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居家安全

不要忽略家庭中潛伏著的安全隱患

一個孩子若能夠在安全的生活環境裏成長,那麼這將是他童年快樂的基礎,也是他一生幸福的起始。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存在安全隱患和其他不安全的因素,那麼這些東西就會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給家庭的幸福蒙上陰影。不可否認,任何一個父母都會盡己所能地為孩子無私奉獻,可是你是否注意到了孩子生活環境的安全性?是否教導孩子如何避免家居環境中危險的發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也不用為之太感到為難,本節內容就將為你指點迷津,幫助你排除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做好防範,不讓異物“侵入”孩子的器官

“8歲的女孩萌萌拿著鉛筆滿屋子跑時眼睛被紮傷”、“童童不慎將乒乓球吞入口中,若不是搶救及時,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類似這樣的消息會時不時地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刺激著我們的大腦。

每當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消息,同樣作為父母,我們會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有過類似可能發生的危險?自己是否幫助孩子做到了適時與適當的預防和保護?

有一位記者將一張圖片發在其微博上,很快這條微博便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原來,畫麵的內容是,一個小孩的右臉被一把剪刀深深地插入。

這個男孩名叫軒軒,是自己玩耍時不慎將剪刀紮入臉部的。

據軒軒的媽媽介紹,這是一把家人用來殺魚剪菜時用的刀具,軒軒有幾次看到,都說要拿去玩,但是,爸爸媽媽覺得太危險,沒有允許軒軒玩,並且將剪刀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誰知,這次軒軒搬了把椅子,爬上去將剪刀取了下來。由於軒軒沒站穩,椅子倒了,剪刀就正好紮入了他的臉部。

在家中陪伴軒軒的媽媽趕緊帶著兒子到當地醫院救治。經過檢查,剪刀的尖端已經穿過軒軒的右側顳骨進入顱內,情況萬分危急。醫院幾個腦外科醫生馬上聯合會診,大家商量了一下,認為剪刀尖端已經插入顱內,最好馬上轉到大醫院。

於是,家人和醫院以最快的速度幫助軒軒轉入了大醫院,並進行了手術。最後,剪刀被取了出來。這把20多厘米長的剪刀刺入軒軒臉中長達4厘米。萬幸的是,醫生表示軒軒不會有嚴重後遺症。

至此,軒軒的父母一直懸著的心才算稍微平穩了一些。

給軒軒做手術的主刀醫生表示,這次意外非常危險,剪刀從軒軒的右顳骨刺入顱內後,穿過了硬腦膜,到達了大腦皮層表麵。值得慶幸的是,剪刀在刺入的過程中,並未傷到顱內的一些大血管,也沒有損傷過多的腦組織。也正是基於此,醫生認為軒軒康複後不會留下較嚴重的後遺症,可能會偶爾出現抽搐的情況,但不會有大的問題。

軒軒雖然最終脫離了危險,但其過程足夠讓父母擔驚受怕。試想,萬一剪刀紮到顱內的大血管,那麼情況將更加危急,因此,我們在平時照顧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提早做好防範工作,不光要把危險物品擺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還要多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孩子自覺地認識到危險的存在,遠離傷害。

具體說來,家長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引起注意:

1.擺放物品要注意,讓孩子遠離危險品

孩子好奇心強烈,對於那些“玩”不到的東西總是不甘心,家長如果事先沒做好防範工作,一旦讓孩子“得手”,就很可能發生類似上麵故事中軒軒那樣的危險情況,因此,父母切忌隨意擺放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物品,比如,家裏的刀具、打火機、藥品及化學製劑等都要嚴格放置,不要讓孩子夠到。對於一些孩子自己玩耍的東西或者生活用品也要嚴格放置,不要讓孩子隨意玩耍,比如玻璃球、小發卡、鑰匙扣等。

2.平時多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指導

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由於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往往意識不到危險情況的發生,這就需要家長在日常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引導孩子遠離可能傷害自己的物品,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而去觸摸或者玩耍這些東西。家長還可以將自己看到、聽到過的類似的危險情況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在心理上會多一層防範。

3.怎樣避免有可能的“險象”

當有化學製劑,比如藥品、溶液等進入眼中,要幫助孩子立即用清水衝洗,衝洗的時間要長一些,才能把異物衝洗幹淨。如果睫毛、沙石、灰塵等侵入眼睛後,應該讓孩子先將眼睛閉上,看看異物能不能隨著眼淚流出,如果不行,可以將整個臉浸入水中,持續眨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水嗆到。

當有小蟲子進入耳朵內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亂掏,這樣非但不能弄出小蟲子,反而會讓蟲子往裏爬,那樣傷害會更大。正確的做法是,用棉簽蘸一些風油精或者橄欖油刺激蟲子,將其逼出耳朵。當然,如果自己無法取出,也不要驚慌,先將頭部歪向被小蟲子侵入的一側,以最快的速度到醫院治療。

如果孩子的鼻子中進入了異物,千萬不要用手指或鑷子去摳,防止鼻內膜破裂出血。正確的做法是用力吹出異物,方法是:先用力吸氣,然後閉緊嘴巴,手指壓住未有異物進入的鼻孔,最後一步是“哼”地一聲使塞入異物的鼻孔自內向外呼氣。反複多次之後,異物就有可能被“趕出”鼻孔了。

預防窒息,確保孩子的生命安全

對孩子來說,家是最應該保證其安全的地方。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首要的職責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絕對安全的居家環境,以便孩子有充分的安全空間進行玩耍。如果你對自己在這方麵做得到位不是很有信心,那麼請抽出時間認真地審視曾經認為是那麼熟悉的家或許會發現很多對孩子來講是潛在危險的所在。

很多父母或許想不到,孩子睡覺時讓棉被蒙住頭會造成窒息,有可能一直“睡”下去。另外,平時孩子喜歡吃的五彩斑斕的糖果、美味的果凍、香噴噴的花生米等,也會成為令孩子窒息而亡的殺手。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2500名孩子因意外窒息而死亡,還有更大量的孩子因為窒息而落下終身殘疾。如此龐大的數字不能不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和警醒。

小昆是天津市寧河縣某農村的一個9歲男孩,父母都是農民,以種棉花、糧食等為生。一天放學後,由於學校放學較早,而小昆的父母又都在田裏幹活,隻有小昆一個人在家裏。

這麼大的男孩正是調皮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在家,這下整個家就都成了他的“地盤”。小昆看到家中院子裏的棉花堆,就蹦到上麵去跳著玩。

誰知,棉花堆裏有一個坑,小昆一不小心掉了進去,怎麼也爬不出來了,等到在田裏幹活的父母回家後,發現孩子已經不行了,雖然醫生極力搶救,但最終還是回天乏術,沒能將小昆從死神手裏奪回來,小昆窒息而亡。

還有一個哈爾濱的8歲小女孩,因為夜裏睡覺怕冷,將兩床被子蓋在身上,頭也鑽了進去。可第二天,她的媽媽見女孩還沒起床,就喊了幾聲,仍沒見動靜,才到女兒的房間裏,一看,這位媽媽頓時嚇傻了,蒙在被子裏“睡覺”的女兒麵色慘白,嘴唇毫無血色,叫她也沒有回應。

女孩的父母趕緊打120急救,經醫生診斷,結果孩子是因為被子蓋得過嚴導致窒息而亡。

或許我們都想不到,平時和我們如此親近的被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殺手。一個軟軟的棉花堆、一床被子居然都能夠讓孩子窒息而亡。然而,活生生的事實已經為我們敲響警鍾,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身邊存在著很多被我們疏忽大意的危險因素。

因此,作為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為孩子創設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不要讓孩子如上麵事例中所說的兩個小朋友那樣,在玩耍或者睡眠中離開這個世界。換句話說,對於家長來說,要杜絕這樣的悲劇,采取積極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引導孩子學會自己采取預防措施

較小一些的孩子還不太會吐痰,當感冒咳嗽的時候,會吐不出痰來,這樣就容易使痰卡在嗓子眼或者進入氣管,都比較危險,所以,家長需要告訴孩子排痰的方法。另外,為了防止因為棉被造成窒息,父母要告訴孩子睡覺時露出頭來,不要連腦袋一塊蒙上,那樣會非常危險。還有,在吃飯的時候,父母自身要先做到保持安靜和正確的坐姿,細嚼慢咽,不要說說笑笑、狼吞虎咽,因為你的行為孩子都會效仿,所以,為了預防孩子在吃飯時窒息,父母要先做好表率。

2.小心提防廚房和衛生間裏的“罪魁”

衛生間和廚房通常是孩子喜歡“探索”的領域,比如,大多數孩子都對抽水馬桶極感興趣,所以馬桶一定要蓋上蓋子,或幹脆把廁所門鎖上,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好奇而鑽入馬桶導致窒息。

孩子洗澡的時候,不要讓他一人留在浴室。萬一孩子不慎滑入水裏,隻需很短的時間,他就可能因為溺水而窒息。此外,塑料袋、垃圾袋等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並告知孩子未經父母同意,自己不要隨便拿這些東西。

3.應對孩子窒息的緊急措施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發生了窒息,那麼父母要具有簡單處理這一意外傷害的應急救護的知識和能力,這樣才會使孩子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為送到醫院救治贏得時間和創造條件。

有陌生人上門,教會孩子如何應對

現代父母大多能夠認識到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重要性,比如有的父母會讓五六歲的孩子自己到小區裏玩耍,而自己則偷偷跟在後麵;有的家長會故意讓孩子一人在家,然後自己扮作“陌生人”來敲門,以此來觀察孩子的應對能力。

對於家長的這種鼓勵孩子“小鬼當家”的行為,從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角度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們不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讓孩子獨自去麵對一些特殊的環境。換句話說,要想讓你的“小鬼”真的能把家“當好”,尚需提前進行這方麵的教育,也就是預防措施一定要做到位,這樣,孩子才不會因為突發情況而亂了陣腳,以致發生危險。

在這一節內容中,我們就探討一下教給孩子在外人來訪,特別是不懷好意者上門時的應對方法。

周末的一天,由於媽媽身體不適,爸爸陪媽媽去了醫院,隻留下8歲的嘟嘟一個人在家。臨走前,爸爸媽媽囑咐好了嘟嘟,如果有什麼事就給爸爸媽媽打電話。

這種把孩子一人放在家裏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平時嘟嘟的父母也都很注重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因此他們對於孩子一人在家待幾個小時還是很放心的。

爸爸媽媽走後,嘟嘟聽到幾聲敲門的聲音,他想起爸爸媽媽曾教給自己的方法,嘟嘟便問:“你是誰呀?”對方回答說:“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把門打開好嗎?”嘟嘟說,“我不認識你,我叫爸爸去,他在睡覺呢。”

說完,嘟嘟便跑到客廳拿起電話打通了爸爸的手機,他小聲地對爸爸說了有人敲門的事,爸爸告訴他,一定不要開門,門外是個壞人,爸爸很快就到家。

掛斷電話後,爸爸打通了物業保安的電話。見到保安一來,那個居心不良的敲門人立馬就逃走了。由於嘟嘟的機敏反應,使他的盜竊計劃沒能得逞。

還有一個事例:

暑假裏的一天,13歲的小美在家裏寫作業,忽然聽到門鈴響,她連問都沒問,便徑直走到門口把門打開了。小美一看來者不熟悉,這才問道:“你找誰呀?”隻聽這位和藹可親的中年男子回答道:“我是隔壁鄰居的父親,剛從鄉下過來,可是兒子家裏沒有人,自己太累了,就想到鄰居家休息一下。”小美聽後,便毫無顧忌地就把對方讓進屋裏,還說:“那您在沙發上歇會兒吧!”

可是,讓小美沒想到的是,中年男子一進門,便立馬把門反鎖上。小美正覺得奇怪,還沒反應過來呢,就被對方用手緊緊地捂住了嘴巴。

小美這才知道上當了,可已經為時已晚,這個人拿出兜裏的繩子將小美捆住,然後用膠帶封上了她的嘴巴,讓小美發不出聲,也動彈不了,接著,這個人就開始翻騰小美家裏的貴重物品和錢財。等把他認為可以偷盜的財物都搜遍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對小美產生了邪念,強暴了這個豆蔻年華的小女孩。

在第一個事例中,孩子的做法很讓我們佩服,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機靈,如此我們就會比較放心地讓“小鬼當家”了,而第二個事例中的孩子卻沒有具備這方麵的能力。

兩個事例,兩種不同的應對,造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進行恰當的安全教育是多麼必要。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方麵的能力也會跟著增強,殊不知,如果自己從未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教育,孩子又沒有其他渠道得到這樣的教育的話,很可能在遇到危急情況的時候采取錯誤的處理方法,以致出現類似第二個事例中小美這樣的悲慘後果。

其實,隻要父母平時多給孩子進行一些相關的教育,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悲劇發生的。

1.對孩子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引導和示範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也對孩子說過要提防壞人,不要隨意開門之類的話,可是單純的一次兩次這樣簡單地說教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也就是說,要讓孩子能在外人上門時靈活應對,並非一次講解或者示範就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在生活中經常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教育、引導和示範。隻有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會真正被“植入”應對類似情況的措施和方法,才不會忙中出錯。

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當外人敲門時,家長不要隨意開門,而應通過貓眼先看看。如果不熟悉,那就問清楚情況,然後再考慮開門與否。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會這樣做。另外,父母還要跟孩子講明,當一個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門時,不管對方找什麼借口讓開門都不要開,可以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說明情況,聽從爸爸媽媽的指導。

2.用遊戲或者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孩子如何應對“外人”上門

家長可以用“過家家”的遊戲來引導孩子如何應對外人上門。比如,爸爸扮作“陌生人”敲門,用各種辦法騙孩子開門,看看孩子如何做。家長還可以講一些相關的故事來引導孩子,比如“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小白兔聽從媽媽的話,任憑大灰狼怎麼騙都不開門。

當家長通過遊戲、故事、電視節目等各種方式和渠道對孩子進行安全知識“轟炸”後,那麼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3.獨自在家時,小偷撬門入室如何應對

前麵說的都是“敲門”的應對方式,那麼有的歹徒以為家裏沒人,就會撬開門直接入室,對於這種情況,孩子該怎麼辦呢?

對於這種情況的應對方式分兩種,第一種,就是歹徒沒有發現自己,那麼就快速地隱藏起來,一旦有機會就趕緊逃走,然後求救。第二種,如果歹徒發現了自己,那麼可以利用自己對家庭環境的熟悉趕緊躲避到其他房間,把門反鎖,然後通過窗戶或者房間裏的電話等呼救。總之,家長需要告訴孩子,當遇到壞人時,不要慌張,而應保持鎮定、臨危不懼。

教孩子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清晨6時許,××路628弄一幢26層居民樓的電梯突發故障,隻聽見電梯‘轟隆’一下,像地震一樣直衝樓頂,打壞了保險裝置,幸好當時電梯內無人,未造成人員傷亡。”這是某報紙報道的一則關於電梯事故的消息。

現代都市,樓房越來越高,電梯自然成了比較普遍的上下樓工具,但是電梯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大小小的危險,其中尤其是兒童更易成為受傷害群體最多的人群。有的孩子留下了終身殘疾,甚至有的孩子失去了花樣的生命。

是什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呢?除了電梯本身的質量問題外,孩子在乘坐電梯時行為不當或者安全意識不強也是事故頻發的主因。

曾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個電梯被困事件:

阿陽是一名14歲的男孩,一次他獨自乘坐所住樓房的電梯時,突然遇到電梯停電,頓時電梯間黑了下來,並且電梯也停止了運行,電梯門也就打不開了。

此時,電梯裏除報警按鈕外,其他的按鍵都失去了作用,阿陽困在裏麵不能出去。

阿陽感到十分驚慌,他不停地按電梯按鈕,最終還是一位送牛奶的人經過這裏時才發現了阿陽被困的情況,當即報告了大廈保安。

大廈保安趕到了事故電梯旁,保安使勁扳開了電梯井門,然而再用鑰匙試圖打開電梯門,結果電梯門無法打開。

這時,阿陽在電梯裏困得很難受,呼吸感到困難,頭感到昏昏沉沉的。

之後,阿陽在電梯裏聽到電梯維修工在電梯井口弄了一會兒後,電梯的門終於打開了,他才被人從電梯裏拉了出來。

阿陽說,他從電梯裏出來時,隻感到眼前冒金星,眼睛時不時地發黑,一回到家裏看了一下時間就躺在床上睡了。

上述事例中的阿陽雖然最終被安全解救,但被困電梯時的那幾個小時也著實夠他擔驚受怕的。可以說,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講,能否安全地乘坐電梯、能否在電梯突發故障時沉著應對,是每個父母都很關心的話題,也是每個父母應該指導孩子的地方。

1.引導孩子養成遵守守則的習慣

在平時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最好適時適當地引導孩子養成乘坐電梯遵守守則的習慣,比如在人多的時候不要硬往裏擠、電梯門要關上的時候不要快速地跨入電梯,進電梯後如果後麵還有人,要為他人按著開門鍵,等等。同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一旦被困在電梯裏時不要驚慌,而應保持鎮定,如果和他人同困於電梯內,要安慰對方,然後和大家一起想辦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