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故事吧。
“二戰”期間,在慶祝盟軍於北非獲勝的那一天,家住美國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麗莎白·唐莉女士收到了國防部的一份電報:她的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也是她唯一的親人,那是她生命的全部啊。
伊麗莎白·唐莉無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嚴酷事實,她的精神到了崩潰邊緣。她痛不欲生、心生絕望,覺得人生再也沒有什麼意義,於是她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然後找一個無人的地方默默地了此餘生。
在清理行裝的時候,伊麗莎白·唐莉忽然發現了一封幾年前的信,那是兒子在到達前線後寫給她的。信上寫道:“請媽媽放心,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我的教導,無論在哪裏,也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災難,我都會勇敢地麵對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能夠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遠以您為榜樣,永遠記著您的微笑。”
頓時,伊麗莎白·唐莉熱淚盈眶,她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看到兒子就在自己的身邊,用那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關切地問:“親愛的媽媽,您為什麼不按照您教導我的那樣去做呢?”
“是啊,我應該像兒子所說的那樣,用微笑埋葬痛苦,繼續頑強地生活下去。我沒有起死回生的魔力改變現實,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伊麗莎白·唐莉一再對自己這樣說,並打消了背井離鄉的念頭。後來,她打起精神開始寫作,著成了《用微笑把痛苦埋葬》這本書,一舉成就了她作為一名出色作家的榮譽。
盡管遭遇了巨大的痛苦,但伊麗莎白·唐莉沒有盲目地沉溺於痛苦,她靜下心來,練習微笑,最終重新拾起歡笑,勇敢地投入新生活的懷抱。她的堅強與勇敢、她的豁達和樂觀,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
痛苦是我們人生路途中不能避免的一部分,就像天總會下雨一樣。然而,大多數人的苦難比起伊麗莎白·唐莉來所遇到的算是小痛。看到她都能用充滿陽光的微笑去麵對,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痛苦呢?
現在,請你對鏡自視,鏡子裏麵的那個“他”是不是皺著眉頭、一臉苦相,嘴巴緊緊收縮,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像是被人偷走了全部家財一樣?你瞧,“他”是不是一副痛苦不堪的形象?微笑吧,讓痛苦滾開,離你遠點!
微笑是一種境界,達到這個境界依靠的是磨煉;微笑是一種心態,要獲得這種心態得益於修養。不過,微笑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幾乎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隻需要將嘴角稍稍向上一揚,一種向日葵般的陽光便折射出來。
不論你目前遇到了多麼嚴重的困境,甚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不必整天愁眉苦臉、悲痛萬分。靜下心來,用心微笑,你會發現痛苦感逐漸削減,內心多了幾分快樂,生活也因此變得輕鬆了。
【靜心小語】
微笑,是一種一笑而過的氣魄和勇氣,是一種難得的鎮靜與豁達,如此,其性也平,其情也安,從而便少了痛苦,多了快樂。這就是微笑的力量。不管現實讓人多麼痛苦不堪,靜下心來上揚嘴角,讓快樂成為生活的主格調吧。
人生如茶,用坎坷將這杯茶沏開
沒有沸水衝沏,沒有浮浮沉沉,茶葉便不會散發它的清香。
沒有始終波瀾不驚的大海,也沒有永遠平坦的大道,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道路上,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災難、失業、失戀、離婚、破產、疾病等方方麵麵、大大小小的坎坷。
這時候,我們陷入痛苦的情感之中實屬自然。但是,若不想讓痛苦一直主宰自己的生活,若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你就需要在坎坷中靜下心來,調整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坎坷很美,是讓自己成長和完美的助推劑。
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靜神觀看杯中那沉浮的茶葉,同樣是上好的鐵觀音,用溫水沏成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麵上,沒有沉浮,茶葉便不會散發它的清香;而用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浮了又沉,沉了又浮,茶葉就能釋放出它春雨般的清幽、夏陽似的炙熱、秋風似的醇厚、冬霜似的清冽。
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又何嚐不是茶呢?那些不經曆坎坷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靜地懸浮著,彌漫不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茶,於浮浮沉沉中溢出了生命的一縷縷清香。
由此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你遭遇坎坷的時候,不要讓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靜下心想想自己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感謝坎坷給了你展示生命清香的機會。
由於是家中的獨女,自小被父母萬般疼愛和照顧,曉夢就像溫室裏的花朵一樣脆弱,這不,她最近因為工作上遇到了些小坎坷,就嚷嚷著不再去上班了,將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整天唉聲歎氣、痛哭流涕。
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突然意識到曉夢之前的生活太順利了,意誌力和承受力嚴重薄弱,她必須要改變這些不好的狀況。但是,父親沒有給曉夢講那些開悟人的大道理,而是把曉夢帶進了廚房,一堂“生活實踐課”從此改變了曉夢。
父親把3個同樣大小的鍋裏裝滿一樣多的水,然後將一根胡蘿卜、一個生雞蛋和一把咖啡豆分別放進不同的鍋中,再把鍋放到火力一樣大的3個爐子上去燒。不到半個小時,在曉夢的疑惑中,父親將煮好的胡蘿卜和雞蛋放在了盤子裏,將咖啡倒進了杯子,微笑地問曉夢:“說說看,你見到了什麼?”
“當然是胡蘿卜、雞蛋和咖啡了。”曉夢一頭霧水。
“那麼,你再來摸摸或用嘴唇感受一下這3樣東西的變化吧!”父親說。
曉夢雖然疑惑不解,但還是照做了。
這時,父親不再微笑,而是十分嚴肅地看著曉夢說:“你看見的這3樣東西是在一樣大的鍋裏、一樣多的水裏、一樣旺的火上,用一樣多的時間煮過的,可它們的反應卻迥然不同:胡蘿卜生的時候是硬的,煮完後卻變得綿軟如泥;生雞蛋是那樣的脆弱,蛋殼一碰就會碎,可是煮過後連蛋白都變硬了;咖啡豆沒煮之前也是很硬的,雖然在煮過一會兒後變軟了,但它的香氣和味道卻溶進了水裏,變成了香醇的咖啡。”
見曉夢似乎仍然不解其意、一臉茫然,父親便接著說:“孩子,麵對生活中的坎坷,你是像胡蘿卜那樣變得軟弱無力,還是如雞蛋一樣變硬變強,抑或像一把咖啡豆,全身受損卻不斷向四周散發出香氣呢?簡而言之,生活中的強者會讓自己和周圍的一切變得更加美好而富有意義。”
聽了父親的這番話後,曉夢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她紅著臉低下頭,為自己這段時間的表現而慚愧。從此,無論生活中再遇到什麼坎坷的時候,曉夢總是能夠快速地戰勝痛苦,快樂積極地開始新的每一天。
人逢於世,遭遇淒風苦雨實屬自然。對於弱者來說,坎坷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是泯滅意誌甚至導致沉淪的深淵;而對於強者而言,坎坷則是磨煉意誌的訓練場,是助其成長的必經之路。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則是萬丈深淵。”人格的偉大無法在平庸中形成,隻有曆經坎坷的磨難後,視野才會開闊,靈魂才會升華。巴爾紮克的一生的確也印證了這點。
巴爾紮克雖為貴族出身,但一生坎坷。小時候母親對他冷漠無情,他不但缺少母愛,並且好像是家庭裏多餘的人。巴爾紮克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曾憤憤地說:“我經曆了人的命運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從學校畢業後,為了獲得獨立生活和從事創作的物質保障,巴爾紮克曾試筆並插足商業,從事出版印刷業,但都以破產告終。從1819年夏天開始,他整天躲在一間簡陋寒酸的閣樓裏伏案寫作,他不僅先後經曆過18次退稿,還在與書商打交道的過程中受騙,以致負債累累。為了躲避債務,巴爾紮克不得不多次遷居,他對朋友說:“我經常為一點麵包、蠟燭和紙張發愁,我常像兔子一樣四處奔跑。”
經曆了太多社會中混亂的人情世故,遭逢過無數的否定和不幸,巴爾紮克的生活幾乎是一團雜草,但是他並沒有沉迷於這些痛苦的黑暗中,而是默默地體味著生活,從而增加了無限的感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與此同時,他繼續堅持創作,並且潛心研究哲學、經濟學、曆史、自然科學、神學等領域,積累了極為廣博的知識。這就是為何他的作品集能令人潛心拜讀、能夠成為偉大作家的奧秘。
不受寵愛、被騙負債、屢遭退稿、窮困潦倒……這些坎坷足以打倒一個人,但是巴爾紮克的一大優點是能在如此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靜心思索、不屈不撓,他便是被沸水沏開的那壺好茶,因此他走出了紛擾和痛苦,收獲了成功與快樂。
3000年前,《孟子·告子下》中就提到了這樣的觀點:“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坎坷,是成長的助推劑,是前進的發動機。無須對不佳的際遇、一時的坎坷抱怨,乃至痛苦逃避,靜下心來借此豐富自己的閱曆、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能將其變成美好未來的前奏,生命如花般盡情綻放。
人生如茶,用坎坷沏開自己吧。
【靜心小語】
在坎坷中靜下心來,調整自己的內心,你會發現坎坷中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如此,視野會更開闊,靈魂會得到升華。坎坷是讓我們成長和完美的助推劑,因此,無須讓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學著感謝它吧。
吃得苦中苦,換來甜中甜
踩在泥濘的地麵上,才能留下無法磨滅的足跡。
幾乎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注定了這是一場不得輕鬆的旅行,而辛勞和苦難是我們不能不經曆的。但這並不能認定說,人間沒有樂趣或生命沒有價值,我們大可不必為此深感痛苦。
誰不願意自由舒適地享受甜美生活呢?但是,我們更需要靜下心來看待苦難。要知道“苦難是一把犁,它一麵犁破了你的心,一麵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不知苦痛,怎能體會到甘甜和快樂?
我國民間有一個習俗:一個孩子剛剛生下來時,喂養的不是純淨水,也不是母乳,而是大黃。然後,逐漸喂以甘草汁,最後才進入正常喂食的哺乳過程。這裏包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要想嚐到甜,就要先知道苦的滋味,先苦後甜。
吃苦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事情,要想獲得快樂的人生,就要深深地懂得在苦難麵前冷靜一點、坦然一點,給生命一個無限韌性和耐力的意識,也就是說要願吃苦、能吃苦、敢吃苦,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個性。
詩人泰戈爾曾說過:“上天完全是為了堅強我們的意誌,才在我們的道路上設下重重的障礙。”許多人之所以偉大,都來自他們能夠從容淡定地承受苦難,最好的才幹往往是從烈火中冶煉出來的。
有這樣一個小和尚,剛出家的時候,被住持安排做行腳僧。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化緣,回來還要念詩誦經,自是辛苦勞累。一年多過去了,小和尚覺得自己太辛苦了,便在一天偷起懶來,躲在房間裏睡大覺。
不料,住持發現了這件事情。小和尚剛開始有些害怕受到主持的責罵,但事已至此,他頓了頓情緒,決定將自己的委屈說出來:“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雙鞋子,可是別人一年一雙瓦鞋都穿不破!”
住持沒有責罵小和尚,而是微微一笑說:“昨天下了一夜的雨,我們到外麵去走走吧。”於是,兩人一同走到了寺廟的前麵,停下來腳步,眼前是一段黃土坡,路麵在昨夜雨水的浸泡下顯得泥濘不堪。
住持摸了一下花白的胡須,問道:“你昨天下山去化緣,是不是在這條路上走過?”
小和尚回答說:“嗯,是的。”
住持接著又問:“那你還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小和尚撓了撓腦袋說:“不能,昨天白天沒有下過雨,這條路又幹又硬。”
住持說:“要是今天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小和尚回答:“嗬嗬,當然能了。”
住持聽後,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說道:“踩在泥濘的地麵上,才能留下無法磨滅的足跡。世上所有的事情都一樣,你要想成為一個有大境界、大作為高的大師,就要比別人多吃一些苦,否則隻能做一輩子的小和尚。”
小和尚聽後,恍然大悟。從此,他不再叫苦叫累,而是勤奮地下山化緣,認真地念詩誦經,最終他成為一名很有造詣的大師,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做出了很大的曆史功績。他,就是唐代著名的鑒真大師。
苦難對於我們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鑒真大師之所以能夠靜心修煉、大有作為,正是因為他懂得苦難的好處,在吃苦的過程中接受了更多的磨難,鍛煉了更為頑強的膽魄和意誌。
靜下心來,相信你會認可這樣一個結論:吃苦是一個人的命運從悲涼走向熱烈的過程,是一個人從怯弱步向強悍的橋梁。所以靜下心來,將苦難看淡一點,學著從苦難中提高和升華自己吧。
王永慶從一個米店的小學徒,曆經苦難,一步步發跡,成為聞名世界的“塑料大王”。他的成功說明了:但凡能吃苦耐勞的人,很少有無所建樹的。這正印證了“嚐得苦中苦,換來甜中甜”的名言。
王永慶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由於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擔負著繁重的家務。6歲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腳擔著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後兩百多級的小山坡,再趕到山下的水潭裏去汲水,然後從原路再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