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看來,我成了你的累贅。”

媽媽聽到孩子說“累贅”,感到好笑,小小年紀都會用這個詞了,開玩笑地答道:“是啊,要是沒有你這個‘累贅’該多好,媽媽多輕鬆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小希聽了媽媽這話,心頭一跳,不再吭聲了,回到自己的房中,難過了好久,而父母卻一點沒有察覺。隨後的幾天,小希一直沒有從這種心態裏走出來,每天都是悶悶不樂。

故事中的媽媽一句無心的玩笑話“要是沒有你這個‘累贅’該多好”,給孩子帶來了傷害。孩子年齡小,他們的說話方式與態度是直來直去的,因此,他聽不出媽媽玩笑背後的真正含義,他隻會從字麵去理解。他隻聽懂了話的意思,卻沒有明白父母真正要表達的感情。父母要表達的“愛”,卻讓孩子感受到了“不愛”,如果小希的媽媽知道自己的話帶來的是這樣的結果,一定會後悔不迭。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就可以隨便說話,好像孩子根本不存在似的。有些孩子已經會看父母的臉色,也會從父母說話的語氣,來推斷大人所要表達的真實想法。但有些孩子缺少這樣的能力,他們隻能理解直接的表揚和愛的表達,那些善意的玩笑,孩子們感受不到,甚至會曲解大人的意思。

尤其是對那些敏感的孩子,或者原本就有些自責、沒自信的孩子來說,父母說話就更要謹慎。父母要充分利用和孩子交流的機會來表達你的情感,也要多給孩子一些見識的機會,讓他多一些曆練,可以分辨好賴話,不被表象迷惑,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今後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懂好賴話呢?不妨試試下麵幾種方法:

1.壞人的“甜言蜜語”是壞話

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地對你好,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父母要告誡孩子:不能相信陌生人對你說的“甜言蜜語”。如果有陌生人對你說:“小朋友,你長得真漂亮,走,我給你買漂亮衣服去。”或是“你真聰明,叔叔好喜歡你,跟我走,我給你買玩具”,一定不能相信這些話,要遠離這些人,他們很可能是騙子,跟他們走,很可能就會被拐騙了。

2.善意的批評是好話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人誇獎,卻不明白“忠言往往逆耳”。當聽到善意的批評時,他們本能的反應是不服,甚至是反抗。就像老師說孩子最近粗心的毛病越來越嚴重,明明可以做對的地方卻總是做錯。孩子聽到這樣的話肯定會不高興,這時,父母就要幫孩子分析:“老師表麵上是在說你粗心,實際上是說,其實你完全可以做對!隻是有點粗心,隻要克服了這個毛病,一定可以有非常大的進步!”這樣的話孩子就不會再執著於老師的話的表麵意思,而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接受老師善意的批評。

3.及時調整之前的態度

父母在情急的時候,說話的口氣難免嚴厲一些,孩子對此不能理解,以為父母在批評他們,生他們的氣,其實,父母隻是在提醒他們,關心他們而已。

例如,一位媽媽下班回到家,一打開門,看見孩子在看電視,立刻大聲對孩子說:“你怎麼還看電視,你作業做完了嗎?我早上說的話你沒聽到嗎?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啊。”孩子委屈地說:“媽媽,你為什麼這麼凶,我作業已經做完了,才看電視的。”

為了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心,媽媽應該立刻道歉:“對不起,媽媽以為你作業還沒做完,一著急話說重了,媽媽以後會注意的。”隻有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父母。

懂寬容的孩子情商高

小奇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心態一直不好,稍有問題就和別人爭吵起來,有時候甚至和同學大打出手。為此,爸爸媽媽想了很多方法,決心讓小奇改掉這種毛病。

上個月,學校進行英語月考。當考試成績出來後,小奇發現老師在算分數時將一道題的分數漏掉了,因此少得了2分,本來可以排第三名,現在成了第五名。他很生氣,並對爸爸訴說對老師粗心大意的不滿。

聽完小奇的抱怨,爸爸說:“兒子,你應該體諒老師,那麼多的試卷,當然有失誤的可能性。你不是已經把那道題做對了嗎?實際上你已經得到了那2分。老師有沒有算進去,這並不影響你對知識的掌握。至於名次這並不重要,所以不必計較。以後有的是機會,你下次考好了,不僅可以得第三第四名,還可以得第一名呢,你說是不是這樣?”

爸爸的話,讓小奇點了點頭,不再糾結於扣掉的兩分。他心平氣和地去做作業了,下一次考試果真拿了個滿分。

不僅爸爸,媽媽也在幫助小奇學會寬容。上個星期,一位同學不小心弄壞了小奇的鉛筆盒,小奇很生氣,當著眾人的麵,把那個同學罵了一頓。同學聽著小奇的批評,當時就嚇哭了,從此不敢和他說話。

媽媽知道了這件事,找到小奇說:“小奇,你這樣做太不應該了。難道你忘了,你曾經把隔壁小玲的泥娃娃摔掉了一個耳朵?那麼,小玲是怎麼對你的?他不僅沒有罵你,反而勸你不要太擔心,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你自己是怎麼做的?同學弄壞了你的鉛筆盒,不要計較,自己動手修理一下,不是照樣可以用嗎?”

媽媽的話,讓小奇低下了頭。他說道:“媽媽真不好意思,我這就找同學道歉去!”

什麼是情商?情商就是情感智商,它包括了很多內容:積極進取的心態、敢於承擔的責任、懂得寬容的情懷。毫無疑問,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小奇的情商得到了明顯提高,因為他掌握了與人交流的訣竅。

一個不懂寬容的孩子,不要說得到高情商,即使和其他小朋友進行普通交流都很難。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受人擁護,而缺乏寬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誕,易走極端,不易為人親近,並且表達能力差,經常在語言上出現嚴重偏差,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好。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收獲一份真誠的友誼?

但是,對於從小在蜜罐裏長大的獨生子女一代來說,他們對於寬容的掌握,著實少之又少。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比如和小夥伴一起相處時,常會為一些小事爭得麵紅耳赤;還有的小孩子即使不去爭吵,卻依然不寬容對方,把鬱悶藏在心裏,變得孤獨而怪僻;還有的孩子,更加無法控製情緒,和同學大打出手。

沒有一個父母,喜歡這樣的孩子。所以說,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教孩子學會寬容。一般來說,父母應當從以下幾方麵入手對孩子進行寬容精神的教育:

1.做個懂得寬容的父母

一個不懂寬容的孩子,通常都會有一個同樣不懂寬容的父母。有的父母本身就愛斤斤計較,不能吃一點虧,說話做事強勢霸道,總愛和他人進行爭吵。殊不知,這一切被孩子看在眼裏,自然而然地就會去學。相反,如果父母寬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裏、同事之間融洽相處,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寬容、好善、樂於與人相處,即使遇到什麼事情,口氣也不是那麼強硬。

所以,無論父母與他人產生何種矛盾,都應該抱有寬容的心態,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即使爭吵不可避免,父母也應當避開孩子,將不良的影響降至最低。

2.引導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孩子之所以不懂寬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本不懂得考慮對方的心理。要消除這種現象,唯一的辦法就是“心理換位”。父母應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學會從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體諒別人的感受。

例如,當孩子因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時,父母不妨這樣和他說:“孩子,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性,就連聖人也不可例外。沒有人故意出錯,他們也許是因為技巧不夠或是粗心造成的。將心比心,他們已經很努力了,此時一定也在自責自己。換作是你,如果別人依舊在喋喋不休地批評,你會舒服嗎?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走出自責,在下一次的挑戰中避免再出差錯!”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會站在對方的位置上進行思考,從而學著去體諒對方。

3.教孩子容忍他人的缺點

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孩子,往往不寬容他人,因為他總覺得對方太笨、太弱,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讓他去嚐試一下挫折的滋味,刻意讓他與那些能力更強的孩子在一起。這個時候,他勢必會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沒有想象得那麼優秀!這個時候,他就會想到那些能力較差的孩子,體會到他們被訓斥的難過。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就能夠容忍他人的缺點,因為他已經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刻意要求對方完美是不正確的心態!

想讓孩子不打架,自己先別太火暴

小玉從小就是個小明星,多次在小學裏表演節目,很受老師們的喜歡。進入中學後,她依舊是學校的文娛“骨幹分子”,不僅是合唱團的領唱,更擔當了年級的宣傳部長。

在爸爸媽媽眼裏,他們一致認為:小玉將來一定會成為藝術家,所以,對她追求新鮮、美好的事物也不願過分幹涉。可是突然有一天,爸爸看到她穿著一件有些暴露的衣服,生氣地說:“小玉,你怎麼能穿這種衣服呢?你還知道什麼是傳統嗎?”

小玉對爸爸的話卻不以為然,說:“爸爸,這衣服沒什麼吧?你看電視上的那些明星,好多都這麼穿呀!你難道不懂得‘潮人’這個詞嗎?”

爸爸見小玉沒有認識到錯誤,隻好繼續道:“什麼潮不潮的?明星是明星,他們那麼穿是為了表演,咱們中國人,不能忘記傳統啊!”

“爸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喲!你們過時啦!”小玉看見爸爸的一本正經,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

“你!”小玉的執迷不悟讓爸爸不由勃然大怒,一巴掌打在了她的臉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叛逆!”

一聲清脆的巴掌聲,讓小玉頓時愣在了原地。她不明白,爸爸為什麼要打她。“叛逆?什麼是叛逆?現在的社會,穿這樣的衣服、說一句過時,這就是叛逆嗎?你們年輕的時候,別人說你們叛逆,你們不也覺得委屈嗎?我並沒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為什麼就打我?”

從此以後,小玉覺得爸爸再不是朋友了,關係也開始逐漸疏遠。在她的心裏,爸爸從來不了解自己,因此也不願意再說些什麼。

小玉的這種語言,小玉的這種穿衣風格,正是這一代人的習慣,但卻讓父親百思不解。而更多的父母,則會選擇大聲地訓斥,甚至拳腳相加,骨子裏認定孩子開始“墮落”,從而撕裂了與孩子原本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懂得:拳腳隻能打碎孩子的心,隻能毀滅孩子的情商!

其實對於“傳統”這件事,許多父母的反應的確有些過重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鮮事物都會不斷出現,在這種大環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跟風”,這是大環境的必然。想想看,身為父母的你在年輕之時,不也被貼上“反傳統”的標簽了嗎?所以,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這些言語與行為並非要逐一認可,但要學會寬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自身逐步成熟,他最終還是要放棄這些行為習慣的。

從另一方麵來看,孩子的有些新觀念還是很有價值的,父母不能把自己的好惡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這話不能說,那話也不中聽,徒然導致孩子的反感,這樣反而阻滯了親子溝通。

寬容孩子的反傳統,主要還是體現在具體行為之上。父母可以采取以下這幾種手段:

1.靈活應對新鮮詞

當孩子用些“反傳統”的言語時,父母應該知道,時代在變,孩子的思想變化比父母快。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不妨多與孩子學點時尚的東西,增加點年輕的活力。經常也冒點“分特”、“東東”、“I服了You”這樣的青春用語,這樣讓孩子眼前一亮,覺得老爸老媽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死板。

語言上得到認同,孩子也會漸漸與父母親近,把自己不開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向父母說出來,這樣更容易使孩子早日擺脫那些所謂的“新新人類”用語。

2.適當引導孩子的思維

麵對與眾不同的孩子,父母要學著去寬容,不要說“你看你穿得像人嗎”這樣的言語。否則,孩子會越發出格,選擇與父母進行對抗。

小磊經常被媽媽批評衣服穿得太誇張,因為此吵了很多次架。為了對抗媽媽,他幹脆穿著帶洞的褲子、拆掉袖子的毛衣走到媽媽麵前,說:“你看看,我就是一個調皮、冥頑愚鈍的人,你們成年人拿我們怎麼辦,我們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媽媽一怒之下,把小磊趕出家門。結果,小磊在路上和不良少年發生摩擦,被毆打致殘。看著病床上的孩子,媽媽無比後悔自己的衝動。

即使你真的不能苟同孩子的觀點,也可以選擇溫和的方式進行交流。你可以告訴孩子,要加強內在的修養,讓孩子明白,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是人的內在品質更重要,要成為一個不同凡響、令人刮目相看的人,不僅在於外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心靈充實、頭腦靈活,有很高的學識和很好的修養。否則,你隻是一個任人擺布自己命運的“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