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件事,媽媽和爸爸改變了教育方法,他們總會給黃家強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學會用寬容的心去看待孩子的過失,抽出時間幫他一起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漸漸地,爸爸媽媽欣喜地發現:孩子變了,愛學習愛動腦子,懂規矩守紀律了。同時,他帶回家的好消息也越來越多了:今天我考了100分,今天我做小老師幫助同學了……

不再批評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你的年齡還小,事情不可能麵麵俱到。當孩子意識到這些,勢必也會認為,媽媽已經原諒我的不成熟,那麼我為何不做得再好一點,讓媽媽看到,其實我也能夠達到他們的期望!

世上沒有“完美先生”

從前,有一個圓圈丟失了一塊,它感到自己不完整了,更不完美了,便四處尋找那塊楔子。由於不完整,它滾不了那麼快,隻能慢慢挪動,一路上,它看到了芳香的花,與蟲子談天說地,還感受到了陽光的溫暖。圓圈找了許多不同的楔子,但沒有一塊與它契合。它把這些楔子丟在路旁,繼續尋找。

它找啊找,終於,有一塊楔子與它配合了。圓圈是那樣的高興,因為它覺得自己現在是完美無缺的了。

它把楔子裝在身上,開始滾動起來,現在它已是一個完美的圓圈了,所以滾動得非常快,以至於沒有時間欣賞美麗的花了,也無暇與蟲兒傾訴心聲,圓圈覺得跑得這麼快,還沒有以前擁有得多,更沒有以前快樂了。

於是,它停了下來,將剛剛找到的那塊楔子丟在了路上,又開始慢慢往前走了。

像這個缺了一塊的圓圈一樣,人都是不完美的,一個擁有一切的人其實在某些方麵是個窮人。如果人真的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圈,那他就失去了人生的其他體驗,比如他不知道什麼是渴望,什麼是期待,更無法體會夢想成真的喜悅。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更沒有完美的人。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才豐富多彩。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因為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而悲觀失望時,我們要幫助他們走出這樣的心理困境。

孩子們不要抱怨自己的身高太矮、體重太胖、沒有出色的才華、沒有出生在富足的家庭,等等。隻要有堅強的信念、執著的精神、善良的心靈、寬容博大的胸懷、樂觀刻苦的學習態度,並通過自身的努力,也能與“不完美”同行,獲得精彩的人生。

我們要感謝自身的不完美,正是因為如此,才逼迫人類不斷求索、突破和超越,不斷地去完善自己。一個人隻能趨向完美,而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因此,笑對不完美,就是讓未來笑對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人生的不完美,才能獲得更完整的人生。

學會接受、欣賞不完美的自己,是智者的表現,無論何時何地,都愉快地接納自己,努力讓生活的每一天都快樂,讓生命的每一刻都精彩。阿納托爾·弗朗士有句名言:“我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真實本質。”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理念。那麼,該如何讓孩子欣賞不完美的自己呢?

1.父母要放棄塑造“完美孩子”的奢望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令自己滿意的“完美孩子”,渴望他們門門高分、什麼都會。於是節假日裏,他們帶領孩子奔波於各種補習班,恨不得孩子變成“十項全能”。他們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們的休閑時光,而且,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努力後都能成功,而不成功的孩子,在父母那裏又被戴上了不完美的標簽。

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本身就不完美,為什麼要孩子們做到完美呢?父母們:請放棄塑造“完美孩子”的奢望,不完美又如何,不完美但精彩有何不可!

2.讓孩子不斷去嚐試,錯了也無妨

有不犯錯的孩子嗎?沒有!如果一個孩子什麼錯都沒犯過,反而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孩子犯了錯誤,並改正了錯誤,就得到了成長。家長允許孩子犯錯,就是讓孩子在“嚐試—錯誤—完善”中不斷完善自己。事實證明,不怕犯錯的孩子長大後都充滿了創造力和開拓精神。

就像剛剛學習吃飯的孩子,很可能將飯菜撒得滿地都是,甚至打碎手裏的碗。這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嚐試和學習,而不是禁止或者嗬斥孩子。孩子在反複練習中終於學會自己吃飯了,家長也會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高興。

3.接受孩子的一切

既然沒有完美的孩子,父母就要接受孩子的一切。有些父母隻接納孩子好的一麵,排斥和唾棄孩子壞的一麵,這並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包容孩子的所有。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因為孩子也是父母創造的“不完美的作品”,欣賞孩子等於欣賞自己。

比如,別的孩子長得又漂亮,嘴又甜,見誰都能討得人家歡心,相比之下,自己的孩子總是稍顯害羞和木訥。這時,父母就要這樣想:自己的孩子雖然不善言辭,但心裏對誰都是充滿善意的。安靜的性格讓他能夠踏實地坐下來學習,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當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這種心態,那麼他自然不會太過追求根本不存在的完美!

幫助孩子走出考試恐懼症

張凡是個很刻苦的小女孩,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努力複習。總之,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裏,張凡是一個很乖的學生。

張凡的樓下,住著自己的同班同學小麗。平時上學、放學,她們倆都在一起。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裏,小麗平時學習是不如張凡用功的,在課堂上,許多張凡能夠回答上來的問題小麗卻回答不出來。

然而,現實卻是:每次考試成績,小麗都比張凡要高出一些。這讓張凡的壓力很大,她不知道這到底怎麼回事。

很快,又是一個期末考試臨近了。為了考出好成績,張凡每天看書地,一直複習到很晚。父母勸張凡早點睡覺,可是張凡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就是睡不著,好不容易眯著了,可很快又被驚醒。

第二天一早,張凡早早就醒了過來。可是她沒有什麼胃口吃飯,從家裏到學校這一路,滿腦子想的就是關於考試的事情,手腳也在不自覺地發抖。進到考場之後,張凡感覺自己的腦子裏空蕩蕩的,之前複習過的東西突然間全都不見了。

自然地,張凡的這次考試又考砸了。

為什麼張凡會表現得如此緊張?因為,他患上了“考試恐懼症”。所謂的“考試恐懼症”,就是指學生由於對學習成績、考試反應過度而造成的焦躁不安、心神不寧,常伴有睡眠不穩、做噩夢、食欲缺乏、心慌、發抖、頭痛等症狀。考試恐懼不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這樣的孩子,談不上自信;這樣的孩子,更不可能擁有一個高情商。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少之又少,但在現實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這些孩子的心理壓力極大,他們將考試當成了一種“戰爭”,認為這是決定命運的事情。所以,他們緊張、怯懦,記憶力下降,精神難以集中,注意力分散,思維似乎停滯。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與父母有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提出了很多不適當的要求,如每門課要考多少分,可是他們沒有看到,孩子的學習是要一步步來的,有正數第一也有倒數第一,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將成績飛速提升,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

既然這種現象和我們做父母的有關,那麼,我們就應該用合理的手段,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1.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想要避免孩子的考試恐懼,我們就應給他們提供一個寬鬆的生活環境。我們不要總將考試掛在嘴上,不要一考完試就問他感覺如何。隻有讓他感到輕鬆,他才能爆發出所有的潛能,以自信的態度迎接考試。

當然,這裏說的寬鬆環境,並非是對孩子徹底不管,平時,父母應當盡量每天抽出幾分鍾時間與孩子交心,一方麵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另一方麵增進感情。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一天來的學校生活,可以問問他對未來有什麼規劃,這一切都是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同時,父母之間也不要總是吵架,盡可能保持和睦、民主,這樣,孩子才能遠離恐懼。

2.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要合理

孩子之所以害怕考試,就是因為父母給自己的壓力著實太大了。的確,如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父母會給他們非常多的寄托,但這不等於我們要壓垮他們。

一個成熟的父母,不會提出各種難以達到的要求,例如命令一個學習中遊的孩子,下次考試要達到前三名;他們會尊重孩子,當孩子未達到要求時,既不會嘲諷挖苦,也不會板著臉不答理。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對考試更加恐懼。他們會與孩子坐在一起,分析這次考試失敗的原因,然後鼓勵孩子:“隻要把這些解決好,下一次一定有進步!”這樣的孩子,會正視考試和自己的不足,然後在未來不斷提升自己,最終達到目標。

3.讓孩子明確考試的目的

父母要告訴孩子:“考試本身並不是為了和別人去爭什麼名次,歸根結底是為了檢查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以便根據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擔心其他同學比自己強上,這種擔憂是毫無意義的,它不僅會使自己離開當前的中心任務,把精力白白地浪費在毫無價值的猜測上,而且還會使我們喪失了應有的信心和勇氣。”

這樣的語言雖然簡單,卻能夠迅速解開孩子心中的疑惑。當在他們的眼中,考試隻是一個水平測驗,不能決定未來時,他們又怎會感到恐懼,怎會在自信心的喪失中降低情商?

巧用妙招,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可能性

晚上散步結束,爸爸走進鄭智的屋子。這時他看見,鄭智正趴在桌子上,毫無學習的樣子。爸爸大吃一驚,問道:“鄭智,你這是幹什麼呢?怎麼困了?”

鄭智回頭看著爸爸,說:“爸爸,我感覺自己一點都沒有自信了。今天晚上的數學作業特別難,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才能做完,我覺得自己真不是學習的料。”

爸爸坐到了他的身邊,說:“誰沒遇到過困難呢?要是都像你這樣,那麼這個世界也沒法進步了。這樣吧,爸爸和你一起做作業,咱兩人好好研究研究,你看行嗎?”

不過,爸爸的安慰並沒有起到什麼直接的效果。鄭智依舊有氣無力地說:“好吧,也許有了爸爸的幫助,我可能就不怕功課了。”接下來,這父子倆一人拿著一支筆,一邊討論著,一邊在紙上寫寫畫畫。

“你看,這道題是要證明這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就說明,它們的邊和角全部相等。咱們已經有了一些條件了,那麼你想想,咱們用什麼定理比較合適?”

這時候,鄭智恍然大悟道:“那當然是采用邊角邊了!爸爸,你稍微一提醒,我就感覺到原來這道題不是那麼難,成功離我已經不遠了!”

就這樣,鄭智恢複了本應有的勇氣,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漸入佳境,不到9點半,他把作業已經全部做完,然後感激地對爸爸說:“謝謝你爸爸!要不是你,我都覺得自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呢!”

眾所周知,想要一件事情取得成功,那麼就必須充滿自信心。可是如今的孩子在麵對繁雜的功課時,總會感到異常困難,仿佛這一切都是“崎嶇之路”,永遠也看不到盡頭,因此無比茫然無措,自信心就這麼一點點流失了。

“孩子再加把勁兒啊!”遇到自信心喪失的孩子,父母總會這麼鼓勵他,期望他能敢於麵對困難。可是說完這話,父母不僅沒有看到孩子的振作,反而發現他對作業產生了更加抵觸的情緒。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心態,關鍵就在於他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性,而父母的話又意味著“你必須給我成功”,因此,他會感到多方的壓力,繼而徹底失去信心。父母鼓勵孩子沒有錯,但是別忘了讓他能感受到成功就在前方。所以,父母不妨加入孩子的陣營之中,一起攻克眼前的困難,這樣才能讓他感受到成功,使自信心蘇醒。

這就是為什麼,鄭智的爸爸能夠讓鄭智迅速恢複自信。和爸爸一起攻克難題,鄭智就會明顯地體會到一種暗示:原來這些問題不是解決不了,而是我總以為自己不能成功,所以才導致了信心的下滑。但是有了爸爸的幫助,我能感覺到離成功越來越近了,那麼我幹嗎還要懼怕數學作業?

這樣的孩子,當然會擁有一個高情商;這樣的孩子,必然不會被困難所擊倒!

當然,在與孩子一起攻克難題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這兩個問題:

1.正確的暗示,鼓勵他走出困境

在和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給予他幫助的同時,還應當鼓勵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教會他們克服困難的方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首先分析這個困難的難度,依據難度大小對孩子給予不同的引導。如果他能解決就完全由他獨自完成,父母在一旁當個拉拉隊員即可。這樣,孩子才能通過暗示獲得自信,獲得敢於挑戰困難的勇氣。

2.別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了

父母與孩子一起麵對困難,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希望,這並非是要求要幫他將問題全部完成。否則,父母剝奪了孩子戰勝困難的權利,那麼隨著他的年齡增長,等到麵對越來越多的各種困難時,反而失去克服困難的自信,總想著父母會第一時間“拍馬殺來”。父母要記得,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喚醒孩子的信心,感到成功的存在,而不是讓他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小公主”!

別讓孩子的自信成了自負

小童從小是個要強、拔尖的孩子,隻要遇到對手,就一定要和別人拚個“你死我活”。如果她輸了,就會用大哭、大鬧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簡直毫無辦法,於是隻好都依著她。在和她下棋、玩撲克和做遊戲時故意輸給她,對她的一切表現都給予熱情的表揚、鼓勵:“你真棒”、“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是最能幹的”,等等。

總而言之,什麼樣的話最好聽,父母就說給她聽。父母這樣安慰自己:最起碼,我們能培養出小童的自信!

然而,進入小學的小童,卻得不到這樣的“吹捧”了。小童上課回答問題、做作業不可能保證一點錯不出,偶爾還會因為馬虎、不認真被老師批評,這是小童萬萬接受不了的,每次都會不管不顧地在同學、老師麵前大哭一場,再回家發一通脾氣,弄得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

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候,小童也是這個樣子,認為隻有自己的觀點最對、方法最好,對同學們說的話不以為然,也看不起別人。而一旦事實證明她錯了,或是在遊戲、比賽時輸給了別人,小童就會不依不饒地和大家矯情,或找各種借口為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做解釋,或是幹脆就說是別人耍賴,而永遠不承認自己輸了。

小童總是這個樣子,結果讓所有的同學們都煩了。大家一致開始排擠她,並給她起了一個外號:自大狂!

自信的孩子情商高,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一旦這個自信越來越膨脹,最終變成了自負,那又會如何?小童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表麵上看,自負的孩子仿佛永遠都是信心滿滿的樣子,但實質上,他們往往沒有遠大理想和誌向,而隻滿足於眼前取得的成績。換句話說,他們想得到的不是最後的成績,而是別人的讚美,哪怕這份讚美是很空洞的。

與此同時,自負的孩子也看不到別人的成績,隻會“坐井觀天”。他們很難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因為他們不能做到平等相待,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人或喜歡指揮別人。自負的孩子情緒也不穩定,當人們不去理睬他們時,他們就會感到沮喪;當他們遭到失敗和挫折時,又會從驕傲走向悲觀、自卑和自暴自棄,否定自己的一切,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所以,有人才會這樣說:在某種程度上,自負=自卑!不能清醒認識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擁有高情商?生活給予他的,就隻是虛偽的讚美和無情的挫折!

為了糾正孩子的自負心理,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努力:

1.給孩子適當的批評

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要適當,對孩子的批評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而要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例如,當孩子將盤子打碎了,我們不要念叨著“碎碎平安”之類的話,將失誤歸結於孩子的年齡還小,而是應當告訴他:“以後拿盤子的時候應該小心一點,記住了嗎?還有,不要想著一口氣把盤子都端來,我們應該分批來拿!”

隻有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裏,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孩子才能明白:自己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做好的。

2.讚揚無妨,但別太過誇張

我們常說,適度的讚揚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但這份讚揚萬萬不可太過誇張。孩子總是有不足的地方,父母不要因為溺愛孩子就不切實際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麵前沒完沒了地表揚孩子,這樣易形成孩子的自負心理。例如,你總是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棒,全校第一也不如你!”久而久之,他會感到自己真的已經優秀到了無法進步的境地,那時他自然會顯得張狂、顯得目中無人!

3.增加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

當孩子看到外麵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自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小參加”而自負了。就像那些總是自吹自己足球踢得好的孩子,當與體校的孩子們踢上一場時,立刻就會啞口無言,認識到自己過去的幼稚。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們應當讓他多接觸社會,即使他的某項能力在同齡人中間已經出類拔萃,我們也應該讓他去挑戰哥哥姐姐。麵對這些對手,孩子一定會失敗,這樣就起到了“降溫”的效果。刻意讓孩子感受這種挫折,這比對孩子簡單地說句“不要驕傲”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