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讓孩子了解“以和為貴”的道理

很多打架的孩子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壞孩子,多數都屬於一時衝動,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友誼的,甚至是相當講“義氣”的,隻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告訴孩子:“正確地與人相處的方式應該是‘以和為貴’,打架隻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讓友誼分崩離析。如果你希望將來擁有更多的朋友,就應該改變打架這個惡習,學會控製自己的衝動,與人和睦相處。”

4.給孩子適當的法製教育

給孩子適當的法製教育是必需的,當孩子知道打架的惡習如果愈演愈烈,結果有可能是觸犯法律,甚至是坐牢、失去自由,相信他們肯定會想辦法控製自己的衝動了。因此,父母在平時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法製節目,和孩子一起探討案例,或者和孩子說一說身邊具體的什麼人因為打架遭受了惡果,相信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一定會讓孩子收斂他們打架的行為。

即使手握真理,也不要用拳頭說話

王丹是學校裏著名的“大俠”,每每遇到高年級欺負低年級的事情,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打抱不平。也不怪他這種行為,王丹從小練武術,身上自然有一股霸氣,懲惡揚善成了他的格言。

可是王丹盡管一身正氣,但身上卻有一個突出的毛病:絕不肯善罷甘休。好幾次他“伸張正義”之後,依舊不肯放過對方,采取暴力方式將對方打得不敢起身。盡管爸爸多次批評他,可是他卻說:“這是那人應得的,誰讓他欺負同學!我也要讓他嚐嚐苦頭!”

為了糾正孩子這個習慣,爸爸想到了一個妙招。一天,他將廚房故意收拾得很亂,盤子散落得到處都是,然後坐在客廳裏喊:“王丹,幫爸爸把啤酒拿過來!就在廚房角落裏!”

王丹一邊答應著,一邊走進廚房。誰知道沒過幾秒,盤子打碎的聲音傳了出來。爸爸暗笑了一下,然後趕緊跑了過去。

王丹站在廚房的中間,腳下有一個碎盤子,他緊張地說:“爸爸對不起,我不小心把盤子打碎了……”

“那你說該怎麼辦啊?”爸爸問道。

“我這就趕緊收拾一下!”說著王丹急忙拿起掃帚,“對不起爸爸,以後我會注意的……”

“那怎麼能行!我必須懲罰你!你去給我跑10圈去!”爸爸故意厲聲說道。

“你!”王丹聽完爸爸的話,不禁有些生氣,“我都已經做出彌補並道歉了,你怎麼能夠這樣!”

看到孩子的憤怒,爸爸感到機會來了。他笑著說:“對啊,既然你已經彌補並認錯,那麼就沒有懲罰的必要。可是那些欺負人的孩子已經向你道歉,你幹嗎還要這樣不依不饒?”

聽到爸爸的話,王丹撓了撓頭沒有說話。從這以後,爸爸聽到其他孩子告狀的消息越來越少,而王丹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身邊聚集了許多拿他當做“偶像”的小夥伴。

俗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孩子的身上都表現出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特點,哪怕正義的天平已經偏向自己,卻仍在嚷嚷著“要給對方點顏色看看”!

這樣的態度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並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等到成年後,父母會發現孩子帶有“斤斤計較”的性格,對待他人總有一股刻薄、尖酸之意,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的交往。所以,讓孩子懂得“即使真理在手,也要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這是父母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課。

當然,想要讓孩子做出改變,這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成功的。為什麼,王丹的爸爸能夠做到?這是因為他懂得長篇大論是沒用的,於是他刻意要懲罰王丹,目的就是要讓他體會到這樣的暗示:雖然真理已經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依舊要打擊認識到錯誤的對方,無疑會令對方感到不服。當他在學校裏時,感受不到這點,當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時,自然就體會到這個感覺,因此願意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

“不寬容”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杜絕以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慣。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點是非常要注意的:

1.不打架,不代表不說話

當然,讓孩子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並非是讓他“不發一言”。對小是小非,沒有嚴重後果的個人衝突,無意的損傷等,要讓孩子盡可能地不必計較;但對於影響友誼與集體榮譽,會造成較大損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壞行為等,那麼就不可容忍,但要采取靈活的方式,以誠懇的態度去加以批評、製止,而不是威脅、辱罵他們。例如讓對方認錯、請求老師幫助,這都是比較好的方法。

2.父母要以身作則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想讓孩子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遇到孩子出現差錯時,點到為止的批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才能為孩子樹立積極的榜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孩子擁有了這樣的性格,未來的人生之路自然會越走越寬!

培養孩子理性思維,不要意氣用事

張華的兒子小強從小就是個脾氣急躁、愛衝動的孩子,總是毫無理智地做一些令人擔心的事情。不僅在家裏經常發脾氣、摔東西,在學校也經常和同學們發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張華為此沒少替兒子“擦屁股”。

這不,今天張華又接到小強班主任的電話,讓他趕快到學校一趟。張華急匆匆地趕到學校,得知小強又和同學打架了,這次把同學的鼻子打流血了。

張華向老師和同學們打聽打架的原因,原來,小強在中午休息時和同學們打撲克牌,連續輸了幾局,被同學說了幾句,他很不服氣,動手打了那個同學。其他同學報告了老師,老師趕來相勸,誰知拉都拉不開,最後,他狠狠一拳打在了那個同學的鼻子上。

張華氣不打一處來,質問小強:“打個牌你也能把人家打成這樣!”

小強還一臉的不服氣:“哼,誰讓他說我笨!”

“說你笨,你回兩句就是了,也不至於把人家打成這樣啊。”

“沒辦法,氣上來了,控製不住!”

“控製不住!”這句話成了很多愛意氣用事的孩子的口頭禪。所謂“意氣”,就是主觀偏激的情緒,愛意氣用事的孩子總是缺乏理智,隻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因為生理發育的不成熟,導致他們情緒的不穩定,遇到順心的事就高興,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覺得委屈,他們還不能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感,所以,偶爾的衝動在所難免。但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爆發,什麼事情值得衝動,也知道適時冷靜下來,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就拳腳相加。

為什麼有些孩子遇事就不能理智,容易意氣用事呢?一般有兩個原因:生理原因和社會原因。孩子的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夠完善,特別是大腦皮層興奮和抑製過程還很不平衡,一旦遇到緊張刺激,就會非常激動而不能自控,這是意氣用事的生理原因。

社會原因是指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分地“保護”和限製孩子,使孩子不懂得謙讓、遷就和與他人合作,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容易對他人滋生不滿情緒。此外,環境的不良刺激,家庭氣氛的緊張,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不一致等原因,都會造成孩子的意氣用事。

當孩子不能理性思維,因意氣用事發生事端的時候,很多父母隻會生氣,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父母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糾正觀念:朋友就是講義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漸漸有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朋友,友情的意識越來越濃。特別是男孩,他們有了好哥們,上學在一起,玩耍也在一起,感情非常好。他們認為朋友之間就要講義氣,朋友有難,自己就要兩肋插刀,義不容辭!例如有的孩子因為自己的朋友受了別人的“欺侮”,就幫朋友出頭、打架,並把這種蠻幹、魯莽的行為當做英雄所為。

這時,做父母的一定要糾正孩子們的錯誤觀念:友情就是講義氣。告訴他們:真正的友情是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並不是真正的友情,隻是一種無知和盲從,是與現代文明社會極不相容的。

2.讓孩子知道意氣用事會帶來可怕的後果

中國有這樣的古話:“小不忍則亂大謀”,莫要“因小失大”,可見意氣用事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就像有些孩子因意氣用事幫朋友打架,被學校批評、開除,甚至進了少管所,耽誤了一生的前途。這樣的孩子,不要說擁有高情商,即使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平坦已是萬幸。

做父母的如果發現了自己的孩子有意氣用事的苗頭,就要讓他們提前知道這些可怕的後果,教導他們:遇事冷靜,理智思考,就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3.父母莫要“以暴製暴”

意氣用事的孩子都有一個特點:吃軟不吃硬,他們的情緒猶如“狂風暴雨”,總是不期而至。如果父母此時和他們針鋒相對,“以暴製暴”,隻會令天空更陰霾,局麵更加不可收拾。因此,父母一定要先冷靜下來,等孩子抵抗的情緒過了之後,再和他溝通,此時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他發現鍋裏好像有一點髒東西,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本想把它倒掉,可又想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看到自己的學生正在吃東西,非常生氣地說:“讓你煮粥,你怎麼可以偷吃呢?”

他的學生連忙解釋說:“老師,我沒有偷吃,是這粥裏有點髒東西,我舍不得倒掉,就把它吃了。

孔子聽了說:“是我錯怪你了,看來,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是事實,何況是我們道聽途說的事情呢?”

孔子這麼智慧的人,尚不能在第一時間分辨事情的對錯,何況我們普通人,尤其是孩子們。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年齡小,道德觀念尚未形成,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模仿性強,控製能力差,所以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一些不好的事物。一是怕他們對不好的事情沒有免疫能力壞了,二是怕醜惡的東西會在他們純潔的心靈中留下陰影。但孩子並不是生活在童話世界中,到了一定的年齡,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善惡美醜,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讓孩子提高警惕,增加自我保護的意識。

在孩子有了對是非的基本判斷之後,父母就要客觀地跟孩子討論一些社會現象,特別是不良現象,讓孩子認識到,世界上不僅有善良的白雪公主,還有凶惡的大灰狼。

多講道理,多辯論分析,來培養他們正確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後,孩子們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再盲目地相信別人和跟隨別人。

培養孩子分辨是非能力,要按照孩子們心理、生理的特點,從平凡的、點滴的事情做起,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父母們要從哪幾方麵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1.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

在培養孩子是非觀的時候,父母一般會給孩子講道理,但對一些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在一時半會兒明白這些道理,而且說多了也容易招致他們的厭煩,不如講故事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比如,孩子在某個階段特別喜歡打人,但他自己卻不知道這是不好的行為,媽媽就可以給他編個故事:“有一隻小狗,走到哪裏都喜歡打別人,誰也不喜歡跟它玩。”

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有道德文明、情緒管理、行為習慣等內容的圖畫書,讓他們對是非對錯有更清晰直觀的認識。

2.讓孩子多做是非判斷

培養孩子的是非觀要成為家長的一種習慣,抓住生活中的任何機會,對孩子進行是非教育:就像老師如果告訴父母,今天孩子拿小刀劃課桌了,父母就要及時告訴孩子:“課桌是公物,大家都要愛護,可不能隨便劃。”

再比如,孩子聽見別人說了髒話,跟著學,這時父母要告訴他:“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不能學!”經常這樣教育,孩子就知道什麼是好,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讓孩子聽懂好賴話,不要被表象蒙蔽

這天,小希正在客廳裏玩耍,突然聽到爸爸媽媽在臥室裏討論什麼,還提到了他的名字。他走到臥室的門外麵,聽到媽媽說:“這怎麼行呢?我要是去了,誰照顧小希呢?”

隻聽爸爸說:“就幾天而已,你看這麼多年了,我也沒帶你去哪裏玩過,我心裏一直愧疚呢。”

“那小希的生活怎麼安排?”媽媽仍然放心不下小希。

“把小希送到奶奶家住幾天,頂多一個星期我們就回來了,我去和孩子商量。”爸爸建議著。

小希聽明白了:原來是爸爸想帶媽媽出去旅遊,而媽媽放心不下自己。於是,小希推門進去了:“媽媽不要擔心我,我去奶奶家住,你和爸爸放心去玩吧。”

“嗬嗬,你看孩子多懂事,你就去吧!”爸爸懇求著。

“你能照顧好自己嗎?你長這麼大,還從來沒離開過媽媽這麼多天呢?我還真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