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學堅韌

如何麵對改變和失去

有一句話說得好: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樣的性格才有助於收獲人生最甜美的果實呢?堅韌!性格堅韌的孩子,不會被挫折擊倒;性格堅韌的孩子,會用微笑迎接挑戰;性格堅韌的孩子,會爆發出難以想象的潛能;性格堅韌的孩子,會激活情商的能量,讓人刮目相看!既然堅韌的性格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還等什麼?讓孩子學會堅韌,學會如何麵對改變和失去吧!

挫折,沒什麼大不了的

有一隻狗,它的名字叫做“挫折”,是一隻凶猛且長得很奇怪的狼狗。

有一天,一個人在街上賣這隻狗。一個商人看到了,就走了過去。他膽子非常小,小心翼翼地問:“這小家夥看起來挺好玩的,它叫什麼呀?”

賣狗的人說:“它叫‘挫折’,你要嗎?”

商人沒見過這種動物,於是說:“要,要!”他買下了這隻狗,賣狗的人還幫它把“挫折”送到了家裏。

賣狗的人走了,這個商人來到“挫折”麵前,想摸一下它,他剛伸出手,挫折就凶狠地叫了一聲:“汪!”嚇得他渾身發抖。他蹲下來,大著膽子又伸出手,誰知,“挫折”猛地張開嘴咬斷了他兩根手指頭。商人嚇得轉身就跑,“挫折”在後麵瘋狂地追他,商人慌張之中掉進了河溝,“挫折”對著他狂叫了一陣才離開。商人被路人救上了岸,差點命都沒了。

這隻凶狠的狼狗——“挫折”跑到了路上,被另一個商人遇見了,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他走上前,想撫摸它那光滑的皮毛,“挫折”凶狠地叫了一聲:“汪!”還想朝他撲過來,這個商人勇敢地拿起馬鞭朝“挫折”狠狠地抽了兩下,它立刻老實了,從此對商人再也沒有亂叫亂咬過。很快,鎮子上也都知道了這個奇怪的動物。

這一天,兩個商人一起到廟裏進香拜佛,就問廟裏的老和尚:“師父,那個叫‘挫折’的動物,到底是什麼啊?”

老和尚笑了笑,說:“挫折呀,不過是一條狗!沒什麼了不起的,你要怕它,它就凶狠;你要不怕它,它就被你馴服!”

是的,挫折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這隻狗,可別像第一個商人那樣,被它嚇得到處跑。對於挫折的態度,蘇軾早就告訴我們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是說,人一輩子都會遇到很多挫折,別把它太當回事兒。

太順不見得是件好事,中國人把“少年得誌”當做人生三大不幸之一,就是因為,少年得誌意味著未經人世坎坷便意氣風發,使人習慣順境,日後一旦遭逢艱難境遇便容易一蹶不振,信心喪失殆盡,後半生窮困潦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非常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所以,“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繼智商和情商之後,“逆商”也不斷被人提起,所謂逆商,就是指人們麵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麵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一個人的逆境情商越高,越能走出生活的逆境和挫折,越能獲得成功。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一塊平凡的石頭,都需要“打磨”,而挫折與坎坷無疑是一塊“磨刀石”,生命隻有經曆了它的打磨,才能閃耀出奪目的光芒。對於強者來說,挫折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是成長的催化劑。

實際上,孩子們若能正確地對待挫折,挫折不但沒什麼大不了,還會成為他們人生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他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陽光總在風雨後,”經過挫折“洗禮”後的人生,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那個時候,孩子的情商自然會讓人刮目相看!

對於這一點,父母需要有最清楚的認識:命運對待每個人並不是完全公平的,或許你的孩子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天資也不那麼聰穎,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就如打牌一樣,把一手好牌打贏沒什麼了不起,把“臭牌”打贏才是真的了不起。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利用一切機會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向孩子灌輸“挫折,沒什麼了不起的”的觀念。比如,你在打牌的時候摸到了一副臭牌,兒子站在旁邊觀看,一看爸爸的牌不好,不禁唉聲歎氣,不時說著:“完了,別打了,認輸吧。”但父親一點都不著急,始終保持平靜,並靠著出色的牌技贏得了牌局。

事情過後,你就要利用這次機會教育兒子,告訴他:“命運就像這撲克牌,誰也不知道自己抓到的是好牌還是壞牌,但不能因為抓到了壞牌就不打了。就像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一樣,能輕易地認輸嗎?把一手好牌打贏誰都能做到,但能把‘臭牌’打贏才是真的了不起,就像克服了挫折的人生才更有意義一樣!”

麵對新人新環境,孩子該怎樣適應

有三隻蜥蜴,它們是好朋友,有一天,它們一起散步,其中一隻蜥蜴看到周圍的環境與自己身體的顏色不一樣,便對另外兩隻蜥蜴說:“周圍的環境和我們身體的顏色差太多,很不方便我們隱藏自己,住在這裏實在是太不安全了,要想個辦法改變環境才行。”

另一隻蜥蜴說:“改變環境可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不如我們搬家吧,到適合我們生存的地方去生活。”

第三隻蜥蜴說:“我覺得,既不用改變環境,也不用離開這個環境,隻要改變我們自己,適應這個環境就行了。”

另外兩隻蜥蜴聽到它的話,說:“改變我們自己?我生來就是這樣的,怎麼改變?我改變不了!”

三隻蜥蜴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決定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

第一隻蜥蜴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改變周圍環境的顏色,但沒有任何效果;

第二隻蜥蜴開始長途跋涉,尋找新的適合生活的地方,它找了好多地方,發現都沒有原來的地方更適合生存;

第三隻蜥蜴則借助陽光和陰影,逐漸地改變自己皮膚的顏色,和周圍環境的顏色越來越接近,並練出了高超的隱蔽本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麵對環境我們可以有三種態度:改變環境、轉換環境、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其實是很難做到的,除了自己家裏,大環境基本上憑一己之力很難改變;轉換環境需要時機、能力和客觀條件,一時也是很難做到的;唯獨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是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做到的。尤其是對於頻繁轉學的孩子來說,學不會這個本領,就會被現實所擊垮。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可見,這個社會變化之快連成人都難以適應。達爾文曾經說過:“存活時間最長的物種不是最強大的物種,也不是最聰明的物種,而是能最快適應變化的物種。”可見,無論對生物還是人類來說,適應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能跟隨環境變化隨時做出調整的孩子,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適應變化,是他們很早就要麵對的一道難關。

最開始是街坊鄰居,接著是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一個孩子要認識很多新的朋友,經曆很多環境的變化。而他們的心靈非常敏感,心理承受力也比較弱,周圍環境稍有變化,就會引起他們的不適。一旦不適應,他們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如焦慮、厭惡、恐懼等。在幼兒園門前大哭大鬧的場景相信每對父母都不會陌生。

心理的不適也會帶來身體的不適,情緒的低落會引發身體的疾病,這會讓父母更加擔心。

而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則不會遇到這些問題,他們能很快融入新環境、學習新事物,在心理發展上更健全,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時,能很快從驚慌中冷靜下來,迅速解決問題,心情自然也就愉快起來,人際關係也能得到良性健康的發展,而這些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適應能力既然如此重要,父母自然要引起重視,在平時的生活中就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不妨從下麵這兩點開始做起:

1.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接觸外界

很多孩子之所以適應能力比較差,是因為接觸的人和環境都太少,從小隻麵對父母或爺爺奶奶,而家人對他們又過於保護,使他們對陌生的環境和人都有一種不安全感。父母想要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就必須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接觸外界。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帶他們多到社區裏,和街坊鄰居多接觸,和小區裏的孩子多玩耍;再大一點,就帶他們到公園裏、父母同事家裏等更陌生的環境去;上學以後,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以恰當的方式展示自己,也可以帶他們出去旅遊,等等。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更新、變換他們的生活場景,逐漸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

2.鍛煉孩子其他方麵的能力,提高他的適應能力

任何一種能力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和其他能力相輔相成的,適應能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能適當地放手,不過分保護和限製孩子,注意在平時鍛煉他們的獨立性、自理能力,那麼,他們的適應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比如,讓嬰兒單獨睡在自己的小床裏,稍大些,讓他們單獨睡一個房間,學著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長大後幫父母洗碗、拖地等。有機會可以讓孩子到親戚家住上一兩天,讓他們學會單獨與他人相處,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會因此越來越強。

不要被“得不到”和“已失去”困擾

娜娜有一個優越的成長環境,父親是她所在小學的校長,母親是學校的老師,再加上她漂亮、聰明,所以小學生涯很是風光:學習成績優異,年年是班長、“三好學生”,同學們羨慕,老師們關心,父母視若掌上明珠。這樣的環境和順利的成長經曆,讓娜娜的心氣兒也變得高起來。

後來,娜娜上了初中,離開了父母在職的小學,也許是環境變了,也許是中學的功課難了,娜娜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學習成績不再那麼優秀,老師和同學也不再圍著她轉,她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期末的時候,班裏選班幹部,她落選了;接著評“三好學生”,她也沒當上。再加上期末考試的成績也不是很好,這讓自視很高的娜娜承受不了了!她想不明白,為什麼以前她什麼都很容易得到,而現在怎麼什麼都沒有了呢?

她整天被這些情緒困擾,慢慢地變得鬱鬱寡歡,不愛說話,上課總是走神,學習更是一落千丈。

不是誰都可以永遠擁有最好的東西,麵對已失去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像娜娜那樣那麼困擾和煩惱。因為,人的一生總是在得到和失去中交替,得到了青春就失去了童真,得到了自由就失去了安逸。有得必有失,“魚與熊掌”總是不能兼得。

如果我們能辯證地看問題,就會發現:得到與失去並不完全矛盾,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就像司馬遷失去了男人的尊嚴,卻得到了奮進的力量,寫出了千古稱頌的偉大著作《史記》;蘇軾失去了高官厚祿,才有機會寄情於山水,得到了藝術上的升華;維納斯失去了雙臂,卻擁有了另一種美麗;貝多芬失去了聽力,卻獲得了流傳百世的樂章;可見,失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去的打擊下一蹶不振,自甘墮落和沉淪,從此失去追求的勇氣!

對於孩子們來說,很多事情生來就得不到,比如富裕的家境、漂亮的容貌;還有一些事情努力了依然得不到,比如刻苦學了很長時間,卻依然不能得到第一。更有一些事情在幾經努力後得到又失去,比如一直保持領先的學習成績,突然一落千丈。他們是為這些“得不到”和“已失去”煩惱和困擾,耿耿於懷,裹足不前,還是能夠坦然、豁達地麵對它們,明白“得到是失去的開始,失去意味著另一種得到”的道理。

難道不是嗎?沒有優越的家境,但有了奮進的壓力和動力;失去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卻多了一次反思的機會;得不到父母殷切的照顧,卻得到了獨立的機會。看,真的是有失就有得,失和得可以並存。

既然如此,何必再為“得不到”和“已失去”困擾,不妨“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始終以平和自然的心態麵對生活,才能夠經得起未來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但這些道理,孩子們未必會真正理解,這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向他們灌輸這種觀念。下麵來看看幾種具體的做法:

1.告訴孩子現在擁有的最重要

有些事情是注定得不到的,父母就要勸孩子莫要和生活較勁,珍惜眼前擁有的最重要。例如父母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沒能給你優越的生活條件,但可以給你所有的愛;雖然沒有給你漂亮的容貌,但給了你健康的身體。”

或者,父母還可以這樣說:“雖然你失去了這次保送大學的機會,但你正好可以讓別人看看你真實的水平和能力。有些同學雖然得到了保送的機會,卻失去了展示自己的良機,未嚐不是一種遺憾。”

相信在這樣的教導下,孩子會漸漸明白,與其為“得不到”和“已失去”糾結,不如抓住眼前能夠擁有的。

2.經曆就是一種得到

得到有很多形式,擁有是一種得到,占有是一種得到,體驗和經曆也是一種得到。有些事情孩子雖然失去了,但卻從中學到了方法,總結了經驗,再次重來肯定會又快又好。在得到和失去的轉換中,孩子們得到了成長和曆練,這難道不是一種得到嗎?

比如孩子努力學彈琴,但考級沒有成功,父母就要這樣告訴孩子:“學鋼琴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考級,而是為了陶冶情操,雖然你沒有考級成功,但學琴的經曆是你生命中很愉快的一段經曆,而且你還在學琴時認識了很多朋友,你並沒有失去什麼啊。”

堅強意誌力,是孩子成長的必備良藥

有一隻小烏龜想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因為獅子洞路途遙遠,所以,小烏龜很早就動身了。

小烏龜一步一步向前爬,雖然很慢,卻一直沒有停下。它爬了整整一天後,遇到一隻蜘蛛,當蜘蛛得知它是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後,大笑著說:“你爬得這麼慢,什麼時候才能趕到獅子洞啊?”

小烏龜說:“我是爬得慢,但堅持走,總有一天能到的。

蜘蛛勸它:“我的腿比你靈巧得多,都覺得路途遙遠,你還是清醒點兒,趕緊回家吧!”

小烏龜友好地回答說,“不,我不能回去,我已經做了決定,不會改變的。”

說完,烏龜又吭哧吭哧地繼續往前爬,越過種種障礙,穿過樹林和沙地,日夜不停地趕路。它遇到了一隻蝸牛,蝸牛告訴他:“你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糟糕,你走錯了方向!”

小烏龜非常禮貌地說:“謝謝你給我指路,我現在返回去繼續走。”

蝸牛歎了一口氣,說:“別傻了,你路都走錯了,不可能趕上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了。”

“會的,隻要一步一步堅持走,一定趕得上的。”小烏龜說,然後,它朝來時的方向繼續爬去。

後來,它又遇到了壁虎,壁虎也像蜘蛛和蝸牛一樣,向它潑冷水:“趕快回去吧,因為突然發生了戰爭,獅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開戰,婚禮已經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