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一聽,恍然大悟,連忙把屋子的窗戶打開了,果然,陽光灑在了書桌上、床單上和地板上,連兄弟倆身上都是陽光,他們沐浴在陽光裏,感到身上暖和多了。
關上窗戶,就會擋住溫暖的陽光。而有一些孩子卻關上了心裏的窗戶——心門。他們不喜歡和同齡人多接觸,不管是在學校、家裏或是社會,除非不得不交談,否則他們很少和其他人溝通交流,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他們喜歡宅在家裏,自我封閉、沒有朋友、感到孤獨,但他們不想改變現狀,拒絕他人關愛。
長此下去,他們的身心怎能健康,情商怎能提高?他們的內心猶如荒涼的沙漠,毫無生機,父母看著怎能不焦急?因此,父母一定要鼓勵自己的孩子走出封閉的內心,打開心扉,才能看見生命的綠洲。
打開心扉,讓生命的陽光照射進來,孩子會發現自己孤寂的心靈立刻變得溫暖起來;打開心扉,讓他人走進自己的心中,會發現心情立刻豁然開朗,人生從此別有洞天。就像孩子們喜歡的歌手張惠妹唱的那樣:越過了重重的心牆,有一整片藍天。
孩子一旦打開了心扉,內心就會變得陽光、開朗、積極向上,正麵的情緒和能量,會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發生作用,對生活始終充滿希望。這種心態一旦成為孩子的主流心態,就等於給孩子提供了追求成功的機會,同時也是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所以,讓孩子打開心靈的窗戶吧,他會看到悲傷融化,會聞到幸福晴朗的芬芳!
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打開心扉呢?不妨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1.了解孩子封閉內心的真正原因
治病要找到病因,想要孩子打開心扉,也要了解孩子封閉內心的原因。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影響,還是受過什麼事情、什麼人的刺激,或是身體的缺陷讓他有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貶抑性的評價:如“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產生自卑感。孩子為了抵禦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就會不由自主地建立起一種內心防禦機製——封閉內心。
2.讓孩子不要總是宅在家裏
在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通過各種渠道促進孩子與別人交往,尤其是讓孤獨的孩子與性格開朗的孩子結伴是極為有益的。當然,我們要向孩子傳授基本的社交技巧,並讓他們作適當的練習。父母可以充當孩子同齡人的角色與孩子去交往,在教授技巧之後,還要鼓勵孩子大膽地實踐,並且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指出他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議。就像一些文化娛樂活動或者家庭聚會等,這都是幫助孩子打開心扉的好方法。
■
接受批評,才能茁壯成長
小麗從小就是個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很難接受別人的批評。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隻要說她一丁點的不好,她就會把嘴巴撅得老高,不是說出無數條反駁別人的理由,就是拉長個臉不理人家。
學校要評三好學生了,小麗的學習成績已經連續幾個學期班級第一了,她想:“這次三好學生肯定非我莫屬。”誰知,評選結果出來,學習成績不如她的小彬同學卻當選了“三好學生”。
這樣的結果讓小麗很失望,好幾天都悶悶不樂。小麗的樣子被老師看在眼裏,於是主動找她談話:“知道你這次為什麼沒能評上三好學生嗎?是因為同學們都覺得你自我感覺太好了,不能接受大家說你的缺點。你看人家小彬,雖然學習成績沒你好,但是她能虛心接受老師的同學的批評,不斷地進步!”
“哼!那是因為她缺點太多!我又沒有缺點,為什麼要接受批評!”說完,小麗就氣呼呼地離開了老師的辦公室。
帶著怒氣的小麗回到家裏,一不小心把桌子上的茶杯碰倒了。媽媽說:“孩子,走路小心點,你看,茶杯碰倒了吧。”
誰知,小麗大喊道:“這怨我嗎?誰讓你們把茶杯放在這裏的?”
媽媽愣住了,她不明白,自己的一句話,怎麼招來她這麼大的火氣,她怎麼一點都接受不了別人說她的不好。
我們不止一次地鼓勵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但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一味地讚揚會使孩子變得隻能聽好話,不能接受批評。就像故事中的小麗那樣,隻要有人說她不好,她就會異常暴躁,儼然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樣子。
事實上,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這些缺點猶如樹木上的枯葉,批評就是為了要砍掉這些枯葉,讓孩子茁壯地成長。學會接受批評,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完整的人格、提升積極的情商。隻有在孩童時期學會接受批評,長大後才能更好地麵臨挫折、適應社會。
如果說表揚是熱敷,那麼批評就像是令人冷卻的冰塊,雖然溫度不同,但都是令人健康的方法。批評使我們頭腦清醒,凜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過失,進而迸發奮進的激情。
批評猶如一麵鏡子,照出孩子們的不足。麵對批評,正確的態度當然應該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實際上孩子們卻很難做到。因為“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批評的話總是令人不那麼舒服,甚至自尊心受辱,麵子上下不來。
所以,“學會批評”對於父母來說非常重要。很多父母會說:“批評人,這誰不會啊。”但事實並非父母們想得這麼簡單,很多孩子恰恰是因為接受不了父母批評時的態度、方式和方法,因而無法接受父母的批評。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批評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呢?下麵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1.批評時的態度比批評的內容更重要
很多孩子其實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也準備好了接受批評,但一看到父母狂風暴雨似地咆哮,他們憤懣的情緒就被激起來了。要讓孩子接受你的批評,雙方必須都在一種良好的情緒下。隻是用父母的“淫威”令孩子“口服”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服。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失為很好的方法,但避免講那些空洞的大道理。有時候,不妨幽默一下,不僅能化解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還能讓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你的批評。
例如,父親剛剛給孩子買了汽車,兒子又吵著要買飛機,父親本想把孩子狠狠批評一頓,但他忍住了,他換了一種說話方式,他幽默地對孩子說:“兒子,你的‘軍費’開支太大,都要破壞咱家的收支平衡了。現在可是和平年代,能否減少一點‘軍費’開支?”聽了爸爸的話,孩子撲哧一聲笑了,從那以後,再不隨便向爸爸要玩具了。
2.選擇好批評的場合和時間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和麵子,所以父母千萬別在他人麵前批評孩子。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時,要在私下裏進行,當眾宣布他的過失,會使他無地自容,不但不會起到任何效果,反而會使他們怨恨父母。
有時候,父母不妨演一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戲。比如,可以在看電視的時候,指出電視中孩子的缺點,作出適當的批評,聰明的孩子一定能聽出父母話裏的意思,也許就能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3.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
父母們切記,批評要使用充滿善意的語言,千萬不要使用攻擊性的詞句,特別是絕對否定的詞語。比如說:“你這孩子這輩子算完了,無可救藥了!我對你失望透頂了!”這種語言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這樣的批評無論放到多麼有涵養的人身上,恐怕都不會接受。
■
轉換情緒,正確對待考試
想到明天就要迎來期末考試,周建突然一陣心慌,看到他這個樣子,爸爸說:“周建你是不是生病了?怎麼臉色這麼差?”
周建用力地揮了揮手,說:“不!我就是想到明天要考試,突然感覺心裏好亂。我這次可是奔著前三名去的!”
聽完孩子的話,爸爸笑了笑說:“兒子,你先別著急,你這個樣子,明天怎麼可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參加考試呢?”
此時的周建,已經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之中,說話也不免衝了起來:“那你要我幹什麼!”
爸爸知道,孩子的這種表現是正常的,所以他沒有生氣,繼續和顏悅色地說:“兒子,爸爸知道你平常辛苦,所以特別心疼你現在的樣子。這樣吧,你把書本合上,去打籃球如何?”
周建一愣,說:“爸,我明天就要考試了,你怎麼讓我去玩?”
爸爸說:“是啊,難道你沒有聽說過‘小考小玩、大考大玩’這句話嗎?這會兒你才應該放鬆一下!爸爸心裏清楚,你這回考試肯定能拿前三的,所以我壓根兒不擔心你會出現什麼失誤!既然你肯定能成功,那麼幹嗎還要給自己找煩惱呢?你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周建撓了撓頭說:“爸爸,你說的好像是對的。好多著名的運動員就是在比賽中太緊張了,才丟了最後的冠軍。那我現在出去玩一會兒吧。”
一個小時後,周建抱著籃球回來了,此時的他,鬱悶的情緒早已一掃而光,看著恢複正常的孩子,爸爸不由會心地笑了。他堅信,周建在明天的考試中一定能取得佳績。
爸爸不僅沒有督促周建,反而讓他出去打球,相信這樣的父母一定非常少。可是,這正是化解孩子考前緊張情緒的最佳方式!鼓勵孩子去玩,就會給他這樣一種暗示:為什麼爸爸讓你去打球,那是因為爸爸知道你肯定會成功;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必勝的把握,那麼就不要再給自己壓力,以免節外生枝!
可是,看看我們的父母們是怎麼做的?“考試是否準備好了?”“能不能考到全班前三名?”這樣的詢問,不僅不能讓孩子走出焦慮的情緒,反而會進一步加大心理壓力。在孩子的心裏,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自己的夢想,這些交織在一起,讓自己絲毫不敢出現差錯。否則一旦失敗,該怎麼麵對師長、麵對自己呢?
“既然你肯定能成功,那麼不妨出去散散心吧!”能說出這樣一句話的父母,必然能夠培養出情商極高的孩子。因為,孩子懂得如何調整技巧,懂得如何麵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當然,除了鼓勵孩子出去玩,還有幾種方法,同樣能夠達到效果:
1.盡可能創造放鬆的環境
麵對考前焦慮的孩子,父母讓他去戶外放鬆心情,這是非常好的辦法。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與他一起運動、一起聆聽音樂、一起談談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注意說話不可過於嚴肅,盡可能用調侃和輕鬆的語調,哪怕講幾個看似無聊的笑話。經過這樣一番調整,孩子就能將心態回歸正常。
2.給孩子講點“名人花絮”
對於某些孩子來說,第一種方法並不能化解緊張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不妨講一些成功人士的“緊張”花絮故事,意在告訴他“你緊張並不代表你不能成功”。既然成功人士都會焦慮緊張,那麼自己緊張也無妨,但是一定要適度。這樣的言語實則也是一種暗示:讓孩子正視自己出現的緊張情緒,相信不會影響自己成功,這樣原本的焦躁就會逐漸降溫。
3.給孩子自由
在考試的前一天,父母就不要再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之類的話了,畢竟學習講究的是循序漸進,臨時抱佛腳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意見,倘若他想出去走走,那麼就不要過分阻攔。當然,諸如網吧、遊戲廳之類的地方,我們是不能同意的。
■
用笑話幫助孩子擺脫失落
張薔放學回家,一臉垂頭喪氣。媽媽問她:“孩子,你這是怎麼了?遇到什麼事情了?”
張薔低聲說道:“媽媽我沒事,你忙你的去吧。”
媽媽知道,孩子一定遇到了什麼不高興的事情,但是她不願意告訴自己。於是她換了種方式,說道:“張薔,你今天怎麼沒有去陽台看你的小鸚鵡呀?這樣吧,我給你講個關於鸚鵡的笑話,你看好嗎?”
張薔點了點頭,於是媽媽繪聲繪色地說:“老羅養了一隻鸚鵡,這鸚鵡十分聰明,不久就學會了算術,老羅很得意?,經常在客人麵前炫耀。話說有一天一個朋友來訪,老羅又炫耀起來,問鸚鵡1+1等於幾?鸚鵡回答2。老羅又問,1+2呢?鸚鵡答3。老羅又說道:1+3呢?這個時候,鸚鵡歪起腦袋思考起來。老羅性急之下說,等於4。這還不知道?!不料鸚鵡驚喜地說,你都會搶答了?”
聽完這個故事,張薔立刻哈哈大笑了起來。她跑向陽台,說道:“媽媽,我去看看咱家鸚鵡妞妞會不會回答問題!”接著就一陣風似地衝進陽台,對著小鸚鵡說起話來。伴著小鸚鵡笨嘴笨舌地回答,張薔終於恢複了原本的天真爛漫。
晚飯時,媽媽問張薔:“以後再有不高興的時候,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張薔點了點頭,說:“嗯,我就去聽聽笑話!”
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尤其當他們遇到不開心時,會比大人顯得更加失落,長時間陷入鬱鬱寡歡中不可自拔。有的孩子頻繁如此,甚至還染上了“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父母都不願意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悶悶不樂。
可是,有幾個父母真正懂得如何讓孩子擺脫沮喪?絕大多數的父母,恐怕不是說一句“孩子,你怎麼了?因為什麼不高興”的冷淡詢問,就是發一句“小小孩子有什麼脾氣”的牢騷。這一切,並不能讓孩子重新回到陽光燦爛。
所以,我們不妨學學張薔的媽媽。一個簡單的笑話,張薔就忘記了煩惱,重新從低穀中彈起。更重要的是,她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所有的沮喪都是暫時的,暫且忘記它去尋找快樂分子,回頭再看剛才的不高興,那時你就能看到,原來這一切不過都是那麼渺小,那麼不值一提!
我們給孩子講笑話,能夠幫助他走出失落;但我們更重要的,則是讓他學會自己給自己講笑話,讓自己擺脫這種失落的心態。所以,我們要以引導為主,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掌握這種本領:
1.多讓家裏充滿歡樂
一個總是死氣沉沉,毫無活力的家庭,自然不可能培養出一個陽光心態的孩子。所以,父母平常就不要總是愁眉苦臉,仿佛自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閑暇之時,父母應當聽聽相聲、看看小品,這種輕鬆的藝術會讓人眉頭展開,而不是終日抱怨。一旦父母可以擺脫這種沮喪,那麼孩子就能變得樂觀。
2.多給孩子買點幽默的書籍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買書時,總是將目光集中在那些大部頭的世界名著之上。不可否認,世界名著能夠大大增加孩子的閱讀量和知識量,但我們還需要知道:世界名著多隱晦、沉重,總是讀這類書籍,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所以,父母在給孩子買書時,不妨穿插一些風趣幽默的書籍,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輕鬆和愉悅。就像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的一係列書籍,其中都透露著濃濃的幽默,當孩子看著這樣的書時,自然會有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態,學著其中的主人公無論在麵對什麼問題時,都能以笑臉相迎。
3.鼓勵孩子自己講笑話
當孩子的情緒陷入低落之時,我們不妨鼓勵他自己講笑話。也許,孩子一開始會拒絕你的要求,但是你不妨這樣對他說:“孩子,媽媽知道你不高興,所以我更加難過了。那麼,咱們能不能一起走出沮喪?這樣吧,你講一個笑話,我再講一個笑話,我們看誰能把誰逗樂!”這種看似競爭的方式,會激起孩子的欲望,從而主動講笑話,主動排除內心的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