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磊磊害怕極了,他開始後悔自己的衝動行為,到了晚上,由於沒錢住旅館,他隻得在大街上尋找“免費”的棲身之地。

好在磊磊是個機靈的孩子,他看到一處草場,那裏有很多曬幹的莊稼的秸稈,還有很多稻草,於是磊磊就像見到救星一般向草場跑去,他用稻草和秸稈給自己搭建了一個“房子”,身上蓋著厚厚的稻草,周圍也讓稻草圍了個嚴實。就這樣,磊磊得以安然地度過了寒冷的夜晚。

當警察找到磊磊的時候,磊磊正在稻草“房子”裏啃幹麵包呢。

盡管磊磊離家出走的行為讓家長為之揪心,但他能夠在寒冷的夜裏用稻草為自己搭建一所“房子”也著實算是機智之舉。很多家長可能會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因為遊玩、迷路等置身寒冷的野外,又沒有家人陪伴的話,他能順利熬過寒冷、保住自己的生命安全嗎?

在此,我們就來學習一些方法,將這些告訴我們的孩子,說不定會在關鍵時刻起到幫助呢。

1.注意著裝保暖

一些稍大點兒的孩子出於好奇,可能會約上三五好友到野外探險旅行。如果家長也認為這樣做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和獨立生存能力的話,就沒必要阻止孩子,但同時需要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具體來說,首先要讓孩子備好防寒隔熱的衣物,比如攜帶方便又實用的羽絨服。

另外需要提醒孩子,由於夜晚的時候氣溫會比白天低,那麼最好把衣服的袖口和褲口都收緊,戴上遮住耳朵的帽子和手套,同時還需注意保持衣物的通氣性,否則衣服過緊不但不會讓人感到溫暖,反而會寒冷。

2.經常活動按摩

當身體活動時,可以產生一些熱量,所以如果處於低溫環境而又缺少從外界加熱的設備時,就要讓身體多活動活動,也可以用手對膝蓋、腕部、胃部等地方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流通順暢,且不致受寒而引發身體不適。

3.構築“貓耳洞”藏身

上麵事例中磊磊的做法就很值得提倡。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告訴孩子,如果在野外遭遇低溫,那麼就要利用現有條件為自己保暖。當然,有的地方可能沒有稻草,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在溝壕或者土坡的側壁處掏一個可以棲身的洞,人們俗稱這個洞為“貓耳洞”。需要提醒的是,挖貓耳洞時,應注意洞口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的地方,而應該避開陰坡和風口。

萬一孩子身陷沼澤怎麼辦

我們時常會聽到“心靈的沼澤”、“情感的沼澤”等比喻性詞彙。沼澤其實是一種自然界的現象,也可以說是產物。

在百度百科裏,關於沼澤是這樣解釋的:在氣候濕潤的地區,河水挾帶著泥沙彙入湖泊,因為水麵的突然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攜帶泥沙的能力減弱,泥沙便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還有一些微小的物質隨著水流漂到湖泊寬廣處,沉積到湖底。隨著時間的推移,湖泊變得越來越淺,並且在湖水深淺的不同位置,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在湖泊深處,生長著眼子菜等各種藻類;在較深的地帶,生長著浮萍、睡蓮、水浮蓮等;在沿岸淺水區,生長著蘆葦、香蒲等。它們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最終形成泥潭。隨著湖底逐漸淤淺,新的植物又出現,並從四周向湖心發展,湖泊變得越來越淺、越來越小,最後,原來水麵寬廣的湖泊就變成了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

由此可見,沼澤地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如果我們的孩子一不小心深陷其中,就可能招致身體受到傷害。不過,陷入沼澤也並沒有那麼可怕,隻要我們教會孩子一些方法,是可以成功自救的。

龍龍一家生活在南方某農村地區,那裏氣候濕潤,湖泊眾多,盡管沒有城市裏的孩子們那麼多的遊樂場所和遊玩設施,但是龍龍和小夥伴們卻從自然界中尋找到了天然的“遊樂場”。

除了冬天之外,其他春、夏、秋3個季節,龍龍都可以到河裏去洗澡,或者到植物繁茂的地方去捉迷藏,或者到湖邊釣魚。

去年夏末秋初的一天,龍龍又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外出玩耍了,這次他們的目的地是離村子不遠的蘆葦蕩,他們要去那裏抓蚱蜢,然後烤熟了吃。

蘆葦蕩裏的蚱蜢多得無法計數,這讓龍龍他們開心不已,不一會兒他們就抓了幾十隻。可是,孩子們越抓越來勁,絲毫沒有見好就收的意思。

就這樣,一直抓了兩個多小時,龍龍見蘆葦蕩外圍的蚱蜢已經因為他們連抓帶嚇而少了很多,便提議往裏麵探一探。

這一探可不要緊,由於沒注意,一不小心,幾個孩子紛紛落入了一處沼澤地,頓時身體就沉下去了一大截。

孩子們給嚇壞了。不過,幸好其中最大的一個孩子在出門時拿了父親的“山寨”手機,他趕緊給家裏撥了電話求救。最後,還是大人們將幾個孩子救了出來,總算有驚無險。

幾個孩子由於光顧著玩耍而身陷沼澤,幸虧及時聯係到了家長,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我們知道,一般來說,沼澤地多出現在湖泊、河流邊緣地帶,或者是森林荒野處,而不會出現在繁華地段,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遇上這種陷入沼澤的事情的概率是小之又小的,但是孩子們往往喜歡戶外活動,而又缺乏這方麵的技巧,一旦遇上緊急情況,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還需要家長在這方麵多為孩子做一些工作,以幫助孩子在身陷沼澤後能夠成功自救。

1.怎樣識別危險的沼澤

沼澤一般在潮濕鬆軟的水邊或荒野地帶,要十分小心寸草不生的黑色平地。同時,應留意青色的泥潭蘚沼澤。有時,水苔蘚布滿泥沼表麵,像地毯一樣,不容易被發現,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陷阱。

如果無法繞過泥潭遍布的地方,就要沿著有樹木生長且地勢較高的地方走,或踩在石南草叢上,因為樹木和石南都長在硬地上。如不能確定走哪條路,可向前投下幾塊大石頭,待石頭落定後可確定是否可以落腳。

2.陷入沼澤或流沙後的自救措施

陷進沼澤後,最關鍵的是不能慌張。陷入沼澤並不像跌落到水中,人一掉進去就被淹沒了。跌進泥沼地中,會慢慢地下陷,但是一旦被埋沒,就真的進了閻王爺的府裏了。這時候,如果大叫或掙紮,隻會加劇下陷的速度;如果左顧右盼,一時又找不到可以扶持的東西,那麼時間一浪費,生命便危在旦夕了,所以,不管周圍有什麼,第一時間是全身趴在沼澤上或仰躺在沼澤上,就不要管泥巴有多髒了,沒什麼比你的生命更重要。伏在沼澤上的時候,要麼臉朝下,要麼臉朝上,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平躺之後,自救措施就實施成功了一半,下一步關鍵就是要把你陷進去的腿給抽出來。以臉朝上為例,腿要向上抽動,不要兩條腿同時抽,要一來一回左右交叉地往沼澤外抽,一抖一抖,腿就容易出來了。然後,身體不要動,而要動頭,用最清醒的意識去找沼澤的岸邊,確定方位後,朝著那個方向滾。需要注意的是,打滾的速度不能太慢,要靠上半身的力量,不能用腿,否則斜著陷下去,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遭遇動物傷害,如何自救呢

活潑好動的孩子不希望總被束縛在由鋼筋水泥鑄造的“牢籠”裏,一有機會便會想法釋放自己蓬勃的能量,於是,到野外探險成了很多孩子熱衷的選擇。

孩子們隻知道投入大自然的樂趣,卻往往忽略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危險,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遭受動物的傷害。

一旦被野生動物傷害,不但會使遊玩興致大打折扣,有時候還會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所以,家長們在放任孩子去野外遊玩的同時更要注意教孩子懂得如何避免遭遇動物傷害、一旦被傷害該如何自救的知識。

據某報紙報道,某職業技術學院一位老師曾爆料稱:2011年的一天,該學校中藥專業某班的學生跟著老師到野外實踐,按要求,同學們必須頭戴安全帽,腳穿厚山襪,左手提一隻藥袋,右手扛一把鋤頭,全副武裝,可一位姓楊的同學由於鞋子穿小了,也沒有穿上厚山襪,這差點要了她的命——采藥時被一條蛇襲擊。

隨後,老師趕緊聯係市裏的醫院,接到電話的吳大夫立刻翻山趕到楊同學被咬的地方。

隻見她腳上有兩個小洞,傷口已經開始紅腫,傷口上端已用繩子結紮,防止蛇毒擴散,老師正在用清水衝洗傷口。

“這一定是毒蛇咬的,必須馬上處理傷口。”根據經驗,被蛇咬後留下兩個小洞是有毒的蛇,如果是沒有毒的蛇,會留下一排細密的齒痕。

“你們誰看見了?是什麼樣的蛇?”吳大夫問,“知道是什麼蛇的毒才能使用蛇毒血清。”

可蛇咬了楊同學一口,就不見了蹤影,隻有一個同學記得是一條黑白花紋的蛇。

不確定是什麼蛇,就算送到醫院也不知道用什麼血清啊,又是在野外,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怎麼辦?

“你別慌,我們一定能救你。”吳大夫找來別針把傷口劃開,把毒素擠出來,同時開出了藥方:讓同學們去找半邊蓮、七葉一枝花和蛇含。

這些都是平常學到的草藥,很快,大家就找到了,在石頭上清洗、挑選,然後搗爛取適量藥汁給楊同學內服,將渣外敷在傷口上,處理完畢後,讓男生輪流將受傷的楊同學背回宿營地。

“回營地後的12個小時裏,我們絲毫不敢放鬆警惕,晚上大家都沒睡著。”吳大夫說,第二天楊同學起來後很正常,3天後,蛇毒就解了。

事例中,吳大夫用現成的藥材救治了被毒蛇咬傷的楊同學,讓我們領略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偉大,也啟發了我們一旦在野外遭遇意外該如何保護自身的安全。下麵,就介紹一些常見的野外遭受傷害的自救措施。

1.遭遇猛獸襲擊

猛獸一般會先咬獵物的脖子,猛禽一般先啄獵物的眼睛。由於森林覆蓋率低,人們遭遇野獸襲擊的可能性不大,但在野外遭猛獸襲擊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若遭到猛獸襲擊,可以用手摳猛獸的眼睛,這一招很靈,方法是先用身子緊貼猛獸腹部,並用頭頂住猛獸的脖子,再想辦法下手。

2.被毒蛇咬傷

家長應告訴孩子,當被蛇咬傷後,不要用力奔跑,因為跑動的時候會加劇人體對蛇毒的吸收和蛇毒在人體內傳播的速度。另外,在移動或自救的過程中,傷口的原始形態可能會受到破壞,從而加大醫務人員的判斷難度。

所以,在咬傷後要清楚地記下蛇咬傷口的形態,到達醫院後即時詳細地告訴醫務人員。如果能夠把蛇打死,則把死蛇也帶上,這樣能讓醫務人員及時、正確地給予治療。

還有,當被蛇咬傷後,應馬上用柔軟的繩或帶結紮在傷口上方。如手指被咬傷,紮在指根;手掌或手臂被咬傷,紮在手腕上或肘上;小腿被咬傷,紮在膝關節上方。並且動作越快越好,以減少毒液蔓延。

3.被蟲子蜇傷

有些蟲子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比如黃蜂、蠍子、蜈蚣等,這些均是有毒的蟲子,一旦被它們蜇傷,傷口會疼癢、紅腫,並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這時候,要先擠出毒液,然後用肥皂水、氨水、煙油、醋等塗擦傷口,或把馬齒莧搗碎,將其汁衝服,渣滓用於外敷,也可將蝸牛洗淨搗成糊後塗在傷口上。此外,蒜汁對蜈蚣咬傷有療效。

另外,野外時常有螞蟥出沒,它是一種危害很大的蟲類。被螞蟥叮咬後,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或用肥皂液、鹽水、煙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盤處,或用燃燒著的香煙燙讓其自行脫落,然後壓迫傷口止血,並用碘酒塗搽傷口以防感染。

野外生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前麵介紹了很多野外活動時需要注意的危險情況,使我們知道了野外生存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盡管如此,一些喜歡刺激的成年人往往會嚐試一下野外生存的遊戲。我們時常也能從網絡、電視等媒體上看到某某跨越塔克拉瑪幹沙漠、某某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等等。

事實上,類似的野外活動是非常考驗人的生存能力的。一些進行野外生存挑戰的人們有去無回的事例並不鮮見,而這種活動對於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孩子來講就更需要引起注意,比如,當孩子在野外活動中,當遇到難以越過的地形時,能否安全通過?當身處荒無人煙的沙漠裏,孩子能找到方向嗎?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而隨便拿出一樣就足以考驗一個人野外生存的能力是強還是弱,因此,作為家長,如果發覺你的孩子在這些問題麵前會手足無措的話,那麼還是不要貿然進行野外生存的體驗為好。如果非要嚐試,也要具備了各種能力才行,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果果從小生長在北京,去年讀小學三年級的他第一次出遠門,目的地是姥姥家所在的城市銀川。

為了讓孩子玩個痛快,家人帶著果果去了附近的好多有名的景點。一天,上初中的表哥來找果果玩,兩個人就一起出去了。

玩著玩著,兩個人就合計著一起去離市區幾十公裏外的蘇峪口,還有沙湖。聽表哥說得天花亂墜,果果心向往之,於是二人找了輛開往景點的客車就走了。

到了景點,果果像被從籠子裏放飛出來的小鳥一樣活蹦亂跳,高興得不得了。

就在果果和表哥盡興玩耍的時候,突然果果一不小心滑倒了,從土坡上滾了下去。好在土質鬆軟,並且沒有紮人的荊棘,果果隻是被土嗆了一下,沒有受傷。但由於天色漸晚,又從來沒經受過這麼大的驚嚇,果果害怕得哭起來。

幸好表哥大果果幾歲,也鎮定一些,他見表弟沒受傷,心裏也踏實了,隻是不知道這時候還有沒有公交車,為了保險起見,表哥準備撥打家人的電話,可是此時他發現手機沒電了。驚慌之餘,表哥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最後,表哥想到走一段路,找個公用電話亭,給家人打電話。最後,終於和家人聯係上了,此時家裏人正翻江倒海找他們兩個呢。

幾十分鍾後,果果見到來接自己的媽媽,委屈地趴在媽媽懷裏又是一陣哭。媽媽趁機教育他,以後來這種地方玩,一定要由父母陪著,千萬不要未經父母同意就出來玩耍,這樣會非常危險的。

果果和表哥聽了,愧疚地點了點頭。

由於天性貪玩,孩子往往會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私自到荒郊野外去玩耍。而對於沒有野外生存經曆的孩子來講,當麵對突如其來的複雜局麵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有的甚至還會讓身體受到傷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有些孩子由於受過野外生存方麵的教育和訓練,就具備了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結果自然也就不一樣了。那麼,作為家長,怎樣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呢?

1.教給孩子一些野外生存的常識

家長可在平時給孩子講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識,好讓孩子在野外活動時知道怎樣來應對。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在進行野外活動時,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遇到滑坡、泥石流等,千萬不要冒險,而應另外找尋安全的道路前進,如果實在找不到,就幹脆停下來等待救援。

另外,讓孩子知道野外生存有兩樣東西至關重要,一樣是火,另一樣是水,因此,在準備階段要帶足打火機或防濕火柴,還要學會如何根據地形來尋找水源,並且注意一定要找潔淨的水源。

2.遇到突發情況時的應對措施

進行野外活動時,如果突然遇到山崩、河水暴漲或者受傷等緊急情況,可以先采取露營來應對。需要注意的是,帳篷要搭建在避風的地方,並且不要讓身體暴露在外,否則被雨淋濕,就會更不舒服,身心俱疲的話,就更沒有精神戰勝困境了。

如果在野外遇到暴風驟雨,一定要想辦法找到能夠阻擋風雨的大岩石或者低矮茂密的叢林躲避起來,同時注意保持體溫,另外下雨的時候一定不要到大樹下麵或者高崗上避雨,因為容易遭到雷擊。

一旦遭遇困境,要知道怎樣利用信號來求救,比如白天的時候,可以點燃青草產生濃煙,晚上可以點火求救,或者大聲呼喊,利用聲音來求救,不過要注意保存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