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事例,其中一位當事者是這樣描述的:“暑假,漫長而又炎熱。每次一到暑假,我都會和朋友到少年宮的遊泳館去遊泳。但是這個暑假,我卻不能去,因為發生了溺水事件。
“那一天,遊泳班像往常一樣上課,有一個小孩趁教練不注意遊到了深水區,等到他感到害怕時為時已晚。他極力掙紮,感到自己的身體慢慢往下沉,想叫教練,但教練已聽不見他微弱的求救聲,因為他的求救聲早已被其他孩子的嬉戲聲所覆蓋。他沉了下去,隻有平靜的水麵還冒著泡。
“等到教練發現他時,把他救了上來,火速送往醫院。經診斷,大腦已經死亡,他成了植物人。溺水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遊泳館停業整頓,再也不允許去遊泳了。”
通過上述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不僅自然水域充滿了危險,就連人工水域如遊泳館也同樣會發生溺水事故。由此可見,遊泳雖然是一種好的健身運動,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那麼對於家長來說,要想防止孩子溺水,有哪些好的辦法呢?
1.教給孩子一些安全遊泳的知識
①不要在飯前或者飯後遊泳,這是因為空腹遊泳會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容易讓人頭昏乏力,而吃飽了肚子遊泳也會影響消化功能,容易產生胃痙攣、腹痛等現象。
②遊泳前先做好準備活動,比如先用水往身上拍打一會兒,這樣便可縮小水和人體體溫之間的差異。另外,不要在劇烈運動之後遊泳,因為劇烈運動本身就會增加心髒負擔,再接著遊泳的話容易患感冒、咽喉炎等。另外,還要準備好遊泳帽、遊泳鏡和耳塞等。
③家長應告訴孩子,一定不能去自然水域遊泳,而應由家長陪著去遊泳館等人工水域遊泳。
2.讓孩子注意遊泳安全
①家長應告誡孩子,要想遊泳首先得遵守泳池的規則,比如,不要在無專業人員指導的情況下冒險跳水,否則容易受傷。
②假如遊泳技術不熟練,在遇到危險時必須大聲喊“救命”以尋求幫助,如果沒有人來幫助自己,那麼也一定要保持冷靜,並設法自救。
③如果在遊泳過程中發生嗆水,不要慌張,可以先在水麵上閉氣靜臥一會兒,然後再把頭抬起來,調整呼吸動作,這樣很快就可以恢複正常,不然的話,有可能引起喉頭痙攣,造成溺水。
告訴孩子不要貿然施救落水夥伴
孩子的心是最純潔無瑕的,當麵對夥伴遭遇不測,他們會首先想到自己去幫忙,隻是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忽略了一點,就是他們自己能不能有這個能力幫助夥伴,而大多數情況是孩子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孩子行動,那麼很可能別人沒救成,卻連自己也搭了進去。
家長們時常看到一些報道,說某某孩子為救溺水的同伴,卻將自己也葬身水中。類似這樣的現象不得不引起家長們的關注,我們應該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擁有愛心的同時更不要忘了理智地給予他人幫助,否則就像小說裏提到某個魯莽英雄所具備的“匹夫之勇”,實在不足稱道。
那麼,當孩子遇到別人落水時,我們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樣去做才是最理智的呢?
2010年8月9日,山東日照烈日當頭,氣溫高達33攝氏度,剛剛在開著冷氣的房間裏睡醒了午覺後的10歲小學生劉波走到陽台上伸伸懶腰、醒醒盹。忽然,劉波發現在離自己家不遠處的一處水塘裏有兩個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在遊泳,有一個隻是在邊上撲騰撲騰,似乎還不太會遊泳,另一個則扮演“老師”的角色,站在岸上用手比畫著教那個孩子怎麼遊。
可是,過了一會兒,隻見逐漸湍急的水流讓那個孩子嗆了口水,一個勁兒地咳嗽,站在岸上的孩子趕緊告訴那個小孩穩住,可那個孩子卻越發緊張起來。岸上的孩子沒有多想,便脫掉衣服和鞋子跳下水去救夥伴。
施救的孩子想抓住夥伴,可怎麼也抓不牢,就這樣眼看著同伴落水而幹著急。
此時,劉波的心也跟著提到嗓子眼,他一看不好,趕緊拿起家裏的電話報了警。隨後,劉波在媽媽的陪伴下趕到了河邊。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救援人員來得及時,落水的孩子沒有被淹死,最終被救了上來。
這個事例中,遊泳的那兩個孩子從落水到被救的過程真夠讓人忐忑不安的,不過好在劉波小朋友急中生智,在他及時報警的幫助下,讓溺水者轉危為安。
事實上,或許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理智地麵對夥伴溺水事件,那個施救的孩子空有一顆助人為樂的愛心,卻因為不夠理智而險些讓自己也發生危險。
所以說,對於孩子如何麵對夥伴落水之事,還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教孩子在對夥伴施救之前一定保持冷靜,不要貿然行動。
應該對孩子加強安全教育。不要讓孩子隨意到外麵遊泳,否則很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讓孩子理智地麵對“見義勇為”的行為。如果能夠做到“見義智為”,才能在勇敢地保護自己的同時想辦法機智地救助別人。現行的教育總是片麵強調“勇”的一麵,這使得不少孩子在救助別人時往往是“奮不顧身”地迎著災難而上,不計後果地緊急施救,結果往往是悲劇大於喜劇——有時候不僅沒有成功地救助別人,自己可能也遭受了嚴重的傷害甚至是與被救者一樣無辜喪生。
1.在不能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不要貿然下水救夥伴
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水性好,看到夥伴落水便馬上施救。這些孩子不知道,救助落水者是需要較大力氣的,如果自己無法保證自身安全,那麼還是不要貿然施救,否則很可能不但無法將落水者救起,甚至連自己也發生災難性後果。
2.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
當發現夥伴落水後,為了防止對方情緒急躁、慌亂,家長可告訴孩子要大聲安慰溺水者,讓其保持安靜,等待救援。如果周圍有成年人,那麼就一定要馬上大聲呼喊,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好讓大人救出落水者。另外,如果附近有船隻的話,可以馬上將船劃到落水者附近,並將船槳遞給溺水者,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站穩,不要被溺水者拉下水。
教孩子學會應對溺水事故
雖說我們大力提倡不要讓孩子去自然水域遊泳,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的限製,再加上孩子天性本身的因素,當暑假來臨、天氣炎熱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孩子到河裏遊泳。
其實,這種時候很容易發生溺水事故,因為夏天雨水普遍較大,再趕上汛期的話,河水就會變深,河道也就更為複雜。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如果實在不能避免讓孩子去遊泳,那麼就從教會孩子一些應對溺水事故的知識來保證孩子的安全吧。
北京郊區某縣的亮亮是個11歲的小男孩,從小就活潑好動,從7歲多就開始在離家不遠的一處河裏遊泳了,因此,亮亮養成了較好的水性,父母對兒子遊泳也就越來越放心。
去年暑假,除了陰天下雨,凡是有太陽的時候,亮亮都忘不了去河裏遊泳,時間不長,一般半個小時就回家。
這一天,一個小時過去了,亮亮還沒回家,亮亮的媽媽有些著急了,兒子不會出什麼狀況了吧?
就在這時,亮亮推開了家門,回來了,亮亮媽才算鬆了口氣,可是媽媽發現亮亮頭上有個大包,紫青紫青的,就問亮亮是不是和別人打架了。
亮亮說,不是的,是遊泳時不小心磕的。
原來,亮亮遊泳要結束的時候,準備臨上岸前把腳底沾的泥巴洗幹淨,於是一頭紮到水裏,可是一不小心碰到了一塊類似木樁的東西上麵,磕到了頭。
頓時,亮亮感到非常疼痛,而此時和他一起去遊泳的小夥伴們聽到亮亮因為疼痛而喊叫的聲音,頓時給嚇傻了。不過,亮亮很快鎮定下來,強忍著疼痛遊回了岸邊。
為了給自己“壓壓驚”,亮亮在岸邊坐了一會兒,和夥伴們聊了會兒天,因為傷得不重,所以也沒打算去看醫生。
就這樣,亮亮晚回家了半個小時。當他把這個過程講給媽媽聽的時候,媽媽向他豎起大拇指,覺得自己的兒子了不起。同時媽媽也認為,多虧這幾年告訴孩子的一些應對遊泳時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這回真是派上用場了。
亮亮算是有驚無險,而這也多虧了他臨陣不慌的精神品質,如果當時亮亮隻顧了頭疼而慌亂不已,那麼可能就無法順利遊到岸邊,也可能就發生什麼不測了。
看完這個事例,我們可以了解到,原來亮亮的家長在孩子遊泳問題上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同樣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也能做到像亮亮父母這樣積極主動地告訴孩子一些遊泳中的自救和求救的知識呢?
1.讓孩子懂得一些自救常識。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接受不了這麼“複雜”的知識,實際上,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比如,家長可告訴孩子一旦遇到溺水,千萬不要慌張,也不要拚命掙紮,最好抓住身邊可以抓到的東西。
2.如果在遊泳過程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比如頭暈、惡心、心慌等,不要再繼續堅持遊下去,而是趕緊上岸,如果有夥伴或者家長一起,也要趕緊告知他們。
3.如果遊泳的時候出現小腿抽筋的情況,也不要驚慌失措,可以讓抽筋的那條腿使勁兒用力蹬,這樣可以緩解。如果采取措施仍未能緩解,那麼就趕緊上岸。
4.家長要做好監護工作。孩子畢竟還小,對於一些危急問題的處理能力遠沒有大人強,因此,如果有可能,家長還是陪孩子一起遊泳比較好,而不要讓孩子單獨行動。
怎樣讓孩子避免踩踏事件中的傷害
“2010年11月29日12時許,位於新疆阿克蘇市杭州大道的阿克蘇第五小學發生踩踏事故,40餘名學生受傷,其中7人傷勢較重。”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湘鄉市育才中學發生的學生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難,26人受傷。”
類似發生於校園中的踩踏事故的報道不時地見諸報端,它們深深刺激著每一位家有兒女的父母。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安全工程係教師王起全等人在發表於2008年的論文中表示,經他們統計,2000年至2006年間,國內外大型活動中發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傷,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數約為47人,平均受傷人數約為88人,平均每起事故都達到了我國規定的特別重大傷亡事故級別。
這些事件不僅給社會、學校敲響了警鍾,也讓很多家長生出憂慮:如果我們自己的孩子遭遇踩踏事件該怎麼辦?
“如果是踩踏事故,疊在下麵的人,幾分鍾後就會窒息而死。”公共安全危機幹預專家高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道,在踩踏事故中,人人相疊可以壘到五六層。高鋒介紹說,除了窒息而死,還有些遇難者是直接被踩死的。
踩踏事故之危害已經成了我國需要麵對的重大公共安全課題。對家長們來說,為了讓我們的孩子避免遭此傷害,我們有必要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2009年12月7日晚10時許,湖南省湘潭市轄區內的一所私立學校發生了一起嚴重的踩踏事件,共造成8名學生遇難,26名學生受傷。這一慘劇發生在當天晚上9時許晚自習下課之際,孩子們在下樓梯的過程中,由一名學生跌倒驟然引發。
據該校的一名學生回憶說,當天晚上9點10分下晚自習後,他從4樓的教室走到3樓樓梯口的時候,看到好多同學都擠成了一團,人流緩緩地擠到二樓至一樓的樓梯間,擁擠變得更加厲害。突然,有幾個人摔倒在樓梯間的平台上。
這名學生說,前麵的學生摔倒後,後麵的學生還以為前麵有人在故意攔他們,於是拚命往前擠。該學生被夾在人流中,忽然感到被人從背後猛然一推,往前便倒下了。在此緊急關頭,該學生趕緊用一隻手撐在地上,頭部頂在一個靠在牆角的同學的腳上,在他的身體下麵還有一個同學,上麵也有一個同學壓著他。
這時候,這名學生無法脫身,他表示,自己當時十分害怕,到後來看到有手電的光澤閃動,知道是有人來救援了,心才稍稍放鬆。
相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其他二三十名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輕則被擠壓受傷,重則因為嚴重擠壓,窒息而死亡。
當聽聞鮮活的生命在踩踏中變為無聲的亡靈,實在讓人痛心,怪不得有人把踩踏事故稱為“校園裏的礦難”!我們知道,由於孩子活潑好動,再加上自我保護能力差,使得他們遭受嚴重踩踏事故的可能性更高。而作為孩子監護人的家長,我們必須盡自己所能地保護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遠離此類傷害。
1.在突在發事件麵前,教孩子冷靜對待
孩子的經曆少,而且平時多由父母保護和關照,自己應對一些緊急情況的機會幾乎沒有,這就需要父母適當地給孩子灌輸相關知識,以增強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我們首先讓孩子學會的,就是在突發事件麵前冷靜對待。因為當處於恐慌、憤怒等情緒中時,人是最容易失去理智的,危險也就容易在這時候發生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都保持冷靜,學會判別危險,並設法離開危險境地。
2.告訴孩子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
有的大人愛湊熱鬧,好奇心強的孩子就更是如此,所以他們喜歡到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可是,孩子們不知道,這些地方是比較容易發生踩踏事故的,一旦發生,危險相當大,比如球場、商場、影院等,這些場所都隱藏著潛在的危險,如果一定要去,也要讓孩子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免受傷害。
3.當遇到前麵有人摔倒時該怎麼辦
有的孩子遇到踩踏事故時不顧一切向前衝,或者慌了神,幹脆隨著擁擠的人群倒下去。其實,這時候最應該做的是大聲向後麵呼喊,好讓後麵的人知道此處發生了什麼事,否則,後麵的人就會繼續往前擠,危險也就更容易發生。另外,我們還應告訴孩子,當發現擁擠的人群倒向自己這邊的時候,應該立即避到一旁以躲避踩踏。如果被人推倒,要想辦法讓身體靠近牆壁,將身體蜷縮成球狀,用雙手及手臂抱緊頭部,雙膝抵住髒腑等器官。
教會孩子在低溫下生存的技巧
萬物生長離不開3個條件,即氧氣、水和溫度,人作為萬物之長自然也不例外,但當孩子在外遊樂過程中,有可能遭遇大風雪天氣,或者因為迷路、受傷等不得不滯留荒郊野外。如果氣溫很低的話,就會使身體內部產生的熱量小於身體散發的熱量,這樣一來,就會表現出反應遲鈍、行動不便,甚至頭疼、腹痛或者視覺模糊、昏迷等。
然而,這一過程又往往較為緩慢,不容易很快被察覺,所以,想要讓孩子能夠在低溫下生存,家長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技巧,以防止體內熱量大量散失,提高機體對於寒冷的適應能力。
磊磊是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個12歲男孩,剛剛進入青春期的他很是叛逆,常常和家長老師作對,又因為爸爸媽媽教育方法不當,致使磊磊在一次和父母產生的大矛盾過後而選擇離家出走。
由於磊磊的父母在氣頭上,麵對兒子的行為也沒加以阻攔,他們原本以為磊磊隻是嚇唬一下自己,說不定跑哪個同學家待一陣就回來了。
可讓磊磊的爸爸媽媽沒想到的是,磊磊居然真的離家出走了,經過一天一夜翻天覆地地找尋,也沒有任何音訊。
這下可把磊磊的父母急壞了,他們趕緊向警察報案。
隨後,在警方的努力和配合下,終於在遼寧某地的一個破草屋裏找到了饑寒交迫的磊磊。
原來,磊磊一氣之下拿上所有屬於自己的兩百多元壓歲錢,到火車站隨意買了一張火車票,坐著慢騰騰的火車到了遼寧。
那時候正值寒冬臘月,東北的寒冷讓磊磊始料未及,他身上穿的毛衣毛褲根本擋不住凜冽的寒風和零下十幾度的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