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學會處理衝突
打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是小霸王,誰也惹不起!”“我打他們,是為了伸張正義!”你家的小公子,是不是曾這樣信誓旦旦地說話?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但事實上恰恰相反!一個隻懂得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很容易變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他們無論考慮什麼問題就是“打打打”!魯莽、衝動的他怎麼可能會知道世界上還有“情商”一詞?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處理衝突,而不是做一名“魔鬼肌肉人”!
孩子,你不是“古惑仔”
坤坤今年剛剛初一,但是脾氣卻非常暴躁,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們大打出手。全班同學都很怕他,都管他叫“古惑仔”。
有一天,同學們在上體育課,坤坤和十幾個男孩一起踢足球。突然,一個同學不小心碰倒了他,於是急忙向他道歉,並把他扶了起來。可是,坤坤站起來後,不僅沒有說聲“沒關係”,反而一拳揮向人家。
那個男生高高壯壯的,自然不會這麼屈服。當他站穩後,沒幾拳就把坤坤打翻在地。坤坤準備站起來反擊,誰知道,眼前的一切令他驚訝了:踢足球的同學們圍在一起,惡狠狠地看著自己。甚至,還有女生也跑了過來,指著他說:“叫你總欺負人,活該!打死古惑仔!”
看著大家那種憎恨、冷漠的眼神,坤坤頭一次感到了害怕,拍拍屁股急忙溜走了。晚上回家,他對爸爸說起了此事,爸爸勃然大怒,狠狠把他揍了一頓。
坤坤大哭道:“爸爸,你別打我好嗎?其實,我想有朋友!”
“古惑仔”是一句廣東話,意為小混混、小痞子。像坤坤這種愛好以武力與他人交流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古惑仔”。這些“小古惑仔”們隻知道打架鬥毆,至於情商之類的詞語,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沒有一個父母喜歡這樣的孩子,也沒有父母會教育孩子變成“古惑仔”,可是為什麼,小小“古惑仔”會在校園裏越來越多?有的父母會說:“這都是受不良風氣影響的!”的確,如今社會上流行一些宣揚、鼓吹凶殺、暴力的書刊雜誌、音像製品、電子遊戲,而正處於中學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較強,尤其崇拜那些充滿“血性”的人物角色,從而對暴力產生幻想,最終形成一種潛意識。但是,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社會,這未免有失偏頗。
孩子之所以成了“古惑仔”,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由於思維不成熟造成的,不懂得涵養溝通的道理。這些孩子往往好逞強,對義氣、男子漢氣概理解片麵,容易做出缺乏理智的行為,所以一遇到衝突,就會怒火中燒,想要用拳頭解決問題。而還有的孩子,則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擔心同學們排斥他,擔心自己受到欺負,因而對同伴的舉動非常敏感,稍稍感到不安全,就主動攻擊。
對於這樣的孩子,作為父母的你,就必須讓他懂得涵養的道理,要讓他明白:所有的問題,都能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解決。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父母卻少之甚少,就如坤坤的父親,聽到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就不由分說地選擇了打罵,這種現象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失誤。父母的這種行為,隻能讓孩子體會到暴力的作用,同時讓他不服父母的管教。父母越是不讓他打架,他越是要和其他人爭鬥一番,以此來對抗父母。
所以,對於“古惑仔”孩子,父母還是應該盡量走進他的心,了解到他為什麼要采取這種極端行為。在這之後,我們應該采用合理的手段,讓他學會涵養待人,這樣就能逐漸改變暴力行為。
1.及時製止孩子的行為
有的父母有這樣一種觀點:孩子正是衝動的年齡,打架反而會促進他的成長!尤其是在男孩子身上,這種看法更是普遍。於是看到孩子打架,父母反而會鼓勵他。
父母不知道,這麼做無異於把孩子向火坑裏推。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
所以,當看到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時,父母必須及時製止,並對他進行批評,讓他明白:打人是不對的。
2.教給孩子恰當的宣泄方式
孩子之所以選擇暴力行為,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團怒火。當他們無法發泄時,就會選擇暴力。所以,當看到孩子有些焦躁時,父母應及時與他溝通,了解他的真實想法,為他提供正常的體能和情感調解、宣泄渠道,讓孩子把自己的煩惱、憤怒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
一般來說,怒火中的孩子身上總有無盡的能量,所以父母應當建議他盡量消耗體能,例如參加體育活動、娛樂活動,唱歌、跳舞,等等。與此同時,父母還應教會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像數數、深呼吸等,都可以幫助孩子控製情緒,所以父母應當多教教孩子這麼做。
3.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想要讓孩子懂得涵養,那麼父母就應該培養他豐富的情感。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由此養成他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有效途徑,也是讓孩子懂得父母之意的最佳方式。
■
肆無忌憚隻能助長孩子的任性妄為
亮亮是個任性的孩子,這天晚上,他又上演了一場“哭鬧”大戰。原來這天,姑姑來家裏了,還給他買了一把玩具手槍。亮亮看到新手槍,可高興壞了,連謝謝姑姑都忘了說,拿著手槍就跑開了。不一會兒,家裏就響起了亮亮玩具槍的“砰砰”聲,他滿屋跑著,一會兒上到沙發上,一會兒踩到椅子上,爸爸讓他安靜點,他好像沒聽見。
他瘋玩著,看到姑姑從包裏拿出一塊布,和媽媽一邊看一邊說,亮亮瞥了一眼,看到那塊布上有個小狗,就跑了過去,問姑姑:“這是什麼呀,姑姑?”
“哦,這是我給你源源哥哥買的床單。”姑姑說。源源是亮亮的表哥。
亮亮打開床單一看,上麵好多卡通狗,看起來真漂亮。亮亮一把把床單抱在懷裏:“這個床單是我的了!”
“這……”姑姑露出為難的表情。
亮亮媽媽對亮亮說:“這是姑姑給表哥買的,怎麼能給你呢?快還給姑姑。”
“不,這就是我的,誰也不給。”不管媽媽和亮亮怎麼商量,甚至許諾明天再給他買一個一模一樣的,亮亮都不答應。
爸爸過來了,不由分說從亮亮手裏拿過床單還給了姑姑,這下可惹到了亮亮,他立刻使出了他的“撒手鐧”——扯開嗓門大哭了起來,無論媽媽怎麼哄,爸爸怎麼訓,都沒能止住他的哭聲。
他一邊哭一邊扔東西,就連姑姑買給他的新手槍也扔了。因為他的哭聲太大,鄰居也不滿意了。沒有辦法,爸爸把他關在臥室裏,他足足哭鬧了快一個小時,哭得累了,才停了下來。這一晚,一家人都被他鬧得疲憊不堪。
像亮亮這樣任性,哭鬧起來沒完沒了、肆無忌憚,誰也管不住的孩子,肯定讓很多父母頭疼。經常聽到有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一點規矩都不懂,我平時教他的一點用都沒有。”“我的孩子誰說他都不聽,在家裏簡直是無法無天,就像是一個小霸王。”“我的孩子哭鬧起來簡直要把房頂都揭了,我們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孩子的肆無忌憚和任性妄為?歸根結底就是教育方式。現在,有很多家長比較推崇西方的教育理念,認為孩子的天性要充分釋放,不能約束,要任其發展,這樣才能使孩子的思維更敏捷、更活躍。所以,孩子犯了錯不說、不打,甚至沒有原則地袒護和寵溺。
父母的這些行為都讓孩子覺得:“我做什麼都可以,怎麼做都不過分,就是做錯了也沒關係!”時間長了,孩子就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有些年輕的父母認為老一套的教育方式過時了,行不通了,孩子嘛,就要自然成長,不要有太多束縛,隻要不出大亂,怎麼樣都可以。
孩子們就在父母這樣的縱容下,變成了上麵那些不可收拾的樣子。所以說,古人常說的“玉不琢,不成器”是很有道理的,父母不要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過於刻板就不再去遵循。孩子的肆無忌憚和任性妄為不是一時的質變,而是在長期的縱容和溺愛過程中就已經埋下了根。所以,孩子犯錯,父母不能縱容,一定要管,否則孩子的情商就會越來越低!
在這裏,我們為您總結了幾種方法,父母們不妨試試:
1.立下的規矩必須遵守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要給孩子立下規矩,而且必須做到。如果規矩隻是說說就算了,做到做不到都無所謂,父母也不監督孩子執行,一旦孩子壞習慣養成,再想改過來就難了。例如,父母讓孩子自己收拾房間,孩子不聽,媽媽嘮叨幾句之後自己收拾了。
再比如,孩子想得到一個玩具,爸爸本來說不買,但孩子一哭鬧,爸爸又招架不住了,隻好買了。如果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不到”,我沒必要聽他們的話。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孩子不馬上吃飯,那麼就不要等他,也不要給他留,等他想吃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飯菜已經沒有了,為什麼你不在該吃飯的時候吃呢?
父母立下規矩以後還應該堅持執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隻有在父母的強製實施下讓孩子養成習慣,他們才不會肆無忌憚地耍賴。
2.注意方式方法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在管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是說話的語氣。我們要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就像想讓孩子收拾房間時,我們應該這樣說:“把你的玩具收拾一下好嗎?那樣看起來會更舒服一些。”而不是“你的房間太亂了,快點收拾一下!”
此外,我們的語言也應當明確。例如,“今天天氣有些冷,穿一件厚外套吧。”這遠比“穿得暖和點”要更有效果。
■
遇到問題合理解決,不要讓孩子用拳頭說話
君君是個脾氣急躁的孩子,平時不管和誰有一點小摩擦,就忍住不想動手。這不,下午打掃衛生的時候,君君又和同學打架了。
原來,在打掃衛生時同學們拉動了桌椅,以至於本來就不寬的空間顯得更狹小了。君君坐下去後,腰都彎不了,很不舒服。他對後麵的同學說:“你把你的桌子往後拉一下,我這裏太窄了。”
同學冷冷地說:“不拉!我這裏也很窄!”
君君一聽同學說話這口氣,心裏馬上來氣了,他站了起來,自己去拉同學的桌子。因為心裏帶著氣,動作難免大了些,再加上同學也沒防備,被課桌猛地一碰,凳子倒了,同學摔在地上,頭還碰到了後麵的桌子。
這下同學火了,對著君君罵了句粗話。君君聽到同學罵他,想都沒想,照著同學下巴就是一拳。同學毫不示弱,撲上來就和君君扭打在一起。不過,君君個子比較高,再加上平時沒少打架,身手比較“不錯”,幾拳就把同學打得嘴巴、鼻子都流血了。
這個故事接下來的場景,父母們一定可以猜得到:君君和同學都受到老師的責罰,特別是君君,畢竟是他先動手。不過君君的父母可能會麵臨更尷尬的窘境,那就是登門向君君的同學和他的父母道歉。
替君君道歉之後,君君的父母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用拳頭教訓愛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君君,還是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和君君好好談談?但也許無論如何,這都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不過,頭疼之餘,父母更應該深思:孩子遇到問題為什麼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解決,非要用拳頭說話?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和父母的教育有關係嗎?父母教育不了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用打罵來解決問題?
倘若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因為我們已經告訴了孩子:“想要說服別人,就一定要用拳腳!”
因此,想要糾正孩子打架的行為,讓孩子提升情商,一味地靠打罵和責罰恐怕都解決不了問題。此時,父母們不禁要問,那有什麼好方法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麵幾種方法有沒有用:
1.讓孩子遠離暴力產品
如今,電視、電影,特別是動漫遊戲中的暴力情節越來越多,這些暴力情節被包裝成勇敢者的行為,孩子們心智還未成熟,還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很容易把這些“古惑仔”、“黑幫老大”當做英雄來崇拜。他們把自己幻想成這樣的“英雄”,打架沒讓他們覺得是件恥辱的事情,反倒引以為榮。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這種暴力傾向時,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影視中的作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和現實生活是有距離的,現實生活中若遇到一點點小問題就打打殺殺,世界豈不大亂了。遇到了問題一定要通過協商解決,自己協商不了的,可以通過老師和家長,但一定不能打架。”
2.讓孩子知道“拳頭”並不能解決問題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用拳頭解決問題隻會讓問題更糟,和自己的初衷完全背離。例如故事中打架的君君,父母就應該這樣教育他:“你本來隻是希望同學把桌子拉一拉,但最後你卻打了一架,這是你的目的嗎?你非但沒有解決位置狹小的問題,還要讓父母和你一塊處理打架的問題。你現在知道了吧,拳頭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隻會製造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