直思索如何才能變得比對手強大,他想到的辦法最直接也最有效:與其思索應對措施,不如先把對方的東西全都學過來。

想要超過對手,先要學習對手。從對手那裏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能夠被我們視為對手的人,在某些方麵一定比我們強上很多,這個時候,對手就是現成的學習樣板,我們可以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直接將他們優秀的經驗消化吸收,還能夠從他們的失敗中總結教訓。學習對手的優點,不犯對手的錯誤,是很多人的成功法則。當一個人掌握了對手的全部優點和缺點,知己知彼,自然能百戰百勝。

對手並不是敵人,有可能是親密的朋友,有可能是自己的親人、愛人,隻要發現有人在某一方麵非常優秀,自己也想要達到那個人的標準,都可以將那個人視為對手,以此激勵自己。一個善於選擇對手的人也善於定位自己的人生,他選擇的對手就是他追求的價值。要感謝我們的對手,他們的存在,不斷地激起我們的鬥誌,磨礪我們的韌性,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豐富。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人生

在古代,有一個叫管寧的書生,他有一個叫華歆的朋友。有一次,兩個人在菜園裏幹活,從地裏撿到了一塊金子。管寧認為這是不義之財,看都不看一眼。華歆看到金子,雙眼發光,連忙撿起來細細查看,直到注意到管寧冷冷的目光,才把金子扔掉說:“君子怎麼能愛財呢!”

又有一次,兩個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大官乘著轎子從門前經過,華歆羨慕不已,跑到門口看那位大官的排場,回來後不住對管寧稱讚大官的轎子是如何豪華,手下如何氣派。管寧拿出一把刀子割斷席子,對華歆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從今天起,你不是我的朋友。”

在古代,正人君子代表道德修為的高級境界,君子大多是一心讀書的人,他們重義輕財,以國家社會為己任,他們想要得到功名,為的是作出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管寧就是這樣一位君子,通過撿金片和看轎子兩件事,他看穿了朋友華歆的貪財與虛榮,俗話說“人以群分”,以管寧的正直,自然不屑於與華歆結交。

“管寧割席”是我國著名成語,人們常常拿管寧做例子,教導他人要妥善選擇自己的朋友。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可小看朋友對自己的影響。當年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就是希望孟子在一個有很多正人君子的環境下,受他們的熏陶長大,並結交高尚的朋友。有時候,你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來往,一定程度選擇了一種人生。

常言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這些特長都有可能轉化為對自己的援助。也有人說交朋友最好能像戰國的孟嚐君那樣,連雞鳴狗盜之人也能結識。但他們忘記了,孟嚐君結交的不是偷雞摸狗的強盜,他們在孟嚐君有難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是有節操、能夠急人之危的君子。結交朋友首先要看的不是對方的相貌、才能、家世,而是他的人品。我們國家曆來講求君子之交,如果一個人的朋友有君子的品德,就像管仲遇到鮑叔牙,他可以將自己的一切托付給這位朋友。

選擇什麼樣的朋友,代表了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不論是芳香還是惡臭,聞得習慣了都會習以為常。選擇一個有德行的人做為朋友,不知不覺會受到他的熏陶,模仿他的舉止,讓自己的素質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高;相反,選擇一個沒有品德的小人做朋友,自己也會變得自私、狹隘,更可怕的是,因為身邊都是這樣的人,察覺不出自己的缺點,久而久之,對壞事習以為常,自己也變成了同樣的惡人。

最近,周亮的母親常常為上高中的兒子煩惱。今年高一的周亮在開學一個月後交了個好朋友,這個男孩是附近有名的小混混。周媽媽好幾次看到他和一群社會人士混在一起抽煙,還聽說這個孩子經常打架滋事,就連上高中也是靠著家裏有錢。

再說周亮,這個孩子從小就聽話,學習用功,成績一直不錯,所有老師都誇他是重點大學的苗子。周媽媽擔心兒子跟小混混在一起會變壞,幾經考慮,她鄭重地和兒子談了一次話,希望兒子能交一些學習好、品德好的朋友。周亮則抗議說,他認為這個朋友人很好,很夠義氣,也很有思想。母子二人常常為這件事發生爭吵,周亮我行我素,依然和那個男孩來往。想到兒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周媽媽不再多管。

過了兩年,令周媽媽驚訝的事發生了,和兒子在一起的男孩像是變了一個人,不但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和人接觸彬彬有禮,過去那些打架抽煙的毛病也全都改掉。高三開始,男孩和周亮一樣進入高三快班,每天都來周亮家裏複習功課。一年後,兩個孩子一起考上了重點大學,讓周媽媽喜上眉梢。

當我們總是想要選擇一個值得尊敬、值得學習的人成為朋友時,千萬不要忘記一點:友誼是雙方的、感情的付出是相互的。當我們考慮對方能為自己帶來什麼時,也要努力思考自己能為對方做些什麼。真正的友誼都是相互的,當兩個人願意朝好的方向發展,自然會選擇二人身上的優點作為標準,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好的朋友,會讓人受益終身。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什麼樣的朋友算是知己?古書上說:“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說的是正直的、敢於指出你缺點的朋友能讓你一生都有好的名聲。當所有人都礙於情麵、出於懼怕,對你的缺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真正的朋友卻會一針見血地說出它,讓你改正。真正的朋友不希望你因為缺點吃虧,比起自己,他們更關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