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實際上這句話是一種“酸葡萄”心理,這隻是那些做不了“鳳頭”的人退而求其次,自我安慰罷了。要鼓勵孩子成為“領頭羊”,就要鼓勵孩子不能安於“雞頭”的位置,更要鼓勵他們成為“鳳頭”。因此,父母要這樣鼓勵孩子:“這次考試你考得不錯,是班級第三名,但是你們班的同學普遍成績都不好,你不過是‘矮子裏的將軍’,是‘雞頭’罷了。你要繼續努力,成為年級的前幾名,做‘鳳頭’才是你的目標!”

鼓勵多一點,信心多一點

萍萍今年7歲了,剛剛進入小學,是班裏的班長。不過,雖然她在學校裏很快樂,卻非常不喜歡爸爸,因為無論她取得了成績,爸爸也不會表揚她。爸爸總說:“還行吧,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比你更厲害!”

久而久之,萍萍有了成績,也不會再跟爸爸說了。她還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詞叫“負罪感”,不過,這種心態已經牢牢在她的身上紮了根。她對老師說:“我不喜歡爸爸!他好像是我的仇人,我做什麼他都不滿意!”

老師把萍萍的爸爸請了過來,向他說明了這件事。爸爸也是很愕然,說:“怎麼會變成這樣?我那麼說,是為了讓她做得更好,絕不是為了打擊她!要知道,我隻有這一個女兒,我非常愛她!”

萍萍嘟著嘴說:“爸爸不愛我!爸爸不愛我!”

老師看著這對父女,也是哭笑不得。她對爸爸說:“這件事的確是你不對。這麼小的孩子,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別給她的生活那麼多壓力!”

萍萍與爸爸之間的矛盾,就在於爸爸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總拿對15歲孩子的要求,來對待一個還在幼年的孩子。也許青少年通過父母的“反話”,會激起一種要強心,一定要讓父母看看自己的能力;但是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這麼成熟的辨別能力,以為父母總是打擊自己。久而久之,他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更對父母的說教感到反感。

其實,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證明,對於幼小的孩子,鼓勵會比說教、刺激更有效果。正確的評價、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會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的肯定,從而,他會燃起自信心、上進心。讓孩子受到賞識,學會感動,這是教育的一種極佳境界。孩子一旦受到了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對父母無比感激,這無論是對孩子的成長,還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還有的父母,則會在鼓勵孩子的同時,不忘說別的孩子的優秀,這在無形中就等於對孩子說:“還有人比你強!你怎麼不向人家學習?”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感到父母的偏心,對父母產生了一大堆意見。他們甚至會以為:“我不是爸爸媽媽親生的,那個小孩才是他們的孩子!否則,他們怎麼會總是表揚他!”

孩子有了這種思維,又怎會理解父母?所以,與孩子進行交流,父母還是以多鼓勵為妙。比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你肯定能行”、“你其實很聰明,隻是少了一分努力”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孩子從善如流,不斷提高起點。

鼓勵孩子,是培養孩子自信心養成的必要步驟。所以,我們應當以這樣的行為來與孩子交流:

1.以鼓勵的方式消除孩子的孤獨感

有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後,會表現出一定的孤獨感,他們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然而在他們的心裏,卻又對這些充滿向往,不過是被緊張與不安擋住了路。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萬萬不可訓斥,否則會加深他們的心理壓力。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如果他對畫畫有興趣,那麼父母可以鼓勵他,邀請好朋友來家裏玩,在家裏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剛開始,父母可以鼓勵他隻邀請一個,而當他走出這一步時,就不會總是感到緊張,心態逐漸放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孤獨感徹底消除。

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要總是批評孩子。否則,他就會淪落到見事怕事的境地,不願與別人交流,刻意與父母保持距離。

2.鼓勵孩子,讓他別被困難打垮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總會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例如剛進入小學的算術,這對很多孩子來說都非常難。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就不要打擊孩子,千萬別說“我知道你算不出來,你什麼時候算出來過”。父母應該撫摸著孩子的頭,對他說:“怎麼有些困難嗎?別怕,你可以掰掰指頭,那麼一定會找出答案!”這樣,孩子就會被你鼓勵起來,燃起攻克難關的信心。當問題順利解決後,他也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鼓勵。

親手埋葬“我不能”

有這樣一位老師,帶小朋友們做了一個這樣的遊戲:埋葬“我不能”先生。

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馬上有孩子問道:“老師,誰是‘我不能’先生?”接著又有孩子提問:“我們為什麼要埋葬他?”

老師神秘地笑了笑,沒有回答,而是給每一個小朋友都發了一張紙,讓他們在這張紙上寫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小朋友們很快就寫完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誰會沒有啊,這太好寫了。然後老師帶領大家把紙條埋在了教室後麵的土裏,並讓小朋友們對著埋葬的紙條鞠躬並大聲地說:“‘我不能’先生,請安息吧。”

這時,一個孩子大聲說:“老師,我知道‘我不能’先生是誰了。”

“那你說說看,‘我不能’先生是誰?”

他想了想,抓抓頭,不好意思地說:“有很多,但是我現在隻記得一兩個。”

老師鼓勵道:“沒關係,那你就先說兩個,既然你隻記得這兩個,說明它們是你真正的‘我不能’先生。”

他說道:“老師,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不能管住自己。”

他說完以後,其他小朋友也說了自己的“我不能”先生,大家發現,每個人都有幾個“我不能”先生,大家還有共同的“我不能”先生。然後,老師告訴大家:“今天,我們都把自己的‘我不能’先生埋葬了,但是,我們還要把另外一個先生請出來,那就是‘還沒有’先生。隻要大家相信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我不能’,隻是‘還沒有’做到而已。”

這位老師沒有給孩子們講深奧的人生大道理,而是利用孩子們最喜歡的做遊戲的方式,告訴大家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到的,隻是還沒有努力去做而已。這種教育方式,顯然比單純地說教更有效果,顯然更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僅自己認為自己做不了,有時別人也認為你不行,這時候,你會怎麼辦?你會就此放棄,還是堅信“我能”?

事實上,“能”與“不能”完全取決於你的信念,你認為能,你就能!這並不是一句空話:飛機發明之前,科學家認為這個龐然大物怎麼可能在天上飛起來;麻醉藥發明之前,醫生堅信無痛手術是不可能的;原子彈發明之前,科學家無法相信原子可以分裂,原子彈的構想根本是無稽之談;在蒸汽機發明之前,就有人數落富爾頓:“先生,你有沒有搞錯?你要在甲板下生起一團火,讓船能夠乘風破浪地航行?這可能嗎?”事實證明,真的能!這一切都能!

可見,能與不能完全在於態度。自己獨立地做作業,孩子們能嗎?別再亂發脾氣,孩子們能嗎?別輕易就悲傷沮喪,孩子們能嗎?當父母們把上麵這些話告訴孩子們的時候,相信,您聽到的一定是肯定的答案!

的確,“我不能”與孩子們朝夕相處,影響著、改變著孩子們的生活,埋葬了“我不能”先生,同時還要學會和“我不能”先生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願意”,還有“我立刻去做”等和諧相處。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孩子們埋葬“我不能”,讓他們成為凡事都能的人!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自信”的種子,相信“我能”!

下麵,我們來看看父母們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讓“我能”:

1.“我能”不是一句口號

由信念導向結果的唯一途徑就是行動,沒有行動,再偉大的信念隻會讓人嗤之以鼻。樹立了“我能行”的信念,接下來就要立刻去做。

父母們該幹什麼幹什麼,不要老膩在孩子身邊,他們能獨立地做作業;孩子們又怒發衝冠,要舉起拳頭了,讓他想想昨天剛向父母的保證:我能控製自己的脾氣,於是,舉起的拳頭又放下來了;考試沒考好,不難過,不悲傷,這點挫折算什麼,下次,我一定能考好!

當父母督促孩子立刻去做,努力去做的時候,“我能”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會朝著您和孩子良好的願望去發展。

2.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遇到一點困難,又會垂頭喪氣。沾沾自喜一多,容易產生高傲的性格;垂頭喪氣一多,又會養成悲觀的性格。就像對於他的一次考試失利,我們不妨和他坐在一起,認真通過試卷分析,找出這次失敗的原因在哪裏。然後,我們可以向他這樣說:“孩子,現在我們知道了失敗的原因。那麼我們下次把這幾個地方改善一下,是不是就能成績更優異?”相信,孩子一定會做出積極的回答!

3.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調節師,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整。比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訴說,發泄其情緒,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斥責。當我們幫助孩子減輕了心理負擔,他就會變得樂觀開朗,不再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此外,我們還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在生活中如擁抱孩子、撫摸孩子,經常說“孩子,我為你的進步而高興”,“孩子,你是家裏的重要成員”之類充滿愛意的話,就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在陽光的心態下茁壯成長!

不要因為別人的否定而迷失自我

有一隻跳蚤,它跳得很高,每次跳躍的高度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動物界的跳高高手。有一個心理學家拿這個跳蚤做了一個實驗,他將跳蚤放在一個玻璃罩裏,這個玻璃罩可以人工降低。

心理學家一拍桌子,跳蚤馬上跳了起來,卻碰到了玻璃罩的頂端,跳了幾次之後,心理學家把玻璃罩的高度降低了,跳蚤一跳又碰到了玻璃罩,為了避免碰得太疼,跳蚤不得不降低它彈跳的高度。

心理學家繼續降低玻璃罩的高度,每降低一次,跳蚤都在多次碰壁之後改變其跳的高度,來適應玻璃罩新的高度。最後,心理學家將玻璃罩頂降到最低處,幾乎接近桌麵,這時,任憑你怎麼拍桌子,跳蚤也無法再跳了。

跳蚤就這樣跳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把玻璃罩拿開了,跳蚤的頂部不再有任何阻礙,心理學家再拍桌子,跳蚤竟一動也不動,它失去了彈跳的能力,隻能爬著走路了。

跳蚤這個高手,因為一次次地“碰壁”,便逐漸麻木、絕望了。玻璃罩被拿開以後,它有了跳的空間,它的彈跳能力並未真正喪失,但它跳的勇氣卻喪失了,玻璃罩永遠罩在了它的心靈上。它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扼殺,失去了對自己能力的正確估計。

跳蚤變成“爬蚤”的過程,就是一個因外界條件的限製、打擊、否定而迷失自我的過程。和跳蚤一樣,在前行的路上,孩子們也會遇到“頭上的玻璃罩頂”,那就是別人的批評、否定、打擊和潑冷水,如果孩子也像跳蚤一樣,心灰意冷、鬱鬱寡歡,甚至迷失自我,那麼最後也將失去生存的能力和勇氣。

其實,越是在這個時候,孩子們越是要相信自己:我們的能力不會因為別人的否定而消失,別人的否定不會抹殺掉我們身上的優點和特質,千萬不要在別人的否定麵前驚慌失措。

但是,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簽”,在不了解他人的情況下,就說別人:“你這人將一事無成!”“你這個缺點改變不了,你這輩子都沒救了。”事實上,誰也沒資格這樣評論他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不同的出路,沒到生命的盡頭,誰也無法知道誰的命運如何。因為別人的否定而迷失自我,隻會讓那些否定我們的人更得意。

對於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說,生命的藍圖才剛剛打開,本沒必要在乎別人的否定。但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還處於發展之中,自我定位還不明確,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人對他們的評價。所以,否定的言語不但對他們起不了“激將”的作用,還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負麵作用。

這時,父母就要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別人的否定而迷失自我,誰否定你,你就要更努力地做給誰看,讓他們為將來的你“大跌眼鏡”。

1.別人越否定,父母要越肯定

“標簽”的作用是可怕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畢竟,他們還無法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當別人都說孩子笨的時候,孩子難免對自己有這樣的認知,作為父母就要給孩子貼上正麵的“標簽”。這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愛因斯坦也曾經被別人說成是笨孩子,如果他因此就認為自己很笨了,他還會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嗎?別人可以否定你,但你自己不能否定自己。媽媽認為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將來說不定像愛因斯坦一樣優秀呢?”

這種肯定的、鼓勵的話,父母要經常說,改變孩子對自己負麵的心理暗示。

2.幫孩子分析別人的評價是錯誤的

當孩子很在意別人的負麵評價時,父母通常的做法,就是像上麵說的那樣:否定別人的負麵評價,安慰孩子不必太在意,並給予正麵評價。但有些孩子過於敏感,這樣簡單地安慰並沒有特別好的效果,他們還是會很糾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幫孩子判斷“笨孩子”這個評價是錯誤的,並指出孩子身上“不笨”的地方,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比如說:“你不過是不太愛說話而已,這和笨沒有一點關係。你學習成績好,畫畫和書法都那麼好,你可一點都不笨。”

3.不要在孩子麵前重複別人負麵的評價

當聽到別人否定您的孩子時,不要在自己的孩子麵前再次重複,這樣會讓孩子認為您讚同別人的評價,這樣孩子就會更在意別人的否定了。

例如,有人說您的孩子畫畫得不好,正確做法應該是:找出孩子畫中的亮點,告訴他:“雖然畫得不太像,但是色彩搭配得非常好。”讓他覺得自己的畫並不是一無是處,沒有必要為別人的否定而失去信心。

寬容孩子的犯錯,維護他的自信心

胡慶宇中考失利,沒能考上任何一所高中,因此整天躲在家裏,覺得無臉見人。在家閉門思過了一星期後,他決定參加工作,不想再去讀書。

他找到了父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並一再向他認錯,認為自己對不起家人的期望。然而,爸爸並沒有責怪他,隻是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頭,露出了一個肯定的眼神。

胡慶宇原以為,爸爸會把自己大罵一頓,誰知那個眼神,卻讓自己感到融化了。他明白,爸爸原諒了自己。

沒過幾天,胡慶宇在一家星級賓館謀到了一份服務生的職位。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參加了職業培訓班學習,在業餘時間又去上英語補習班,凡是對工作有好處的知識都去學,而且也學得進去。由於他的勤奮好學,不斷受到提拔,後被送到國外的飯店培訓一年,回來後又參加了一所大學舉辦的飯店管理專業的培訓班。

一轉眼幾年過去了,胡慶宇已經成為客房部經理。一次宴會上,同事問他:“你不過是個初中生,怎麼這麼有能力?這可真意外!”

胡慶宇頓了一下,恍惚回到了幾年前的那個夜晚。他清了清嗓子,說:“因為,因為父親的那個眼神……”

試想,如果父親沒有寬容胡慶宇的這次錯誤,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收拾一頓,那麼孩子的未來會變成怎樣?恐怕,已經長大的孩子,早已和父母決裂了吧!

然而,更多的父母認為,隻有嚴厲地管束與懲罰,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不錯,孩子因為懼怕家長的權威而停止錯誤行為,能暫時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長期下去,會妨害孩子的成長,逼得他們自衛和反抗,或者是消極抵禦。

所以,看到孩子犯錯,父母應當積極調整心態,畢竟“人無完人”,誰都有犯錯的時候。更何況,犯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正如胡慶宇,這次犯錯讓他找到了未來的路,讓他學會了獨立生活,這就是犯錯帶給他的“機遇”。

當然,寬容的方式有很多,父母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酌情選擇:

1.用“善意的謊言”寬容孩子

對於那些自卑心理嚴重的孩子,父母為了可以利用一些善意的謊言,巧妙地“騙”一下他,讓孩子在謊言中忽略自己的缺點,抹平心中的自卑。

例如,孩子的語文不好,數學也是一般,那麼,你就可以這麼說:“孩子,你的數學成績不錯哦,要是語文再加把勁那就更棒了!”這種寬容,會讓孩子漸漸充滿自信,不斷“攀比”自己的數學和語文成績,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麼做,就比打罵、訓斥要有效果得多。

2.寬容孩子的不成熟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犯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成熟,犯錯並不是他們刻意而為之。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應當以引導為主:

黃家強剛上小學,但沒幾天就表現得非常不適應:不愛舉手發言,下課追追打打,作業不能及時完成。為此,爸爸媽媽操碎了心,但效果始終不佳。

突然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家,黃家強奔上來興奮地說:“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

媽媽心理一喜,以為孩子考試得了高分,於是趕緊問道:“為什麼表揚你?”

“哈哈,老師說,黃家強同學地板倒是拖得蠻幹淨的!”

兒子的笑容,讓媽媽意識到:一次不重要的小小表揚,就會讓孩子這樣開心,可見孩子的心是多麼的單純、多麼的容易滿足!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過去對孩子太苛刻了呢?畢竟,有些東西不是孩子能夠全部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