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學自信
要相信,一切力量源於自己
作為父母的你,一定最不喜歡聽見孩子這樣說:“媽媽,我害怕……”怯懦的孩子,必然沒有勇氣挑戰人生風雨;柔弱的孩子,必然會在成功的麵前摔倒。我們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走出自卑,收獲自信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刺激他的進取心,不斷鼓勵他的勇氣,不斷讓他感受成功的滋味……當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時,就會發現:孩子如超人一般的自信心已被徹底激活!
■
相信自己,這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冉冉唱歌很好,有一次,市裏組織少兒歌手大賽,爸爸就給她報了名。冉冉沒受到專業的訓練,隻是在學校的聯歡會表演過,所以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期望獲得什麼好名次。也許正是因為冉冉的心態輕鬆,她竟然一路過關斬將到了最後的總決賽。
這下冉冉緊張了,總決賽的比賽場地在電視台,而且電視台還要錄像。她還沒到過那麼大的舞台,當著那麼多觀眾唱歌,她能唱好嗎?
很快到了總決賽那天,馬上就要上場了,冉冉的心情緊張到了極點,她的手心都在冒汗,心裏想:“現在都這麼緊張,等會兒要是忘了歌詞怎麼辦?”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有點想退出比賽了。
這時,陪同她參加比賽的爸爸走了過來,將一個紙卷塞到她的手裏,輕聲說道:“這裏麵寫著你要唱的歌詞,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詞,就打開來看。”她握著這張紙條,像握著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她把那個紙卷握在手裏,心裏踏實了許多,結果她發揮得相當好,完全沒有忘詞,最後,獲得了比賽的亞軍。
她走下舞台後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多虧你那張紙條,不然我肯定不會唱得這麼好。”
爸爸微微一笑說:“你打開紙條看看。”冉冉打開紙條一看,上麵一個字都沒有,隻是一張白紙。
爸爸說:“幫你贏得比賽的,不是這張紙條,而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戰勝了自己,找回了自信。你握住的這張白紙,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你的自信啊!”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比賽,就像故事中的父親說的那樣,能否取得這場比賽的勝利,關鍵在於是否相信自己。所有外在的力量都比不上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這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相信自己,即便你暫時還不如別人;相信自己,哪怕別人對你惡意打擊,你也要不為所動;即便別人把你打倒了,你也要重新爬起來,重塑自信。這就是一個自信的孩子的心理。一個自信的孩子敢於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從而接近自己的目標。這樣的孩子,自然是一位情商達人。
孩子若充滿自信,就會變得樂觀和堅強,才會更積極地投入生活,勇於嚐試,接受挑戰;反之,他就會在各種事物麵前表現出柔弱、害羞、被動、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影響了自身的發展。
所以,父母們要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樣,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助跑員。父母們可以按照下麵幾種方法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1.自信心要在生活點滴之中慢慢建立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信者,誰都可能會因為失敗和挫折的打擊而失去自信,自信既然不是憑空消失的,也就不會從天而降,要想重拾自信,需要在點滴的生活中慢慢建立。
當孩子狀態不佳時,父母不要妄想一句鼓勵或一頓大罵孩子就會有大的改變,要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重新找到自我和自信。肯定他們身上所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是很不明顯的進步。
比如:“雖然這道題你還沒有解出來,但你已經找到方法了。”“這學期你的每門功課都及格了,這樣下去,你和其他同學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自信心不但需要“自我暗示”,也需要他人強調。除了孩子自己相信自己以外,父母也要不斷告訴孩子,你能行!
2.成功的喜悅感有助於加強自信心
“屢敗屢戰”者總是少數,誰也不可能在一條道上走到黑,一直不成功會讓人的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心理學研究和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若有小小的困難,通過我們的努力克服了,我們會感到非常快樂,並且願意繼續做下去。所以,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會有助於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父母要給孩子製定一些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起點低一點,步子小一點,從而使孩子層層有進步,處處有成功。因為成功能強化自己的自信心,弱化自己的自卑感,而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這個人的自信心趨於鞏固。
■
確立目標,更容易接近成功
一座山腳下堆積著許多石頭,有三個人正在對著石頭敲敲打打,有路人問他們:“你們敲打這些石頭幹什麼?”
第一個人無精打采地說:“家裏快揭不開鍋了,也沒有別的生計,撿一些石頭拿去賣,混口飯吃。”
第二個人大聲地回答:“我準備用這些石頭蓋一座摩天大樓,讓別人看看我多麼能幹!”
第三個人則平靜地說:“我看看這些石頭哪一些能為我所用,我想蓋一間房子。”
一年以後,這三個人的境遇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個人仍然在那裏敲打著石頭,一臉漠然,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第二個人正垂頭喪氣地坐在那裏,他的摩天大樓連地基都還沒有打好,他已經沒有信心了。
第三個人怎麼不見了呢?原來,他已經住到自己蓋的房子裏去了。
古人說“有的放矢”,而做事情也要有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方向。而如果孩子沒有目標,就會像故事中的第一個人一樣,長期停留在一種生活狀態。這些孩子總是喜歡抱怨,每天的日子不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長此下去,必定要和他人拉開差距。而故事中的第三個人,他不是沒有目標,他是目標過高,所以,所做的一切最終不過是白費力氣。
清晰的目標直接導致良好的行為結果,但目標必須是合理的、正確的,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目標隻會讓人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處處碰壁,所以說方向正確,往往比速度更重要,因為方向對了,路才會走對,長遠地看,也更節省時間。正確、合理的目標猶如人生海洋中的指南針,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人生隻有一次,早一點樹立目標,才能夠避免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也才更容易接近成功。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設立正確、合理的目標。孩子們完成了自己設立的目標,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自信心也跟著增強了。這種成功的體驗越來越多,他們的心態就會越來越好,也能夠激發自己更大的潛能。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製定合理的目標呢?
1.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製定目標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過興趣的重要性,因為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用不著別人督促,他自己就會全神貫注地去做,興趣會使人對某一事物的鑽研、探索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由興趣製定目標,能夠使孩子的學習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更容易達到目標。
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喜歡畫畫,不妨對孩子說:“爸爸給你報一個美術班,爸爸希望你將來能畫出好多人都喜歡的畫。”
2.既要有長遠目標也要有短期目標
除了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也不要給孩子設定太大、太空泛、太長遠的目標,比如說孩子剛上小學,父母就天天在孩子耳邊說:“你的目標就是要考上某某大學!”或者說:“你現在要好好上學,將來找個好工作,你工作的目標就是要月薪兩萬。”這樣的目標對孩子一點用處都沒有,甚至會招致孩子的厭煩。
這個時候,父母不妨這樣給孩子製定目標:“媽媽希望你將來能考一所好大學,不過,目前你的目標是各科的成績要達到良好。”這樣的目標孩子們一般都能接受,並願意為達到目標而付出努力。
3.誰的目標也代替不了孩子的夢想
很多父母在年少時,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因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未能實現,所以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的夢想。例如有的父母喜歡音樂,但因自己小時候沒有條件去學,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音樂方麵有所成就,天天逼著自己的孩子練鋼琴,弄得孩子痛苦不堪。
還有的父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賺到更多的錢,有更優越的社會地位。把成人的功利觀念強加在單純的孩子身上,把孩子異化為滿足自身欲望的工具。殊不知,孩子的夢想就是想簡單快樂地成長。
就像著名主持人白岩鬆說的那樣:“我既不是孩子人生的編劇,更不是孩子人生的導演,我隻是他的觀眾,及時送上我最真誠的觀感。”
4.偶像也可以是自己的目標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就像宋人秦觀曾以蘇東坡為人生楷模,寫下了極富哲理的名言:“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模仿、提高與創新的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強,正需要正麵能量的帶動。父母要利用孩子合理的偶像崇拜,正麵引導,讓他為走向成功的那一天積累力量。
比如孩子喜歡周傑倫,父母就要這樣教導孩子:“周傑倫從小就喜歡音樂,他練習鋼琴從來就不需要媽媽督促,非常刻苦踏實,所以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你要想像他這樣,就必須從今天開始,努力學習,不荒廢時光。”
■
擁有良好上進心,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父母想把可可轉到一所更好的學校去,這遭到了可可班主任的反對,理由是可可成績一般,尤其是性格內向,對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讓她到更好的學校去,萬一她不能適應,跟不上其他同學怎麼辦。
但可可的父母堅持讓孩子轉學,他們希望新的環境和更優秀的同學能刺激可可的上進心。
一個學期過去了,班主任向可可父母問起可可的情況,她的父母非常驕傲地說:“孩子的轉變非常大。”
可可的父母說了兩個具體的事件:
一天晚上,可可做完了作業,爸爸媽媽看了看,又工整又正確,非常滿意,可是可可卻不滿意,因為有個地方塗過了,太難看了,於是就把作業撕了,重新寫了一遍。
還有一次,老師讓辦一份手抄報,可可回到家就非常認真地做,將近10點鍾的時候終於做好了,這時她突然想起老師要求是縱向的,而她做成了橫向的。於是堅決把已經做好的手抄報撕了,重新又做了一份。
對自己的要求高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上進心更強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在班級裏已經是前幾名了。
可可的轉變讓父母感到非常驚喜,她問可可:“你們老師用什麼辦法鼓勵你們?”
可可說:“沒用什麼辦法呀!”
爸爸媽媽問她:“那你學習怎麼這麼用功啊?”
可可說:“我們小組在班級是第一名,我要非常努力才能留在這個小組裏。我要第一,不要最後。”
可可的父母知道,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的上進心已經被激發出來了!
從可可身上,我們看到了孩子上進心的迸發。隻有孩子內在的上進心得到啟動,孩子才可能有真的進步。唯有上進心,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那些讓父母看著才能做作業的孩子,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太好。因為,不愛寫作業的孩子總是想盡辦法在父母和老師之間糊弄,實在糊弄不過去,就抄同學的;自己的分數多一分少一分都無所謂,班級的榮譽更和他們沒關係。像可可這樣為了保留住小組的榮譽而在深夜寫作業,實在不能不讓父母感到欣慰。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孩子有了強烈的上進心,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就能發揮自身的潛能,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俗話說:“笨鳥先飛。”如果一個孩子上進心比較強並且一直保持下去,即使不太聰明,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反之,一個聰明的孩子但沒有上進心的輔助,成績也不會太理想。因此,培養孩子的上進心是十分重要的。
從長遠來說,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上進心的人,遲早有一天會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孩子們不要怕自己努力了不優秀,因為優秀的人有可能比你更努力。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下最無私的,即使不盼著孩子成就大的事業,至少也都希望孩子衣食無憂,生活安逸,順順利利的。但過於安逸會蠶食孩子的上進心,父母不可能庇護孩子一輩子,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上進心,讓他具備競爭的能力,是父母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
那麼,怎樣才能較好地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呢?父母們不妨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1.父母不要挫傷孩子的上進心
有的孩子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父母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說話中常常露出諷刺、挖苦、輕蔑的意思。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有的幹脆就放棄了努力。
比如,有的孩子本想努力一把,但聽到父母這樣說:“你腦瓜本來就不聰明,再努力有什麼用?你爸媽才初中畢業,你能學成個啥,你家祖墳上就沒燒這炷香。”孩子聽到這話還有勁學嗎?
2.要做個有上進心的父母
我們一再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榜樣,但有的父母就是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自己就缺乏上進心,工作上混日子,生活上自甘平庸,對孩子也聽之任之,沒有更高的要求,孩子照樣學樣,自然也就沒了上進心。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若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積極進取,孩子們也會想:“爸爸媽媽這樣努力,這麼優秀,我作為他們的孩子,隻能給他們爭光,不能給他們丟臉。”
3.父母也要做“嚴師”
都說“嚴師出高徒”,既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就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俗話說:“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隻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爸爸媽媽的柔情與溫暖,又感受到父母嚴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心,孩子的上進心才能被激發。例如,晚上放學後,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的,父母就要讓孩子先做完作業,否則不能看電視、玩遊戲。
■
要做就做“領頭羊”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普通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父母對她的家庭教育非常嚴格,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前頭,落在別人後麵是可恥的。
對於少年的瑪格麗特來說,這些要求可能太高了,但恰恰是這種教育理念對她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父親的嚴格要求,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刻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不管在什麼樣的集體裏,她都是最出色的。
大學時期,學校要求學5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的頑強毅力和拚搏的精神,硬是在一年內全部學完了,不僅學完了,學習成績還排在其他同學的最前麵。
不光學習上很出色,在體育、音樂、演講及學校的其他活動方麵也都出類拔萃,是學生中鳳毛麟角的人物。當年她所在學校的校長評價她說:“她總是雄心勃勃,無論做什麼事情,她總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這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我們都認識,40多年以後,她成為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被世界政壇譽為“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
與撒切爾父親的觀念不同,我們中國人一向奉行中庸之道,“凡事不與人一爭長短”的觀念曆來被人稱頌,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被作為“禮讓”的經典傳頌了兩千多年。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過度地“禮讓”卻讓孩子失去了競爭意識,甚至導致他們長大後無法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是拿破侖的經典名言,這句話不知激勵了多少人奮發向上而成功。有人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有人平平淡淡度過一生,同時也有不少功成名就、矢誌不渝之士,其緣由不外乎是要當逃兵、士兵還是將軍。當了將軍還不夠,“將軍”還要努力成為“最高統帥”,因為要做就做隊伍最前麵的那個人——“領頭羊”!
孩子們從小就要有做“領頭羊”的意識,總是屈於人後是懦弱的表現。對於孩子們來說,積極地與同學們展開競爭,不斷地超越自己和他人,是想做“領頭羊”的最好表現。
然而,現實卻是:有些父母並不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領頭羊”,他們凡事喜歡充當孩子的“保護傘”,生怕他們磕著碰著了,怕他們在競爭中受到打擊和傷害。這樣的孩子會養成惰性,不思進取,缺乏活力和進取心,漸漸失去競爭的能力,最後隻能是羊群中的最後那隻羊。
超越別人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孩子們唯有成為“領頭羊”,才能成為集體中最優秀的那一個。這不正是父母的期望嗎?父母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成為“領頭羊”,不妨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1.給孩子找一個神一樣的對手
有句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他身邊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受到環境刺激的人,往往會迸發競爭的意識。
如果孩子身邊都是不思進取的人,孩子難免不受影響,時間久了就會成為“溫水裏的青蛙”,失去競爭的能力。父母應該給孩子找一個厲害的對手,鼓勵孩子超越他,成為集體裏最優秀的那個“領頭羊”!
所以,父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們學校的小華同學最優秀了,學習和體育都很棒,還會很多才藝。不過,爸爸對你很有信心,你隻要努力,一定可以比他更優秀!”
2.不僅要做“雞頭”,更要做“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