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篇 聖人之道,在隱而匿
“權”者,是度量衡權的意思,這是智謀之一。鬼穀子心智權謀應用,在於“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不但要求施謀者耳聰目明、智慧超人,還要行事隱蔽,將計謀做得天衣無縫,隱而不露,即鬼穀子所說的“聖人之道,在隱而匿”。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原文】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固誌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譯文】 所謂分威,就是當形勢對我們不利時,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力量隱藏起來。平心靜氣地堅持自己的意誌,使精神歸之於心,這樣力量就會更加雄厚強盛,從而所向無敵,扭轉乾坤,使自己像天一樣安然無間。
精髓典要
鬼穀子把“分威者,神之覆也”的智謀叫做“伏熊法”。這是一種隱藏自己實力的智謀。
在特定形勢下,將真正的誌向和動機隱藏起來,本來能攻卻故意裝成不能,本來能守卻故意裝著不能守,有戰鬥力卻故意裝作無戰鬥力,隱瞞自己的實際情況,是一種高明的兵法。
將自己藏起來,並非是一聲不響、默默無聞,而是暫時免除外來的幹擾和侵略,以保存和發展自己。或者讓敵人認為有可乘之機,主動地進入自己的包圍圈,使之陷於被動。
古代有許多人深知隱藏實力的處世之道。楚莊王蒞政三年,表麵故意不理朝政,實則為分辨忠臣奸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終成春秋霸主之一;少年康熙深知鬥不過鼇拜,整日與一群親貴子弟以布庫為戲,實則不動聲色地操兵練將,最後一舉鏟除鼇拜集團,開辟“康熙盛世”。
事例一
公元前341年,齊國軍師孫臏乘魏國軍師龐涓帶10萬大軍攻打韓國之時,悄悄帶領齊國軍隊,成功地進入了魏國國界。龐涓隻好退兵率領大軍快速地趕了回去,準備與孫臏決一雌雄。
得知龐涓回兵的消息後,孫臏對大將田忌說:“龐涓一向自恃驍勇,現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硬戰的話不一定能戰勝。”
“軍師有什麼好主意嗎?”田忌問道。
“我軍不與魏軍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方退去,故意天天減少爐灶的數目,可引誘龐涓追上來。然後,預先埋好一批伏兵。”孫臏如此這般地對田忌敘說了一遍,田忌連連點頭。
話說,龐涓率軍追擊齊軍,到達齊軍第一個紮營的地方時,叫人數了數齊軍紮營做飯的爐灶,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雙方軍力不相上下,但己方因與韓國交戰,明顯有些占劣勢,龐涓不免有些擔心,但繼續帶兵追趕齊軍。
趕到齊軍第二個紮營的地方,龐涓數了數爐灶,隻有能夠供五萬人用的了,他鬆了一口氣,一絲笑意爬上了臉上,命令將士繼續緊追。
當龐涓帶兵追到齊國軍隊第三個紮營的地方時,又仔細數了數爐灶,隻剩下兩萬人用的了。龐涓得意地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
於是,傳下將令:“現在齊國軍隊隻剩下兩萬人了,我們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後,孫臏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
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道的地方。馬陵道處於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隻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木,封鎖前麵的道路,在一棵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並吩咐手下隻要見大樹底下點起火把就一齊放箭。
等龐涓快追到馬陵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有人勸龐涓暫作休息,但龐涓卻吩咐大軍摸黑繼續往前趕去。
沒過一會兒,探兵回來報告說前麵的路已被人用木頭堵住了。
龐涓上前一看,隻見路旁的樹木全被砍倒了,隻留下一棵最大的沒砍,隱約看去,那棵樹的一麵還刮去了樹皮,上麵影影綽綽寫著幾個大字。龐涓叫兵士拿來火把,趁著火光看到“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
龐涓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後退,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殺聲震天。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十萬餘人,魏太子被俘,身負重傷的龐涓拔劍自殺,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這一場戰爭就是著名的馬陵大捷,馬陵之戰改變了戰國初期的政治形勢,使魏國走向衰落,而齊國則從此興盛起來,成為繼魏之後的中原霸主,並由此形成齊、秦東西對峙的戰國形勢的新格局。
孫臏用減灶的辦法,讓自己的實力看起來越來越弱,誘龐涓帶病追擊。占據有利地勢後,孫臏又派兵埋伏,待魏軍進入埋伏圈後,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爭的全勝,將兵法運用得出神入化。
事例二
一家英國公司與一家意大利公司進行了一次技術協作談判,這本是一場普通的商業談判,但由於意大利公司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談判方式,導致這次談判進行了三次才達成協議。
第一次談判,英國首席代表便拿著各種技術數據、談判項目、開銷費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絕地發表本公司的意見。而意大利公司代表則一言不發,仔細傾聽英方的見解,並埋頭做著記錄。
英方講了一段時間之後,征詢意大利公司代表的意見,誰知對方哈欠連天,迷迷糊糊地說:“哦,很抱歉,我們不明白。”“我們還沒做好準備。”“請給我們一些時間回去再研究一下……”
就這樣,第一次談判糊裏糊塗地結束了。
一個月後,意大利公司聲稱已做好準備,又派代表團到英國進行談判。但意大利談判團全然如上次談判一樣,顯得準備不足,最終還是以繼續研究為名結束了第二次談判。
英國公司老板見此情況,大為惱火,當場氣憤地朝意方代表嚷道:“你們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誠意,輕視我們的技術和基礎,現在我宣布解散談判團,封閉所有的技術資料,取消合作計劃。”
意大利公司老板請求道:“我們是真心想和貴方合作的,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半個月之後我們再談判,好嗎?”
英國公司老板見對方很誠懇,便忍住怒火,表示默認。而且,在他看起來意方缺少高端的科技開發人員,而且態度不夠嚴謹,最後的談判結果肯定是有利於己方的,他甚至覺得成功在望。
半個月後,第三次談判開始了。誰料想,這次談判意大利人一反常態,他們帶來了大量可靠的數據,對技術、合作、人員、物品等一切有關事項都做了相當精細的策劃,並將協議書的草擬稿交給了英方代表。
英國公司在驚愕之中,手忙腳亂,最後勉強簽了字,當然其中所規定的某些條款明顯傾向於意方。
在前兩次的談判中,意大利人將己方的“毫無準備”的態度“露”給了英方,讓對方誤以為這樣的對手對自己毫無威脅,認為勝券在握,最終放鬆了警惕。而在第三次談判中,意大利突然出擊,英方毫無準備、措手不及,於是主動瞬間變為了被動。
競爭無處不在,隻有學會隱藏自己的實力,確實地保護好自己,讓自己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才有可能不斷地走向成功。
◎ 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 ◎
【原文】 從外製內,事有因,由而隨也。
【譯文】 要想控製別人,就要從外部控製別人的內心。隻要抓住了事物的關鍵因素,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精髓典要
“從外製內,事有因,由而隨也。”在這裏,鬼穀子分析的是古代聖賢做事情的方法。
俗話說“綱舉目張”,做事情時不要因為擺在眼前的事情太多就無從下手,而要抓住重點,且在一段時間內隻做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再去考慮其他事情!重點問題解決了,次要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容易解決!
但如果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西瓜芝麻一起抓,就會導致做起事情來沒有頭緒,將精力消耗在一些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撿了芝麻丟西瓜。
很多人曾出現過這種情況,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整天忙來忙去,又發現自己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事情變得一團糟。心情非常煩躁,出現了幹著急卻沒有進展的尷尬狀況。
一個人要成功,不僅要付出辛勤的努力,而且要講究策略。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任務,有不同的工作核心,要分先後、輕重、緩急,並且在有限的時間裏先抓最核心的東西,才能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事例一
“從外製內,事有因,由而隨也”的智謀常用於軍事。這是一種打垮敵軍主力,擒拿敵軍首領,使敵軍徹底瓦解的智慧。
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氣焰囂張,連連大捷,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勇將尹子奇率13萬大軍進攻睢陽,來勢洶洶。雙方激戰了二十餘次,仍不分勝負。
睢陽太守許遠召集張巡和有“神箭手”之稱的、將軍南霽雲等商議對策。他說:“諸位,雖然敵方的攻城均被擊退,但城中的糧草、弓箭已不多了,他們即使不戰,困也能把我們困死啊,現在唯有火速殺退叛軍,才能解睢陽之圍。”