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學會調節情緒

認知情緒,學會自我調節

“我今天不吃飯了,誰讓你們都不對我好!”“完了,我的末日到了,明天我會死的……”聽到孩子的這種話,身為父母的你,是不是會感到頭皮發麻?是啊,一個總是產生強烈情緒波動的孩子根本不能控製自己的意誌,更嚴重的甚至還會做出一些讓人後悔莫及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控製情緒,讓他們明白:自我調節是門藝術,誰能先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誰就能獲得高情商!

不是不能有脾氣,而是不能隨便發脾氣

有一個小男孩,脾氣很壞,一天到晚在家裏發脾氣,動不動就摔東西,特別任性,家裏人都拿他沒辦法。

為了改變他的壞脾氣,爸爸想到了一個主意。爸爸帶他來到家裏後院的籬笆旁邊,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說:“兒子,你以後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數一數籬笆上有多少顆釘子,就知道你發了多少次脾氣。”

小男孩點了點頭,照爸爸說的做了,以後,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數了數,籬笆上一共釘了37顆釘子。第二天,小男孩又往上麵釘了29顆釘子。就這樣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覺得天天這樣釘釘子真麻煩,不如學著控製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往籬笆上釘釘子的次數漸漸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終於有一天,他一個釘子也沒釘,因為一整天他沒有發一次脾氣,他感到非常高興,並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聽了,又建議他說:“如果一整天你能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把原來釘上去的釘子拔下來一顆。”

小男孩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顆釘子,一整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顆釘子,多久才能拔完啊!”可是他覺得隻要他能夠控製自己的壞脾氣,還是有希望做到的。

於是在他的努力和家人的配合下,終於有一天,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完了。他非常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被我拔光了,我已經好久都沒有發過脾氣了。”

爸爸和他來到籬笆旁邊,看到籬笆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洞,爸爸意味深長地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不過,雖然籬笆上的釘子都被你拔光了,但是這些洞卻永遠留下了,籬笆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就像你向親人朋友發脾氣一樣,就猶如在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雖然事情過去了,但卻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傷痕。”

就像故事中的父親所說的那樣,吵架、發脾氣、言語攻擊帶給人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傷人的話比切膚之痛更讓人難以愈合。

其實,每個人都有脾氣,我們不是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孩子不可能總是表現得“很乖”、“很聽話”,他們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將自己的負麵情緒藏在心底,有了不滿,他們就要通過哭鬧或發脾氣表現出來,這其實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剛好碰到父母在忙,或心情也很煩躁,這時孩子免不了要挨揍。

如果父母總是通過訓斥和打罵來壓製孩子的脾氣,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這隻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加煩躁和抑鬱,嚴重影響情商的發展。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負麵情緒要得到合理的宣泄。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的是父母合理地疏導和安慰,而不是野蠻地、簡單無端地壓製他們的壞脾氣。

所以說,孩子們當然可以發脾氣,但不能隨便發脾氣,優秀的孩子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亂發脾氣,更不會因為自己一時的壞情緒傷害自己和周圍的人,因為任何人都不會隨時隨地地做你情緒的垃圾桶。而且壞脾氣是一把雙刃劍,傷害他人的同時也會傷害自己。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既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又能有所節製,不傷人傷己呢?我們來看看下麵兩種方法:

1.對孩子的心情要感同身受

當父母看到孩子們發脾氣的時候,切勿迎合或者是敷衍,更不能粗暴地遏製他們發脾氣,一定要把自己置身於他的立場,感受他的心情。如果父母能這樣及時地安撫孩子:“媽媽也很心疼你,你的心情我當然能理解,隻是目前因為客觀原因,還不能馬上滿足你的要求。”那麼,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和他們站在一邊的,一旦被人理解,他們的情緒就會緩和很多。

2.不要輕易向孩子的壞脾氣妥協

很多父母麵對孩子的哭鬧和壞脾氣,往往手足無措,除了滿足他們的要求,一次次沒有原則地“妥協退讓”,沒有其他辦法。父母無法掌握自己的孩子,反倒讓孩子覺得發脾氣就是他們要挾父母的“武器”,長此下去,隻會助長孩子的壞脾氣,變得無法控製。

所以,父母麵對孩子的壞脾氣,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心軟,態度堅決。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不妨采取不理睬、冷淡的態度,甚至警告他:“哭鬧也沒有用,發脾氣也沒有用,我絕對不會答應你的無理要求。除非你冷靜下來,否則我不會理你。”

孩子看到自己的要挾無法得逞,就不得不停止發脾氣了。

放鬆心情,壓力也可以變成動力

數學家高斯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驚人的數學天賦。其他同學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數學題,他可以很輕鬆地在短時間就搞定。所以,導師對他青睞有加,每天都單獨給他布置作業。

這天,高斯又開始做導師給自己布置的數學題。他很順利地就完成了前兩道題,卻被第三道題難住了。

高斯想:“怪不得導師把這道題單獨寫在一張紙上!看來,這道題難度確實非常大。”但難度越大,高斯的求知欲越旺盛,他開始全力以赴地攻克這道難題。

然而,這道題目的難解程度遠遠在高斯的意料之外,幾個小時之後,他仍然沒有一點頭緒。他發現用常規解法根本行不通,於是他開始嚐試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解題。他拿著圓規和直尺,不停地在紙上一遍又一遍地畫著,無數張草稿紙被用掉了。當天空出現魚肚白的時候,他終於解開了這道題。

一晚沒睡的高斯把作業交了上去,就躺下睡覺了。中午,正在睡覺的高斯被同學通知馬上到導師辦公室去一趟。“難道那道題我解錯了嗎?不應該啊!”高斯非常疑惑,不知道導師叫他幹什麼。

高斯剛走到導師辦公室門前,就被導師一把抱住了,導師激動得連說話的聲音都顫抖了:“真的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你知道不知道,你破解的是一個2000多年的數學懸案啊!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用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個天才!最近,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我不小心把這道題卷到了你的作業裏麵,沒想到你就把它解出來了。”

高斯也驚呆了:“天哪!如果你事先告訴我這是阿基米德和牛頓都解不出來的難題,是一道200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人能解開的數學難題,我一定會有極大的包袱和思想壓力,根本不可能在一晚上就解開它。”

難題之所以難解,不僅因為題目本身的難度,更在於難題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壓力太大而無法靜心鑽研。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壓力究竟是好還是壞,這完全取決於我們對待壓力的態度,因為壓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就像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一樣,放鬆心情,放手一搏,往往會超水平發揮;反之,若帶著巨大的壓力去比賽,常勝將軍也會失敗。

其實,壓力並不可怕,它隻是成功動力車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它是加快前進速度的油門,還是使之停滯不前的刹車,完全取決於動力車上的司機——我們自己。

很多孩子在考試前都會有“考前焦慮綜合征”,父母們常常會為孩子考前的緊張情緒而感到揪心,更為孩子在考試中的發揮失誤而感到痛心。明明平時學習成績和別的同學差不多,為何沒有別人考得好,其實,這隻是因為每個人在重要事件麵前產生的壓力感和焦慮感不同而已。

如果父母能幫助孩子處理好這些心情,這些焦慮和壓力不僅不足為患,還可以成為孩子的動力。也就是讓孩子改變心情,消除壓力感,用輕鬆的心態去麵對一切。

那麼父母如何協助孩子改變心情,淡化壓力呢?不妨試試這樣做:

1.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們的普遍心態,特別是這些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觀念的更新,尤其是社會競爭的激烈,使很多父母不再滿足於孩子將來僅僅能謀生而已,而是希望他們能成為社會的精英。

但每個孩子的資質和特長不同,過高的期望猶如拔苗助長,給孩子帶來了莫大的壓力。不僅沒能讓孩子得到進步,反而讓他們過早地嚐到了失敗的滋味。所以父母首先要改變態度,放棄不切實際的希望,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順其自然地成長,反倒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比如,父母讓孩子練鋼琴、學畫畫、學舞蹈,不要讓他們辛苦地去考級,更不要抱著讓他們成名成家的想法,讓他們加強些藝術熏陶就行。

2.興趣會成為孩子最大的動力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會覺得非常有勁兒,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就像是一塊未雕琢的璞玉,根據璞玉自身的資質因材施教對它進行精雕細琢,才能展現孩子應有的天分和才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有讓孩子往他們的興趣方向發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因勢利導,會讓他們輕快地走在前行的路上。

3.淡化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把做作業當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這是很多老師為學生排解壓力時采取的一種方法。的確,把重要的事情看淡一些,把結果看淡一些,尤其是學習成績——分數看得淡一些,無疑是排解孩子壓力的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在孩子考試前或考試後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一次考試並不代表什麼,不管你今天考得好,或是多麼不好,都不能決定你的未來。因此,不要把考試成績看得過於重要,隻要你認真對待了就行,考試隻是人生中一次練習而已。”

情緒就像彈簧,無法控製就隻能被壓製

林肯總統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總統。有一次,他的陸軍部長斯坦頓來找他,氣呼呼地說一位少將指責他的工作,說話非常難聽,簡直就是在侮辱他。

林肯說:“那你寫一封信狠狠地罵他一頓,語言越尖刻越好。”

斯坦頓聽了立刻說:“我肯定要回罵他,敢這樣侮辱我,我實在忍受不了。”

他馬上開始寫信,措辭非常強烈,寫完了拿給林肯總統看。

林肯總統高聲叫道:“寫得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好好訓他一頓,不然你怎麼出氣。”

得到了總統的肯定,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林肯問他:“你幹什麼?”

“寄出去呀,信寫好了難道不寄出去嗎?”斯坦頓疑惑地問。

“別胡鬧了!”林肯總統大聲說,“這封信不能寄,凡是生氣時寫的信,都不要寄出去。你寫信的時候已經宣泄了心中的怒火,現在感覺好多了吧,快把它扔到爐子裏燒了吧。現在你繼續寫信,寫第二封、第三封,寫到你的氣完全消失了為止。”

林肯總統並不是不讓斯坦頓發脾氣,隻是讓他通過合理的方式去發泄,而不應該針對人,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大人物應有的氣量和胸懷。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喜怒哀樂人人都有,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可以駕馭自己的情緒,他是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反之,就是無法控製情緒:容易被一點小事激怒,無限放大惡劣情緒,並且把這種情緒傳染給他人,最後造成情緒失控,甚至犯罪。

孩子也是一樣,尤其對於現在這個獨生子女的時代。獨生子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比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大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頗有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

孩子愛發脾氣,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一方麵,這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麵,這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父母如果平時對這類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糾正,使幼兒無所控製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們要挾老師和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孩子,自然不是高情商的孩子。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學會控製情緒。下麵這些方法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1.讓孩子該哭就哭,該笑就笑

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並非讓他們刻意壓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泄的基礎上的。隻要孩子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東西,就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渠道宣泄。

如果孩子受了委屈,父母不要對他們說:“孩子,要堅強,不許哭。”孩子受到了老師表揚,父母又說:“孩子,不要驕傲,多想想你的缺點。”這樣的孩子很可憐,他們的正麵情緒和負麵情緒都得不到合理的宣泄,遲早會憋出病來。

父母應該讓孩子想哭的時候就哭一會兒,想笑的時候就笑一會兒,隻要孩子不是無休止、無節製地放縱,都可以讓孩子去宣泄。

2.教給孩子一些控製情緒的方法

既然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合理的宣泄,父母就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合適的方法和途徑。

比如,到大海邊大聲喊叫,把你開心的事或不開心的事全部喊出來;找個地方獨自哭泣或找個對象向他哭訴;找個信賴的朋友說一說;把你想說的話寫在日記裏;通過拳擊、跑步等運動方式;聽音樂、唱歌,當然洗個熱水澡也不錯。隻要不是開快車這種危險的方式,在不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情況下,都可以嚐試。

當然,宣泄完之後,要盡快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否則就不是合理的宣泄,而是無法自控了。

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恐懼的

從前有一個精靈從小膽子就特別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令他恐懼。他特別想讓自己變得勇敢,於是報名參加了“殺獸”學校。這所學校專門培養人的膽量,校長是有名的魔術師。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學員,敢拿劍殺死吞食少女的“怪獸”。

校長對精靈說:“我給你一把魔劍,此劍魔力無邊,可以對付任何一種凶惡的怪獸。”其實,校長給精靈的並不是什麼魔劍,那隻是一把最普通的劍而已。

小精靈拿著這把“魔劍”非常努力地訓練,他渴望有一天自己的膽子可以變得很大,再也沒有小夥伴嘲笑他。不少模擬的怪獸死在了他的“魔劍”之下,他覺得自己的膽子越來越大了。

很快到了畢業考試的時候,小精靈要麵對吞食少女的真怪獸。他衝到山洞口,怪獸伸出了可怕的頭,露出猙獰的麵目,突然,小精靈發現自己手裏拿的不是平時訓練時的“魔劍”,是一把平時沒有用過的劍,但這時他已經沒有退路,隻好硬著頭皮揮舞著這把普通的劍,結果,真怪獸居然被他殺死了。

校長意味深長地告訴他:“你現在知道了吧,世界上根本沒有魔劍,也沒有怪獸,真正的怪獸在你心裏,那就是你心中的恐懼,克服了你心中的恐懼,你就能殺死一切所謂的‘怪獸’。要記住,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恐懼的!”

故事中小精靈的經曆告訴我們,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可恐懼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怕這怕那,其實是無法戰勝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恐懼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的事情,而且不少事情是大家都懼怕的,比如雷電、火災、地震、生病、高考、失戀,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