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學勇敢

鼓勵孩子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敢於邁步,才有進步。”這句話我們並不陌生。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絕不可能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家夥,他們無一例外都是那種敢於迎接挑戰的勇敢者。然而你的孩子呢?他是不是不敢大聲說話、遇到危險就抱頭鼠竄?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要主動激活孩子的勇敢基因,讓他看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什麼怪獸、陌生人、挫折,而是自己!鼓起勇氣戰勝自己,那麼未來的路就會一帆風順!

帶孩子去看各種動物,鍛煉膽量

小妮從小就害怕動物,大的小的、有毛的沒毛的、漂亮的醜的,她都害怕,就連家裏的動物玩具,她也會害怕。所以,家裏什麼動物都沒有養過。

有一天下了一場大雨,雨後天氣非常涼爽,爸爸就帶小妮出去散步。小妮和爸爸剛來到外麵,就看到地上有許多蚯蚓,它們正痛苦地扭曲著身體,看起來可怕極了。小妮緊緊拽著爸爸的胳膊,一動也不敢動,哇哇大叫著讓爸爸快趕走這些蚯蚓。

爸爸伏下身子,耐心地告訴小妮:“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本來是待在土壤裏的。但因為下雨,土壤中進入了大量的雨水,土地中的氧含量下降,蚯蚓就來到土壤外麵呼吸新鮮的空氣。但是如果它們長期在外麵,很快就會被曬幹而死亡,你說咱們是不是應該把蚯蚓放到花壇的土裏,免得它們被曬幹是不是?”

小妮聽了爸爸的話,沒有吭聲,她猶豫了一會兒,然後慢慢蹲下來,試著去捏腳邊的一條蚯蚓,當爸爸正為她的舉動高興時,那個蚯蚓忽然動了一下,小妮“啊”的一聲尖叫起來。

爸爸連忙鼓勵她:“不要怕,小妮,蚯蚓的膽子很小,它會被你的尖叫聲嚇死的。慢慢來,蚯蚓是人類的好朋友,它不會傷害你的!”

爸爸一邊說,一邊用手拿起了蚯蚓,把它輕輕地放在了花壇裏,笑著對小妮說:“你看,蚯蚓沒有傷害我對不對?”

在爸爸的鼓勵下,小妮的膽子也大了起來。爸爸把一個塑料袋,疊了好幾層,套在小妮的手上,小妮蹲下身把蚯蚓都送到了土地裏。從這以後,小妮的膽子仿佛大了一些。爸爸感到很高興,就經常帶她去看那些可怕的動物。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膽子都很小,不敢在眾人麵前說話,不敢一個人睡覺,可是有的孩子卻非常害怕動物,像故事中的小妮一樣,見到小動物就躲得遠遠的,甚至在電視上看到都會害怕,這樣的孩子膽子就未免太小了。

從心理學角度講膽小源於不自信,不自信便不敢承受壓力,遇事容易退縮逃避,這種心態在學習中也是有害的。膽小的孩子容易緊張、害怕,不敢坦然麵對陌生人,將來在人際關係方麵也是不利的。

孩子膽小有很多的因素:先天因素、環境因素、家庭教育不當等,父母要想改變孩子膽小的情況,就要弄清孩子膽小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麼父母具體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膽小的情況呢?看看下麵幾種方法:

1.在家裏養寵物

要想完全避免和動物接觸是不可能的,因為生活中,小動物無處不在。雖然有的動物會對人造成傷害,但大多數動物都是人類的朋友。與其害怕,不如讓孩子去接觸小動物,喜歡上小動物。

父母可以啟發孩子的愛心,對他們說:“你看,狗狗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也沒有自己的家,多可憐啊,我們帶它回家好不好?”孩子們一旦覺得動物是柔弱的,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厲害和可怕,一般都會同意把動物帶到家裏。

讓孩子與動物慢慢地相處,把照顧動物的責任交給孩子,父母在一旁指導,慢慢地培養孩子的膽量,時間久了,孩子也就不會再害怕小動物了。

2.帶孩子去接觸、了解動物

除了在家裏養寵物,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到外麵去和不同的動物接觸。比如帶孩子去廣場上和鴿子親密接觸,鼓勵孩子去給鴿子喂食,讓孩子知道動物並不可怕。也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讓孩子看看老虎、獅子等動物,告訴孩子動物們有它們自己的世界,它們關在裏麵,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孩子們求知的欲望都比較強烈,可以讓孩子多了解一些動物的知識。例如像小妮的爸爸那樣,告訴孩子蚯蚓的一些知識,也許在了解了之後,孩子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3.莫要嚇唬孩子

有些孩子的膽量其實沒那麼小,純粹是被父母嚇的。孩子哭鬧時,一些父母無計可施,就嚇唬孩子:“別哭了,再哭大灰狼來了。”“別鬧了啊!再鬧鄰居家的小狗狗就來找你了啊!”一邊說一邊還作出可怕的手勢。孩子本來膽子不是很小,也不是很怕小動物,可經不住父母這麼三番五次地嚇唬,就會認為動物都是很可怕的,膽子也就越來越小了。

所以父母切莫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就算嚇唬住了孩子,阻止了孩子的哭鬧,但卻給孩子的心裏留下了陰影。

趕走“怕”先生,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課堂上,老師拿出了一個“0”的圖形,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

一個小朋友說:“這不就是零嗎!”

其他的小朋友也紛紛附和說:“對,對!是零!”

有一個小朋友飛飛卻說:“這是麵包圈。”

飛飛的答案遭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什麼麵包圈,明明就是零嗎!”

飛飛卻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看看我手裏的麵包圈,不是和老師手中的圖形一樣嗎?”小朋友們看了看飛飛手中的麵包圈,都不說話了。

老師看到這裏,不再沉默了,她說:“小朋友說這個圖形是零,沒錯!飛飛說它是麵包圈,也沒有錯!老師沒有說過這個問題隻有一個答案啊,飛飛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值得表揚的。小朋友們還覺得這個圖形像什麼嗎?”

受到老師的鼓勵,小朋友們開始七嘴八舌說出自己的想法:“像眼鏡!”“像圍棋子!”“像表盤!”“像太陽!”……

雖然有的小朋友形容得不是很貼切,但老師還是微笑地點了點頭:“你們說得都對,老師就是想讓你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不要怕說出來別人會嘲笑自己,隻要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的,也是值得鼓勵的事情。”

中國的父母喜歡“乖孩子”,認為循規蹈矩的、聽話的,甚至一味順從的,才是好孩子。實際上這樣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長大後不敢突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很難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孩子們正是最單純的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看法,也許這些看法聽起來是那麼奇怪,甚至幼稚可笑,但這又有什麼關係,敢於表達是勇敢、自信、有主見的表現,比起那些“人雲亦雲”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表現顯得多麼可貴。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扼殺他們的天性。敢於說出自己想法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是打開的。在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張揚了個性,放飛了心靈,解放了思想,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既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又提高了他們的自信。

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呢?不妨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1.對孩子的話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當孩子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千萬不可冷漠對之,或敷衍了事。就像一天早上,孩子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昨晚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媽媽擺擺手說:“別說了,快吃飯!一會兒上學要遲到了!”晚飯時,孩子又想起昨晚的夢境,對媽媽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可有趣了!我給你講講吧。”媽媽不耐煩地說:“一個夢有什麼好講的,趕快寫作業。”說完就走了,留下孩子一個人失落地站在那裏。

這樣的事情如果一次倒也罷了,次數多了,孩子有什麼想法還會和父母說嗎?

2.幫孩子說出他的想法

有些孩子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不是不敢,而是不知道怎麼說。因為孩子的詞彙量比較少,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說出來怕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索性就不說了。

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就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可以讓他們多看一些故事書,看完了向父母講述一遍。多和孩子聊天,當孩子表達不清楚時,父母在旁邊給予補充,幫助孩子表達得更清楚和完整。

比如,當孩子吞吞吐吐說不清楚的時候,父母可以一邊聽一邊引導孩子:“哦,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幫孩子把他沒有表達出的意思說出來,孩子一定會很興奮:“對,對!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父母切忌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話:“你到底想說什麼呀,說了半天也說不清楚,別說了!”一旦如此,孩子下次一定不會再把他們的心裏話告訴他們了。

3.孩子有表達的權利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很多想法顯得幼稚、無聊甚至是錯誤的,即便如此,孩子仍然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成功的父母,允許孩子對任何事情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簡單地斥責孩子:“你懂什麼!”對於家裏的事情也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而不是說:“小孩子家,別摻和大人的事。”

父母可以就一件事和孩子交換意見,這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和父母平等的,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視的,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

增加知識麵,克服孩子對無知的恐懼

濤濤5歲了,爸爸媽媽帶他到海邊玩。藍色的大海非常漂亮,大家都在遊泳、玩耍。爸爸媽媽給濤濤換上了泳褲,帶上了救生圈,拉著濤濤準備到淺水區玩一會兒。誰知,濤濤站著一動也不動,爸爸媽媽問道:“濤濤,你不喜歡大海嗎?怎麼站著不動呢?”

“我喜歡大海,但,我怕水。”濤濤答道。

“怕水?怎麼會怕水呢,你在家裏也經常在洗手間裏玩水啊。”

“家裏的水不怕,外麵的水怕。”濤濤又說。

爸爸媽媽納悶了,問濤濤:“為什麼怕外麵的水呢。”

“因為,外麵的水會讓濤濤的腿長痘痘,還會化膿,很疼。”

哦,媽媽明白了。原來,有一次媽媽帶著濤濤到一個小公園玩,剛下過雨,小公園有個小水坑,濤濤淘氣,跑過去踩了幾腳,沒想到回家後,濤濤的腿就被細菌感染了,出了痘痘,後來痘痘爛了,腿化膿了,到醫院看後,過了快半個月才完全好。濤濤是因為這件事就對外麵的水產生了恐懼。

爸爸媽媽連忙告訴他:“濤濤,公園裏的水是髒水,有很多細菌,所以你的腿才會被感染,出痘痘,但不是哪裏的水都是這樣的。大海的水經過處理,很衛生,你看好多小朋友都在玩,沒關係,我們過去試試。”

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濤濤終於慢慢走到海邊,嚐試著去接觸大海的水。

濤濤為什麼會恐懼大海的水,是因為他對水不了解,也就是說,是對“水”的無知讓他對“水”產生了恐懼。其實,人們對未知的領域,總是充滿恐懼,比如死亡,比如外星球。而了解的知識越多,對世界的掌控感就越強,因此也更有安全感。

為什麼大山裏的人不敢踏出大山一步,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山的那一邊。因此,增加知識麵,讓視野更開闊、閱曆更豐富,才能更從容地應對一切,包括災難的突然降臨。一個人如果一直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裏,隻是與狹隘的自我對話,就會走進思想的死胡同,遇到困難不懂得變通,一點點困難就覺得大難臨頭,惶恐不安。

前麵我們談到孩子怕動物、怕說出自己的想法,之所以怕這怕那,全在於孩子對所怕的東西不夠了解;為什麼孩子會比大人更容易恐懼,就在於相比大人來說,孩子顯得更無知;為什麼山裏的孩子會比城裏的孩子更羞怯,也在於他們所見的人、事、物都太少。

因此,父母要想讓孩子們克服恐懼,就要增加他們的知識麵,改變他們的無知。要想讓孩子變得堅強,經得起挫折,從容應對生活中的一切變化和難題,就要讓孩子走出狹小的個人天地,走進遼闊的知識海洋,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采取這些操作:

1.鼓勵孩子多讀書

古人說人一輩子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可見,讀書是增長知識,學習別人經驗的重要的一種途徑。父母不要吝嗇給孩子買書,支持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讀書,耐心地給他們講解。在知識的海洋裏,孩子知道了自己的無知和狹隘,這種自知促使孩子更加渴望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這樣,他們未知的領域越來越少,恐懼自然會越來越少。

2.鼓勵孩子多接觸自然

大自然有太多奧妙的知識,等待孩子們去了解。在這裏,他們將體驗到什麼是“美”,什麼是“生命力”;在這裏,他們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獲得豐富的精神養分,使自己天真、爛漫、率性的情懷得到釋放,還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力、感受力、耐力等,使自己變得勇敢、堅強。

所以,周末的時候,父母要多帶自己的孩子到郊外去、到田野去,讓他們了解萬物的生長,自然的變化,這些都是學校和家庭都學不到的知識。

3.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

既然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就說明光讀書是遠遠不夠的。陸遊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要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深入到生活中,親身去實踐。讓孩子多接觸他人,要接觸社會,投入到生活中去,了解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善惡美醜,他們才會在麵對生活的不同問題時,不至於手足無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