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對一個人的意義甚至比生命都重要,有這樣的俗話:“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可見,傷害別人的尊嚴就是挑戰別人的底線。一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此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是孩子今後在社會上自立自強的關鍵。

尊重他人,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德國的席勒說過:“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是先賢尊重他人的法寶。所以,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不尊重他人的人隻會遭到別人的厭惡和嫌棄!

因為彼此尊重,社會變得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更加和睦。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從小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質,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其實,尊重他人很容易做到:見麵時的點頭微笑,迂回地指出別人的缺點,適時地誇讚和沉默。當你學會了尊重他人,就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梁,編織了一條情感的紐帶,在相互尊重中傳遞出溫暖與關愛。

當然,想要進一步尊重,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1.不說傷害人的話

有些孩子和父母說話肆無忌憚,根本不考慮父母是否能接受。其實,多數孩子在頂撞了父母後會感到愧疚甚至害怕,如果父母對此無動於衷,不予糾正,孩子就意識不到這種說話方式是錯誤的。當他用這種說話方式和別人說話時,就會遭到別人的反擊。所以,父母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尊重他人要先從語言開始,不要隨便用語言去傷害別人,說了傷害別人的話就要道歉。”

2.嘲笑別人是對別人極大的不尊重

有很多孩子喜歡嘲笑別人,尤其是嘲笑別人的缺點,用別人的缺點給人家起綽號。例如,哪個同學長得胖一點,就叫人家“豬八戒”;戴個眼鏡就叫人家“四眼”。每叫一次人家的綽號,就傷害別人一次。這種不尊重人的行為,要麼激起別人的反抗,要麼別人會漸漸地疏遠他。

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況,就要製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告訴他:“別人有缺點,本身就會自卑,你還一次次提醒人家,生怕人家忘了自己的缺點。你這種行為是極其不尊重人、不厚道的行為,必須停止!”

3.尊重他人必須先尊重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要讓孩子先學會尊重父母,否則他很難去尊重別人。父母要在自己孩子麵前表現出自己的權威,不能總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說話要簡單明確同時又不能生硬,既表現出父母的威嚴,又要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尊重和愛。

例如,父母可以說:“如果我讓你不穿外套出門的話,我就沒有盡到做媽媽的職責。”這樣,孩子不僅明白了媽媽的苦心,還會非常順從你,不尊重父母的語言和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了。

合作的過程就是維係友誼的過程

健健和康康是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爸爸和媽媽準備星期天帶他們去野外燒烤。為了訓練健健和康康的合作能力,爸爸給家裏的每個人都分配了任務: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媽媽去超市購買食品,健健負責所有的餐具,調料則由康康負責。

爸爸讓他們倆列好單子,按單子上的內容準備,這樣就不會遺漏。健健很快就列好了單子,請爸爸過目後,就開始準備了。康康想還有兩天才到星期天呢,明天準備也不晚,於是就想到外麵找小朋友玩。

爸爸警告他說:“你可別光顧著玩,一定要帶齊調料,否則燒烤就沒有味道。”

康康點著頭:“好,我知道了。”說著就跑出去了。

眼看到了星期六,爸爸看到康康還沒有準備調料,本來想催催他,但是想到應該給他一個教訓,就沒有吭聲。一直到晚上很晚了,康康才想起來調料還沒裝,連忙到廚房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也沒有檢查康康準備的調料,就帶著一家人出發了。到了郊外,大家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東西,開始烤肉。大家一邊烤肉,一邊準備往肉上倒調料,爸爸問:“康康,我需要烤肉汁?”

“烤肉汁啊,”康康說,“我找找。”他翻來翻去也沒找到烤肉汁。

“沒有嗎,你的單子上沒有列烤肉汁嗎?”爸爸問。

“哦,爸爸,我沒有列單子,我以為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來了。”康康沮喪地說。

“哦,那好吧,我們隻好吃一次沒有烤肉汁的烤肉了。”

因為康康沒有和大家合作好,大家吃了一次很難吃的烤肉。

如今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不善於合作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的。無論孩子將來是做老板還是打工者,或者自由工作者,都需要與他人合作。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的歡迎,而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將受到他人的排斥。

即便是在孩童時期,生活中也需要合作能力:一起打球,一起打掃衛生,一起遊戲,處處需要合作。歐洲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假使一個兒童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並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所以,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如今的父母都非常關注孩子的競爭能力,而忽視孩子的合作能力。其實,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在合作中,孩子學會了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完善了自己,提高了自信。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那麼應該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1.家庭成員之間要先學會合作

一家人的命運本來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無論是家庭小事還是緊要關頭,家庭成員之間都要緊密合作。如果父母之間相互體貼,在做家務活時互相合作,就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合作的種子。讓家庭成為孩子學習合作精神的第一課堂,父母成為孩子學習合作精神的第一任老師。例如,父母在做飯時,一個人洗菜、切菜,打下手,一個人炒菜,就可以做得又快又好。孩子看在眼裏,自然知道是一個人幹效率高還是與他人合作效率高了。

2.讓孩子學會合作的技巧

光有合作的想法是不夠的,還要懂得一些合作的技巧才能發揮合作的最大功效。

例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合作,先從兩個人開始,再是三個人,最後是一群孩子的合作,由淺入深。如,兩人合作畫畫等,三人玩拚圖,一群小朋友跳舞,等等。

或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合作技巧。如,共同收拾書桌、整理圖書和活動區域的物品。孩子在這些與人合作的活動中,不斷與人商量討論,不僅合作能力大大加強,還鍛煉了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表達的能力,等等。

讓孩子成為交流中心

趙曉芳的媽媽,最近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她想了很多辦法,卻依舊沒有效果,於是她找到了醫生,憂心忡忡地說:“我女兒8歲,以前一直跟外公外婆生活,現在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了。她在家時活潑好動,但是到了幼兒園卻不跟小朋友玩兒,不跟老師唱歌跳舞,也不參加室外活動,總是一個人在一旁發呆。”

醫生問:“你們是否采取了什麼方法?”

趙曉芳的媽媽說:“當然了!4個多月了,可是沒一點辦法!醫生,有什麼好辦法才能讓孩子走出這個困境呢?”

醫生經過了一番詳細地谘詢後,對媽媽說:“您的孩子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可不是小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聽到這個詞,趙曉芳的媽媽愣住了。她不知道,這究竟是一種病,還是一種心理問題?孩子能不能從這種心態中走出?

也許,很多父母對“選擇性緘默症”這個詞並不了解,但它的症狀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無法用語言和玩伴溝通,結交不到朋友。不過這些孩子很可愛,遇到人總是麵帶微笑。

一個沒有朋友的孩子,得不到人際交往的鍛煉,更走不出孤獨的心境。這樣的孩子,何談高情商?

想要讓孩子擺脫“選擇性緘默症”的困擾,我們首先要明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來說,沒有玩伴的孩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身心正常,但人際溝通失調或教育不當,導致孩子被排擠而失掉玩伴;另一類則是身心異常,如患緘言症、自閉症或智能不足,自己把自己“關起來”而不去交朋友。

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進行“治療”:

1.父母要引起重視

有的父母會存在這樣一種思維:孩子長大後,自然學會交朋友的,現在根本不用著急!但事實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因為越是任由孩子的性子來,他的狀況就會越根深蒂固,因為沒有人告訴他這樣錯了,他會依舊保持這樣的心態。即使長大後想要調整,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技巧而多次碰壁。

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感化,例如帶他們去公園、去旅遊、去參加各種他們樂於參加的活動。在這種共同的活動中,孩子會逐漸打開心靈之窗,願意與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從而讓陽光和友誼照耀心田。

2.要促使孩子與同齡孩子建立起友好關係

如今,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一家一戶,尤其在城市之中,封閉的樓房更讓孩子的交流機會大為減小。正因為如此,父母要幫助孩子與同齡孩子建立友誼。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去邀鄰居小朋友來家玩,小朋友來了,要請他一起玩玩具、看圖書,共同遊戲,有糖果要分給小朋友吃。在其他孩子麵前,多介紹自己孩子的優點,使其他孩子逐漸改變對他的看法。隻有與同齡孩子多接觸,他的交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3.善於觀察孩子與同伴的關係

觀察孩子在同伴中的表現,這是幫助孩子走出“選擇性緘默症”的關鍵。父母應該看看孩子和朋友們玩些什麼,是否聽從指揮還是指揮別人,關係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如何解決矛盾,是否有欺侮人和強占的行為。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隻有當他在夥伴中能關心幫助人,他才能在集體中取得應有的地位。例如,當我們看到孩子總在欺負他人時,我們應當及時和他說:“孩子,你和其他小朋友是平等的,怎麼可以欺負他們?也許你很厲害,但是,你應該成為大家的衛士,這樣大家才能佩服你、喜歡你!否則,所有人一定會躲得遠遠的,那時候你即使想找朋友也找不到!”

真正的友誼,不是什麼都說“好”

作為發小,小雲和小麗是最好的一對朋友,她們一起上學放學,形影不離。但是最近,這兩位好朋友卻經常吵架,這讓小雲很是苦惱。有一件事,是最讓小雲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小麗經常以補課為由出去玩,還再三叮囑小雲不要告訴任何人,這讓小雲感到很不安,為了保住友誼,她甚至不敢把小麗在學校的一些不良品行告訴她的媽媽。

這天放學,小麗和小雲一起回家。小麗突然神秘地對小雲說:“小雲,明天下午第二節課是體育課,體育課最沒有意思啦,咱們逃課吧?你陪我去買雙鞋!”

小麗的話,嚇了小雲好大一跳。她支支吾吾地半天不敢說話。小麗非常生氣地說:“還是不是朋友了?這麼點小事都辦不到。”

沒辦法,小雲隻好答應了。但她心裏很恐慌,幾天來都吃不好,睡不好。媽媽發現了這個問題,問她其中的原因。

小雲終於繃不住了,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她還說:“我和小麗是好朋友,你說我該怎麼做啊?我知道她的那些行為都是錯的,我不想跟著她一起這麼犯錯,可是我怎麼說不啊,萬一她不理我了怎麼辦?媽媽,你幫幫我好嗎?”

這正是情商較低的突出體現:他們以為,無原則地說“好”,就能維係友誼;他們以為,什麼都說“對”,這樣才能留住好朋友。但是他們不知道,迫使自己去做不願意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情,這讓自己的心理受到不小的打擊,也會危及到自己的人際關係。真正的友誼,不是以一味地說“好”做基礎的!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心理?第一點就在於孩子太好麵子。很多孩子為了照顧自己的麵子,常常做一些違心的事情。比如在學校上課,明明自己不敢逃課,但為了證明自己和朋友有多“鐵”,為了保住自己的麵子,而違心答應,但心裏難免沒有怨言。

還有的孩子,則是因為性格膽小的緣故。他們生怕拒絕會惹朋友不高興,所以即使對別人提的要求明明心裏不同意,也說不出口。另外一些孩子,則是因為缺乏拒絕的技巧。他們覺得,直接說“不”會傷害到別人的自尊,也怕危及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因此就隻好自己忍著了。

無論哪一種,都對孩子的情商提升沒有幫助。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才是真正的友誼,怎樣拒絕才能維護這份友誼:

1.用正當理由婉言拒絕

拒絕別人也是一門藝術。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隻要拒絕得當,那麼就不會有問題。用最委婉、最溫和、最坦誠的語氣向對方詳細解釋不能答應其要求的理由,而不是生硬冷淡地拒絕,對方自然會明白你的苦心。對於這一點,父母不妨平常在家裏進行訓練,刻意要求孩子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並引導他正確表達內心的想法。當孩子學會了拒絕的藝術後,再遇到朋友的無理要求時,自然會委婉地說“不”。

2.找恰當的借口來拒絕

雖然,找借口來謝絕對方是不禮貌的。但是,恰當的借口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許多情況下,要拒絕對方的某一要求而又不便說明理由,也不便向對方講什麼道理,不妨尋找恰當的借口進行拒絕。這樣,孩子既解決了問題,也維護了人際關係。

例如,當孩子總是被朋友邀請去網吧,你可以讓孩子如此拒絕:“我家裏也有電腦呢,咱們一樣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流!再說,爸爸媽媽給我的零花錢很少,我還有其他東西要買,不能把錢花在這個上麵的。”相信對方聽到這樣的解釋,自然不會再對孩子提出不恰當的要求。

3.學會拖延

這裏所說的“拖延”,並不是讓孩子對自己已經承諾給別人的事來進行拖延,而是當別人想讓你幫忙時,可以暫不給予答複。當對方提出要求而你遲遲沒有答應,隻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慮考慮,那麼聰明的對方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願意答應的。

4.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

有的時候,肢體語言比直接開口更能避免友誼的破裂。因為,肢體語言更為簡單直接,並且沒有其他的附加含義。就像別人一看你搖頭,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之後你就不用再多說了。同時,微笑中斷也是一種肢體的暗示:突然中斷笑容,暗示著無法認同和拒絕。這些方法,我們都應該教給孩子。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倘若孩子的朋友總是提出各種出格的要求,例如頻繁逃學、多次進出網吧,那麼父母也應當用迂回的手段提醒孩子:這樣的朋友要不得!

太過靦腆,永遠得不到友誼

薛飛今年已經10歲了,但是非常害羞,從來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已經馬上就要六年級的他,卻依然沒有一個朋友。每天晚上放學的時候,他坐在爸爸的摩托車上,看著同學們成群結隊有說有笑地一起回家,心裏別提多羨慕了。

薛飛當然想要有朋友,所以他決定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然而,決心雖大,但是和同學在一起時,他依舊是那個樣子:結結巴巴,抓耳撓腮,手也不知道往哪裏放。

看到他這個樣子,同學們自然也沒有和他繼續說下去的欲望,久而久之,薛飛甚至覺得自己都不敢與別人對視。他在日記裏寫道:“為什麼我那麼怕別人的目光?我不敢和他們對視,否則我會感到對方的目光正在把我刺穿,偷走我的靈魂。我甚至也不敢與老師對視,看著老師的眼睛,我會覺得他可以看透我所有的缺點,並且毫不留情地批評我。哎,難道我一輩子就不能有朋友嗎?”

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薛飛找到了爸爸。可是,他的爸爸也是一個內向的人,想了半天也沒有注意。最後,他竟然對孩子這樣說:“算了,沒朋友就一個人活吧!”

一瞬間,薛飛對自己、對爸爸失望透了。

可以說,薛飛的爸爸是最不負責人的那種父親。孩子沒有朋友,也不知道怎麼找到朋友,父母卻對他潑涼水,這可謂是最可惡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像薛飛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一個情商高的孩子,絕不是太過靦腆的孩子。因為他們知道,過於靦腆隻能讓自己張不開嘴,結果身邊沒有一個朋友。那些靦腆的孩子總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他們不敢注視別人的眼睛,這都是製約他們成為交際高手的攔路虎。

看到這樣的孩子,父母應當做什麼呢?首先就是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孩子之所以太過靦腆,關鍵原因就是膽怯。造成孩子膽怯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是家庭環境影響。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總把孩子帶在身邊,使孩子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結果,孩子離開父母就會害怕,因此遇到別人就會顯得戰戰兢兢。這種心理如果持續,就會發展成社交恐懼症。這樣的孩子不僅在少年時期、青春期沒有朋友,甚至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依舊孤身一人。

你,一定不希望孩子變成這個樣子。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再靦腆呢?

1.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平常生活中,對於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去做,例如去買一包茶葉、向警察問路等。當他開始嚐試著與陌生人對話時,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父母應當明白,其實孩子缺少的就是這第一步。隻要走出第一步,他就會感到與人交往並非那麼痛苦。當這種經驗越來越豐富,他自然就能和其他人談笑風生。

2.讓孩子體驗社交的氛圍

為了讓孩子敢於與別人接觸,父母在節假日之時,不妨帶著他多出席一些社交場合,例如影展、演唱會,等等。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可以接觸到很多人,有時還會遇到記者的采訪。這時候,父母就應當多鼓勵他說話,並告訴他:“你上電視了,好好表現!”

如果是在演唱會上,遇到了孩子會唱的歌曲,那麼父母不妨拉起他的手,和他一起大聲地唱起來。在眾人的帶動下,他一定會克服膽怯,盡情表達自己的快樂。

3.針對性訓練,讓孩子告別對視恐懼症

對於說話不敢看人的孩子,父母應該鼓勵他去看別人的眼睛。當然,這需要循序漸進:前十次保持兩秒,再十次保持三秒……當孩子堅持的時間越來越長後,他也就不再懼怕別人的目光。那個時候,過分的靦腆就會煙消雲散,他也就能輕鬆地和其他同學們交談。

4.讓孩子學習武術、柔道等項目

乍一看,學習武術、柔道,和孩子建立友誼並無關係。但事實上,在進行武術等方麵的訓練時,孩子必須與其他同伴進行交流:對打前的眼神交流、比賽後的語言交流。也許,這樣的對話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但對於那些過於靦腆的孩子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寶貴的訓練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拋棄內心的膽怯,不再逃避對手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