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校園安全

提高孩子在校園的安全指數

學校不僅是孩子學習的地方,也是孩子和同齡人交流、玩耍甚至打鬧的地方。而正是這種脫離家庭、走入集體中的現象讓孩子在校園時的安全指數緊緊“吸附”著家長們的目光。雖然我們都渴望孩子在校園裏安全、安定地學習和生活,但總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塗鴉”在美麗的童年這塊調色板上,因此,為了提高孩子在校園時的安全性,除了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外,更離不開家長這個有著“第一老師”之稱的重要角色。

在保護措施得當的情況下再進行體育活動

現在隨著素質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家長們在追求孩子考高分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孩子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多的家長放棄“圈養”,讓孩子走出去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魄。

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引導和教育孩子如何在體育活動中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方麵,有的家長重視程度不夠。或許在個別家長看來,學校裏有老師看著不能出什麼問題,可是你想過沒有,體育老師也隻有兩隻眼睛,即使再全神貫注也未必能一下子觀察到每個孩子的具體狀況,因此,防範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的危險情況還需要家長們平時多教育和引導孩子。

2011年,湖北省某地一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正在上體育課,自由活動的同學們有的在玩單、雙杠,有的在跳繩,還有的在投擲鉛球。其中,正在和同學玩丟沙包遊戲的毛毛在撿拾沙包時,被另一組同學投擲而來的鉛球砸傷了腳,導致骨折。醫生說,幸虧治療及時,否則還可能會留下行走不便的後遺症。

另一個案例:2010年,南寧市一所小學的一個班級的學生正在上體育課的時候,一位同學突然昏迷。孩子的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立即奔向學校。在醫院的急救車感到並將受傷的同學送往醫院的途中,孩子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其母親悲痛欲絕,當場昏了過去。

原來,一年前,這位同學就因右肱骨上段撕脫骨折,就一直請假在家休養,直到兩個多月前才重新回到學校。這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安排的活動項目是跑步和單腿跳等活動,活動之前,老師詢問這位同學是否可以進行,他回答說沒問題,而不幸就在這節體育課上發生了,這位同學的死亡原因是由於運動誘使出現急性心力衰竭而導致循環呼吸衰竭。

事後,孩子的父母才後悔沒有提前告訴孩子上體育課時一定要做好安全防範,如果是劇烈活動就不要參加,而且他們也沒有告訴體育老師,可此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出現危險是小概率事件,自己的孩子不會那麼倒黴碰巧攤上。對於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我們必須提出嚴重警告:安全第一,在這件事上千萬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雖說孩子在進行體育運動時出現危險多是在學校發生的,但如果父母提前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采取一定安全措施的必要性,那麼很多事故就會避免了。

此外,家長們還需要知道,很多導致孩子在體育運動時受傷的因素還和孩子本身身體素質差和不懂得科學鍛煉有關,而這些都需要父母提前為孩子打好“預防針”。

1.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家長要在平時多教一些運動的安全知識,讓孩子知道當遇到體育運動中的突發安全問題時如何處理。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合適的鍛煉,如果有以下自我感覺或症狀,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中止或者改換輕度運動,比如睡眠不足、有過度疲勞感,或者受到強烈的刺激,或者患重感冒、痢疾等其他身體不適的症狀。

另外,家長還要對生病的孩子采取防範措施。假如孩子有先天性心髒病,那麼家長就應該在孩子入學前告知老師,不要讓孩子參加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更不要參加體育競賽;如果孩子患有急性疾病,那麼就要讓孩子遵照醫囑服藥和休息,盡量不參加體育活動。

2.教會孩子正確使用體育器械的知識

一般來講,老師會把安全使用體育器械的知識告訴孩子,但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說不定碰巧走神的孩子就沒把老師的話聽進耳朵裏。關於這點,還需要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做一些提示和指導,以免發生事故。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教孩子懂得一下一些體育器械的使用:

①使用單、雙杠活動時,先檢查一下器械是不是完好、是不是晃動、器械下麵是否有體操墊。如果自己無法確定完好與否,要先問一下老師,確保一切都準備完好後再進行活動。

②進行投擲活動時,要根據老師的口令進行行動,絲毫馬虎不得。

3.飲食後不要馬上活動

一般來說,吃東西後30~60分鍾內應注意避免運動,因為如果在這段時間運動的話,會刺激腸胃或者造成體內血液分配失調、損傷身體而且運動效果也不顯著。

4.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別說是一個小孩子,就連頂級的運動員在參加比賽前都要有一定量的準備活動,我們稱之為“熱身”。孩子們可以通過慢跑、快走、手操等活動形式來熱身,這樣就能使四肢關節活動加強,有助於一般性運動能力的提高。

需要引起注意的課間活動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遊戲的童年……”《童年》的歌聲唱出了孩子們在被“囚禁”之後期待放鬆的心情。對於這一點,恐怕每一位家長都深有體會。隨著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就像歡快的鳥兒一樣飛出“籠子”,享受課間的活動。

在經曆40分鍾的上課之後,10分鍾的課間活動的確誘人,但有的孩子在這10分鍾裏玩起來忘乎所以,以至於太過火而讓自己或者同學受傷,如此看來,則得不償失了。

因此,若想避免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出現,家長們還要多給孩子灌輸課間玩耍時需要注意的常識,保護好孩子的安全,也免除家長和老師的擔憂。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件孩子在課間活動時受傷的事:9歲的多多在一家民辦小學讀三年級。在幾天前的課間活動中,多多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到操場上玩雙杠,其中有一個名叫飛飛的男孩很淘氣,在多多正在雙杠上“倒掛金鉤”的時候,飛飛故意來嚇唬多多,趁著多多不注意時衝著多多大聲“啊”了一聲,並推了多多一把。

這下可不得了了,多多一下子載到地上,頭部撞破,頓時頭破血流,疼得她哇哇大哭。

得知情況的班主任老師急忙趕來,抱著多多去了離學校幾十米之外的醫院。經醫生檢查,多多雖然沒什麼大事,但是由於傷口較大,還是縫了五六針。

還有一則消息:一所小學的學生在進行課間活動時,一名叫融融的同學被另一名踢毽子的同學踢傷了眼睛,導致眼角膜受傷,經長時間治療才恢複。

課間10分鍾是學生們消除學習疲勞、活躍身心的時間。由於孩子都是分散到小學各個地方來進行活動,所以老師也不可能麵麵俱到,隨時觀察著每一個孩子,這就需要家長在平時多給孩子進行課間活動的安全教育,培養孩子安全活動的意識。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會避免危險的發生。具體來說,我們有必要告知孩子以下幾點課間活動的注意事項:

1.禁止室外亂跑

由於正在快速成長的孩子精力充沛,在40分鍾的學習後好不容易盼來下課鈴聲的響起,於是恨不得一步飛出“籠子”,投入到自由自在的天地裏。可是,孩子們意識不到這樣亂跑很容易出現危險,因為校園裏孩子多、空間小,是非常容易撞上別人或者被人撞上的,所以,家長們要告訴孩子切忌在室外亂跑,當發現周圍有人亂跑時,自己也要躲開以避免被撞到。

2.不要在室內打架

孩子們多是喜歡“斤斤計較的”,比如你把我的書本碰掉了,我就要把你的凳子掄翻;你踩了我一腳,我非得還你一拳頭。要知道,教室裏到處是桌子凳子,如果不小心撞上棱角,很容易碰傷及碰破皮膚,甚至砸傷身體,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和同學打架,尤其不要在教室裏打架。

3.上下樓梯隱患多

孩子們對於玩耍的想象力總是超乎大人,有的孩子喜歡在樓梯上從下往下滑。在他們看來,這是件非常刺激的“訓練項目”,殊不知,看起來好玩的遊戲,實際上危險多多,一不小心就會摔下來,很容易受傷。

4.不要爬在窗戶上探頭探腦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在教學樓裏上課,而很多教室的窗戶沒有防護裝置,如果孩子爬到窗口,探出腦袋來透氣是非常容易出危險的,所以,如果想透氣,不妨下樓到室外吧,而不要再這樣冒著危險探頭探腦的了。

住讀孩子的宿舍安全,你注意了嗎

雖然小學生大多走讀,但也有一些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或者由於自身情況等因素,為孩子選擇住讀學校。

我們要知道,由於學生宿舍人員較多、較雜,和家庭相比容易出現一些安全問題,比如遭竊、失火、同學之間發生摩擦等,給孩子造成一些威脅,這一點也是令很多有住讀生的家長所擔心的。而要想讓孩子保護好自身安全,能夠擁有一個健康、安全、和諧的宿舍生活環境,則是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的。

2012年2月,某學校女生宿舍發生失竊,其中有3名學生被偷走手機、現金等物品。

一名叫芳芳的女孩說,那天下午,他們班參加了一個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到傍晚才回到宿舍,一進門發現房間裏被翻得亂七八糟的,頓時就嚇壞了。

事後經校方和警察調查,將偷盜該物品的年僅11歲的男孩抓獲。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我國中部某城市,9月初新生入學當天,由於孩子們覺得夏天太熱而將門開著,誰知就在當晚便發生了失竊案,兩名孩子丟失了放在床頭的一個月的生活費,共計500多元。

類似的情況讓家長們感到觸目驚心,可是我們是否意識到培養孩子增強這方麵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了呢?上麵所述的第二個事例顯然是因為孩子的安全意識不強而失竊,如果能提高安全意識,采取積極的防範措施,那麼類似的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1.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財物

在平時和孩子共處的時候,父母要多給孩子講解一些犯罪分子常用的偷盜形式,好讓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防範。我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如下幾點需要告訴孩子:

①乘虛而入。如果房間的門沒有及時鎖上,那麼就很容易成為小偷盯準的目標,從而趁機入室盜竊。

②“順手牽羊”。如果有陌生人進入宿舍,不管以什麼名義,隻要不是自己的熟人或者學校的安排,就一定及時下“逐客令”,因為這類人說不定就是順手牽羊的小偷,他們試圖趁人不備而將宿舍裏的物品偷走。

③“釣魚”。這一點主要針對住在一樓或者平房的孩子,因為小偷會利用竹竿等器具將放在室內的錢包或晾在窗外的衣物釣走。對於這一點,尤其需要學校做好防護工作,比如安裝防護網,即可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④撬門扭鎖。這類小偷往往以偷比較值錢的東西為目的,因此孩子們最好不帶貴重物品到學校,或者不要顯露自己的“富有”。

2.教給孩子一些防盜措施

①最後離開宿舍的同學一定要鎖好門窗,不要嫌麻煩,更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因為壞人盯準的可能就是這個時機。

②不能隨便讓外人住到宿舍裏來,尤其是不知底細的人。

③當在校園裏或者走廊裏發現形跡可疑的陌生人應提高警惕,比如那些左顧右盼、神色慌張的人,很可能是壞人。此外,還要對那些到寢室推銷產品的人提高防範意識,千萬不要受騙上當,一旦發現要及時報告老師。

④將自己的鑰匙保管好,不要借給他人,同時也要和同宿舍的同學一起做好這一點。

3.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和集體意識

①當宿舍出現危險時,大家不要慌張,而應沉著冷靜、齊心協力,想辦法及時報告管理員或者老師,也可以直接撥打110報警,前提是在不受到犯罪分子威脅的情況下。

②不管對方以什麼借口,都不要讓不熟悉的人或者剛認識的人隨便進入你的宿舍。

③不要在宿舍裏使用明火,不要私自點蠟燭,也不能使用電器。

④當發現寢室陽台的門窗、燈具、空調、插座等有破損現象,要及時報告相關管理人員保修,以免發生危險。

⑤提前關注天氣預報,一旦遇到台風、沙塵暴等惡劣天氣,應及時將衣物收好,把門窗關好,並盡量不外出活動。

教孩子學會警惕和應對老師的體罰

在有關教育規章製度的約束下,當今的老師體罰學生的事件已經越來越少了,但仍有一些老師“膽大妄為”,采取這樣或那樣體罰孩子的措施。

例如,媒體上曾報道廣州黃埔區某中學一位康姓學生僅僅因為上校車時與維持秩序的老師發生摩擦,便被老師一拳打裂嘴角,傷口長達3厘米;河南省某小學老師因為孩子上課時精力不集中,便用隨手擲來的小竹棍刺中孩子的左眼球,經鑒定為七級傷殘;陝西省藍田縣某學生因遭多名老師體罰,身心俱損,行為出現反常,被醫院診斷為輕度狂躁症精神病患者;雲南玉溪市某小學為了體罰學生,竟然強迫孩子吞吃蒼蠅……可見,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並不鮮見,此類現象讓家長們義憤填膺。除了這些較為嚴重的體罰,家長更多地見到的或聽到的可能是諸如罰站、挖苦、諷刺等體罰措施。不管是輕還是重,家長們的心裏都是不好受的。

那麼,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在悲憤之餘,自己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免遭體罰?假如自己的孩子遭到老師的體罰時,我們能夠采取什麼措施來保護孩子呢?想必這也是每個家長更為關注的。

據某晚報報道,2012年4月,一位名叫怡玲(化名)的女孩放學回到家後,便癱軟地坐在椅子上,雙手揉著膝蓋直喊酸痛,經父親多次詢問,怡玲才不情願地說出原因:因沒有背出英語老師要求背誦的英語單詞和課文,被罰做了300次伸蹲動作,並且這並不是自己第一次被罰,之前也曾經被罰過,並且被罰做伸蹲動作在班級裏很普遍,至少曾有20多名同學被罰過。

在了解情況後,怡玲的父親表示,因學生背不出單詞,老師適度地處罰一下,他可以理解,但是罰做300個伸蹲動作,還讓其他的同學在一旁看著,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傷害,他覺得老師的做法實為不妥。

怡玲就是因為沒有背誦單詞和課文,就被老師體罰。事實上,類似老師體罰學生的現象在如今的校園中仍時有發生。雖然對於體罰孩子,老師和校方有自己的一套說辭,比如“為了讓孩子汲取教訓”,“為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等等,但是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那麼,我們又該怎麼做來保護我們的孩子免遭老師的體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