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篇 聖人之道,在隱而匿(3 / 3)

後來,劉邦戰勝英布等謀反諸侯的事實證明了當初定都關中的正確。他感慨道:“最早主張建都在秦地的是婁敬啊。”於是,便賜婁敬改姓劉,給他加了官晉了爵。

那些主張建都洛陽的文武大臣們,或為了一己的私利,或隻著眼於洛陽一地形勢,建議定都洛陽。而婁敬和張良提出了“建萬世之安”的國之大計,他們對天下政治、經濟大勢做了全局性宏觀分析,從而定不了高瞻遠矚的戰略。

事例二

王雲在加入某著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之前,一直是出版社裏默默無聞的編輯,2009年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王雲接到了一個作者的稿件,王雲將稿件看完之後,發覺這篇稿子寫得很好,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當王雲將稿子推薦給社裏的策劃時,卻被策劃否決了,原因是稿件裏有很多論述可能會引起一係列不必要的糾紛。

當時,王雲就決定花高價錢從作者處將此稿件買下來,2010年初,王雲通過朋友的關係,認識了一個書商,二人一拍即合,將此書高調出版。

在以後的3個月內,此書的銷量一路飆升,直達30萬冊。

在慶功會上,書商拍著王雲的肩膀說,哥們,你的眼光很高,很有市場前景。我希望你能加入我們公司。

兩個月後,王雲以策劃總監的身份加入了書商的公司。

“你能看多遠,你便能走多遠。”要想獲得成就,需要有遠大眼光,不要斤斤計較短期的利害得失,不怕眼前吃點虧。立足高遠,深謀遠慮,再加上你的實際行動,相信成功的夢會很快實現。

◎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原文】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兩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譯文】 如果君王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事理,則你在獻策時應采取與內揵相反的思路,以促其垮台。如果你在遊說過程中,發現君主隻用本國人才,排斥外來人才,你在遊說後應遠遠離開,免遭禍患。

精髓典要

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遇到明主是臣子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君王愚鈍,那麼忠臣就可能被奸人陷害,或不被重用,鬱鬱不得誌。

鬼穀子認為,遇到“上暗不治,下亂不寤”的情形時,要“反”;自己不被重視,就要“飛”。這一“反”一“飛”兩個字,充分表明鬼穀子對“賢臣擇主而從”持強烈的支持態度。

時至今日,鬼穀子的這一主張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那就是,任何人要想發揮自己的才幹智慧,首先必須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工作上,如果你碰到一個很難溝通的主管。你試了很多種溝通方法,他還是不近人情,天天板著臉,不給一點好臉色,弄得你一上班心情就惡劣,無法全心工作;如果你所在的單位或管理混亂,或人浮於事,你的潛能和長處都得不到有效發揮……你該怎麼辦?

怎麼辦?你已經盡力了。那就調換崗位或直接換工作吧!麵對危機四伏的環境,最不可取的就是自己不以為然,無奈地或是不作為地選擇了固守,其結果往往將導致你付出昂貴的代價!

正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當環境不適合自己的時候,換換環境不失為一種明智的抉擇。因為在這裏你是閑置的無用之才、是眼中釘,也許在別的地方你是求之不得的人才。

一“反”一“飛”後,新的環境、新的任務等會形成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不僅能轉化為你做好工作的動力,而且可以“逼”著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來適應新崗位的需要,工作業績一般情況下都會有較大的改觀。如能“飛”到最有利於發揮長處和潛能的崗位,更是好事!

綜上所述,鬼穀子所提倡的“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兩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如同“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行”一樣,激勵著人們要摒棄迂腐的固守,奔向更有生命力的新天地!

事例一

秦末項羽的謀士範增、漢末袁紹的謀士田豐等因缺乏“擇主”之明,結果宏才枉費,遺恨九泉!而王猛則識英雄於草創之先,擇明君於患難之時,因而取得了大成功。

由於連年戰亂,前秦丞相王猛年幼時就便隨著家人輾轉流離,到處躲避戰亂,生活苦不堪言。為了糊口,他一度以販賣畚箕為業。但他沒有被烽火硝煙吞噬,沒有被生活重擔壓垮。而是手不釋卷,廣泛汲取各種知識,特別是軍事科學知識。

一次偶然的機會,後趙“有知人之鑒”的徐統見王猛氣度非凡、謹嚴莊重、深沉剛毅,便召請王猛做功曹(郡守或縣令的總務長官,掌人事並得參與政務)。但王猛深知區區功曹根本不是自己心中的遠大抱負,他便跑到華陰山隱居,並拜師進一步增長自己的才幹,以待其時。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親自率兵攻打前秦,並節節勝利,擊敗苻健(氐族首領),直逼長安。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聚觀。聽到這個消息,隱居山林的王猛熱血沸騰,他身穿麻布短衣,前來求見桓溫。

在桓溫大營,王猛一邊捉虱子,一邊旁若無人地與桓溫這位當世的梟雄縱談天下大事。桓溫被麵前這位氣宇不凡的年輕人所震動,在一番交談後,桓溫難掩欣喜之情地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幹!”

桓溫原來打算麥熟後就地籌集軍糧,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堅壁清野。眼見得軍中乏食,士無鬥誌,他隻得退兵。臨行前,桓溫拜王猛為高官督護,希望王猛能同他一起南歸東晉朝廷。

王猛深知隻有明君聖主,自己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才能得以發揮。但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汙清名。而且,東晉政權由謝、庾、王、桓等士族輪流把持,若備受排擠的話,自己很難有所作為。便謝絕了桓溫的美意,繼續隱居。

桓溫退走的第二年,前秦主苻健去世。即位的苻生荒淫暴虐,殺戮無道,群臣在他的治下可謂惶惶不可終日。而前秦宗室中博學強記、文武雙全的英才——苻堅,卻正謀劃著一場政變,欲取苻生而代之。

苻堅懂得“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的道理,便廣招賢才,網羅英豪,以圖大舉。當他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懇請王猛出山。

王猛與苻堅一見如故,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王猛覺得就像當年諸葛亮遇到劉備似的,便決意留在苻堅身邊。而苻堅對王猛非常賞識,他真實地感覺到了王猛出眾的才華對自己很重要,便重用了王猛。

苻堅遵照王猛的計策,誅滅苻生及其幫凶,改元永興。接著,又進行了一番勵精圖治的改革,十年內便統一了北方,致使東晉年間連年戰亂、百姓顛沛流離的混亂局麵有所緩和。

苻堅對王猛格外信任和重用。王猛在36歲時,接連被提升了五次,直做到尚書左仆射(亦為宰相之一)、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包括京師在內的廣大腹心地區的最高長官)等,可以說是“權傾內外”。

在山河破碎、烽煙四起的亂世之秋,王猛雖然先後受到了後趙徐統、東晉桓溫的賞識,但經過再三權衡,他一次次放棄了出山的機會,身隱而心不隱,靜觀時局發展,洞察事態變化。最終,擇苻堅而輔佐,在十六國紛爭、南北對峙的曆史舞台上大顯身手,傾其文韜武略,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來。

試想,如果當初王猛對將要追隨的領導者和朝廷環境不加以分析,而是一味追隨,那麼他終將事倍功半,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王猛的這一遠大目光和敏銳的判斷力,足以值得今人借鑒。

事例二

孔子,具有豐富的學識、高尚的情操,又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裏,他四處奔波、顛沛流離,備嚐艱辛而不改其誌,試圖通過禮樂教化提高百姓的道德水準,實現天下大治。

不幸的是,他遊曆的諸國的國君卻一個個地讓他失望。孔子三十多歲的時候,齊景公問他治國之道,孔子讓景公行中正,舉賢才,節用而愛民。景公聽了很高興,便想給孔子封官,然而大夫晏嬰卻以孔子仕齊會改變齊地民俗為由倍加阻撓,其他大夫也以孔子來齊會觸動他們的利益而欲殺孔子。景公無奈,隻好拿出“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之類的話來搪塞孔子,孔子黯然而去。

孔子56歲的時候當上了魯定公的大司寇,整個魯國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歸於淳厚。這使齊國人驚恐不已,認為孔子為政,必使魯國稱霸,遂將80名美女送給定公以亂其心。定公自此耽於女樂之中而怠於國事。孔子見狀,不辭而別。此後,吳、陳、楚三國混戰爭雄,楚國想聘用孔子,陳、蔡兩國認為孔子才識過人,遂發兵將孔子及其弟子困住。楚昭王得知此事,率兵迎孔子入楚,想大用他,但遭到了令尹子西的堅決反對,楚昭王也就將此事放下。孔子的仕途上,總是充滿了當道的小人。對此,倒是子貢能高瞻遠矚一語中的:“如果你想用孔子,就不要讓一些小人來約束他。”但是,哪個國君也做不到這一點。中原之大,竟無一位老人的立足之地。

孔子曾自比為擇木之鳥,但此鳥繞樹數匝之後竟發現無枝可棲。不是此鳥不願棲止,是普天之下沒有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