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兒子就要變成小胖墩,而且也越來越不喜歡運動了,童童的媽媽開始擔心,照這樣下去,恐怕不隻是胖的問題,還有可能有毛病。當童童又鬧著要吃洋快餐時,媽媽一氣之下打了兒子一巴掌,但是看著兒子哭紅的小臉,媽媽又有些於心不忍。媽媽開始反思,讓兒子遠離洋快餐,打他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

為了找到有說服力的理由,幾天之內,童童的媽媽就搜羅到一堆證據:報紙、雜誌、動畫片裏的小胖墩及有關吃洋快餐的種種害處,她拿給童童看,童童連聲說:“太胖了,太胖了!真醜!”媽媽又告訴他,吃多了洋快餐,就會這麼胖,跑步都跑不動,而且還可能會得哮喘病。童童有些害怕了,媽媽又溫和地對兒子說:“以後,咱們要少吃洋快餐,洋快餐對身體不好。如果你想吃,咱們就一個月吃一次,好嗎?”童童懂事地點點頭。

對抗洋快餐,童童和媽媽終於取得了階段式的勝利。

使孩子遠離洋快餐,童童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廣大父母借鑒。為了使影響孩子健康的食品“殺手”撤離,家長一方麵需要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識,另一方麵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讓洋快餐遠離孩子的身邊。

1.家長要進行積極的心理預防

生活中,家長可通過和孩子聊天的機會灌輸洋快餐的危害性,比如,對孩子比較崇拜或喜歡的人物,可以告訴他,這些人在小時候就不喜歡吃垃圾食品,所以才這麼漂亮、勇敢、厲害!對於這樣的觀念,小一點兒的孩子可能不會馬上理解,但重複的次數多了,他心裏會有一個概念:爸爸媽媽不讚成我吃太多這些紅紅綠綠的東西。等到再有貪吃的欲望時,他就會猶豫。

這是一項長遠的說服工作,等孩子大一點兒,有了分辨能力和自製能力,家長的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今後對食物的選擇。

2.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看到周圍有小朋友吃洋快餐,難免會“眼饞”,這時候,一旁的家長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遊戲上,比如“遊樂場那邊的秋千你還沒玩呢,現在過去玩一會兒怎麼樣?”或者“這地方太小,腳踏車跑不快,我們到花園那邊去,讓汽車和腳踏車賽跑”,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小朋友的食物上移開,玩得高興了,自然就把洋快餐忘掉了。

3.豐富日常飲食

在平時的飲食中,要盡可能讓孩子多吃水果、蔬菜、堅果、紅棗、奶製品之類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把他那小小的胃占滿。飽飽的感覺不會讓孩子再生出吃其他食物的欲望,同時又對孩子的健康有益。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小小夜宵族

在現代都市生活的很多成年人,白天在職場摸爬滾打,到了晚上,時間才算屬於自己。這時候,很多人便會“開夜車”,做貓頭鷹似的人物。活動時間一長,肚子自然就會抗議,這就使很多人養成了吃夜宵的習慣。

可是,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留意過,不僅大人如此,很多家庭的孩子也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成為了小小夜宵族。吃夜宵對孩子的身體有利還是有害呢?或者說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其實,孩子吃夜宵的壞處有很多,家長們盡量不要讓孩子養成吃夜宵的習慣。專業人士介紹說,正常情況下,孩子入睡需要花去的時間一般為10分鍾到半個小時之間,而在臨睡前一小時內吃過夜宵的孩子,入睡時間將延長20分鍾左右。這是因為,孩子吃過夜宵後,整個腸胃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甚至睡著了也不會很踏實,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進而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成長。

案例一:琳達的女兒悠悠是典型的夜宵族小朋友,要說起來,這還都源於她的媽媽無法及時給她準備晚飯。琳達是一名報社的編輯,由於是日報,所以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加點,餓了就吃點麵包、喝杯牛奶。漸漸地,這一習慣就被悠悠小朋友學來了,媽媽吃的時候,她也會湊過來吃一些。就這樣,悠悠養成了吃夜宵的習慣,如果哪天忽然不吃,她都覺得像是少了什麼重要的事沒做完一樣,而她的身體也在今年的體檢報告中被批注了“體重肥胖,注意合理飲食”的醫囑。

案例二:晶晶的媽媽在超市工作,由於總是倒班,不能及時給孩子做晚飯,而晶晶每天都在學校把晚飯吃掉了。可是,學校裏三四點鍾就放學,晶晶吃完飯也就是四五點鍾。等到晚上八九點鍾的時候,肚子就開始餓了,爸爸媽媽隻好讓晶晶再吃一頓,有時候因為他們太累了,就不給孩子做飯了,而是讓她吃一些現成的食物。誰知這樣一來,晶晶的睡眠開始出現了問題,時常在睡著後做噩夢,以至於第二天醒來還受到困擾,爸爸媽媽為此擔心不已。

上述事例中悠悠和晶晶都因為經常吃夜宵而導致身體發出了“警告”信號。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小小夜宵族,那麼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

1.幫孩子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

孩子的飲食習慣是需要家長從小幫助養成的,一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孩子就會生成規律的生物鍾,到吃飯的時候會餓,到睡覺的時候會困,因此,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一兩次的“要挾”就輕易妥協,允許孩子吃夜宵,要知道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健康是很不利的,而且到那時想改正就比較困難了。

2.臨睡前3個小時讓孩子吃飽喝足

如果孩子在五六點鍾吃飽飯的話,到晚上9點鍾入睡一般不會感覺到餓。在這期間,家長可以給孩子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杯牛奶,不過最好在臨睡前兩個小時左右進行,否則會影響孩子睡眠。

3.如果一定要吃,那就請看看“夜宵紅黑榜”

有的家庭由於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不得不讓孩子吃夜宵。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家長們一定要給孩子選擇健康的食物,而不要吃油炸食品、高熱量食品等。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夜宵紅黑榜”吧,黑榜裏的是不能選擇的食物,紅榜裏的是可以選擇的食物。

①夜宵黑榜名單:方便麵、產氣食品(紅薯、栗子等)、全脂牛奶或者高脂特濃牛奶、巧克力類點心或糖果、油炸食品等。

②夜宵紅榜名單:白米粥、雞蛋羹、低脂奶、小鹹餅等。

別讓孩子掉進添加劑的“包圍圈”

商家為了自身利益,極盡生產之能事,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添加劑,滿足了孩子們的味蕾,卻也剝奪了孩子們的健康。不斷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早已將焦點轉到了孩子身上:2012年5月25日,某電視台曝光了校園周邊小食品的安全問題:“巴西烤肉不是肉,辣子魚不是魚”,都是小作坊用麵粉和添加劑做出來的麵製品;5月27日,某地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兒童食品進行專項監督檢查結果顯示,抽查批次合格率僅為86.3%,其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主要問題;5月28日,某市工商局公布60種濫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食品名單,其中不乏孩子愛吃的品種;山東、遼寧、廣東、廣西等地,也有不合格的兒童食品相繼被披露。

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家長們或許隻能感歎一聲:看來隻有自己做的食物最安全,買什麼給孩子吃都不讓人放心了。

事實上,很多受到孩子們歡迎的小零食正和“附著”在它們身上的添加劑一起,危害著孩子的健康。為此,食品安全、營養等方麵專家向社會疾呼,兒童食品添加劑問題更需要引起重視!那麼,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也是最應該為孩子的健康負起責任的家長來說,更應該引起重視。

據某報紙報道,2012年5月27日,該報記者在北京海澱區某小學門前看到,放學後幾乎每個孩子手裏都拿著小零食。與嚴肅的學校相比,小賣部仿佛一個童話世界,大罐子裏插著五顏六色的棒棒糖,貨架上堆著包裝鮮豔的膨化食品、幹脆麵等。記者請張師傅拿了3種孩子們最愛買的零食:番茄味的“××”膨化食品、日式牛排味的“××”粟米粒、“××”小比薩橡皮糖。下課鈴聲一響,成群的孩子爭先恐後地跑出校門,其中有一半都湧向了張師傅開的小食品店。

隨即,該報記者剛打開“××”粟米粒的袋口,一股濃鬱的牛肉味撲鼻而來,但在食品配料表中並沒有看到任何和牛肉有關的成分,隻有“日式牛排味調味料”幾個字,它是由白砂糖、澱粉、食品添加劑,包括穀氨酸鈉、焦糖色、食用香料、二氧化矽、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等成分調和而成的。記者數了數,在這3種食品中,共包含25種添加劑,尤其是小比薩橡皮糖裏,配料表中僅著色劑一項裏就包含了檸檬黃、誘惑紅等6種。

在另一家超市裏,該報記者在一袋號稱“添加果汁和維生素C”的草莓味QQ糖配料表上,同樣沒有看到任何和新鮮草莓有關的配料。實際的草莓味來自草莓香精,還有明膠、果膠、檸檬酸、山梨糖醇等各種添加劑,還有一種“××”情人果凍添加劑達到了14種,其中各種口味的香精和色素就占據了8種。

味美香甜的小食品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孩子,使他們邁開興奮而匆忙的腳步奔向一個個零食櫃台前,可是,這些食品表麵上光鮮亮麗、味美可口,可是卻暗藏著巨大的風險,如果長期食用,說不定會讓孩子的身體健康受到牽連,到那時,家長再後悔恐怕也來不及了。

與其如此,我們不如從現在起就多加注意,盡量讓孩子少吃或者不吃小零食,以維護他們的健康。

1.影響兒童健康的五大食品“元凶”

一位教授表示:“看著漂亮、聞起來香,孩子們才喜歡,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商家往往會使用更多的添加劑。但過量食用添加劑對孩子的身體、骨骼、神經係統乃至智力發育都會有影響。”作為家長,要特別留意以下5種添加劑。

①鮮豔的“外衣”——很多零食、糖果和果味汽水中都會被加入人工色素,這是因為天然色素成本高、著色能力差,為了縮減成本,商家便選用人工色素,它在提煉過程中會混入苯胺、砷等化學物質,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②絕佳的香味——很多小食品在打開包裝後,會有一股香味撲麵而來,這種食品肯定是由多種添加劑人工合成,而其中有一種就叫增香劑。

③人造的甜蜜——有一種名叫阿斯巴甜的東西,它是一種人造的糖替代品,比蔗糖甜200倍。有研究認為,它會引發多種健康擔憂,如導致癌症、癲癇、頭疼以及影響智力等。

④不壞的法寶——自己製作的食物存放時間很短,而買來的小零食為什麼能存放很久呢?這是因為增加了防腐劑,像苯甲酸、苯甲酸鈉等都具有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保質期的功能。對於防腐劑,歐盟兒童保護集團已將其“屏蔽”,但由於監管不嚴,一些商家還會將其使用在兒童食品中。

⑤美味熟肉背後——很多香腸等袋裝熟食肉製品往往都含有一種名叫亞硝酸鹽的致癌物質,它可以起到著色和防腐的作用,因此會受到不少商販的青睞。如果大量食用亞硝酸鹽,不但會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也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2.學習日本“食育”,讓孩子愛上天然食物

我們為孩子選擇食品,絕不能隻看包裝和花樣,而更應該注重營養和安全,這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意識到天然食物的重要性。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這一點已經做得比較完備。雖然中國現在還沒有完善的“食育”體係,但家長可以從最基礎做起,比如少買顏色過於鮮豔、味道過於香濃的食品;多給孩子挑選天然的水果和蔬菜;食品保質期越短越好,等等。

塑化劑離孩子有多遠

在兒童食品中,有的添加劑是被允許的,而有的則是堅決不允許的。可是一些無良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竟然使用法律允許範圍之外的東西。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塑化劑就是其中之一。

塑化劑又叫做增塑劑,它是一種工業原料,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彈性及柔軟度。工業用的塑化劑種類很多,常用的有DEHP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等。塑化劑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嚴禁違法添加到食品中。

塑化劑中有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具有生殖毒性,是一種環境內分泌幹擾物,也被稱為環境雌激素,長期大量攝入將影響人類的生殖和發育,可能使男子精子減少,造成孩子性別錯亂,包括生殖器變短小、性征不明顯、誘發兒童性早熟。

看到塑化劑具有諸多令人觸目驚心的危害,家長們在憤恨無良商家的同時,更應該做的是如何幫助孩子甄選食品,讓塑化劑遠離孩子。

我國某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檢測員××女士感到驚詫不已,2011年4月,她給某公司的益生菌食品做例行檢測,看其中是否含有用於減肥的西藥成分。在檢測時她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異常訊號。

照理說,追查這個異常訊號超出了她的職責範圍,但××女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對於兒童食品的安全非常關心,因此,她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細心地將這個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一一比對,結果意外地發現該食品中含有巨量塑化劑,含量超過她所處的地區人均每日攝入標準近600倍,就這樣,這位執著的母親無意間揭開了一個食品界暗藏許多年的黑幕。

原來,一家香料公司在其生產的食品添加劑“起雲劑”中違法摻入了塑化劑。讓人震驚的是,作為該地區最大的起雲劑供應商,這家公司將塑化劑當做配方生產起雲劑長達30年,原料供應遍及該地區。隨著調查的深入,被塑化劑汙染的食品名單不斷擴大,運動飲料、茶飲料、果汁、果凍、果醬、兒童營養保健品……受汙染產品竟達數千種,包括多個知名品牌的產品也未能幸免。這起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震動了該地區,並迅速波及兩岸三地。

塑化劑主要表現的是慢性毒性,和三聚氰胺不同,塑化劑不會在體內蓄積。動物實驗顯示,微量塑化劑在24~48小時內可排出體外,因此,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不必過於恐慌。

1.可能含有塑化劑的產品

除了被黑心廠商直接添加到食品中,作為一種工業原料,塑化劑還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產品,可以說存在於下列生活的各個角落。

美容美發用品:口紅、指甲油、乳液、發膠、香水、洗發水等。

醫藥保健品:藥品、保健品、醫療儀器(注射針筒、血袋和醫療用塑膠軟管)等。

兒童用品:玩具、泡沫塑墊、奶瓶、奶嘴等。

包裝材料:食品包裝材料、保鮮膜等。

其他產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浴簾、壁紙、清潔劑、潤滑油等。

2.怎樣避免孩子攝入塑化劑

按照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要完全避免攝入塑化劑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塑化劑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風險不大,但是,我們應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盡量降低從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的含量。

①盡量用玻璃、陶瓷、不鏽鋼取代塑料製品盛放食物

與塑料相比,玻璃、陶瓷、不鏽鋼的性質更加穩定,與食品直接接觸更加安全可靠。

②正確鑒別塑料包裝

正規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個帶有數字的三角形符號,這就是塑料回收標誌。三角形裏標有數字1~7,每個數字代表不同的材料,消費者可以通過這個標誌了解所使用的塑料製品是由什麼材質製成的,應該在什麼環境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