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假期的時候帶孩子去旅行,在旅途中,他們要忍受炎熱、口渴、太陽的暴曬和寒風的襲擊,等等。通過旅行,不僅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增長地理、曆史等方麵的知識,還可以鍛煉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忍耐力,甚至迫使孩子學會生存技巧。
例如,讓孩子自己去問路,讓他們學習如何和陌生人溝通,克服和陌生人說話的恐懼。
4.鼓勵孩子多思考
鼓勵孩子多聽、多看、多接觸仍然不夠,還鼓勵他們要多思考。沒有經過自己加工、整理的知識猶如沒有經過消化的食物,不但不會給身體增加營養,還會給身體帶來壞處。
無論是讀書或是旅行還是生活,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並把這些記錄下來。例如,讓孩子在微博、博客或QQ空間寫下他們生活的片段,和更多的人交流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增加對世界的了解和自己的見識,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恐懼“世界末日”這樣無知的言論呢?
■
消除僥幸心理,犯了錯就該勇敢承認
媽媽正在廚房做飯,聽到門響了一聲,但是卻沒有人出聲,媽媽知道這是兒子小天回來了,不過平時他回來的時候都會大聲嚷嚷,今天怎麼沒聲音?好奇的媽媽輕輕走了出去。
兒子躡手躡腳地正往他房間走去,媽媽問道:“小天,你回來了,今天怎麼這麼安靜啊?”媽媽邊說邊觀察著小天的表情。
“今天啊,今天有點累了。”小天說。
“累了?是不是和同學們騎自行車玩累了?”媽媽問他。
這時,媽媽看到小天的表情非常緊張,他支支吾吾地說:“嗯,是,我先進屋了。”
小天進了屋,媽媽不禁有些懷疑,小天的反應有點反常啊。媽媽突然想到,怎麼沒聽到小天推自行車進屋的聲音呢。媽媽連忙到陽台上找,平時自行車都放這裏,一看,果然沒有,客廳裏也沒有。
媽媽想道:“自行車很可能丟了。”這個自行車的價格不便宜,是小天央求了很久,媽媽才買給他的。小天肯定怕媽媽罵他,所以才會顯得心事重重。
媽媽沒有去質問兒子,他希望兒子能主動告訴她這件事,果然,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小天拿著筷子卻吃不下去,他看著媽媽,還沒說話眼淚就先掉下來了:“媽媽,我把自行車弄丟了。我沒有看好,我把自行車放在小區裏,去旁邊玩了一會兒,回來就不見了。”
媽媽把小天摟在懷裏,擦著他的眼淚說:“媽媽知道,自行車丟了,你心裏也很難過。你不是故意的,現在又主動承認了錯誤,媽媽不怪你,以後小心點就可以了。好,現在不哭了,吃飯!”
故事中的小天其實是個好孩子,雖然犯了錯誤,但在經過思想鬥爭之後還是向媽媽主動承認了錯誤。小天的媽媽也是一位好媽媽,雖然孩子丟失了貴重的東西,但媽媽沒有責罵,而是用簡單的話語撫慰孩子的心情,同時又提醒孩子以後要避免再犯這個錯誤。我們應該為這對母子鼓掌。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誤,犯了錯之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父母常常會不經意發現,家裏某個角落裏有損壞的洋娃娃、小汽車、毀壞的衣服等,這肯定是孩子們藏起來的,他們肯定這樣想:先藏起來,也許父母發現不了,那我就可以不用挨罵了。
當父母發現孩子犯了錯之後,問他時,有的孩子會嘴硬:“我沒錯!不是我幹的。”或者裝糊塗:“我不知道啊,不知道是誰弄壞的。”有的孩子甚至會撒謊:“是表弟上次來我們家的時候弄壞的。”
孩子犯了錯誤大多都不敢承認,其實這種心理很正常,就連大人做錯了事情也未必會馬上承認。因為保護自己,逃避責罰是人的本能。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就要理解孩子的心情,態度不能過於粗暴,要給孩子反省的時間。
承認了錯誤,就要承擔犯錯的後果,很多孩子還沒有這種心理承受能力,也沒有這樣的責任感,這是他們不敢承認錯誤的真實原因。這時,父母就要讓孩子知道,犯了錯早晚會讓別人知道的,別妄想能僥幸逃脫,隻要能勇敢承認,就還是好孩子。
父母們可以按照下麵兩個方法來鼓勵孩子:
1.消除孩子怕被責罰的念頭
孩子之所以不敢承認錯誤,無非是怕父母的責罵。有些孩子本來想主動承認錯誤,但一想到說出來麵臨的是父母歇斯底裏的一頓臭罵,甚至是皮肉之痛,誰還敢承認錯誤。
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們犯了錯時,應該消除他們心中的負擔,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事,能和爸爸說說嗎?即使是你做錯了也沒關係,爸爸和你一起想辦法補救,但是你要隱瞞錯誤或者說謊,那就比犯錯更嚴重了。”
相信孩子在父母這樣的循循善誘下,一定會承認錯誤了。
2.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彌補錯誤
做錯了事,不但要承認錯誤,還要承擔後果,想辦法去彌補錯誤,這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的真正所為。但孩子的能力畢竟有限,靠他們個人的力量有時無法獨自承擔後果,這就需要父母輔助他們去完成。例如,孩子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貴重的花瓶,但孩子沒有經濟能力去賠償,父母就要帶著孩子一起去給鄰居道歉,並買一個新花瓶給鄰居送去。
這樣,孩子會通過補救自己的錯誤,對錯誤有了更深的反省,下次再犯錯的可能性就小了。
■
父母壞脾氣,孩子沒勇氣
老鄭參加完家長會,怒氣衝衝地坐在沙發上,死死地盯著兒子。片刻之後,他咆哮道:“你給我抬起頭!”
見到此,媽媽也很緊張,趕緊擋在兒子前麵:“你幹什麼?老師跟你說什麼了,你就對兒子這麼凶?”
老鄭氣急敗壞地點上煙,吼道:“我就沒見過這麼窩囊的男孩!老師讓他當幹部,可他說什麼也不幹。真是丟人!”原來,這個學期重新選班幹部時,老師想讓小孟競選體育委員。可是,小孟自己卻不積極。老師問他為什麼,小孟說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又沒有當過幹部,怕同學沒人聽他的。
老鄭講完這些後,心中的憤怒仿佛更加熾烈了,指著兒子繼續罵:“老師都說你行,你自己怎麼就這麼沒出息,怎麼這麼膽小?我算看出來了,你也就這麼點出息了!”
整個晚上,兒子都是流著淚度過的。從此以後,他的膽子更加小了,幾乎什麼都不敢幹。因為,他害怕爸爸的大嗓門,害怕爸爸舉起的拳頭……
每一個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人上人”。於是,每當發現孩子因為膽小、不自信而失去鍛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時,父母往往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因此一味地批評孩子窩囊、沒出息,希望孩子能夠勇敢一點、自信一點。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挖苦諷刺乃至打罵,真的可以喚醒孩子的勇氣嗎?甚至,也許正是因為你的壞脾氣,反而導致孩子在膽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剛剛接觸世界的孩子,都有一種展現自己能力的願望,希望有機會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但機會來到時,孩子卻因為種種原因膽怯了,退縮了。這時,孩子自己的心裏也很難過,很矛盾,甚至很痛恨自己。父母的訓斥和批評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使孩子的心情更加沉重。父母越罵,孩子越怕;父母越打,孩子越怯……就這樣,父母的訓斥與孩子的膽怯,成了無休止的惡性循環……
壞脾氣的父母,從來沒有意識到:孩子本來就缺乏自信,在“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驅使下,給孩子定位為窩囊、沒出息、丟人等,隻會使孩子更加懷疑自己、更加沒有自信,並從此背上一個思想包袱:“連爸爸媽媽都這樣說我,看來我真的是不行,真的沒有本事。”這樣的孩子,自然不敢麵對挑戰。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父母還是應當改正壞脾氣,多用平和的態度,以此激勵孩子的勇氣:
1.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孩子之所以沒有勇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孩子剛想做什麼,父母立刻說出打擊的話:“瞧你那熊樣,你能做得好嗎?”這樣,孩子自然不敢迎接挑戰。父母應當改變這種教育方式,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哪怕失敗也無妨。
一天,花花正在院子裏玩,這時看見爸爸拿著氣筒走了出來。花花好奇地說:“爸爸,你這是要幹什麼?”
“我要給你的皮球打氣呀!”
花花說:“那,那讓我自己試試可以嗎?”
爸爸知道,花花從前根本沒有用過氣筒。不過他還是答應了女兒的請求。他給花花說明了打氣的方法後,就將氣筒遞給了女兒,然後站在一旁看著。
“一下,兩下……”花花一邊打著氣,一邊查著次數。突然,“嘭”的一聲,皮球爆炸了!花花嚇得躲在一旁不敢說話。
“哈哈……”爸爸笑著摟住她說,“乖女兒,沒關係的!這次你打得太足了,下次一定要注意,知道嗎?”
“嗯!”看到爸爸沒有訓自己,花花用力地點了點頭。後來,在爸爸的指導下,她又學會了打雞蛋等一係列事情。花花很高興,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在學校文藝委員競選中,也成功拿到了頭名!
花花的勇敢,正在於通過動手的培養。如果孩子缺少這樣的鍛煉機會,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也不能勇敢地抓住機會展示自己。所以,當孩子提出自己動手時,父母不要拉著臉拒絕,而是應當多支持他。
2.鼓勵孩子迎接挑戰
平常生活中,父母應當多鼓勵孩子迎接挑戰。例如競選班幹部,父母可以指出他的優勢、能力,讓孩子能夠正視自己的能力和在老師、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幫助孩子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即使孩子出現了膽怯、不自信的現象,父母也要控製好自己失望、著急的情緒,給孩子以安慰。父母可以說:“怕什麼,大不了咱們從頭再來”,這遠比“你就是個廢物”更有積極的力量。
■
孩子為何懼怕開口
冰冰很小的時候,由於父母在外地工作,她一直和鄉下的姥姥一起生活,直到上學的年齡才來到父母身邊。冰冰在鄉下接觸的人不多,很少與人交流,再加上姥姥除了照顧她吃喝,很少對她進行其他的教育,導致冰冰很多方麵都和其他的孩子有差距。
到了城裏,環境的轉變,導致冰冰更內向、更自卑了。所以,她一說話就臉紅,意思也表達不清楚,聲音跟蚊子叫差不多。上課從不敢舉手發言,跟同學們也很少說話。在一次班會上,老師要求每個同學都上台發言,冰冰上去之後非常緊張,哼哼半天也沒說出一句話。
有時家裏來客人,冰冰幹脆就躲在屋裏不出來,省得出去不知道說什麼。有時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委屈的時候,她也不敢說。受到同學欺負時,她也是默默忍受,從不知道怎麼為自己辯解。
父母看到冰冰這種情況,很是憂慮,想改變她這種狀態,就送冰冰去學朗誦,但是幾個月過去了,她還是很怕開口說話。
孩子們大多有著很強的表現欲,他們總是喜歡把自己的畫給父母看,學了什麼新歌回來唱給爸爸媽媽聽,尤其是在熟悉的人麵前他們更愛表現自己,“人來瘋”的孩子也不乏少數,甚至還有一些“話癆”。
但另外一些孩子卻恰恰和他們相反,他們話不是多,而是特別少;他們不喜歡在人前表現,總是往人後躲。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人麵前侃侃而談,到了陌生人麵前卻一句話也不說,反差很大。父母也搞不清楚他們是愛說話還是不愛說話,其實這樣的孩子是因為怕自己說錯話被人嘲笑,而父母不會嘲笑他們,所以他們不怕在父母麵前說話。
孩子不愛說話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夠自信,他們的表現欲望被某些因素壓抑了,就會懼怕當眾說話。就像故事中的冰冰一樣,接觸的人少,鍛煉的機會少,因此不太會說話,沒有勇氣開口,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樣的孩子,自然稱不上是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擺脫這種狀況,就要讓孩子經常鍛煉,但一定要有耐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一點點建立自信。不要在他們不想說的時候,強迫他們去說,這樣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怎樣才能讓孩子敢開口說話呢?父母們可以嚐試下麵幾種方法:
1.製造情境,讓孩子有說的衝動
父母可以嚐試帶孩子到各個地方、參加各種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觸景生情”,對人、事物有更多自己的感受,有了強烈的情感體驗之後,孩子很少能壓抑自己的,會不由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父母也可以引導孩子說話,讓他自然而然地參與到談話中來。
比如,帶孩子去看雨後的彩虹,當孩子看到美麗的彩虹時,很難不發出讚歎:“哇,彩虹真美啊。”父母就要接住孩子的話:“知道彩虹為什麼這麼美嗎?……”孩子對這樣的話題一般都會很感興趣,會不由自主和你聊起來。
2.讓孩子感受語言的魅力
中國的文字是很美的,尤其是用語言表達出來,抑揚頓挫,很有音樂感。父母要讓孩子愛上文字,愛上語言,愛上說話,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父母還用擔心孩子不愛說話嗎?
例如,父母可以帶孩子看話劇、聽相聲、演講、朗誦等,當孩子看到語言是這麼豐富、有趣、有魅力,他也想擁有這麼有魅力的語言,自然就會努力去說話了。
3.找回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敢開口說話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自信,隻有幫孩子治好這個根,才能真正解決孩子不敢說話這個問題。
要想幫孩子找到自信,就要結合上麵兩條方法了,孩子的自信不會憑空來,一定是在說話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父母一定要按照上麵兩條方法,讓孩子想說,喜歡說,然後不斷地鼓勵,讓懼怕開口的“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