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是湍急的河流。沒有誰可以越過湍急的河流到達彼岸,就像沒有人可以不經曆失敗就能獲得成功一樣。人們若不曾經曆過失敗和痛苦,就不會覺得成功有什麼喜悅。再堅持一會兒,也許你的命運就會出現逆轉,你若在這個時候放棄,你前麵的失敗也就白失敗了。

既然如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去嚐試,允許孩子失敗,在屢敗屢戰中總結經驗教訓。而在他快要堅持不住想要放棄的時候,推他一把,鼓勵他再堅持一會兒。

再堅持一會兒,是每個有追求、有卓越成就的人共有的品質,戰勝失敗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堅持。孩子若遇到一兩次失敗就心灰意冷,不再繼續,他很可能從此就成了沒有毅力的人,以後做任何事都會半途而廢,那麼成功也會和他擦肩而過。

總之,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要鼓勵孩子多堅持一會兒,具體可以這樣做:

1.告訴孩子,堅持是你唯一的資本

有的孩子,先天條件沒那麼好,不是那麼聰明,也沒有什麼特長,這樣的孩子就不能成功了嗎?當然不是!這個時候你就要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擁有一樣的資本,那就是堅持!有的人有了其他的資本,就忽視了這個資本,你隻要善於開發這個資本,也一樣能夠成功。

2.鼓勵孩子:人生沒有失敗

在孩子一次次地失敗,快要失去鬥誌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所遇到的不是失敗,隻是挫折而已。因為人生沒有失敗,隻有暫時的不成功。

3.讓孩子堅持做生活中的小事

遭遇挫折打擊時,孩子不能堅持情有可原,但有些孩子平時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堅持,這時父母就不能縱容了。父母要督促孩子一定要堅持生活中容易做到的小事,這樣他們在麵對失敗時才能夠堅持。例如,讓孩子堅持早睡早起,堅持疊被子,自己收拾房間,堅持學鋼琴等。剛開始,孩子也許會感覺新鮮而去做,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膩煩,不想做了,這時候,父母就要督促孩子堅持去做,不能偷懶和半途而廢。

在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

有個人一早出門去辦事,因為走得急,被一塊石頭絆了一下,摔在了地上。他嘴裏嘟囔著:“怎麼這麼倒黴啊。”一邊說著一邊站了起來。因為摔得不輕,他的腿有點軟,這一站沒站穩,又摔在了地上。

他揉著摔疼的膝蓋,無奈地說:“早知道還會再摔倒,還不如不起來。”

為了避免再次摔倒,他真的就坐在地上,不再起來了。就這樣坐在地上,一天都沒有起來。

天黑了,家裏人還沒見他回家,就四處去尋找,結果看見他呆坐在大街上,家裏人趕緊把他拉起來,問道:“你幹嗎坐在地上啊?”

“我摔倒了。”他說道。

“摔倒了就爬起來啊。”

“爬起來還會再摔倒的。”他說。

“那就再爬起來,摔多少次,你就爬起來多少次,早晚還會站起來的。”

蹣跚學步時,誰不曾跌倒,如果都像故事中的這個人一樣,跌倒了不再爬起來,恐怕永遠都學不會走路。同樣,人生的路上誰不曾遭遇挫折和打擊,如果因此一蹶不振,或者爬起來後害怕再次摔倒而停滯不前,那就永遠無法體會昂首闊步的感覺和成功的滋味!

不曾跌倒過的人生猶如一首沒有旋律的歌曲,平淡而無味,人們既不喜歡聽也不喜歡唱,而眼淚、笑容、成功和失敗則讓平淡的歌曲有了跌宕起伏的旋律,讓人們的人生更完整。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跌上幾跤,這一點都不可怕,隻要你跌倒了迅速爬起來,收拾好自己的情緒,繼續前行,下次就會避免在同樣的地方再次摔跤,這就是“跌倒”的價值。

小孩子摔倒了,父母會很快跑過去,把他們扶起來,拍拍他們身上的塵土,心疼地問:“哪兒摔疼了。”孩子會依偎在父母的懷裏,號啕大哭,以此獲得更多的關心和愛憐。長大後,父母不再隨時陪伴在孩子左右,他們摔倒了,環顧四周,沒有人在,不得不揉揉膝蓋,自己爬起來。

如果父母永遠把自己的孩子當做蹣跚學步的小孩,幫他抵擋傷害,替他們承受失敗,那他們永遠也學不會自己爬起來。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請父母們稍稍克製一下內心“幫扶”的衝動,給孩子自己爬起來的機會。

哪裏跌倒哪裏爬起來是一種自我修複的能力,父母應該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1.讓孩子知道跌倒是為了以後走得更穩

人為什麼會跌倒?是因為自己走得太急而沒有看清腳下的路,還是因為自己的腿軟弱無力。當孩子跌倒以後,父母就要趁著這個機會幫孩子分析跌倒的原因,並告訴他以後怎麼樣做才能不跌倒,並走得更穩、更順暢。

例如,孩子參加演講比賽沒有表現好,父母不能就讓這件事過去就算了,一定要等孩子失落的情緒稍微緩和了之後,幫他分析,為什麼沒有表現好,是因為太緊張了,還是因為沒自信,或者是事前準備得不充分,也或者是其他的選手太優秀,幫孩子找到失利的原因,並告訴他,雖然這次表現得不好,但沒有關係,以後不就知道怎麼做了嗎?肯定會比這次表現得更好了。

2.不要扶,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小孩子在剛剛學走路的時候,都很容易摔跤,每當這個時候,父母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衝到孩子跟前,趕快把他扶起來,心疼地問這問那。孩子本來摔得不是很疼,父母一扶,他們反倒哭得凶了。

其實,不管多小的孩子在摔跤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自我承受能力,即便沒有這種能力,父母也要去培養他。因為並不是孩子每次摔跤,父母都恰好在身邊,何況漫漫人生路,父母不可能永遠陪著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訓練孩子摔跤以後的自我修複能力,跌倒了,讓他們自己爬起來,不要扶。

讓孩子參加體能訓練,提高抗挫能力

毛毛是個很懶的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吃,吃完就躺在沙發裏看電視、玩遊戲。除了愛吃,還總是犯困,他很少出去活動,運動就更少參與了,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充滿活力。漸漸地,毛毛變成了一個小胖子。因為胖,他做什麼都不是很利索,也就不太願意和小朋友玩了。

爸爸媽媽覺得不能再讓他這樣下去,決定帶他鍛煉身體,暑假了,爸爸媽媽帶他到泰山玩。在泰山腳下,爸爸媽媽提出要和毛毛比賽,看誰先爬到山頂,毛毛答應了。剛開始毛毛還非常興奮,不到半山腰,毛毛就爬不動了,爸爸媽媽鼓勵他堅持堅持,毛毛又勉強走了幾步,就徹底坐在地上不動了,一家人隻好下山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喜歡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在廣闊的天地裏自由地奔跑和玩耍,大人們總是羨慕他們有用不完的精力。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有的孩子很懶,他們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更別說走和跑了。時間一長,體重增加,體能下降,疾病也隨之而至。

有些孩子雖然不胖,也沒有病,但整天沒有精神,總是感到困倦,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就是現在很多人都有的“亞健康”狀態。人的生理狀況和精神狀態是分不開的,身體一旦不夠健康,精神也會委靡不振,所以才有“生命在於運動”的說法。

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強健孩子的體魄,還能讓他們精神煥發,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所以說,體能鍛煉,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大良方,更是提升情商的最佳途徑。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身體很好,也沒有“亞健康”狀態,他天天跑著玩,不用再專門鍛煉了,這樣的想法也是不夠正確的。不生病和強健的體魄是兩個概念,一個好的身體素質和好的身材,對孩子的整體形象也有很好的幫助。

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體能訓練,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具體可以這樣做:

1.從小培養孩子鍛煉的習慣

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3~12歲是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時孩子在生理上處於生長發育和素質發育的敏感期,可塑性非常大,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導與訓練,也是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好機會。父母應該抓住這段時間,幫助孩子養成愛運動的生活方式。

例如,我們帶孩子去晨練,經常帶孩子去公園,並讓他們堅持做下去。也可以給孩子報個武術班或柔道班,讓他們從小就有一個好身體。

2.鍛煉要循序漸進

在讓孩子運動的時候,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身體素質選擇合適的運動量。剛開始運動量小一些,慢慢增加,由易到難,同時與其他運動項目相結合,使孩子的身體得到全麵鍛煉。就像讓孩子鍛煉打乒乓球,剛開始20分鍾,半個月後半小時,一個月後一小時,並輔助跑步、壓腿等其他訓練。

3.和孩子一起鍛煉

有時孩子覺得一個人鍛煉沒什麼意思,又沒有其他的玩伴,這時父母就不可避免地要充當這個角色。尤其是有些父母本身工作忙,鍛煉的機會也比較少,就更要利用這個和孩子一起鍛煉的機會,既陪伴了孩子,又鍛煉了自己的身體。例如在孩子打球的時候,父母不要隻坐在一旁看孩子打,要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奔跑、大笑,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也是充滿活力的,孩子就會受到感染,於是就更加積極地鍛煉。

此外,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要大聲地喝彩;不好的時候,要給予恰當的指導,孩子在這樣充滿愛的氛圍裏,身心都會得到釋放。

4.把鍛煉當成比賽

如果讓孩子像運動員那樣枯燥、嚴肅地訓練,孩子很難保持長時間的積極性,父母不妨讓孩子把運動當成一個小比賽。例如在孩子跳繩的時候,父母和孩子比賽誰跳得多,並盡量讓孩子贏,讓他體會到一點小小成功的喜悅,然後再給他一點獎勵,這樣孩子就覺得鍛煉是件有意思的事,鍛煉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用手勢鼓勵孩子走出困境

小聰一向聰明伶俐,很受老師和父母的喜歡。從小活潑的他,也是學校文藝團的骨幹。

這天,小聰參加了元旦文藝演出,爸爸和媽媽都坐在台下觀看。不過,這是小聰第一次在全校同學和家長麵前表演節目,心裏不免非常緊張。剛開始,他的朗誦還非常順利,不過突然他咳嗽了一聲,節奏頓時打亂了。

頓時,台下一片嘩然,小朋友們開始四下嘀咕了起來。爸爸不由歎了口氣,然後把頭埋了下去。他覺得,這簡直就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然而,媽媽卻沒有如此,她反而站了起來,豎起了大拇指。正在向爸爸媽媽張望的小聰看到這個手勢,突然感覺不緊張了。他迅速調整語速,讓自己盡可能恢複正常水平。很快,小聰的狀態越來越好,引得全場爆發起熱烈的掌聲!

文藝表演結束後,小聰跑到台下,一把抱住媽媽,高興地說:“媽媽謝謝你!我剛才都嚇死啦,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不過我看到你的手勢,不知道又從哪裏來了信心!”

聽著小聰的話,爸爸的臉頓時一片通紅。他悄悄地對媽媽說:“老婆,還是你厲害,今後我可要向你學學!我也要得到孩子的感激!”

其實,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孩子出糗,這是件很正常的事。畢竟,孩子的人生閱曆和經驗有限,遭遇挫折簡直就是家常便飯。而如何麵對出糗的孩子,這正是考驗父母的環節。感到失望、冷落孩子,孩子隻能因此痛苦,不由遠離父母,情商大打折扣;鼓勵孩子,孩子則能從低穀躍起,感激父母的激勵。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手勢,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爆發出巨大的潛能。

試想,如果小聰沒有得到媽媽的手勢鼓勵,那麼他會怎樣?也許在一場失敗的演講中,他從此會喪失勇氣,變得越發懦弱。那個時候,情商一詞將會與他毫無瓜葛!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因此在公開場合時,心裏就會憋著一股勁兒。不過,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懂得調整心態,總是因為太過亢奮或緊張,在關鍵時刻不免出現失誤。正如小聰,也許是太過想表現自己,不免氣息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咳嗽,在眾人麵前出了糗。頓時,他會感到渾身濕透,認為失敗就在眼前。

在這個緊要的關頭中,身為父母的你,又表現出了怎樣的心態?也許你會覺得:孩子的失誤不僅讓他丟人,更讓自己顏麵無存!於是,你不由自主地捂上了臉,顯得比孩子還沮喪……

可是父母知道嗎?在孩子出糗之時,他們一定會將目光投向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最親近的人,隻有他們才能給自己安慰!不過,當他看到父母的這種表現時,心理會驟然失落,以為父母也不再愛自己。結果,他草草結束了自己的表演,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回到家後,他更會疏遠父母,因為他隻是個孩子,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隻能從父母的表象得到。

讓我們再看看小聰的父母。當看到小聰出現挫折時,媽媽會立刻意識到:孩子的心智並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情緒的幹擾,聽到別人的噓聲,心態不免出現失衡,自信心迅速流失。於是,媽媽當機立斷,為孩子打出了支持的手勢!

當看到媽媽支持的手勢時,小聰自然會感受到媽媽的鼓勵。一瞬間,他會發覺一股強心劑注入體內,於是迅速調整心態,表現出超水平的發揮!

以手勢鼓勵孩子,這是讓孩子走出困境的最佳方法。當然,手勢鼓勵的形式有很多,父母都可以巧妙利用:

1.溫柔地撫摸孩子的頭

當孩子有了成績後,父母應該溫柔地撫摸孩子的頭,甚至不必說一句話。因為恭維的語言,總會流於泛泛而談,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虛偽。例如,當孩子在幼兒園裏得了小紅花,對你興奮地講述時,你卻在忙著做飯,頭也不回地隻說了句:“孩子你真棒!”他會覺得父母根本沒有聽自己說。

但是,如果父母停下手裏的活,溫柔地撫摸他,那麼他就會感到父母暖暖的體溫,感到父母的愛正在傳遞給自己!

2.用下壓的手勢平息孩子的急躁

孩子因為心智發育不完整,因此某些時候,會表現得非常急躁,例如總是找不到心愛的玩具,就會大哭大鬧。這個時候,父母不必安慰他、教育他,因為這樣會更加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認為父母不體諒自己,選擇更加極端的行為抵製。

對於急躁的孩子,父母不妨暫時放棄語言,用下壓的手勢告訴他:“孩子,平靜一點!”當然,父母還應配合可愛的笑容,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理解,更從父母的行為中,學到一定的生活經驗。父母要明白,一個恰當的手勢,比一萬句枯燥的教育更有力量,它能激發孩子的自信,更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