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交友

孩子如何結交朋友並維係友誼

一位哲人如此說道:“不懂人際交往的人,不配感受人生,不配擁有情商!”這位哲人說得並不誇張。一個總是惹人煩的孩子,怎麼可能獲得真正的友誼?沒有友誼,又何談塑造健康的心理,何談與他人在交流中控製情緒?所以,當你看到孩子存在這些問題時,請積極行動起來幫助他走出那些自閉、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以自我為中心、過分遷就別人、忌妒心理過強等困境。

孩子說話總是搶先,從來不等別人把話說完

在一個節目現場,一位主持人采訪一個小朋友:“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呀?”

這位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想開飛機!”

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大海上空時,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飛機馬上就要墜毀,乘客的生命都很危險,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乘客……”

突然,另一位小朋友喊道:“他說的是錯的!”

頓時,全場觀眾一片嘩然,他們為這個孩子的不懂禮貌感到吃驚。見多識廣的主持人說:“這位小朋友,你讓你的夥伴說完,咱們再聽聽你的意見好嗎?”

第一位小朋友繼續說道:“我會讓乘客綁好安全帶……”

這時候,那個小孩又嚷了起來:“他說錯啦!他說錯啦!”

這一次,台下的噓聲仿佛更明顯了。沒辦法,主持人問他:“那你說應該怎麼辦?”

小朋友說:“讓他們去跳傘!”

這個時候,第一位小朋友終於說話了。他冷靜地說:“我想說的是,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下去。”

聽到這個答案,現場所有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第二個孩子更是誇張,大笑著拍著桌子說:“真是個笨蛋!你難道……”

然而,主持人卻沒有笑。這一次,他打斷了第二個孩子,請第一個孩子把話說完,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他哭著說道:“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在場的觀眾頓時停止了笑聲,現場一片沉默,他們原本以為這個孩子是自私地舍乘客而去,沒想到他這般具有孩子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他們在孩子的意思沒表達完就發出了嘲笑,顯得那麼愚蠢。而第二個孩子,此時早已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愣在原地一動不動。

現實中的確有一些人像故事中的接話孩子和觀眾一樣,話隻聽到一半,就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結果誤解了別人的意思。還有一些人,喜歡隨時打斷別人的談話,變成他的侃侃而談和喋喋不休。他們有著很強的表達欲望和表現欲,卻不顧他人的感受,這種人肯定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吃飯莫搶食,說話莫搶話,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是不禮貌的行為,不等別人把意思表達完整就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隻會令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然而很多孩子就不懂得這個道理。

人有兩隻耳朵、兩隻眼睛,卻隻有一張嘴,就是讓人多聽、多看、少說。《易經》告訴我們“說得體的話”是人優秀的品質之一,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該沉默,是人重要的道德修養。少說多做、善於傾聽的人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

善於傾聽是對對方談話的一種褒獎,你能耐心傾聽對方的談話,等於告訴對方:你說的話很有意思,我很有興趣。耐心傾聽對方的談話,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更是完整把握對方信息的保證,之後正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反饋意見,這樣才能使溝通更為順暢和有效。

孩子們正處於表現欲望強烈的年紀,對什麼事都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參與他人的談話,包括大人的談話,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隨便搶話、隨便插嘴,就變成了壞事。因此,要教育孩子學會傾聽,並在合適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意見。

善於傾聽,並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是成熟人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不搶話、不隨便插話。

父母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來看看下麵幾種方法:

1.父母要會傾聽孩子的話

要想讓孩子學會傾聽,父母要首先成為典範。有些父母在孩子說話時,自己都沒有耐心聽,孩子能耐心傾聽他人的談話嗎?

所以,當孩子說話時,父母要耐心聽,並看著孩子的眼睛,給他特別的關注,不時地點點頭,說:“嗯,怎麼樣呢?繼續說。”當孩子看到自己說話時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自然會把這種尊重給別人。

2.讓孩子知道搶話會招人反感,失去朋友

當我們在打電話時,突然被對方掛斷了電話,心裏是不是很不舒服。同樣,在我們說話時,無端被人搶話和打斷,是不是覺得很掃興,即便搶話那個人讓我們繼續說,我們也沒有興趣了,估計以後也不喜歡和這個人多來往。

如果你的孩子愛搶話,你不妨搶他一次,讓他知道被別人搶話是什麼滋味。

比如,你的孩子和小朋友在聊天,小朋友問你的孩子:“你昨天看《智慧樹》了嗎?都演了什麼內容啊,講給我聽聽啊。”當你的孩子正準備興致勃勃地講給小朋友聽時,你不妨在這個時候插話:“《智慧樹》啊,我知道……”然後你侃侃而談,把你的孩子晾在一邊,相信他的心情肯定不會太好。

過後,你要及時給孩子道歉,並告訴他:“你看,我今天搶了你的話,你不高興了,所以以後就不要搶別人的話了。”

總是吃獨食,不懂得分享

有兩隻小貓在路上散步,突然看到前麵的地上有好吃的食物,一隻小貓飛快地跑過去,並說:“我先發現的,這是我的!”

另一隻小貓也跑了過去:“不對,明明是我先看到的,怎麼是你的呢?”

“就是我的,放手!”

“不放,是我的!”

兩隻小貓互不相讓,分別按住食物的兩頭,誰也不鬆爪子。

這時,一隻狐狸經過,看到了這個情形,它轉了轉圓溜溜的眼珠,然後來到了兩隻小貓的旁邊,問道:“你們吵什麼呢?”

“狐狸伯伯,您給評評理,這是我的食物,它非要搶走!”

“呸!明明是我先發現的,是你搶我的。”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伯伯把食物平均分成兩半,你們一人一半不就行了嗎?快把秤拿來。”

狐狸把食物分成兩半,用秤稱了稱:“哎呀,右邊的比較重,你們其中一個會吃虧的。這樣吧,我把右邊的咬掉一點點。”說完,狐狸咬了一小口右邊的食物。

然後又用秤稱了稱:“哎呀,這次左邊又重了。”狐狸又咬了一口左邊的食物。

就這樣,秤上的食物越來越少,最後變成了像一粒黃豆般大小一樣。

“就剩這一點了,你們也不值得分了,不如讓伯伯吃光吧。”

狐狸把最後一口食物扔到嘴裏,舔舔嘴唇說:“嗯,味道真不錯!謝謝你們了,小朋友,再見啦!”

兩隻小貓望著遠去的狐狸,這才醒悟過來:“如果我們不是爭來爭去,而是把食物分成兩半共同享用多好啊,現在我們一口都沒吃到。”

從此以後,這兩隻小貓有了好吃、好玩的東西,就拿出來一起分享,再也不自私地隻想著自己了。

兩隻小貓的故事告訴我們懂得謙讓和分享會使彼此都受益,總想吃獨食最終可能什麼都得不到。而這個童話故事,其實正能映射出目前很多孩子的狀況。

現在的家庭裏大多是一個孩子,沒有人和他們爭奪父母的愛,所以他們不懂得什麼是謙讓。父母傾盡所能為孩子們創造最好的條件,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偶爾有不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撒潑、耍賴和哭鬧,父母常常在這樣的孩子麵前敗下陣來。這些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個意識: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得不到的!我的東西就是我的,誰都不能碰!

漸漸地,這些孩子就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變得自私、唯我獨尊。這樣的心態一旦延續下去,他們將來勢必因此而受挫,因為別人不會像他們的父母那樣遷就他們。

怎樣才能讓孩子擺脫這種心態呢?那就是讓他們學會分享。

分享就是將自己喜愛的東西、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的體現。當我們分享美好、奉獻自己愛心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會隨之變得更加美好。快樂不會因為你分給了別人而減少,痛苦卻會因為向別人傾訴了而減少。

在現代社會,分享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一個隻想著吃獨食的孩子隻會遭到大家的排斥,而懂得分享的人才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交到更多的朋友,這樣他的情商才能不斷提升。

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大方的父母造就無私的孩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到眼裏,父母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孩子才懂得關心別人。大方的父母不會造就自私的孩子,想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父母就必須以身作則。

生活中一定有這樣的父母,當上了單位的先進工作者,發了獎金。他們沒有獨享這筆獎金,而是請同事們吃飯,當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受到同事們的喜歡時,會很自豪地想:我也要像爸爸媽媽一樣,學會和大家分享一切,成為受歡迎的人!

2.讓孩子體會到分享是有意義的行為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懂得分享,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分享有什麼意義,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價值。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懂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孩子隻要體會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自然就願意去做了。例如,當孩子不願意讓別的小朋友看自己的故事書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如果別的小朋友也看了這本書,你們就可以一起交流了,這樣你就能知道別人的想法是不是和你一樣了。”

3.引導和表揚孩子的分享行為

當孩子出現自私的意圖或行為時,父母要給予製止、糾正和引導,並提醒他們: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會沒有朋友,要學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東西。

而當孩子實施了分享行為的時候,做父母的要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的這種行為。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對你說:“媽媽,今天老師教我們畫畫,樂樂沒有帶水彩筆,我就把我的水彩筆借給她了。”這時你不能聽聽就算了,一定要鄭重地表揚孩子:“是嗎?樂樂真棒,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水彩筆借給小朋友用,媽媽也要向你學習!”

待人不夠熱情,怎麼能收獲熱情

容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很“安靜”的家庭裏,父母之間很少講話,每個人都是各做各的事,互不幹涉。這讓容容覺得,人與人之間就是應該這樣的。所以每天放了學,容容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做作業,聽音樂,然後睡覺。

在學校,容容也是一個人,很少和同學們結伴、玩耍,同學們都覺得她怪怪的,以為她很難相處,也就不怎麼跟她來往。因此,容容沒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就連學校號召同學們為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捐款,她也很漠然,覺得山區的小朋友她也不認識,跟她沒什麼關係。

有一次,媽媽有事到同事家,剛好容容跟著去了。一到媽媽同事家裏,容容就覺得,這個家怎麼和她家這麼不同?這個家裏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一個和她差不多大的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從她一進門,就熱情地跟她打招呼,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她玩;小朋友的奶奶躺在床上,吃飯都是媽媽的同事喂;小朋友在家裏跳來跳去,不時地依偎在爸爸媽媽身邊說這說那。總之,家裏的氣氛熱鬧又祥和。

這個感覺,讓容容羨慕不已。回到家裏以後,容容有些改變了,她和父母的話漸漸多起來,到了學校,她嚐試著和同學們說話、玩耍,漸漸地,她感到了同學們對自己的態度變了:

“容容,咱們一起去少年宮!”

“容容,我明天要去遊泳,你去嗎?”

看著同學們熱情洋溢的笑容,容容不禁笑了起來。

很值得慶幸,容容走出了自己的困境,情商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還有很多孩子,他們依舊在孤獨中度過。這些孩子由於過於被關注和疼愛,或者家庭環境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越來越缺乏熱情,已經不太懂得什麼是付出,對人也比較冷漠。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係列的場景:

公車上,學生麵無表情地坐在座位上,老人顫顫巍巍地站在旁邊;在學校裏,孩子不願意借給同學一塊橡皮;當媽媽生病躺在床上時,孩子隻顧自己玩,卻忘了送上一句問候。如此種種,怎能不讓人心寒。很多父母不禁要問:“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卻沒有收到同樣的愛的回饋?”

其實,父母不必抱怨,孩子的冷漠並不是天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當的家庭教育。過多的愛,滋養了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造成了對他人的冷漠和隔膜。有些家庭則缺乏溫暖,父母之間總是拳腳相加,或在心理和情緒上相互敵對,彼此很少說話,夫妻關係名存實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從小就沒有體會到更多的愛,自然也就沒有愛給他人。

天真少年本該熱情似火,卻變得冷酷無情。不懂得以心換心,待人不夠熱情,怎麼能收獲熱情?因此,父母一定要采取以下方法讓孩子變得熱情起來。

1.幸福的家庭最重要

既然孩子不夠熱情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原因造成的,那麼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就最為重要。自己有什麼,才有可能給別人什麼,同時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回饋。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停止爭吵,避免在孩子麵前發生衝突,相互關心,相互尊重,保持輕鬆、和諧、友愛的家庭氣氛,相信從這種家庭裏走出來的孩子變得冷漠的可能性會很小。

2.讓孩子走出狹小的自我

過於關注自我的人隻會更愛自己,很難對他人熱情。家長應讓孩子從“自我”的小世界裏走出來,多交朋友。例如讓孩子與同事的孩子、親戚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多交往,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到各種場合走走,改變他們孤僻、冷漠的性格。

3.把孩子從冷漠的機器麵前解放出來

現在社會由於科技信息的發達,宅人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業餘生活都被電視機和電腦占據。他們更喜歡和這些冷漠的機器打交道,對現實社會中的人和事參與得很少,長此下去,容易變得冷漠。家長要把孩子從電腦麵前拉起來,讓他與人溝通和交流,喚起他們心中深藏的熱情。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看,外麵的空氣多好,那些小朋友們正在一起玩!也許,他們發現了一隻流浪狗;也許,他們正在一起做遊戲。趕緊去吧,大家都在等你呢!”

4.鍛煉身體,喚醒孩子的激情

身與心無法分離,一個總是宅在家裏、沉浸在狹小自我世界的孩子失去熱情在所難免。所以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走進大自然中,既可以把身體練得棒棒的,也可以讓他們在自然中尋找生命的激情。父母可以帶孩子去旅遊、登山、遊泳,一來可以培養孩子勇敢、樂觀的精神,二來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三來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這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總有一種優越感,不能平等待人

一代文豪蕭伯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有一年他到蘇聯訪問,訪問間隙,到住處附近散步,遇到一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便和她聊起天來。這個小女孩開朗健談,又非常熱情,他和蕭伯納聊了很多,蕭伯納對所在的城市有了很多的了解。

當他們告別時,興致頗好的蕭伯納隨口說了一句:“回家告訴你的媽媽,今天和你一起聊天的是世界著名作家蕭伯納。”

小女孩聽完他的話,絲毫沒有驚訝的表情,還學著他的口氣說道:“回去也告訴你媽媽,今天和你聊天的是美麗的喀秋莎。”

小女孩的話讓蕭伯納很羞愧,作為一個長者,一個著名的作家,還沒有一個小女孩的心態好,竟然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身份。

這件事和這個小姑娘一直停留在蕭伯納的記憶裏,每當他的優越感發作的時候,就會想起小姑娘的話,他明白:不管是什麼人,都渴望被平等對待;不管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大家有沒有研究過圓這個圖形,不管是長方形還是三角形,即便周長和圓相等,圓的麵積也比它們大。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從圓心到圓上每個點的距離都相等。

這個現象給我一個啟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妨試著做一個圓心,不斷向外輻射去結交朋友,並且跟每個朋友的距離都保證相等。也許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達到最大,收獲的友誼也是最多的。

對於平等待人,心理學家馬斯洛這樣說:“平等之餐可以滋潤心靈。”隻有孩子把別人的心靈滋潤了,才能博得對方在心理上對我們的認同,才能很快拉近彼此的距離。法國思想家蒙田說:“皇帝和鞋匠的靈魂都是用同樣的模型鑄造的。”這句話揭示了,不管人的客觀身份如何,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

但是生活中,總是有一些勢利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比較好的孩子,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看不起別人,不能平等對待他人。平時在班裏,他隻跟家住城市的同學來往,覺得農村來的孩子特寒酸;隻跟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來往,對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屑一顧。對自己將來有用的人他們願意去交往,沒用的人他們不願花費自己的“交往成本”。這種不平等待人的功利心態讓他們失去了很多朋友,他們的世界不是“圓”,不可能達到最大。

父母要教育孩子消除歧視和內心的優越感,平等對待他人,不妨這樣做:

1.父母和孩子之間首先要平等

作為父母,是否總用家長的權威命令孩子,讓孩子對你言聽計從;做人做事是否和孩子是一樣的標準,有沒有“隻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情況出現;和孩子說話時,是否用了“高高在上”的語氣,令孩子不舒服。孩子雖然小,但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是否能平等地對待他。如果父母都不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又怎能讓孩子平等地對待他人呢?

所以,父母和孩子說話時,不妨蹲下來,放低姿態,像孩子的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讓孩子體會到被平等對待的感覺,才會平等地對待他人。

2.多給孩子講幾個平等待人的故事

故事是最能啟發孩子的,所以,我們不妨給孩子講幾個平等待人的故事。在這裏,有這樣幾個故事供父母參考:

偉大的革命家朱德同誌身為中國紅軍領導人,卻從來都不擺架子,反而和戰士們打成一團。他的餐飲和普通戰士是一樣的,而看到警衛員的衣服破了,他也會主動幫警衛員補衣服。這種謙遜的態度,讓朱德贏得了全軍戰士的愛戴。

已故美國總統林肯有一次外出,路邊有一個身穿破衣爛衫的黑人老乞丐對其行鞠躬禮。林肯總統一絲不苟地脫帽對其回禮。隨員對總統的舉止表示不解。林肯總統說:“即使是一個乞丐,我也不願意他認為我是一個不懂禮貌的人。”

偉大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碰到了一名乞丐,但他搜遍了全身也沒有一分錢。他隻好說:“兄弟啊,對不起!”就在這時,這個乞丐站起來了,接著話說:“謝謝你!我本已走投無路,打算討點吃的後就離開這個世界。您的一聲‘兄弟’讓我感到這世間還有真情在,它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