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三分之一的決策權,

讓他明白自己的能力

這天中午,小茜午睡醒來後,看到爸爸媽媽圍在一起商量著什麼事情。他們的表情很嚴肅,仿佛有什麼重大的事情要發生了。於是,小茜揉著眼睛,來到媽媽身邊,拽著媽媽的衣服問:“媽媽,家裏出什麼事情了?”

媽媽說:“你就要上小學了,我和爸爸在商量你去哪個學校好。”

小茜說:“真的啊!那你們讓我去哪個小學?小龍、小紫他們都是去第二小學……”

小茜還沒說完,媽媽卻給她潑了一盆冷水:“去,小孩子打聽那麼多幹什麼?”

這時候,爸爸也蹲了下來,說:“小茜,你先回去吧,爸爸媽媽商量好了就告訴你……”

就這樣,小茜被爸爸“送”回了屋裏。站在屋子中間,她的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她在心裏大聲地喊道:“爸爸媽媽,可以讓我也參與討論嗎?為什麼是我上學,我卻沒有任何的決策權?難道,我真的就沒有一點能力,連這點事情也做不好嗎?”

把孩子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這是很多父母的習慣。的確,這樣做決策的速度就會快了許多,但是,孩子卻失去了一次體驗人生的機會。得不到嚐試,孩子就沒有辦法提高,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認為自己是無用的。這樣的孩子,談何擁有高情商?

可是,父母是否意識到,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本來就有參與家庭生活的權利與義務,父母要意識到,孩子並非自己的私有物。父母不要總是擔心這、限製那,要明白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輩子,不要包攬孩子生活的一切內容。父母應該適當地給他們話語權,經常傾聽孩子的觀點,讓孩子在家庭決策中起一定作用,允許孩子負起與年齡相適應的責任。哪怕他的觀點很幼稚,我們也不能隨意剝削。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當然,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我們不可能給予他所有的權利。給予他三分之一的決策權、三分之二的討論權,這樣的父母,才能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

具體而言,這三分之一的決策權,由以下三點構成:

1.重大問題的定奪

父母不要以為,隻有小事孩子才有決策權。其實,事情越大,孩子越應有權利表達內心。例如,要為孩子聘請家教或保姆,這就相當於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員,而且這兩者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如果聘用期較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的影響也較大。

所以,如果父母有聘請家教的想法時,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準備,並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見。甚至,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行選擇,然後在一旁為孩子“把把關”。否則,父母來個“突然襲擊”,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聘來保姆或家庭教師,孩子反而會無所適從,曲解了父母的一番好意。

2.別出爾反爾

當父母最忌諱的,就是出爾反爾,給了孩子決策權,卻在最後一刻剝奪。這麼做,隻能讓你和孩子之間出現裂痕。

為了讓兒子趕緊寫完作業,媽媽對阿星說:“如果你能在一個小時內完成作業,那麼做完後你可以自己決定玩什麼。”

“媽媽一言為定!”阿星趴在桌子前,認真地做起功課。沒過40分鍾,他就寫完了。他對媽媽說:“媽媽,我做完作業了,我想去滑旱冰。”說著,阿星便準備去換鞋。

“不行,滑冰容易受傷,你去打籃球吧!”

“可是,是你說的我可以自己決定……”

“我這是為你好!還是聽媽媽的話,打籃球安全。”

“那,那算了,我哪兒也不去了。”說完,阿星躲回了屋子,整整一天沒和媽媽說話。

給予孩子的決策權,絕不停留在口頭上。有言在先,而後又自食其言不僅幹涉了孩子的自主權,更會嚴重地削弱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3.別因孩子的錯就大發雷霆

也許孩子擁有了決策權,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給你帶來了不少的麻煩,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大發雷霆,對他說“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該……”之類的風涼話。既然放手讓孩子決定、行動,就要讓他學會承擔後果。麵對孩子決策後的失敗,父母應該做的不是打擊,而是幫助他分析總結,讓他有勇氣繼續嚐試。唯有敢於嚐試,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激活情商。

想讓孩子認識自己,就別給他貼標簽

小冉今年剛剛升入幼兒園中班。元旦前,班裏要舉辦一個晚會,老師希望小冉能出個節目。可是別看小冉平常聰明可愛,此時卻遲遲不敢上台。最後她勉強答應了,不過在晚會開始前,她還是嚇得沒敢上去,而是躲在了媽媽的懷裏。

晚會結束後,老師找到了小冉和她的媽媽。媽媽不好意思地說:“老師,真不好意思,小冉從小就膽小,所以她不敢上台。”小冉也點了點頭。

老師看著這對母子,繼續問:“沒關係,不過她總是這樣不好,不利於未來的成長。”

媽媽說:“我也知道,可是我有什麼辦法啊?她從小就怕這怕那,連一隻小毛毛蟲她都不敢碰。你說,我不說她膽小還能說什麼?哎,也許這個孩子的性格就是這樣。”

老師聽完,感到有些不對勁,於是問小冉:“小冉,說實話,你自己想表演節目嗎?”小冉輕輕地點了點頭。

“那你為什麼不敢上台唱歌呢?”

小冉看了看媽媽,怯怯地說:“因為,因為我膽小。連媽媽也這麼說我。”

小冉的媽媽一定沒想到,竟然是自己貼給孩子的標簽,讓小冉再沒了踏上舞台的勇氣。否則,她怎麼會說“連媽媽也這麼說我”的話呢?也許在小冉媽媽的心中,說她膽小不過是個玩笑,可是她沒想到,這個膽小的標簽會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

現實中,像小冉媽媽這樣的父母還有很多。不可否認的是,父母給小冉“貼標簽”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孩子、激勵孩子,但是孩子遠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成熟,他怎麼能夠聽到背後的話?能看到孩子的缺點並不是壞事,這反而是父母稱職的表現,說明了父母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可問題在於,父母在看到孩子缺點的同時,是否也敏銳地意識到: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加以改進,而不能總將孩子的缺點掛在嘴上。孩子還在幼年,他們不懂得什麼叫做反話和諷刺,根本無法通過隻言片語,來揣摩出父母的心思。

父母要明白,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家人的教育不同,這張白紙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畫麵。父母總在念叨著孩子的缺點,無形中就等於告訴他:你應該畫出缺點的樣子!這種負麵的暗示,會被孩子牢牢記在心裏,長此以往,孩子就會主動給自己貼上“壞蛋”的標簽,一旦自我定格就很難改變了。要知道,孩子最信任的就是父母,盡管他有時會耍些小脾氣,可是在對於評論自己的問題上,他們卻是那麼敏感,那麼在乎父母的言語。

好標簽,壞標簽,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想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識,父母就應做到以下幾點:

1.別總是強調孩子的某種特點

在孩子的身上,勢必會表現出某種特點,例如愛哭,或者好動。父母總是強調,隻會讓這種習慣更加根深蒂固。所以,父母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對他的行為進行表態:表揚做對了的,糾正做錯了的,所有的肯定和否定最好都要就事論事,而不是一味地評論孩子的人品怎樣。

2.學會放手,鼓勵孩子多嚐試

如果你曾經有過貼標簽的行為,並導致孩子出現了一定心理問題,那麼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學會放手,不要再強調標簽的內容。如果孩子膽小,那麼你應多鼓勵他登台,並且不要總盯著這件事,給他太大的心理壓力。你可以對孩子說:“兒子,學校不是要比賽歌唱比賽了嗎?咱們試一次吧,不能讓別人瞧不起!爸爸在家裏等你的好消息,好嗎?”

3.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要盡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抓著孩子的一點不放,否則孩子就會認為,原來自己在這個方麵,是永遠做不好的!這在無形中,就等於給他貼了標簽。孩子還小,貼什麼標簽都為時尚早。否則,等孩子長大後,他一定會怨恨父母,為什麼要給我貼上一輩子都摘不掉的標簽!

總而言之,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貼標簽行為,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怎樣的。不僅是壞標簽,好標簽也要慎貼。因為,孩子在一片讚揚聲中,有時候會不情願地壓抑本不過分的願望,目的隻是為了做個“乖孩子”、“好孩子”。這些被看做對孩子有好處的美麗標簽,卻成了一種溫柔的枷鎖,鎖住了孩子真實的自我,鎖住了孩子擁有高情商的機遇!

為什麼一點點成功就能讓他“翹尾巴”

有一隻小老鼠,它有一麵神奇的鏡子,不論誰照都會顯得非常漂亮。而且,這個鏡子能把這種漂亮誇大好多倍。這隻小老鼠經常在這麵神奇的鏡子麵前自我欣賞,一邊照一邊自我陶醉:自己真是了不起啊,形象高大,魅力非凡!

有的時候,小老鼠還用腳在地上踩兩下,然後把耳朵貼到地麵上,它好像聽到地球都因為它的踩動而震動。它覺得自己太厲害了,相比之下其他老鼠太一般了,漸漸地,它不願和其他小老鼠玩耍了,甚至連理都懶得理它們。

這一天,媽媽對它說:“孩子,你可要注意,現在大家都說你太自大、太驕傲了,以為自己就是獸類中的佼佼者,尾巴都快翹到天上去了。你知道嗎?大象那麼高大還那麼謙虛,你應該向它學習。”

“大象?它能有我厲害嗎?我不相信!”小老鼠很不服氣地說。

於是,它出發去尋找大象,它要和大象比一比,看誰更強大、更厲害。它來到草地上,看到一條綠色的蟲子,問道:“你是大象嗎?”

“不,我不是大象,我是蜥蠍。”

“算你運氣好,如果你是大象,我非把你捏死不可。”

蜥蠍聽了它的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可惹惱了小老鼠,它要給蜥蜴一點顏色看看,就用爪子在地上頓了頓,剛好這時候天上打了一個響雷,蜥蠍嚇了一跳,慌忙溜到石頭縫裏去了。

蜥蜴心裏想:“這隻小老鼠果然厲害,能發出這麼大的聲音。”小老鼠看見蜥蜴害怕的樣子,得意地大笑了兩聲,揚長而去。

小老鼠繼續往前走,來到了密林深處。它看到了一個動物像小山一樣高大,腿像樹幹一樣粗,前麵和後麵各長了一條尾巴,前麵的尾巴比後麵還要長。小老鼠看著這個龐然大物,用盡力氣高聲問道:“你是大象嗎?”

“哦,小老鼠,你好!是的,我是大象。很高興見到你!”

“哼!它們都說你很厲害,今天我就是來找你挑戰的!”說完,小老鼠用它的小爪子拍打著石頭,大聲尖叫著,但是周圍一點動靜都沒有。大象泰然自若,沒有絲毫的驚慌。

然後,大象吸了滿滿一鼻子水,朝狂妄的小老鼠噴去。一股巨大的水柱把小老鼠衝到了很遠的地方,小老鼠灌了一肚子水,差點被嗆死。它艱難地從地上爬起來,灰溜溜地走了。

這隻狂妄的小老鼠,根本就不知道大象的威力有多強。而這,正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寫照!很多孩子由於年齡和知識所限,取得了一點成績,就以為自己多麼優秀,驕傲自大,尾巴都快翹到天上去了,其實他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這樣的孩子情商極低,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謙虛”,什麼叫做“良好的溝通”!

此時,父母就要及時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讓孩子既要看到自己的成績、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告訴孩子:隻有正確對待自己,才能揚長避短,更好地前進;真正強大的人,就像大象一樣,都十分低調和謙虛,但沒有人會因此否認它的強大。

生命有限,知識無涯,沒有誰可以精通所有學問,因此,也沒有誰可以驕傲自滿、翹尾巴。隻有虛心的孩子,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和能量,才能擁有一個高情商。

正因為如此,父母要因勢利導,在生活中一點點讓孩子學會收斂他的“尾巴”:

1.不要過度誇獎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驕傲、翹尾巴,和家長的過分寵愛、誇大其詞的表揚也有一定的關係。就像有的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俺孩子啊,才學了兩個月鋼琴,就彈得可好了。嘿,我就沒見過這麼聰明的孩子!”孩子聽到父母這麼誇獎他,能不得意嗎?所以,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才能讓孩子正確地對待自己,既不自負也不自卑。

2.讓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孩子“翹尾巴”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見識和閱曆都太淺,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父母不妨多帶孩子見見“高人”,多接觸更優秀的孩子。閑暇之時,我們帶孩子接觸一下同事的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比賽,讓他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當他認識到“強中還有強中手”時,就不會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而得意忘形了。

3.讓他嚐嚐失敗的滋味

適當的挫折和失敗可以使孩子得意忘形、目中無人的狂妄心態冷靜下來,所以,家長可以適時給孩子創造一點兒遭遇挫折的機會,讓孩子品嚐一下失敗的滋味。所以在某些時候,我們不妨讓他做一些稍微超過他能力的事情,當孩子做不成時,父母要適時地告訴他:“還有很多知識是你不知道的,很多事情是你做不了的,所以,你沒有資格驕傲自滿。”

為何孩子總要逞強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小偉10歲了,他總覺得自己很聰明,什麼都會幹。小小年紀電腦就玩得很熟練,常常說媽媽笨,電腦水平還不如他。家裏的東西如果哪裏壞了,他也愛指指點點,好像什麼都會似的。

這天,家裏的電視不知道怎麼了,圖像突然變得很不清楚。爸爸不在家,媽媽也束手無策。小偉自告奮勇地說:“我來我來,我知道是怎麼回事。”

小偉動動有線電視的線,又按按遙控器,看到沒什麼反應,就在電視機上猛拍了兩下,突然電視屏幕的圖像一點沒有了,變成了一片雪花。這下小偉沒轍了,遙控器一扔,出去玩了。

下午的時候,媽媽在電腦前工作,突然說:“這電腦怎麼回事,總是自動關機。”

小偉一聽過來了,“我來我來,我來看看是怎麼回事。”他拿著鼠標一陣狂點,不停地關機開機,電腦還是沒好。他說:“可能是主機裏太髒了,把機箱蓋打開,裏麵有個小風扇,擦擦裏麵的灰塵,說不定就好了。”

說著,他拿來了螺絲刀,打開了電腦主機的機箱蓋,在裏麵又鼓弄了半天,最後又試著開機,這次,電腦徹底罷工了,黑屏了!

媽媽看到這個情況,說:“這下好了,電視、電腦都讓你徹底修壞了,我今天也不用工作了。”

小偉有點尷尬,沒說什麼,悻悻地走開了。

你的孩子是否也像小偉一樣總愛逞強,做不了的事情總喜歡搶著去做?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天性使然。小孩的個性本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對什麼都好奇,也有很強的表現欲,任何新鮮的事物不試過決不罷休。但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達到,所以不能量力而為,總愛做出“逞強”的舉動。

比如,孩子還不能獨立走路的時候,就固執地要掙脫開父母的手,要試著自己走路,就算他摔倒了,起來了還是要自己走。這時,父母很想跟他說一句:“孩子,別逞強了。”

再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哭著非要拉一個和他差不多高的拉箱,沒辦法,他的父母隻好讓他拉,不料沒走幾步路,他就被箱子絆倒了。父母有點生氣地說:“知道你拉不了,你非要逞強。”

生活中孩子“逞強”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明明自己夠不著電梯的按鍵,偏偏爭著要按;明明東西很重他們拿不了,卻偏要去拿;放在高處的東西,明明拿不到,非要搬個凳子去拿,最後自己摔下來,大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