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隻要我們能夠巧妙地講給孩子聽,他就能從這些偉人的身上學到很多,從而不再總是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3.孩子融入到小夥伴中去
孩子太過高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刻意遠離其他小朋友,總是拿著一種高高在上的眼神來看世界。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父母就應當鼓勵孩子真正融入到小夥伴中去。當他們和同伴玩耍時,任性、太過自我的孩子是不受大家歡迎的,所以他必須做出改變。
在各種活動中,踢足球、打籃球無疑是最有效的,因為這兩項運動需要極大的團隊意識,優越感隻能導致團隊出現問題。當孩子因為自己導致比賽失利時,他一定會受到很多指責,這個時候我們要進行及時的溝通:“其實大家說你,都是為了團隊好。如果你能在團隊中正確發揮自己的優勢,幫助球隊贏得比賽,那麼大家就會讚賞你!讓我們做出改變吧,這樣你就會收到隊友們熱烈的掌聲!”
■
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
小麗非常喜歡看《童話大王》雜誌,有一次,她在學校課間時拿出來看,正看得入迷時,她的同桌突然起身了,一下子碰倒了桌上的墨水瓶,墨汁灑到了雜誌上,整本雜誌變得黑糊糊、髒兮兮的。
這下小麗可來氣了,大聲嚷嚷著讓同桌賠她的雜誌,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結果,小麗的同桌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回家後,小麗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勸她:“你的同桌不是故意的,他弄髒了你的雜誌,又受到了老師的批評,一定也很難過,你就原諒他吧。”
小麗氣呼呼地說:“哼,我不會原諒他的,他把我最心愛的雜誌弄髒了,我一定讓他買一本新的賠我!”
晚上吃飯的時候,小麗不小心把一碗湯打翻了,整碗油乎乎的湯灑到了媽媽新買的裙子上麵。媽媽知道教育女兒的機會來了,就故意裝作非常生氣的樣子,大聲對她喊:“你怎麼搞的,飯也不好好吃,這是我最心愛的裙子,現在被你弄髒了,罰你今天晚上不許吃飯!”
小麗看我這麼凶她,非常傷心,她哭了起來:“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的同桌弄髒了你的書,他也不是故意的,你怎麼不原諒他呢?”
頓時,女兒愣住了。這時,媽媽伏下身子,溫柔地對她說:“誰都有不小心犯錯誤的時候,媽媽批評了你一句,你就傷心地哭了。你的同桌受到了老師的批評,肯定和你一樣難過呢。你現在能體會你同桌的心情了嗎?能原諒他了嗎?”
女兒點了點頭。
故事中的孩子之所以不能原諒同桌無心的錯誤,在於她無法體會同桌的處境和心情。而她的媽媽則非常聰明,利用一次小小的事件,讓孩子意識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更容易理解和寬容他人。
都說現在的孩子是“自我”的一代,他們在考慮問題時,習慣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出發,很少考慮別人的感受。他們不能善解人意、不愛關心別人,因此很難受到同齡人的歡迎。成年以後,他們往往會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擺脫這種過於自我的思想,就應該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
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真切地感受別人的痛苦和困惑,不僅僅是為了寬容別人,贏得友誼,更是為了化解自己內心的怨恨。當孩子們與同學發生衝突時,如果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就會化幹戈為玉帛,體會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美好境界,就會發現,原諒別人和讓自己釋懷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一個可以體諒別人的孩子,情商勢必比其他孩子要高出許多!
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呢?
1.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樣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在於無法體會別人的心情。一個有愛心的孩子,何時何地都應該主動去體諒他人的情緒。所以,父母不妨這樣引導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如果你做錯了,別人得理不饒人,你會是什麼感受呢?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所以,我們也應該原諒別人。”
當孩子們無法理解他人的時候,不妨讓他們問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當孩子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他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2.尊重別人的想法
不管多麼熟絡的朋友,對事情的看法都會不盡相同,這常常成為衝突的起因。當孩子們和他的朋友因為某件事意見相左時,不妨這樣勸勸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聽你的呢?你說的就一定對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所以才會有和你不同的觀點。尊重別人的想法,就是尊重對方的人格。”
如果父母能這樣勸導孩子,孩子的怨氣可能慢慢就煙消雲散了。尊重別人的想法,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孩子也會因此贏得別人的尊重。
■
猜忌,孩子友誼的最大殺手
春節又到了,何新收到了爺爺奶奶的壓歲錢,高興地蹦了起來。回家的路上,何新迫不及待地拆開紅包,說出了讓父母瞠目結舌的一句話:“這錢是真的還是假的?”看到父母有些吃驚,何新說:“怎麼了?現在假錢這麼多,我可怕上當受騙!”
大年初三,媽媽又帶著何新去大姨家拜年。何新的表哥今年上初三,學習非常好,因此牆上掛滿了獎狀。何新仔細地看著獎狀,好像有什麼寶藏在裏麵。媽媽看著他的這個樣子,心裏高興極了:“這孩子終於開竅了,想要向表哥學習了!”
誰知就在這個時候,何新冒出一句:“你看這些獎狀連個圖章都沒蓋,你說有沒有可能是假的?表哥去哪裏了?我要和他當麵對質!”
接下來的半年,何新還是這個樣子,仿佛對什麼都不信任。媽媽發現,隻要別人說話聲音小,他就會側耳傾聽。如果沒聽到說什麼,他會非常不高興,總是在說:“他們一定在議論我!媽媽你也一樣,我已經猜到了,你很討厭我!”
何新的這種行為,相信許多父母都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現。青春期的孩子,仿佛都染上了猜忌的毛病,總以為別人在騙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真心。於是,他們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無論與誰接觸,臉上都寫滿了不信任。
孩子的這種心態,自然對情商的建立非常不利。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也許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的這種行為,不過是他比較小心罷了,這說明他很謹慎。然而,謹慎與猜忌是大不相同的。謹慎是指言行慎重小心,以免發生有害或不幸的事情,這是很正常的思維,也可能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但反觀猜忌,則主要是由孩子的幻想帶來的。孩子總以為,別人會害自己,於是不免利用想象,將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湊在一起,把別人無意間的言行舉止,誤認為是對自己懷有敵意或迫害的心理,甚至把別人的好心好意理解為陰謀詭計。
這樣的孩子,總是抱著懷疑的心態來麵對別人,最後與他人產生了本可避免的摩擦。這種毫無根據的猜忌,多屬於偏執型的性格缺陷,隻能讓人越活越累,情商也越來越低。
想要消除孩子的猜忌心理,父母就應做到以下幾步:
1.讓孩子認識到猜忌的危害
首先,父母要告訴孩子猜忌是不好的,這麼做隻能引起別人的反感,更增加自己的迷茫。父母可以讓他多看健康向上的書籍,端正人生態度,讓他們從故事中,認識到多疑心理的危害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父母還可以進行“場景模擬”,即故意表現出猜忌孩子的行為。當孩子體會到這種行為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他也會主動改變之前的心態。當然,父母在場景模擬結束後,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說明,不要讓孩子這是真的,從而更加學著你的樣子,變得更加猜忌。
2.培養孩子對別人的信任感
孩子之所以愛猜忌,是因為不信任別人造成的。這個時候,父母不妨引導他多和別人交流,讓他用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與別人交往。當他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真誠後,他就會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陰謀詭計。
■
每個人都很重要,讓孩子不要再以自我為中心
貝貝是家裏備受寵愛的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她特別喜歡看動畫片,隻要貝貝在家裏,電視永遠都隻能看少兒節目,一家人也隻能陪著她看。
這天,爺爺想看新聞節目,和貝貝商量:“貝貝啊,讓爺爺看看新聞節目,就半個小時,行不行?”
“不行!”貝貝嘴一撅,把遙控器死死地抓在自己手裏。
爸爸媽媽也幫爺爺說話:“貝貝,爺爺對你多好啊,給你買好吃的,又給你買好玩的,就讓爺爺看一會兒?”
“不行!”貝貝還是撅著嘴。
沒辦法,爸爸把電腦打開了,讓爺爺在電腦上看新聞。新聞節目還沒打開,貝貝一下子跑了過來,一把擠開爸爸和爺爺,搶過鼠標,說:“我要玩遊戲!”
“好,那你玩遊戲,爺爺去看電視。”爺爺好脾氣地說。
“不行!誰也不許換頻道,我等會兒還要看呢?”
“你不能占著電腦,又占著電視!”爸爸有點生氣了。
“就占著!電腦、電視都是我的!”貝貝一臉霸道地說。
爸爸生氣了,舉起手想打,爺爺一把攔住了:“好,好,讓她看。小孩嘛,不懂事,長大就好了。”
貝貝不僅霸占著電視、電腦,還霸占著家裏的沙發,沙發上全是她的玩具、娃娃。誰要動她的東西,她就哇哇大哭。
不僅如此,就連姑姑買的漂亮的手鏈、發卡、小飾品等,貝貝看見了都要占為己有。
以上的場景,父母們是不是特別熟悉?您家裏,是不是也有一位令人頭痛的“貝貝”?但很多父母的做法,就像故事中的爺爺所說的:“小孩嘛,不懂事,長大就好了。”然而,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如果再一味地縱容下去,她長大了依然會不懂事,而別人不會像家人那樣包容她,那樣的話,她就會為自己的自私和霸道付出代價。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受到父母和長輩的過分溺愛、嬌慣放縱以及處處遷就。使孩子意識到:我想要什麼都能得到,不滿足我的要求我就大哭一場。父母們本來還想堅持不妥協,孩子隻要一哭鬧,父母們基本都繳械投降了。於是,他們的占有欲越來越強,甚至向父母提出無理要求。
以自我為中心,已經成了許多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獨生子女和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是這個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對孩子的關心過度、照顧過度、寵愛過度、遷就過度,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加重了自我意識,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式,隻顧自己,不考慮他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孩子漸漸就會被周圍的人疏遠,他會沒有朋友,人際關係將會受挫。
孩子的這種意識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想糾正也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做到的,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急於求成。這裏,給父母提幾點建議:
1.讓孩子知道自私的後果就是沒有朋友
因為孩子年齡小,大人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遷就他們,他們因此占到了便宜,並會認為因自私占便宜是理所當然的。做父母的就應該讓他們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遷就你,你如果對誰都這麼自私,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比如,因為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好玩的、好吃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了,這時,父母就要適時地教育他:“朋友是互相的,你如果過於霸道和自私,就沒有人理你了,以後走到哪裏都是孤零零一個人。”
2.堅決拒絕孩子的不當要求
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並不完全是孩子的錯,很大一部人原因在於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父母必須改變盲目溺愛、一味嬌慣的做法,嚴格要求孩子,才能從根源上杜絕這個問題。
對孩子的要求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拒絕。但態度不能簡單粗暴,要對孩子講明道理,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當然,孩子不可能馬上接受,可能會哭鬧,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就心軟,更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大發雷霆,給孩子一個冷處理過程,讓他意識到哭鬧解決不了問題,並要溫柔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孩子看上了鄰居家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拿走,這時你就要對孩子說:“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你,這是人家的玩具,你不能拿走,我們現在回家拿一個你的玩具,和他換著玩,好嗎?”
3.讓孩子的世界變得更大
現在的孩子住的都是高樓大廈,回到家裏都是一個人學習、玩耍,沒有同齡人可以交往,孤獨的環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是必然的。要鼓勵孩子與同學、鄰裏發展友誼,讓孩子帶同學、朋友來自己家裏玩,也要鼓勵孩子去別人家玩。在這些交往過程中,讓孩子學習應該怎樣與他人相處,讓他們體會到不僅被關愛會快樂,主動關心他人也會讓自己快樂。
■
忌妒心理隻會讓孩子孤立無援
這天中午,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睡醒了,老師在給女孩子們梳頭發,雲雲突然哭了起來:“老師,老師!”老師一看,諾諾正在扯雲雲頭上的發卡,嘴裏不停地說著:“難看死了,難看死了。”老師連忙跑過去阻止,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雲雲的發卡已經被扯了下來,因為使勁太大,發卡已經被弄壞了。
諾諾露出一副滿意的表情,雲雲卻傷心地哭了。老師問諾諾:“你為什麼要扯雲雲的發卡?”
“誰讓你早上誇她的發卡漂亮,她有我的發卡漂亮嗎?”
諾諾的畫畫得很好,每次上美術課,小朋友畫完後,老師都評選出畫得比較好的小朋友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讓大家學習欣賞,諾諾的畫總是貼在最前麵,為此諾諾非常得意!有一天,老師講評過諾諾的作品後,對明明的畫也格外讚賞,並將明明的畫貼在了諾諾的前麵。
諾諾非常不服氣:“哼!他怎麼有我畫得好。”趁大家不注意,他偷偷在明明的畫上用筆狠狠地刮了好幾道,把明明的畫毀壞了。
老師知道了之後,批評了她,可她並沒有接受老師的批評,她說:“他的畫難看死了,根本就沒有我畫得好,憑什麼貼在我前麵。”
還有一次,學校組織體操表演比賽,班裏的小朋友都認真地準備,隻有諾諾總是不好好訓練,要麼說自己想畫畫了,要麼說自己肚子疼了,等等。沒辦法,老師沒讓諾諾參加比賽。後來,諾諾所在的班級獲得了好的名次,全班的小朋友都得到了表揚。諾諾卻不屑一顧地說:“哼!如果我參加,肯定拿第一名。”
在這個故事裏,諾諾有幾次不好的行為:扯夥伴的發夾並將其毀壞;用筆刮夥伴的畫;當學練體操時,她不但自己逃避訓練,並且對他人努力的成果不屑一顧。
這些攻擊性、破壞性的行為,都體現了諾諾的不良心理——忌妒。每當諾諾看到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時,或別人比自己表現得更優秀時,她的忌妒心就會發作,她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從而做出過激的行為。
什麼是忌妒?它是人們對別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麵勝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不滿和怨恨,是一種扭曲了的情感。忌妒是人的本能,這本沒有那麼可怕,但是如果這種心理長期存在,並不斷加深的話,就會演變成一種病態的不健康的心理,給自己帶來可怕的後果。
孩子的年紀小,認知能力有限,不懂得控製這種負麵的情感,所以,他們的忌妒心理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問題。而很多父母對此也不夠重視,甚至認為這是“要強”,不但不加以阻止,還會鼓勵孩子的這種意識和行為。
忌妒心理嚴重的孩子一般都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同時也不能正確評價他人。忌妒並不代表著自己多麼強大,恰恰相反,忌妒是一種軟弱的傲慢,忌妒別人的人,正是暴露了自己情商的低下,有人甚至因為忌妒走向了極端和自我毀滅。忌妒不僅會給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也會給他人帶來傷害,使身邊的人遠離他。
忌妒的危害既然這麼大,那麼父母就要盡量幫助孩子控製、擺脫,並最終克服這種情緒。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讓孩子認識到差距的存在
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有人比他擁有得更多、更好,有人比他更優秀,這種現象將在他的生活中長期存在,他必須學會接受。既然差距會永遠存在,那麼,要麼超越對方,要麼接受自己。毀壞更好的東西或嫉恨更優秀的人是愚蠢的行為和弱者的表現。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差距產生的原因,分析這些差距能否縮短,以及找到縮短差距的途徑和方法。例如,孩子喜歡跳舞,但跳得不夠好,她非常忌妒經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同學,父母要這樣勸導孩子:“她跳得好,是因為她自然條件比咱好,她腿長胳膊長,自然比咱跳得好,你已經盡力了,在媽媽眼裏你就是最優秀的!如果學彈琴、畫畫,說不定你比她們學得都好呢!”
2.培養孩子豁達樂觀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要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借鑒別人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培養孩子寬大的胸懷和豁達樂天的性格。
例如班級裏有個同學原來學習不如自己的孩子,但後來超過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因此很不服氣,認為他不過是一次僥幸而已。這時做父母的就要提醒孩子:“人家雖然沒有那麼聰明,但人家非常地用功,又細心又認真,學習成績當然會提高了。如果你改變了自己粗心大意的毛病,像他那樣細心認真,你的成績也會提高的。”
■
讓孩子學會尊重
這天龍龍的媽媽去超市裏買了龍龍最愛吃的燒雞,雖然這隻燒雞價格不菲,但因為龍龍愛吃,媽媽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
媽媽回到家裏,看到龍龍正吵著:“餓死了,餓死了!”而這時,爸爸正在廚房忙著給龍龍做炸醬麵。不一會兒,龍龍就端上了一大碗熱乎乎的炸醬麵。電視裏正放著周傑倫的《牛仔很忙》,這可是龍龍最愛聽的歌,他一邊看著電視,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炸醬麵。
這時,媽媽走過來問龍龍:“龍龍,媽媽買了你最愛吃的燒雞,要不要給你切半隻?”
龍龍的眼睛、耳朵、嘴都正忙著,根本不理會媽媽說什麼,隻是衝媽媽揮揮手:“別煩我,別煩我,我正聽歌呢。”
“龍龍,”媽媽又說了一遍,“媽媽是說,燒雞你要不要吃,媽媽給你切一點。”
龍龍這下不耐煩了,他衝口而出:“那你就切唄,你買了不就是給人吃的嘛,問來問去幹嗎?”
媽媽一下子愣住了,爸爸衝了過來,怒斥龍龍:“你怎麼和媽媽說話的!媽媽好心好意給你買了你最愛吃的燒雞,你不但沒有一句謝謝,說話還這樣嗆人。你連媽媽都不懂得尊重,你還能尊重別人嗎?”
龍龍一聽,不吭聲了。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少,他們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勞動,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不僅從行為上不尊重父母,還從語言上傷害父母。這些孩子不僅在家裏不懂得尊重父母,在學校也不懂得尊重老師和同學。老師上課時,他趴在桌子上睡覺,或者和其他同學交頭接耳;有的同學家境不太好,穿的衣服沒那麼漂亮,就說人家“寒酸”;在公共場所跑來跑去,大聲喧嘩。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