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男孩子更愛逞強,看了一些奧特曼的片子之後,就迷上了舞槍弄棒,動不動就擺出奧特曼的造型,以為自己就是“超人”,就是英雄,甚至替其他小朋友出頭,其實不過是在逞強。
為什麼孩子這麼愛逞強,總愛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現欲望太強,喜歡別人把他們當做大人看,更喜歡別人表揚、佩服甚至是崇拜他們,這也是一種虛榮心理。虛榮心,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錯誤認識,以為自己是唯一的明星。這樣的孩子,勢必會出現很多問題,導致情商不升反降。
所以,父母就要教育孩子,能做到的就做,做不到的千萬不要逞強。特別是以下兩點,父母一定要有所重視:
1.孩子可以勇敢,但不能逞強
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的意識,再大一點,他們開始崇拜英雄,崇尚勇敢精神,孩子的這種追求是美好的,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分不清什麼是勇敢,什麼是逞強,他們模仿“英雄”的動作,卻不知道英雄人物的真正精神,因此需要家長去引導。
父母可以為孩子找一些真正的英雄故事影片、畫冊,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英雄精神。給孩子講講什麼是“英雄”,這樣,您的孩子也許就不會把逞強當做勇敢了。
2.逞強隻會讓自己心裏更苦
有些孩子喜歡裝堅強,明明身上很疼,心裏很難過,嘴上卻逞強說:“沒事,沒事。”例如,孩子喜歡和大孩子一起玩耍、打球,不小心磕著碰著了,明明很疼,嘴裏卻逞強說:“我不疼!”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不要逞強了,疼就是疼,以後不要跟比你大那麼多的孩子一起打球,你的能力還達不到。”
還有一些孩子心裏難過,但從不在別人麵前流淚,表麵上總是很堅強,這也是一種逞強。這時,父母就要告訴孩子:“想哭就哭,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強忍著隻會讓自己更難過。”
■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天才
德國有機化學家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他的父母都是律師,所以希望他長大後能夠從事社會科學領域。瓦拉赫上中學的時候,他的父母開始引導他走向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結束後,語文老師卻這樣評價他:“瓦拉赫學習很努力,但性格循規蹈矩,缺乏創意,沒有文學細胞,所以,即使他再勤奮,也難以在文學領域有所建樹。”
瓦拉赫父母聽了老師的話,感到很失望,但也隻好尊重現實,於是讓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赫不善於構圖,對色彩也不敏感,他的繪畫成績很差。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雖然你很刻苦,但我們不得不告訴你,你在繪畫方麵不會有什麼成就!”
連連遭受打擊的瓦拉赫的父母有些灰心了,他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隻能是一個庸常之輩。這時,瓦拉赫的化學老師向他們建議,讓瓦拉赫往化學方麵發展。
瓦拉赫的父母聽了連連搖頭:“瓦拉赫不是很聰明,平時也沒看出來他在化學方麵有什麼特殊的天賦,做父母的更沒有給他一點化學基因,他學化學,肯定不行!”
而那位化學教師卻堅持自己的意見:“瓦拉赫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細心、一絲不苟,而且非常勤奮並富有耐心,這正是學好化學必須具備的素質。”然後,他轉過頭對瓦拉赫說:“孩子,你就是一個化學天才,希望你可以努力!”
看著老師真誠的目光,瓦拉赫的眼圈紅了。他用力地點了點頭。從此,他一頭栽進了化學領域,並一步步取得了令父母和老師都為之驚歎的成就。終於,瓦拉赫贏得了他事業上的高峰,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研究成果大大改進了現代香料工業。
這位一度令父母失望,並被很多老師不看好的孩子,最終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化學大師”。
瓦拉赫是天才嗎?您一定會說不是。天才就是天生的奇才,這樣的天才總是少數,大多數的孩子天資並不是那麼聰穎,他們需要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成才。
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人類的智能可以分成八類: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在這眾多的智能中,每個孩子至少擁有一兩種,隻要找到孩子身上潛在的能力,並通過正確地引導和教育,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很多父母之所以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很一般,那隻是因為:孩子身上的寶藏還沒有被您發現和挖掘而已。
有實際的例子來支持以上的觀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被老師認為“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日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奧古斯特·羅丹:曾被父親當做白癡,參加三次藝考都被淘汰,並被自己的叔叔評價為“孺子不可教也!”日後成為了法國著名的雕塑家。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進化論的奠基人,《物種起源》的作者,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年少時被父母認為資質平庸,不喜歡學習,整天隻顧玩耍,經常受到父母的責備和訓斥。
童年不太優秀的孩子,並不代表長大後沒有大的成就,父母要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找到他們身上的優勢,精心栽培,每個孩子都可以成才。愛因斯坦也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才。”
我們都知道,天才的情商是卓越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能,使他們成為天才呢?來看看下麵這幾種方法:
1.勿打擊,多鼓勵
不要用打擊毀掉孩子的自信,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會對很多事物失去興趣。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說過:“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當孩子在某方麵有了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對孩子說:“你真棒!繼續努力,一定會做得更好!”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適時地鼓勵孩子,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對這個世界有濃厚的興趣,才能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2.幫助孩子挖掘自身潛能
孩子身上的天賦就像未經加工的鑽石,不能因為暫時沒有光澤而放棄這顆石頭。作為父母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找到自己孩子身上獨有的天賦,並給他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去發揮自身的潛能。就像我們看到孩子在學校裏能說會道時,這時就應該想到:他的口才很棒,如果在這方麵多培養,那麼他也許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
3.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
很多家長都愛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經常在自己的孩子麵前嘮叨:“老王家的孩子都是自覺寫作業,從來不需要父母督促,就你成天讓我操心。”或者“老張家的孩子鋼琴都過了八級,你畫畫都學了兩年了一點成績都沒有。”孩子聽了這話心裏當然不舒服,一旦有了“不如別人”的想法,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就會產生自卑或者忌妒他人的不健康的心理,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盲目地比較沒有任何意義,與其比著別人家的孩子給自己的孩子“找缺點”,不如集中精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找潛能。
■
想要孩子情商高,就別打擊想象力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想法總是非常多的孩子,想象力大得簡直讓人吃驚。然而,他的媽媽卻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問題。她總是這樣和那些勸慰自己的人說:“為什麼要阻止他?他隻是個孩子,有一個豐富的想象力,這說明他很正常!”
這天,這個孩子在院子裏玩,媽媽正在廚房做飯。這時候,她聽到院子裏傳來了一陣巨大的聲音,於是她急忙問道:“孩子,你在做什麼啊?”
這個孩子大聲回答道:“放心吧,媽媽!我隻是想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聽完孩子的話,媽媽不由大笑了起來:“好呀,你在月球上好好玩吧,不過,可別忘了回家吃晚飯哦!”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這個媽媽要和孩子一起“瘋”?然而多年之後,他們都意識到自己錯了:這個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成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
當你的孩子取得了如阿姆斯特朗一般的成績時,身為父母的你,一定會感到無比自豪!可是,為什麼你的孩子終究還是碌碌無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想象力已經被你徹底摧毀。試想,如果阿姆斯特朗的媽媽總是批評他,他怎麼能產生“月球行走”的夢想,怎能成為登月第一人?
一個擁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有一顆敢於追夢的心;一個擁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正確審視自我,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哪裏,然後做出改變;一個擁有想象力的孩子,才能將情商無盡提高;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他不僅要和其他人打交道,還要去鑽研各種知識,這對於他的人際交往能力、知識儲備能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然而,有多少中國的父母可以想到這一點?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擁有想象力就是一種“發瘋”的征兆,尤其當他的想象力太過不切實際時,就會大聲地訓斥,將孩子的情商徹底扼殺。
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關鍵一點就在於:他們總是用成年人的思維看孩子。想想看,為什麼孩子說要“成為科學家”、“要當運動員”時,你會表現得那麼高興?難道孩子的這種話,不是“胡思亂想”嗎?但是,為什麼聽到孩子說“要成為一個木匠”、“想成為一名美食家”、“最想當石油工人”時,你卻不由勃然大怒?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你不了解孩子的思維,總以成年人的思維來要求他。訓斥孩子,隻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把他的夢想扼殺在搖籃裏。
現在的80後父母,多數都不會對鄭淵潔這個名字陌生。這位國內首屈一指的兒童文學家,隻有小學文憑,卻創作出了皮皮魯、魯西西等一係列膾炙人口的童話故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從小就喜歡幻想,並且這份幻想,不會受到父母的阻撓。鄭淵潔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們那種看似離譜的思維,往往是他們創造力的源泉。
或許,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孩子的思維是混亂的、是可笑的。但正是因為這種可笑的思維,一些孩子最終成為了一代偉人:小瓦特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頂起來”的思考,才開啟了蒸汽時代的大門;愛迪生腦子裏全是各種另類思維,才讓他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你能說,這些人的情商不夠高嗎?所以,麵對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我們必須做到鼓勵:
1.不要表現得不耐煩
的確,有時候孩子的想象力看起來太過無厘頭,例如會問:我能不能把左胳膊按到右胳膊上?此時父母萬萬不可表現得不耐煩,說些諸如“去去去,沒看見我正在忙,搗什麼亂啊”的話。父母應當做的,是聽完孩子的訴說,然後鼓勵他去探索為什麼不可以。甚至,父母還可以翻閱有關資料或向專業人士請教,然後向孩子進行解答,以此滿足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2.讚揚孩子的思維
聽到孩子的發散思維,父母要意識到,這是他探索世界的第一步。所以,父母一定要把它當成孩子的一個優點來看待,並積極地鼓勵孩子,對孩子說:“你真棒!爸爸都想不到這一點!”
3.允許孩子探索未知
不打擊孩子想象力的關鍵,是允許他探索那些未知的失誤。例如,孩子都很喜歡拆裝玩具,有時候還會把鍾表、手機拆得七零八落,這時候父母不要激動,“再拆東西,就打你屁股了”的話不可脫口而出。父母應當鼓勵他們去進行探索,引導他們了解為什麼手表會轉動。當然,對於帶有危險的東西,例如電視機、電腦等,這些容易導致孩子觸電,我們也應當進行合理地勸阻。我們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很高興看到你對科技感興趣!但是,現在你還不能完全掌控他們,你要學習相關的知識。當你明白電是怎麼回事之後,再來研究他們也不遲!”
■
孩子,一次考砸不代表你是“笨蛋”
馬濤是個聰明的孩子,從小學習優異。今年,他已經升入了初一,但此時的他,卻感到世界變了。原來,初中的課程結構與小學完全不同,馬濤一時間無法適應,盡管做了多次調整,但依舊收效甚微。結果,他在第一次月考時就考砸了。
從這以後,他很害怕考試。他不明白,為什麼同是在一起學習,別的同學能夠輕鬆獲得好成績,自己卻名落孫山。他不再能如小學那樣風光,三好學生不再有他,學習課代表沒有他,單科競賽得獎也沒有他,他感到處處不如人,也從父母和老師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
就這樣,他一點點喪失了自信,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學習熱情也因此提不起來。好幾次,媽媽找他談話,問:“馬濤,你最近這是怎麼了啊?為什麼情緒這麼差?”
馬濤吞吞吐吐地說:“媽媽,我這幾次考試總是考砸,我是不是個廢物啊?我不明白,為什麼小學的時候我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為什麼現在就再也不行了。論智商,我絕對不比其他同學差;論刻苦,我也敢保證自己絕對是個勤奮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了?以前老師和同學,都把我稱作‘小諸葛’,可是現在,再沒有人這麼稱呼我了。我很痛苦,我是不是成了廢物了?”
因為成績的不甚理想,馬濤出現了嚴重的心理波動。不僅是馬濤,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知心姐姐》雜誌曾做過一次有關中小學生苦惱的調查,共收到問卷5782份。結果發現,在造成中小學生苦惱的六大因素中,考試占了42.26%。
其實,像馬濤這樣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一次考砸根本代表不了什麼,並非是由智商造成。他們缺乏的是一種自我認知:總是看低了自己,看低自己,看高考試,這樣一來,他的自信心必然迅速降低,不敢迎接任何挑戰。
此時,作為父母,就應該主動協助他,讓他從這種狀態中逐步走出,恢複正常的情商。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麵著手:
1.幫助孩子處理可能的障礙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應當做的不是訓斥,而是幫助他解決遇到的障礙。父母首先要明白知識的學習是積累性的,如果孩子以前學習的知識不紮實,那麼除了要學好現在的知識外,還要對以前的知識缺漏進行彌補。家長可以想想辦法,幫助孩子補上缺漏。因此,父母不妨讓孩子參加一些課外培訓班,讓他在業餘時間將之前的知識查缺補漏。同時,父母應當進行鼓勵教育,對孩子說:“你看,之前你不懂的地方現在經過學習都掌握了,爸爸媽媽相信你下回能做到最好!”
2.告訴孩子:合理設定目標
為什麼馬濤會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他的目標太過“功利”,總想著一下子就成為優秀。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幫助他建立合理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進。假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是在中下水平,那麼不妨為孩子設定提前兩至三名的半學期目標,依據這一目標再設定每一天的目標;當一天的學習目標順利實現後,盡管這種微小的成功得不到師長和同學的稱讚,但應當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慶功,學會自我強化,這畢竟是孩子學習進步的一個有力證明,父母應鼓勵孩子積極地去體驗這種能力感。
3.強化孩子的自信心
馬濤的失敗心理,與他的自信心大大磨損不無關係。可以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取得成功,不僅與自身的能力有關,而且與信心有關。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總擔心自己學不好,那麼就沒足夠的學習動力,就不能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所以,我們應當強化孩子的自信心。平常生活中,我們要經常給孩子嚐試勝利的機會,例如和孩子打乒乓球有意地輸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他就會感到自己同樣能夠做成很多事情。尤其是當戰勝父母時,他們會更加興奮;在他們的眼中,父母就是強大的!當然,“讓孩子”不是要什麼都依著他,否則,那就成了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