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些孩子不一樣,他們不僅會害怕這些無法控製和無法預料的事情,就連一些不值得恐懼的事情他們也會特別害怕。一般人不怕的事物或情景,他害怕;一般人稍微害怕的,他更加害怕。這種與事物或情景極不相稱、極不合理的異常心理狀態,就是恐懼心理。在這種恐懼心理的影響下,他們做事會畏首畏尾,前怕狼後怕虎,長此下去,必定會影響孩子的情商發展。
所以,父母應該正確引導,幫孩子走出恐懼的陰影。當你的孩子表現出畏懼、退縮,不願主動去嚐試的時候,家長不必因此不知所措,更不要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簽”,而是要采取一係列措施,從多方麵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具體可以這樣做:
1.承認孩子的恐懼
有這樣的心理研究結果:隻有當孩子感到你承認他們害怕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時候,他才會相信你對此所作的解釋,才能更好地釋放恐懼,戰勝恐懼。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到恐懼是很正常的現象,你完全理解他的恐懼,同情他的遭遇。
例如,很多小孩都害怕小狗,家長應該這樣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害怕小狗,媽媽像你這麼小的時候也很害怕。這樣好了,媽媽陪你一起走過去好不好?哦,你不敢走是不是?那媽媽抱你過去好了。你看,它在媽媽的腳邊多乖,根本就不會咬我們。”當孩子發現小狗確實沒對他帶來任何傷害的時候,就不會再害怕小狗了。
2.耐心傾聽孩子的恐懼感
父母要想消除孩子的恐懼感,有時不需要做太多,隻要耐心傾聽既可,因為傾訴本身也能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有心理學家分析,父母對孩子恐懼感的最大幫助是聽他說明自己為何恐懼,做一個好聽眾,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所說的一切,不用去作任何反應,在傾聽的過程中,既要注意他說的話,也要注意自己的麵部表情、身體語言和眼神的交流,要用理解與接納的態度傾聽孩子的恐懼。
等孩子明確地說完他們的想法,父母切忌無端地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別人都不怕,你怕什麼?”這樣,反而會更加導致孩子的恐懼。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誰也比不過!
3.讚賞孩子勇敢的表現
當孩子曾經恐懼的東西不再恐懼的時候,父母要大大地讚賞孩子。例如,孩子曾經很害怕小狗,現在敢輕輕撫摸了,父母要緊緊抱住孩子,告訴孩子:“你真勇敢,媽媽為你驕傲!”當孩子看到父母臉上的微笑,也會對自己的行為充滿自信,在不知不覺中就消除了對事物的恐懼心理。
■
父母先學會情緒調節,這樣才能教孩子
小雅的爸爸是某報社編輯,平常工作很繁忙。這天,他因為受到上級的無端指責,心情很是煩躁,回到家後心情還不能平靜,一直坐在沙發上生悶氣。
然而,小雅不過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自然無法察覺爸爸的情緒。她和往常一樣,跟爸爸說著自己在學校的開心事:“老爸,我告訴你一件特逗的事情,我們班的王磊,今天上課睡覺被老師抓了個正著……”
盡管孩子手舞足蹈,但是爸爸依舊沒什麼心情。他沒精打采地回應著:“哦,是嗎?”
小雅此時更加興奮了,說:“對呀!您猜他怎麼被老師發現的呢?”說完,她還故意眨了眨眼睛,和爸爸賣起關子。
這時候,爸爸已經有些不耐煩了,他點燃一根香煙,說:“我怎麼可能知道?好了,你自己玩去吧!”
小雅說得正高興,沒注意到爸爸的神情在改變,繼續自顧自地往下說:“您猜一下嘛!您猜啊!哈哈哈哈……原來,他上課睡覺打呼嚕啦!”小雅一邊說,一邊笑著推爸爸的肩膀。
這下子,爸爸終於無法忍耐了,他跳了起來,一把將小雅推開:“夠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看見我正煩著嗎!做你的作業去!”
爸爸突如其來的吼叫,嚇得小雅一臉慘白。她委屈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小聲抽泣起來。一連幾天,她也不敢和爸爸說話。
我們都知道,孩子對情緒是十分敏感的。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情緒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常常將在外麵工作的情緒帶回家,以這種粗暴的態度麵對孩子,時間一長,就會撲滅孩子親近父母的熱情。甚至,有些敏感的孩子還會因此染上心理疾病,在父母的麵前唯唯諾諾,再沒了孩子應有的天真爛漫。
有的父母則以為:“我在單位受了氣,回來和孩子發火,這難道還有錯嗎?畢竟我是他老子!”但事實上,發脾氣不會增加父母的權威,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在別人看來,發脾氣是缺少辦法時采取的辦法,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在孩子麵前失態,也會給人一種缺少修養的感覺。發脾氣還容易被孩子模仿,經常被應用的事例是:老板對丈夫吼叫,丈夫回家後和太太爭論,太太對孩子叫罵,孩子踢小貓出氣。家裏成了戰場,孩子的成長自然沒有保障。
那麼,我們該如何行動,才能把壞情緒擋在門外呢?
1.發火前,自己先照照鏡子
誰都知道生氣不好,尤其那張“臭臉”,沒有一個人會喜歡。所以,父母在準備向孩子咆哮時,不妨用鏡子照一下自己,鏡子中扭曲的麵孔往往會讓自己都嚇一跳。自己意識到現在的表情很難看,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進行情緒調整。
2.向孩子直接說明
也許,你在職場上遇到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必須要將其帶回家解決,那麼你不妨用商量的口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累,需要休息一下,靜靜地思考些問題。你能不能待會兒再來說話呀?”孩子一般都很善解人意,當父母這樣說時,他一定不會再對父母“死纏爛打”,而會靜靜去做自己的事。甚至,他還會安慰你,幫助你放鬆心態,回歸平靜。
父母千萬不要以為,提前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變化,就等於拒絕了孩子。其實,這種拒絕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
3.主動向孩子道歉
情緒這種東西,有時候真的很難控製。倘若父母真的控製不住自己,對孩子發了脾氣,那麼應該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盡量避免“閉嘴”、“笨蛋”這樣的詞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也不要等待,而是應當及時向孩子道歉。
也許你拉不下麵子,那麼,你可以采取書信的方式,向孩子說聲“對不起”;你還可以利用短信、E-mail、QQ聊天等現代化方式,取得孩子的諒解,化解孩子心中的委屈。
歸根到底,父母要記住,孩子之所以和自己說話,說明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父母總是帶著情緒與孩子交流,就等於放棄了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不了解孩子,你又何談教育?
■
改變態度,灰色心情也能變晴朗
有個女孩叫莉莎,她到軍營去找當軍官的爸爸。爸爸和她在一起隻待了幾天,就被派遣到前線去了,她被留在了軍營裏。軍營在一個沙漠裏,條件很差,居住的木屋非常悶熱,即便陰涼一點的地方溫度也在30度以上,狂風裹挾著沙土呼呼地吹個不停。軍營裏沒有幾個家屬,周圍住的又全是不懂英語的土著居民,莉莎沒有人交流,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她感到非常寂寞和無聊,於是就給父親寫信訴說心情。
她收到了父親的回信,信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有兩名罪犯從監獄裏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高牆和鐵窗,一個看到的是月亮和星星。”
莉莎看著這幾句話,揣摩其中的意思。終於,她明白了,她對自己說:“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這裏有很多星星和月亮,我要和他們交朋友。”
莉莎嚐試和軍營內外的每一個人交朋友,開始時有些困難,但這裏的人很淳樸,很快就接受了她,他們教莉莎烹飪當地的食品,做陶器等,莉莎逐漸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並且喜歡上了這裏,曾經讓她討厭的沙漠也變得既神奇又迷人。
她請土著朋友們帶她到沙漠的深處,聽當地人講有關沙漠的一切,還讓遠在倫敦的親友幫她寄來了關於沙漠的著作,她都認真地閱讀。她的生活因此變得忙碌又充實,她愛上了沙漠,愛上了軍營,愛上了這裏的人,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現在變得讓她流連忘返。
長大後的她,寫了一本關於童年時的經曆的書籍。看到大家爭相閱讀她的書,她更加快樂了。
是什麼讓莉莎由不快樂變得快樂了呢?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莉莎的念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所以她的灰色心情變得晴朗了。而這樣的孩子,有哪一個父母不喜歡?可以說,這個孩子的情商甚至比大人還要高!
有一句話我們都聽過,我們不可以改變事情,但可以改變心情!或者這麼說,要想解決事情,先改變心情。轉變了看待事物的態度,才能更快更好地解決事情。哪怕事情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但單純地改變態度或者心情,也會讓人快樂許多。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積極從灰色的心態中走出來。
而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不會宏觀或者多角度考慮問題,思維容易走向死胡同,想問題容易偏激。作為父母,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合理的認知模式,避免他們的心情走向陰霾的境地。
1.用積極的態度想問題
孩子看待事情的態度是片麵的,目光是短淺的,容易鑽牛角尖,所以,父母就要引導孩子用積極的態度想問題。例如孩子心愛的自行車被偷了,因此悶悶不樂了好久。爸爸就應該這樣啟發孩子:“你悶悶不樂,自行車會回來嗎?”“不會。”爸爸又說:“自行車已經丟了,你是不是也要把快樂丟掉,甚至搭上健康呢?”
孩子一下子醒悟了:“對,自行車已經不會回來了,但我快樂的心情不能被它帶走。以後我要很小心,盡量不再丟東西。”看,用這樣積極的態度去想問題,事情是不是就往好的方向發展了呢?
2.教孩子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就像莉莎一樣,很多時候,孩子們也不可能改變身邊的人、事、物,但不能讓這些無法改變的大環境影響孩子們的心情,就像孩子們走向社會以後,也不可能去改變社會來適應自己,隻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所以,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
比如孩子所在的班裏有兩個調皮搗蛋的孩子總影響大家的學習,而孩子又不可能在一時半會兒換個班,這時就唯有靠孩子自己堅強的意誌力和定力,“兩耳不聞‘別人’事,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心情才能不為他人所左右,專心致誌學習。”
■
胡思亂想煩惱多
有一個國王,他總是覺得不快樂,天天愛胡思亂想,每天被這樣那樣的煩惱所困擾。他擔心鄰國會來侵犯,王宮的財寶會被搶劫一空,擔心自己的身體會生病,甚至懷疑大臣們會謀權奪位,總之,從他登基做國王那天開始,他每天晚上都會被噩夢驚醒。
這一天,他的心情很煩躁,就想到宮外走走,散散心。他換上一身破舊的衣服,裝扮成乞丐的樣子來到城外。他來到一家農舍,看到一個農夫正在破舊的廚房裏做飯,一邊做飯一邊還哼著歌,看上去快樂極了。
看到這個情形,國王走了過去,農夫正啃著一塊黑麵包,表情非常開心。國王問他:“黑麵包那麼難吃,你還吃得這麼開心?”
農夫說:“我當然開心了,因為我今天賺了很多錢,晚上就不用餓肚子了。”
國王不解地問:“如果明天沒飯吃,後天也沒飯吃,想起這些,你不覺得煩惱嗎?”
農夫笑著說:“今天有飯吃我就很開心了,明天的事情明天再去擔心,就算我今天悶悶不樂,也不能改變明天的狀況。”
國王又問:“如果明天和後天都沒有飯吃該怎麼辦呢?”
農夫把手裏的麵包分了一半給國王,依然笑著說:“那樣我也要快樂,你覺得傷心地餓著肚子和快樂地餓著肚子,哪個更好過一點呢?”
國王聽完農夫的這些話,心裏有了不小的觸動:“我過得比他好多了,但卻沒有他那麼快樂,不是因為自己擁有得少,而是擔憂的事情太多。我要改掉過於憂慮的壞毛病,快樂地生活,好好治理國家。”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人若總是憂慮,必定得不到當下的快樂。就像故事中的農夫那樣,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因為人是活在當下的,而不是明天。
煩惱不會改變事情,隻會影響人們的心情;憂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會浪費寶貴的時間。當你過於關注生活中的小事,太在意生活中的摩擦,太在乎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得失時,就會徒增許多煩惱。
可是,孩子怎麼會懂得這樣的大道理?孩子總是容易陷入某種情緒無法自拔的。如果他們總想著:“我學習成績這麼不好,將來要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這個是否,父母就應當告訴他們:“與其發愁,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哪怕每天進步一丁點兒,也比他胡思亂想有用。”
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孩子從煩惱和憂慮中解救出來,不要讓他們陷在煩惱和憂愁的旋渦中無法自拔。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這樣做:
1.讓孩子的生活充實起來
大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閑下來,無事可做的時候,便容易胡思亂想。因此,要想讓孩子不胡思亂想,就得讓他們忙起來,去做一些有益或有意思的事情,讓他們沒有時間老想著那點憂愁的事。平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帶他出去玩,根據他的興趣愛好給他報一些興趣班,讓他去幫助生活不如他的一些小朋友,當他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時,就不會為生活中芝麻綠豆點的小事煩惱了。
2.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沒有目標的人生會覺得日子空洞無望,索然無味。有了目標容易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輕易胡思亂想。就像走路一樣,知道自己去哪裏,就會一門心思往前走,不左顧右盼。但給孩子製定的目標不可過大,最好是在短期內稍作努力就可以實現的。
比如孩子喜歡音樂,就給他報個吉他班,讓他學習之餘,彈彈吉他。同時,我們也要給他訂個目標:在一個月內學會彈兩首曲子。這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很容易實現,讓他有一點動力,同時壓力也能接受,這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會讓他暫時忘卻煩惱的事情。
■
讓孩子打開心扉,心情豁然開朗
有這樣兩個兄弟:他們家裏的房子不大,光線也不是特別好,冬天總是把房間的窗戶緊緊關著,所以即便是白天屋子裏也很暗。因為陽光很少照射到屋裏,所以他們總覺得很冷。
有一天,他們看到外麵的陽光很燦爛,就想如果屋裏也有這樣燦爛的陽光該多好啊。於是兄弟倆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外麵的陽光掃進來。
他們拿著掃帚和簸箕,到外麵去掃陽光。他們先把陽光掃到簸箕裏,然後再把簸箕拿到房間裏,準備把簸箕裏的陽光倒在房間裏。可是等他們把簸箕搬到房間裏的時候,裏麵的陽光一點都沒有了。
他們掃了很多次,屋裏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
這時,媽媽剛好走過來,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就問道:“你們在做什麼?”
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媽媽聽了他們的話,忍不住笑道:“陽光怎麼能掃進來呢,你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照射進來,何必去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