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深知尹子奇的兵力是睢陽城的幾十倍,所以誰也沒有說話,都皺著眉頭,苦尋禦敵之計。
沉思片刻後,突然張巡說:“太守大人,我有一計。”
“什麼妙計?不妨快說來聽聽。”許遠問道。
張巡回答:“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我們隻要接近敵營,殺死尹子奇,讓他們群龍無首,這樣不用硬戰,就可以讓他們退兵了。”
“這倒不失為一個妙計,”將軍南霽雲說道,“可是,我們誰也沒有見過尹子奇,混在亂軍之中,更加難以辨認,更別提殺他了。”
張巡笑笑說:“這倒不難!”
這天夜間,睢陽城裏響起陣陣戰鼓,喊聲震天,城外的尹子奇以為張巡要出城突擊,於是通宵達旦準備還擊。可是到了淩晨,鼓聲停止了,也沒見一人出城,尹子奇便命令部隊脫下戰服休息起來。
這時,城中一聲炮響,突然之間城門打開,張巡率領守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直衝到尹子奇的住所。叛軍從夢中驚醒,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張巡一鼓作氣,接連斬殺五十餘名敵將,五千餘名士兵。
“到底誰是尹子奇呢?”南霽雲拉開弓箭,在搜索目標。旁邊張巡已指揮其他將領們射出一支支“箭”,這些“箭”輕飄飄的,射不遠,即使射到身上也傷不了人。隻有射到人的臉部才有些作用。
敵軍中不少人中箭,他們以為自己會沒有命了。但很快發現自己中的是秸稈箭,心中大喜,以為張巡軍中已沒有箭了,便爭先恐後地跑到尹子奇跟前報告這個好消息。
“原來睢陽城裏沒箭了,”正在尹子奇狂喜之際,張巡已判斷出誰是尹子奇了,他急命南霽雲搭上真正的利箭向尹子奇放箭。
“嗖”的一聲射過去,正中尹子奇的左眼。隻聽尹子奇“哎呀”一聲,抱頭鼠竄,倉皇逃命。頓時,叛軍內部一片混亂,潰不成軍。張巡等一齊掩殺過去,直殺得叛軍血流成河。
打仗而不去摧毀敵軍主力,不去摧毀敵軍指揮部,不去捉拿敵軍首領,那就好比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因此,指揮員不能滿足於小的勝利,要綜觀全局,著力捕殺敵軍首領或摧毀敵人的主要機構,敵方一旦陷於混亂,己方就可擴大戰果,獲得全勝。
事例二
1994年,廣東藍帶啤酒為了快速開辟啤酒市場,他們曾將第一個進攻目標定為“啤酒之都”青島,決心要千方百計地將藍帶牌啤酒打入青島。
青島盛產啤酒,人均飲用量為中國第一。很多人都認為廣東藍帶啤酒公司將藍帶啤酒拿到青島推銷,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其實不然,這種宣傳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藍帶啤酒質量上乘、口感醇正,藍帶啤酒得到了青島政府部門權威性極強的“啤酒純度法”的認可,並取得了合法的經營資格。
看到這種情況,青島人紛紛心想,以前在青島根本找不到除了“青島”之外的一瓶其他啤酒,現在藍帶啤酒居然能被青島政府所承認,那麼它即使不如青島啤酒好,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於是,喝慣了青島啤酒的當地居民紛紛前來購買藍帶啤酒,要品嚐一下這個“域外”啤酒。不到半年的時間,廣州藍帶啤酒銷售了1.2萬箱,使廣州藍帶啤酒在青島的名氣大了起來。
有了名就會有利,隨後廣州藍帶啤酒公司在青島簽訂了一個個的大額啤酒銷售合同,而且這些合同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批準。廣州藍帶啤酒公司取得了十分可觀的利潤,也獲得了非常好的名聲。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憑著有利的市場宣傳、不可替代的品牌優勢和穩定的消費者群體,藍帶開始把目光從青島轉向全國,陸續在河北、山東等地建立了10多個分公司、辦事處,組織了300多個一級經銷客戶,近1000個二級經銷客戶,以及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啤酒銷售網絡。
廣州藍帶啤酒公司初上市時,直接將產品打入“啤酒之都”的青島。這一策略看似自不量力、自討苦吃,實則使產品成功打入“啤酒之都”青島的市場,並被其他省市接受,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在商場上,客戶爭奪戰由來已久,而且競爭程度也不斷升級,很多經營者挖空心思想著爭奪客戶。為了讓客戶爭奪戰更見成效,經營者一定要善抓主要矛盾,因為這是最有效的智謀。
◎ 站在越高的地方,望得越遠 ◎
【原文】 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譯文】 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運用到天下,就必然要從全天下的形勢方麵權衡,然後總攬全局;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運用於國家,就必然要分析這個國家的情況,然後再根據實際來運用;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用到某個家族,就必然要衡量這個家族的狀況,然後靈活決定對策;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運用到某個人身上,就必然要對此人的才能氣勢考察一番,再量才而用。總之,無論把這種“忤合”之術用在大的範圍,還是用在小的範圍,其功用都是相同的。在做事情前要先進行分析,然後再實行“飛箝”之術。
精髓典要
鬼穀子所言:“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在某種程度上蘊涵的正是“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
有一句話說:“眼光決定前進的距離,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不是身無分文的乞丐,而是目光短淺的人。”鼠目寸光說的就是一個人目光短淺,永遠看不到廣闊的天空,當然他就隻能固定在這個位置無法向前超越。
有人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出生時沒有顯赫的身世作陪襯,沒有貴人相助,看樣子自己的一生隻能這樣過了。若是這樣想,那麼他肯定是庸庸碌碌地過一生,即使機遇在他的麵前他也把握不住。
而偉人之所以被稱為偉人,不是因為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而是因為他不滿足於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高瞻遠矚,把目光定格在更高的一層,沿著那個方向矢誌不渝地奮鬥。是遠大目光決定了他們前進的方向。
當陳勝為人傭耕時,他悲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試想,假若當初他沒有把目光投向高處,沒有給自己定下遠大目標,何以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成為一代英雄豪傑。
“站得高,看得遠”是萬古不變的真理。位置的高低不是關鍵,關鍵看你有怎樣的目光。把目光放遠一些,擁有戰略性的眼光,才能較全麵地認清形勢,才能更好地把握前進方向,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為自己有更寬廣的眼界做鋪墊。
在現代商業生活中,大凡成功的企業家,在決策時也都會著眼於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紅頂商人胡雪岩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擁有一縣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擁有一省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擁有天下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高瞻遠矚,擺脫現狀,超越自我,方可提升自我,最終達到自己的終極目標。
事例一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平定天下後,麵臨著應該定都何處的問題。由於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多是洛陽周邊的人,因此文臣武將們紛紛建議定都於洛陽。
婁敬是齊國的一名戍卒,當時被發往隴西(今甘肅一帶)戍邊。經過鹹陽的時候,他聽說劉邦要定都洛陽,就托同鄉虞將軍,經幾番曲折,麵見劉邦,大膽問道:“聽說陛下有意以洛陽為京城?”
劉邦坦白回答:“的確,我有這個想法。周朝定都洛陽,擁有天下數百年,興盛一時。”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其實定都洛陽有相當大的危險性啊。”婁敬非常憂心地說。
劉邦一聽,連忙問道:“哦!這又怎麼講?洛陽南向洛水,而且還有充足的糧食,這難道不是個定都的好地方嗎?”
“周朝建都洛陽,是靠德政感召人民。周朝鼎盛時期,四方歸附,萬民臣服,然而衰敗以後就不能控製天下,不是恩德太少,而是形勢太弱。”婁敬解釋道。
聽了這話,劉邦開始思索,並示意婁敬繼續說下去。
婁敬繼續說:“陛下自起事以來,大戰70次,小戰40次,洛陽已經是瘡痍滿目、傷痕累累了,與西周興盛時的恩德不能同日而語,在這樣一片無險可守,荒蕪貧瘠的土地上,怎麼能建起一座堅不可摧的都城呢?”
劉邦謙虛地問道:“那依先生之見,我應如何呢?”
婁敬直言道:“依我看來,不如建都於西安。關中土地肥沃,百姓富足,再加上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麵邊塞可作堅固的防線,即使危機出現,也憑險可守,免於身陷重圍。”
聽了婁敬的話,漢高祖覺得很有道理,便找一向非常信任的張良商量。
張良深思了一會兒說:“洛陽確實有一些可以防禦的險阻,但是周圍的地區太狹小,隻不過數百裏,不是用武之地!而關中左邊有崤函,右邊有隴蜀,再加上廣闊的沃野,可以說是天府之國。如果諸侯有變,便可順流而下,有充足的物資可以供給前方,婁敬確實說得很有道理呀!”
張良的話堅定了劉邦建都西安的猶豫,立即下令:“即日駕車西入關中,並決定以長安為京都,開始有計劃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